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第三明宗」,「宗」是宗要,最要緊的道理。「宗是修行要徑」,宗是修行最重要的路徑,如果走錯路,不是走到凡夫道上,就是走到二乘道上,這是要走到大乘的佛道上,所以是最重要的路徑。
「會體樞機」,會悟實相理體,實相理體是所會悟的,你得有能會悟的修行,沒有修行怎麼能開悟呢?「樞機」,「樞」是門戶的轉軸,「機」是古時候弩的發射器。樞機指事物的關鍵,這裡指修行會悟實相理體最重要。「而萬行之綱領也」,由六度開成萬行,萬行有個綱領,《阿彌陀經》是修行之宗,萬行的綱領,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門。
「提綱則眾目張」,「綱」是魚網上的大繩,「眾目」是魚網上的網孔。你要把魚網拉開,把大繩一拉動,魚網上的網孔都張開了。
「挈領則襟袖至」,你想要穿衣服,得先提衣服的領子,衣襟、衣袖就輕鬆穿上。不然,提衣襟衣袖,衣服穿不到身上。
「故體後應須辨宗」,所以知道實相為體以後,怎樣會悟實相為體?要辨宗,宗就是綱領。
卍卍解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阿彌陀經》以信願行淨土三資糧,行是持名,持阿彌陀佛名號,為修行最重要方法。信願行三法,互相攝入,不是三法相互不相干。
「非信不足啟願」,非信心不足以啟發願力,第一要發信心,信心不發,願力發不起來。願是願生淨土,你根本不信,怎麼能發願生西方呢?
「非願不足導行」,非發願不足以引導行門。淨土法門依願引導行門,就是持阿彌陀佛名號。你根本不發願生西方,念阿彌陀佛名號,怎能念得好?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不是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你發願要生西方,不持名怎能滿願?
「而證所信」,你所信的是西方依正二報,你不持名生到西方,怎能證明你相信的依正二報?所以要由信而啟願,由願引導行門,由行門才能滿你的願,證明你所信的。
解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陳」是說明。《阿彌陀經》之中,先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以生起我們的信心。「次勸發願以導行」,其次勸我們發願生西方,來引導行門。「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徑」作直字講。其次告訴我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直登不退地,因為生到西方就不退轉。
由此我們知道《阿彌陀經》的重要,就是信願持名,先講信。
[果東註: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
卍卍解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阿彌陀經》上講的信,有六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願就是欣厭二門,我發願要厭離娑婆世界,欣慕求生極樂世界。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修行則是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決定生西方。
解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第一、你先要相信自己現前一念之心,本來不是肉團之心。
我們平常以為心,是胸膛裡面的一顆心臟,那是身體的一部分,無知無覺,不是心。有知有覺的是緣影之心,那叫妄想心,也不是心。
肉團不是心,學佛法的都明白。緣影之心,是攀緣六塵,落謝下來的影子,叫六塵緣影,六塵緣影沒有本體自性。現前一念心性,不是六塵緣影的妄想心,一定要相信。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迴光返照我現前一念之心,既不是肉團之心,也不是緣影之心,是什麼心呢?
這個心,豎著說,無初無後,無始無終,叫「豎窮三際」,你找不到開始,也找不到最後。
橫著說,絕於邊涯,十方世界,你找不到它的邊涯,叫「橫遍十方」。
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就是實相理體,實相理體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為什麼要這樣相信呢?不這樣相信你永遠不會開悟。我們現前六塵緣影的妄想心,你一執著把它當成真心,成了障礙,不會開悟。一定要觀察到六塵緣影之心,沒有本體自性,現前一念心性,實相理體就是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我們真心隨緣生起來一切法,但是它本體從來不動,這就證明我們妄想心就是真心,它要是變動,就不是真心,我們永遠不能成佛,因為真心生滅了。真心終日隨緣,但是本體從來沒有變動。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十方虛空微塵數的世界國土,原本就是我一念心中所現的物。我們的心有多大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虛空都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中;十方虛空微塵數的世界國土,也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中。一定要相信,我現前一念心性,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實相理體,這叫做真心。
我勸你趕快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轉凡成聖。
你聽見我講的話,並不反對,但是你心裡想:「我是苦惱凡夫,怎麼有資格生西方呢?」這就是卑劣慢,認為自己根性很卑劣,起一種我慢,不肯接受淨土法門,不相信自己現前一念心性,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你要先相信自己有成佛的本錢,為什麼不成佛呢?這是第一個降伏自己卑劣慢。
第二個十方虛空微塵數的世界國土,都是我現前一念心性之中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怎會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呢?我生西方很容易,因為就在我心內!
