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為諸法實相為體。
解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學者須如此深研痛拶,不可徒落在語言,作道理領過。
「第二辨體」,辨明大乘法的本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正體。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正體;《圓覺經》,以圓覺為正體;《大乘起信論》,以真如為正體。
辨體,是要我們把大乘法認識清楚,光把名字解釋清楚不行,法的本體你並沒有認識。
比如你要認識一個人,得先知道他叫什麼名字,這叫釋名,你只知道他的名字,不瞭解他的本性,這個人你還是沒有認識清楚。
又如你知道黃金,不是珍珠,不是瑪瑙,黃金的名字認識清楚以後,你得認識黃金的本體。不然,人家給你一塊黃土,你以為是黃金,因為沒有認識黃金的本體。
所以大乘法的名字解釋清楚後,一定要認識它的法體,把它的法體解釋清楚,才真正認識大乘法。
大乘法所說的法體,就是實相,實相在哪裡呢?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
沒有研究佛法的人,認為我們的肉團心就是心;再進一步,以為我們有知覺的妄想心,就是心。研究佛法之後,才知道肉團心不是心,妄想心也不是心。
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裡面含著一個本體,就是真心,這就是要透過妄想心,才能找到真心。真心就是現在所講的實相,你找大乘法的法體,就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上。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我們妄想心的念頭,根本沒有本體自性,現前一念裡面,有一個真心妙性。
心是在它的妙用上講,叫做心;在它不變的本體上講,叫做性,連體帶用合起來叫心性。
心性就是真心妙性,真心妙性就在我們現前一念妄心上,妄心沒有本體,現前一念就是真心妙性。
「不在內,不在外」,現前一念心性,不是在我們身體以內,也不是在我們身體以外。「不在中間」,既然不在內,不在外,哪裡還有一個中間呢?現前一念心性,是超空間的。
「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它是過去的一念?是現在的一念?是未來的一念?統統不是。《金剛經》講得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怎麼能在時間上,找一念的心性呢?它是超時間的,既不是過去時間,不是現在時間,也不是未來時間,
《要解》旁邊所附小字:「學者須如此深研痛拶,不可徒落在語言,作道理領過。」你不要以為「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就以為懂了。
懂了現前一念還是妄想心,真心妙性還是沒有顯發出來。
「痛拶」,你得往深處研究,把妄念逼下去,叫它不起分別,才能顯發出來超時間、超空間的一念心性。
「非青黃赤白」,現前一念心性,不是青黃赤白形色。「長短方圓」,現前一念心性,不是長的、短的、方的、圓的。青色、黃色、赤色、白色、長短方圓是色法。現前一念心性,不是色法。「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裡六塵把「聲」法省略,總而言之,現前一念心性,不是六塵之法,它是超六塵的。
解 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實相無相
實相是無相無不相,「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覓」是找,「了」是究竟。你想找實相在哪裡,你去尋覓,找不到它究竟在哪裡。你說它在內,不在內;你說它在外,不在外;你說它在中間,不在中間。你說它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統統不在。你說它在六塵境界上,也不在。找不到實相在哪裡,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
@實相無不相,理具事造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實相能完全造出百種法界、千個如是,但是你不能說它有。
在人說人,我們是人法界,現前一念心性,就具足四聖六凡十個法界。
四種聖人:聲聞、緣覺、佛、菩薩。
六道凡夫,
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叫六凡法界,再加上四種聖人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
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在理體上就具足這十個法界,你隨緣在事相上再去造作十法界,這叫事造。怎樣叫理具?