解 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我雖昏迷倒惑」,現在你雖然是博地凡夫,昏昧愚癡,顛倒迷惑,但是你要是聽了淨土法門。「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你不回心,就沒有辦法;只要你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天天踏苦海,越踏越深;只要一回頭,就是岸。「日日向東走,回頭即是西。」你面對東方走,距離西方越來越遠,實際並不遠,你只要回頭就是西方,西方跟東方是正對面。所以如果能一念回心,決定得生,你要相信自己的心。
「自心本具極樂」,決定得生,生到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但那是你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要相信自己的心,包括十方虛空微塵數的國土,西方極樂世界會在你的心性之外嗎?「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更不起疑慮之心,因為疑則不信,信則不疑,所以命名為信自。
解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誑是欺騙。第二、要相信《阿彌陀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釋迦牟尼佛決不會說欺騙人的語言。
「彌陀世尊決無虛願」,要相信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絕不發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二言」是前後不同的話。《阿彌陀經》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都勸我們相信《阿彌陀經》,決不會前後說不同的話。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要隨順諸佛的真實教導訓誨,就是要聽佛的開示,決定志願要求生西方,不要起一念疑惑心,這就是信他。要相信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六方諸佛的開示。
解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因者,深信」,第三、要信因,信心不深,不能發出來力用,五根、五力裡面有信根,所以信要「深信」,絲毫不要疑惑,才能發出來信力。
「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用散亂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種了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何況你念到一心不亂,怎麼會不生西方淨土,所以一定要深信,不要疑惑。
蕅益大師著《彌陀要解》,每一句都是依著大乘經典來註解。「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這一句出自《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法華經》說得很清楚,不是一心不亂的心,是散亂心。不是時常念佛的人,他入到塔廟中,看見佛像,臨時念一句南無佛,就種了成佛種子,將來一定會成佛。
介紹一個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老人要出家,舍利弗證得阿羅漢,有宿命通,用他的慧眼觀察,這位老人八萬劫以來,從來沒有種過善根,因此不度他出家。這位老人聽到無緣出家,嚎啕大哭,佛聽到老人的哭聲,就問原因,佛告訴舍利弗:你度他出家吧!
舍利弗說:佛以前曾經囑付,沒有善根的人,不能度他出家,這個人八萬劫以來,毫無善根,佛為什麼同意度他出家呢?佛說:這個人八萬劫以來,雖然沒有種過善根,但是這個人八萬劫以前當過樵夫,在山上砍材時,遇見一隻老虎,他爬到樹上逃避老虎,他當時慶幸沒被老虎吃掉,曾經念了一句南無佛,這是八萬劫以前念佛種的善根,現在善根已經成熟,可以度他出家。這位老人出家後,馬上證得阿羅漢,由這公案,可以證明散心念佛的名號,就種了成佛種子,又何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決定能生西方淨土。
「是名信因」,這就是要相信因,念佛是因,生西方是果。
解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第四、要信果,《阿彌陀經》說:「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怎麼生到西方淨土呢?「皆從念佛三昧得生」,梵語「三昧」,翻成中國話叫正定,能念到一心不亂,就得到正定,叫念佛三昧。得到念佛三昧,生到西方不退轉,就成了上善人。諸上善人是果法,一定要相信果,有那麼多上善人,俱會一處,他們都是念佛生去的,你還不相信嗎?
下面說四個譬喻,「如種瓜得瓜」,你看見別人得瓜,那是果,你就相信種瓜,一定得瓜。「種豆得豆」,你看見別人得豆,他是種豆才得豆,你去種豆,一定得豆,這是注重在果上。
「亦如影必隨形」,影子一定隨著你的身形。你的身形是正正直直,影子一定是正正直直;你的身形是彎彎曲曲,影子一定是彎彎曲曲。你念佛是正法,等於影子一定是正直,不會彎曲。
「響必應聲」,「應聲」是回聲,比如在山谷裡面,你在這邊喊一聲,那邊回一聲,你喊的聲音小,那邊回的聲音小;你喊的聲音大,那邊回的聲音也大。你在這邊喊罵人的話,那邊回聲一定是罵人的話;你在這邊喊南無阿彌陀佛,那邊回聲一定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念的是佛,那回聲決定是佛。
「決無虛棄」,這是在果上講,你種瓜,一定得瓜;你種豆,一定得豆,決定功不唐捐,「是名信果」,所以命名信果。
解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事者」,第五、信事相、信事實。因為《阿彌陀經》屬於有門,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全講有,不講空,完全講事相,不高談理論。
「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我們現前一念妄想心,屬於事相,不是談理性,心裡動一個念頭有個相,它不可盡,無始無終。前面「信自」講過,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十方虛空有十方世界,都是隨著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變的。我們的現前一念無盡,十方現出來的世界也是無量無邊。
「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一個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實實在在有一個極樂國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莊生」就是莊子,莊子書裡面說的都是「寓言」,寓言是寄託的故事,要顯玄妙之理,就寄託一個事相來說,其實並不是事實。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同莊生寓言,實實在在有個極樂世界,這是信事。
一般人看見《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樓閣,認為這是眾生求不得苦太多,凡事都不能滿意,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個理想的世界,使眾生滿意,實際不是事實。
這種人就是孔子說的好逞小慧,釋迦牟尼佛說這種人是多知巧見,他認為自己很聰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騙眾生?你沒有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樓閣,是你業障深重。那是佛菩薩該享受的莊嚴,有什麼稀奇呢?
現在拿我們眼見的作譬喻,比如有一位師父很發心,在台北市花幾百萬,建一座清淨莊嚴的道場,跟沒有見過寺院的人說,他一定不相信這位師父花幾百萬修一個寺院,他以為這位師父精神有問題,哪有這種事呢?不曉得台北市有很多大寺院,只是你沒有見過而已。
範圍再縮小,說到我們台北志蓮精舍,曹居士以自己房子的四樓作講堂,專門提供講經之用,一層樓好幾百坪,出租,一個月可以收好幾萬,為什麼要當講堂?剛才講的那個人沒有來過,他會以為不是事實,認為曹居士是個大傻瓜。因為他的知見太淺,見的境界太小,沒有見過大寺院,沒有見過志蓮精舍,跟他說不會相信,說西方極樂世界,他怎麼會相信?這是個事實,不是講理想。
解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第六、要信理,「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介爾」是一點點,我這個心,本來是一點點心,剛動一個念頭,就是介爾一念。介爾一念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萬億佛土,並不出我現前一點點念心之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為什麼十萬億佛土,不出我現前一點點念心之外呢?因為我一念心大而無外,心包含虛空,十方虛空無量世界都在我心裡,那十萬億佛土怎麼不在我心裡呢?所以一定要相信理。
解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又深信」,前面深信我現前一念心,大而無外,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心中,再相信,「西方依正主伴」,西方極樂世界有依報、正報,正報之中,有主有伴,主是阿彌陀佛,伴是清淨大海眾菩薩。「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都是我的心現出來的影子,這叫萬法唯心。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四句都是對著圓教、頓教辨理,圓教的經典,比方《華嚴經》《法華經》辨這個道理;頓教,像中國頓教禪宗,也講這個道理。
「全事即理」,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都是我的心現出來的影子,但是你要明白,我現前這一念心,就是實相理體,理外沒有事可現。一念心所現的影子是事相,全事即理,就等於我們到黃金店看莊嚴器具,金戒子、金項鍊等,每一樣都是黃金造出來的。我們的心怎麼會現出來極樂世界?因為有理才現事相,事相就是理。
「全妄即真」,有人說:我們凡夫現前一念心性是妄想心,妄想心所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還不是妄境嗎?要知道,這裡是講理,妄心沒有自性,妄心的本體就是實相理體,全妄心就是真心。等於波浪一樣,波浪是妄心之相,波浪沒有體,全波浪都是水。我們的妄想心,不是真心,但是你要是相信理,妄心沒有自性,妄心不是真心是什麼?現出來的影子,你說是虛妄的境界,既然妄心是真心,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你怎麼說不真呢?全妄即真。
「全修即性」,怎能現出來西方依正二報,信願持名,修出來的。前面講性德、修德二個名詞,要諸位注意,你本性不具足,怎能修出來個西方極樂世界?全修即性,由本性修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信願持名,哪裡出你的自性之外呢?信願行三資糧,全是我的本性。