因為它理體上就具足有十法界,你在事相上才能造出來十法界;理體上如果不具足,事相上造不出來。
我們要榨油,一定要找有油性的東西,比如芝麻、黃豆可以榨出油來,因為它本體具足有油性。
還沒榨油時叫芝麻、黃豆,不叫油,它是理具,在理體上具足有油性。
事造,在事相上去造作,用榨油的方法榨出油來,叫芝麻油、黃豆油。
它理體上如果不具足,事相上造作不出來。
比如你拿沙子榨油,榨不出油來,因為沙子裡面沒有理具,事造榨不出來油。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
我們人現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在事相上才能造出來十法界。
現在要事造,你一念心性,動到世間善法,分上中下三品,你依著心念去造善事,
上品善法,生天;
中品善法,轉人;
下品善法,當阿修羅,這叫事造。
你一念心性,動到世間惡法,依著惡念來造作惡法,還是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惡法,墮到地獄;
中品惡法,墮到餓鬼;
下品惡法,墮到畜生。
這六凡法界是理具而事造,你一念心性,動到出三界、了生死,你就是理具二乘聲聞、緣覺法界,在事相上造作聲聞、緣覺法界。
你一念心性,發大悲心要普度眾生,就是動了佛、菩薩二種法界,在因位上叫菩薩,在果位上叫佛。因為你本性中具足有佛、菩薩法界,才能造出來一個佛、一個菩薩,這叫理具而事造。
那麼你一個人就具足有十個法界,十個法界裡面,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個法界,合起來就有百種法界,叫百界。
再講千如,千如就是一千個如是,基本法相叫十如是,出自《法華經方便品》,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要經典,《法華經方便品》對於十如是發揮無窮無盡的道理,你有時間、有能力,看天台宗《法華經》的註解,解釋十如是的道理,你就能大徹大悟。最簡單查《佛學大辭典》,單看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你也能增加很多佛教的知識。四聖六凡,每一界眾生,都有十如是。人法界十如是簡單說明一下:
[果東註:以下有彙整]
如是相。相,意即相狀,指外在可見之形相。十法界長相不同;眾生長相不同。
人有人的相,不是畜生的相,人在六道只與畜生道相通。
天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什麼樣子我們沒看見。
但是你看見人的相都是豎著長的,頭在上面,腳在下面。畜生的相,都是橫著長的,頭都是在旁邊,叫旁生。
如是性。非真心妙性。是講習性,人有人的習性,畜生有畜生的習性。
性,意即不變,指內在之本性;個性,性情。
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 。
如是體。非實相本體的體。以相、性為屬性之主體,如人的身體。
如是力。體所具有之潛在能力、功能。
人有人的力用、本能,畜生有畜生的功能,各有其功能。
體所發揮的力量,如眼看、耳聽等。
如是作。作是造作,身口意三業要造作事情,作善業、惡業、不動業,或者作無漏業。
身口意三業,顯現動作者。
力:能造業。
作:所造業。
人有十如是,三善道的眾生,阿修羅為何列為善道下品眾生呢?因為阿修羅瞋恨心重,不能修行。
所謂「上二不行瞋」,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沒有瞋恨心,所以阿修羅只能在欲界,上二界都生不上去,怎麼能超出三界、成佛道?
天道的眾生,雖然能修行,但是欲界天五欲的樂事太多,不能修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執著四禪八定,也不能超出三界。只有人道的眾生,苦多樂少,如是作的力量很強,所以人道的眾生最容易發道心修行成佛,因為他有修行辦道的力。
剛才講人道作善、作惡都可以,作菩薩道可以嗎?人道的眾生可以作菩薩道,阿修羅就不可以作菩薩道,畜生道只能作畜生業,你叫牠作菩薩道,怎麼修?牠沒有這個力。所以人道的眾生如是力、如是作,能夠修行辦道,能了生死、成佛道,有這個力可以這樣作。
如是因。因果的因,因是親因,就是你的發心。
親因,指直接原因;如是力、如是作之因。
發心,當時,當下。
如是緣。眾緣;為間接原因;如是因,感如是緣。要注意發心。
你要是善因,發善心,所遇到的都是善緣。發菩提心,所遇到的善知識,都是大乘善知識;所遇到的善友,都是大乘的道友
你要是惡因,發惡心,所遇到的都是惡緣。發一念惡因,所遇到的都是惡知識,朋友都是惡友。
如是果,因緣和合一定要結果。主因助緣;結果,種子。
你是善因,遇到善緣,決定結善果。
如是報。指果報,以上之因緣果形成後世之報果。種子現前,報應。
你要是發菩提心,將來成佛,得到報身佛,就是你的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於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
依如是相至如是報,集合所有因緣,感得最後結果,然後造業、循環,輪迴不已。
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個法界,十個法界合起來具足百個法界。每一界都有十種如是,一百界,不是有一千個如是嗎?百界千如,理具百界千如,事造百界千如,這叫理具事造。
怎樣理具呢?因為實相理體上,具足百界千如。
怎樣事造呢?依著實相理體隨緣造出來的百界千如。
理具事造,不離實相,但是不可言其有,實相是理體,理體是無相之法,怎能稱它有呢?