「全他即自」,「他」是指西方依正主伴。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世界,正報的主伴,都是他。你要知道,不出我一念心性之外,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國土,是我的本性淨土,是我自己的心現出來的影子。西方極樂的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他,統統是我的自性,不出我的自性之外。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我這一念之心,沒有邊緣,橫遍十方,自然遍到西方極樂世界。佛的心也是遍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心,自然會遍到我念佛的眾生身上。一切眾生的心性,沒有哪個眾生的心性,不遍到法界。這句話是根據《華嚴經》最高的道理:「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講的,因為先講心是遍法界,佛的心,也是這個心,遍法界;眾生的心,也是這個心,遍法界。既然心、佛及眾生,三者沒有差別,我這個眾生的心,自然會遍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心,自然會遍到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念佛不遍到西方極樂世界呢?下面說個譬喻:
「譬如一室千燈」,譬如一間房子裡面,有一千盞燈,「光光互遍」,你在講堂,把一盞燈打開,這一盞燈的燈光遍滿講堂;你把每一盞燈都打開,每一盞燈的燈光都遍滿講堂。
「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這一盞燈的燈光遍滿講堂,不會把第二盞燈的燈光障礙住,重重無盡互相交攝,互攝互融,不相妨礙,這叫信理。光光互遍的光是事相,它是依著理遍故,事亦遍;依著理融故,事亦融。因為光是不相妨礙的事相,只要信理,理遍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我的心就遍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那我念佛求生西方,決定會生西方,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我,因為我們的心是光光互遍,互相容攝。
解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在性宗講,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在相宗講,一切法都是唯識變的,我們就依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來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信願行三法,前面講信,六個信講完,下面講願,有二個願:一個願離娑婆,一個願生極樂。
平常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沒有立厭離娑婆的願,因為無始劫來娑婆世界住慣了,被業牽引住,離不開娑婆,結果生不去西方淨土。
所以要發欣厭二門,要厭離娑婆,願離開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一定要求生淨土。
「如此信已」,前面六個信都深信不疑,「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因為你造了染污業,才感得娑婆世界不清淨國土,如是因、如是果,應該信因、信果。「而自心穢,理應厭離。」你自心造了染污的業,才感得娑婆世界污穢國土,按道理應該厭離染污的國土。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因為你信願念佛是清淨業,才感得極樂世界淨清國土,極樂世界是你自心所感得的淨土,也是你唯心所現的。「而自心淨,理應欣求。」你自己現出來的清淨業國土,難道不應當追求嗎?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既然是你自心所感得的,你為什麼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清淨之樂,住在五濁惡世受苦作什麼?
解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這一段道理要記清楚,因為大乘經講我們的心中妙理,是不垢不淨,《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垢」是染污,「淨」是清淨。諸法空相,真空理體,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法,哪有垢?哪有淨?不垢不淨,還捨什麼垢?取什麼淨?所以有取有捨,不能證得諸法空相,因為有取有捨之心,就是差別妄念,不能證得無差別的實相理體。
《圓覺經》:「若諸菩薩悟證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你要證得禪那,不能有取有捨之心,你要取一個禪那,絕對取不到,因為那是個分別心,所以不能取不能捨。
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取捨之心,要捨離娑婆,欣求淨土,這跟《圓覺經》講的道理正好牴觸,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人,對於蕅益大師闡述的這段道理,要特別細心體會。不然,看到《圓覺經》講不能取不能捨,你不要念佛了。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照見五蘊皆空,證得諸法空相以後的境界。我們凡夫五蘊法沒有照空,諸法空相不能現前。你還在生滅法中,還在垢淨法中,還在增減法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佛的境界,與我們什麼相干呢?你拿佛的境界,當成自己的境界,不是欺騙眾生嗎?
《圓覺經》講不取不捨,是修禪那下手的方便;念佛法門,要取要捨,這是下手方便不同。你把方便當成真,修禪的時候,應該不取不捨;修淨土法門,應該大取大捨,一定要捨穢土,取淨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圓覺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會錯,《阿彌陀經》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會錯嗎?怎麼能拿《圓覺經》的道理,把淨土法門駁掉呢?
再看《要解》的文,「厭穢」,娑婆世界是自心感得的染污果,我一定要厭離、捨離它。「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大乘經典說:捨到究竟處,才能無可捨,不能捨這樣,不捨那樣,要把娑婆世界捨得乾乾淨淨,這時候才無可捨。娑婆世界的東西,你捨不得,不是被染污法綁住了嗎?所以捨,要大捨,捨到究竟處,就無可捨了。
「欣淨」,要大欣,要欣樂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要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淨,佛土就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要取到究竟,才無可取,生到西方了,還取個什麼?不要取了。你根本沒有生到西方,你不要取,還是在娑婆世界!
「故《妙宗》云:」所以《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上有兩句話:「取捨若極」,取,取到極點,取到極處;捨,捨到極處。「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與空宗講的不取不捨是同樣的。
解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我們懂得大乘法的道理,本來無法可取,無法可捨,那麼我們修淨土不取不捨就好了,何必要取要捨呢?「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假設不從事相取捨下手,要捨娑婆,要取西方,但崇尚不取不捨的理,就是執理廢事。你執著那道理很好,本來無法可取,無法可捨,你取什麼?捨什麼?那道理很高,但是這時候偏差了,你沒有悟到、證到這個理,事實上你還是個凡夫。你不從事相捨,怎麼能得到不取不捨的道理呢?
[果東註:「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需經取捨,才能經歷「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過程,達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否則,即是「執理廢事」。]
[果東註:《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廬山詩偈──蘇東坡的悟道詩
蘇東坡先生的「廬山詩偈」,據說是一種「悟道」之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未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大義,是說;凡夫的身心尚在煩惱業緣纏縛之中,未能超出三界(只緣身在此山中);故用凡夫的眼光,來看星辰日月,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種種境界,全屬(生住異滅,遷流變化,千差萬別)的幻妄現象(橫側、遠近、高低、各不同)。而不能悟識到「一如」的理體(未識廬山真面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第二首詩是說:修道的人,在尚未「見道」之際,日夜急急遑遑,恨不得有個「澈悟」。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喪考妣」(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證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時,才翻然曉得:「生佛一如,迷悟不二。本自現成,有何稀特」?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依然本地舊家風」。「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到得原來無別事)。此中意義正和惟信禪師的「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些相似。
不過吾人當知:這一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已和「未參禪前,所見山水」不同。未參禪前所見山水,是「認假相為真實」的凡夫執著見地。及至「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地步,已是悟見「真空的理體」功夫。再到「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這已是從真空而轉向妙有的道理了。然而這時所見的「山山水水」,已是如幻如化,非有非空」;凡夫的「死著固執」,不可同日而語矣。所以說:「到得原來無別事」,依舊是「廬山煙雨浙江潮」而已。
「溪聲盡事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
這首詩的意境,更加高妙了。前兩句乃是透示著:「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風流鳥語盡是佛音」的意境。也就是說:盡大地虛空世界國土,無微塵芥子許,不是清淨法身的。「清淨法身」即是「常寂光佛土」,只以眾生妄想執著,起惑造業,不能證得而已。假若能直下認取,立地承當:別塵塵剎剎,無一而非佛法妙用矣。
「夜來八萬四千偈」者:釋迦如來,大作夢中佛事。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本來是在「無法可說」之中,而方便的「說而未說」。既然是「無法可說」「說而未說」,那麼還有何法「舉示於人」的呢?此正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境。其實:「真實佛法,無開口處」。「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也實在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之也。
]
大乘經典,尤其般若空宗的經典,你一看空理以為懂了,不曉得只是在文字上懂一點,事實上自己連開悟都沒有悟到,更何況證到?