辨體說的都是玄妙的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為什麼要講這些玄妙之理呢?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也離不開實相理體,單講事相念佛也可以生西方,生到西方再悟理並不遲。但是要使淨土法門長存世間,弘揚淨土法門的人,不明白理不行。要是過去淨土宗的祖師,不明白實相之理,其他七個宗派早就把淨土宗消滅了。為什麼淨土宗提倡念佛能存在,不被其他七個宗派消滅呢?因為淨土法門具足實相妙理,其他七個宗派講實相妙理,淨土法門也講實相妙理。你不要嫌講得太玄奧,因為你聽得少,聽多了理具事造,只是天台宗的常識。
這是講你要弘揚淨土法門,利益眾生,你不懂深奧之理,淨土法門根本不能存在世間。再講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完全靠信心,你對於深奧的道裡不明白,信心就不堅固。遇見其他宗派講道理,會把你的信心動搖。比如遇見參禪的人,勸你參禪;遇見密宗的人,勸你修密。你對於深奧的道裡不明白,聽他一講就愣住,不要念佛了,認為參禪太好,還是參禪去,密宗更好,修密去。被轉動,是因為對於淨土法門深奧的道裡不瞭解,信心才會動搖,不但不能弘法利生,連自己也利益不了。
解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實相無相。]「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攀緣思慮叫「緣慮」。分別一切法,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心,攀緣思慮一切法。
在實相理體上,沒有緣慮分別之相,叫「離」。離了妄想心的緣慮分別,還要離語言相、文字相。《大乘起信論》:「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三個離都有。
實相理體不是你妄想心攀緣思慮分別出來的,越分別越遠,所以要離緣慮分別的相。
實相理體,不是用語言、文字解釋得清楚的,你說來說去,都是語言相,不是實相;你怎樣用文字來寫,寫出來都不是實相,所以要離語言相、文字相。這一句上面一個離,下面一個相,中間要離三個相:心緣相、語言相、文字相。
因為實相是無相之法,不離開一切相,實相理體顯不出來。
[實相無不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而」是轉詞,「此」是實相理體。
離心緣相、語言相、文字相,並不是離開實相理體,另外有一個自性,這叫做無不相。
前句是實相無相,後二句是實相無不相,因為一切法,都以實相為自性;離開實相,沒有另外還有一個自性,下面總結起來。
解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要之」,總而言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實相理體是離一切相,一切相皆不是實相。「離」與「即」相對,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都以實相為體,實相遍在一切法上。
《金剛經》上有二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法,不是實相之法。一切法的差別相,是虛妄之相。要離開一切法的虛妄之相,才能顯出來實相理體,所以《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接著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在一切諸相上見到非相,就是不執著虛妄之相,要見到真空理體之相,一定要把虛妄之相離開,這時候你才能見到法身如來。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才能悟到實相、證到實相。
《金剛經》下半卷:「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解釋「即一切法」;前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解釋「離一切相」。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要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為什麼要遠離呢?你沒有經過前面的離,即不得!先要離一切相,才能即一切法。即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法法皆真、法法皆如。
[果東註:
借假修真。
即,不離。
]
在語言文字上瞭解了以後,一定要有個悟處,因為語言是語言相,文字是文字相,你解釋得再清楚,聽得再明白,實相還是實相,與我們不相干。一定要親自悟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才能悟到實相,依悟起信,證得實相。