空理,不容易悟到、證到,盡在那裡說,了生死是大事,你說的是些空話,不是打自己的閒岔嗎?真正般若經的空理沒有瞭解。
比如《金剛經》講不著相,把一切法的相都駁掉,但是它不會落於偏空。《金剛經》不是盡講般若空理,只說空話,裡面印證一個忍辱仙人的公案,他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不動瞋恨心。你說不取不捨,一切都空,把你的身體節節支解,你就受不了,拿一把小刀,在你身上劃一下,你就呼天喊地。
[果東註: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過去有師徒兩人,徒弟年紀很輕,看大乘經有點領會,忽然間發了大菩提心,要學地藏菩薩,入地獄去度眾生。他就跟師父說:「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說得太對了,我發大菩提心要學地藏菩薩,入地獄去度眾生。」他師父說:「地獄裡很苦,火湯爐炭,你學地藏菩薩是對的,但是你要腳踏實地用功,要證到無生法忍才能做得到。」徒弟說:「一切皆空,哪有火湯爐炭啊?」他以為瞭解大乘道理,跟師父辯得沒完沒了。師父正好在燒香,把香點燃,出其不意在他臉上觸了一下,徒弟喊:「唉呀!你怎麼用香燙我的臉?」師父說:「你不是說地獄裡的火湯爐炭都空掉了,這一點香火,你怎麼空不掉呢?」
這就是說空話容易,所以學大乘經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執理廢事,打自己的閒岔。了生死是大事,要腳踏實地從事相下手,光說空話不行。
「既廢於事,理亦不圓。」你既然執理廢事,所執著的是小乘偏空之理,不是大乘圓融無礙之理。大乘之理能圓融事相,你把事相駁掉,大乘之理怎麼能圓融呢?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達」是真正了達。取捨屬於事相,因為事外沒有理。假若你能真正了達全事相即是理體,那麼取也是理,捨也是理。
「一取一捨,無非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理體,取是理,捨也是理,取捨怎麼能離開一真法界之外呢?所以取是一真法界,捨也是一真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所以信了以後一定要發願,從事相下手,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發這二個大願。
解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其他宗派認為:大乘法門要離心緣相、離語言相、離名字相,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假名字,怎麼能修出來真行門呢?這一段是蕅益大師針對其他宗派的質疑,解釋淨土宗修行的方法。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阿彌陀經》最重要的行門是信願持名,就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執持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解釋:「名以召德」,名字是假的,但是功德是真實的,假名可以召感真實的功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來修功德。
阿彌陀佛的名號,叫無量光、無量壽,裡面具足一切無量。前面解釋過,他的功德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種種無量,統統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所以阿彌陀佛不是普通的名號,是不可思議的名號,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固然是假名,但是我們念佛的名號,不是三乘聖人的名號,更不是六道凡夫的名號。你念凡夫的名號,當然得凡夫的結果;你念三乘聖人的名號,當然得三乘聖人的結果;你念佛的名號,結果得成佛的結果。
雖然佛的名字是假名,但是不可思議的假名,能夠召感真實的功德。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緣故,才能使眾生散亂心稱其名號,成為成佛的種子,執持佛的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就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
解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
「然諸經示淨土行」,但是一切大乘經開示淨土的行門,「萬別千差」,有很多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
觀像念佛,是《般若三昧經》,開示觀佛的像念佛。
觀想念佛,是《十六觀經》講的。
禮拜念佛、供養念佛,是《普賢行願品》講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
「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五悔、六念,圓瑛老法師《講義》的解釋與蕅益大師的意思不太相合,只能參考。五悔有二種:
一種是真言宗的五悔。《講義》解釋五悔,是《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那是真言宗的解釋。
[果東註:
禮拜:禮敬諸佛,稱讚如來。
供養:廣修供養。
五悔:
懺悔:懺悔業障。
勸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隨喜:隨喜功德。
回向:普皆回向。
發願:常隨佛學,恆順眾生。
]
一種是天台宗的五悔:
一、懺悔,你要念佛求生西方,天天要懺悔。
二、勸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三、隨喜,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
四、回向,回向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五、發願,發四弘誓願,引導前面四種悔。
第一種叫懺悔,下面四種怎麼也叫懺悔呢?因為下面四種都能消除業障,所以叫五種懺悔法門。
「六念」,
前面三個念是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
第四念戒,清靜身心。[諸惡莫作。清淨三業。]
第五念施,要念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普濟有情。眾善奉行。]
第六念天,小乘與大乘的念天不同,
小乘的念天,是念長壽安樂,生到天上好修行。
大乘的念天,是念第一義諦天,第一義諦就是中道第一義諦,要常常思念中道。
這解釋跟圓瑛老法師《講義》的解釋,也不大相同,大家作參考。
解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唯持名一法」,唯獨持阿彌陀佛名號這一法門,「收機最廣」,上中下三根普被,「下手最易」,念佛名號,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者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任何人都會念。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大慈悲的世尊,沒有人請問,他自己說出持名念佛法門。「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特別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舉出來。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但是持名念佛法門,是一切方便中第一個方便,
因為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就成佛,一念佛,心裡就現了一個佛;念念佛,念念現佛。前面講過,我們的心,雖然具足十法界,一法界顯,九法界隱。我們人的心現前,其他九法界都不顯;要是佛法界現前,其他九法界都隱沒不顯。
念佛法門為何叫妙行?因為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名以召德,不可思議,它把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都召感出來。
你念一句佛,心裡就現一個佛法界,念念相續不斷,你的心,念念都現佛法界。佛法界現前,九法界都隱沒了,你不成佛,到哪裡去呢?所以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大乘經和小乘經比較,小乘經都叫不了義經;實教大乘經和權教大乘經比較,權教大乘叫不了義經,實教大乘才叫了義經。
有人批評淨土法門,只是權教大乘,不是了義大乘。
蕅益大師解釋,
所謂不了義,是你學這個法門不能當下成佛,是權巧方便接引你到實教大乘,才叫不了義經。
持名法門,並沒有權巧方便,不是一階段結束,再學另一個階段。比如小學畢業,再入中學;中學畢業,再入大學。持名法門,因為念佛即是佛,就好像直接入大學一樣,不但了義,而且無上了義。
「圓頓中最極圓頓」,大乘經裡面,像《華嚴經》、《法華經》,是圓頓大乘的經典。持名念佛,是圓頓中最極圓頓,只要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當下就成佛。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句都是解釋持名念佛,
念佛就是佛,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念佛就是佛,所以是了義中的無上了義;
念佛就是佛,所以是圓頓中的最極圓頓,
這三句是蕅益大師依著教行理,讚歎持名念佛法門,堅定我們念佛的信心。
佛說的經,有教、行、理三經。
「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佛講的行經。佛經上開導的,都是方便行門,持名念佛,是修行的行徑當中,第一方便的行門,是最高的行經。
「了義中無上了義」,是佛講的教經。佛講的大乘經是了義,持名念佛,是了義中的無上了義,是最高的教經。
「圓頓中最極圓頓」,是佛講的理經。大乘經講的最高的道理,是圓頓之理,持名念佛,是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沒有比持名念佛的理再高明,是最高的理經。
「故云: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是古時候大德講的二句話,世間有一種寶珠,叫清水珠,它有清水的功能。你把清水珠投到渾濁水中,因為清水珠有清水的功能,濁水非清不可。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眾生的心是散亂心,你把佛號投到眾生的散亂心裡,散亂心不得不成為佛的心。這是用譬喻增加我們的信心。可是清水珠是顆寶珠,我們沒看見過,生不起來信心。
我俗家吃飯用井水,但是用井水泡茶不大好喝,所以都用河水泡茶。但是遇到下大雨,河水漲起來,取回來變成濁水,所以就用白礬或杏仁清渾濁的水。把白礬或杏仁買回來壓碎,用開水一沖,等溶化,倒進濁水裡面,用棍子攪拌,很快渾濁的水就澄清了,因為這兩種都有清水的功能。
你就相信,念佛的佛號,有對治散亂心的功能,亂心不得不佛。
解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四種淨土,是指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下面講到依報正報時會解釋。四種淨土屬於果報法,信願持名屬於因法,是一乘的真因,講到這裡,信願持名三資糧講完,這裡把「第三明宗」總結起來。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
其他宗派認為:淨土法門是權教大乘,屬於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權教大乘的菩薩,會三歸一,歸到《法華經》裡面,才叫一乘法,一乘法是一佛乘。
蕅益大師針對其他宗派的批評解釋:
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持名念佛,念佛就成佛,所以是《法華經》所講一乘法的真因。
「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四種淨土,但四種淨土是相通,不可思議的,叫一乘妙果。
「舉因則果必隨之」,舉一乘法的真因,一定得一乘法的妙果。「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所以信願持名三資糧,為《阿彌陀經》的正宗。
「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四種淨土,一乘妙果什麼相狀?你看《妙宗鈔》,《妙宗鈔》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梵網玄義》,是蕅益大師著《梵網經》的註解,裡面有解釋四種淨土的相狀,現在不多說。「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俟」是等到,等到後面解釋依正二報的時候,我再簡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