用譬喻來說明,黃金造出來一切莊嚴器具,如金戒指、金鐲子、金項鍊等,婦女到銀樓就是著這些差別相,她想買金戒指,就著金戒指的相;她想買金項鍊,就著金項鍊的相,就是不能離一切相,她並沒有注意黃金的本體。
要是真正研究黃金理論,她不注意那些差別相,管你是金戒指、金鐲子、金項鍊,我是要認識黃金的本體,黃金的本體就是真金,那就要離開一切相,認識黃金以後,即一切法,就在金戒指、金鐲子、金項鍊上面。
「離故無相」,因為離之故,無相,所以理體是無相之法,「即故無不相」,因為即之故,無不相,所以一切法之相,即理體之相。
無相、無不相,取個什麼名字呢?「不得已強名實相」,為令眾生瞭解,不給它取名不行,所以不得已取名實相。為什麼取名實相?因為不是虛妄之相,這是真實的理體,所以叫實相。
解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實相之體」,實相的真理之體,「非寂非照」,寂,是空的意思。照,光明遍照,是有的意思。實相的真理之體,既非空寂,也非光明遍照,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遠離二邊。因為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你說寂,不對;你說照,也不對。
「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實相理體不動就是「寂」,「恆」是常。因為實相理體不動,它本來有大光明之義,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說個比方,如一面鏡子,鏡子的本體不動,它光明遍照,人來照人,物來照物,隨緣能照相。水會動,照相的功能就不夠,水在動照相,照不清楚。鏡子照相的功能具足,是常照,因為它常寂,鏡子的本體從來不動。
實相理體就是這樣,它本體無相、無不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大乘起信論》講的真如理體,就是這裡的實相,它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它本體具足智慧光明,能遍照法界。真如、實相,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現前一念心性具足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現在怎麼放不出光明呢?因為我們不停打妄想,不分晝夜在動,白天在動,夜裡睡覺也沒停止,念念分別。寂是不動,念念分別,動就不寂,不寂就不能常照。
你懂得道理,用功修行,動亂的心,叫它不要動,定下來,就開智慧,叫因定發慧,智慧是本性具有,叫無師智、自然智。無師智,釋迦牟尼佛只能告訴你修行方法,不能給你智慧,不是老師教給你的。自然智,是本來具有的,智慧一發,光明遍照法界。現在一天到晚打妄想在動,叫無明。本來光明遍照法界,打妄想變成無明,就是黑暗,光明放不出來了。你把妄想徹底歇落下來,叫它一念不生,這時候寂而不動,寂而常照,馬上就放光出來。
解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我們轉凡成聖成佛,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正報,得有依報的國土,就是常寂光土。清淨法身、常寂光土,就是實相本體,實相的本體有寂而照、照而寂,兩個義理在裡面。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常寂光土,就是不動的意思,注重在寂。清淨法身,注重在照。照而寂,勉強取個名字叫常寂光土;寂而照,勉強取個名字叫清淨法身。這時候生出來佛的清淨法身是正報,依報叫常寂光土。
解 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
一個佛有三個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個理體清淨無相,叫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對著報身說,法身是無相,寂而不動,所以照而寂,勉強取個名字叫法身。「寂照,強名報身。」佛修無量阿僧祇劫,功德修圓滿,應該得的果報之身,有光明遍照的意思,所以寂而照,勉強取個名字叫報身。
解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
要注意性德、修德二個名詞,「又性德寂照,名法身。」法身不是修成,是本性具有之功德,叫性德。「修德寂照,名報身。」報身是修出來之功德,叫修德。
解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
修德在照而寂的意思上講,功德修圓滿,證得了報身,自己享受法樂,名字叫自受用報身。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佛要教化眾生,得寂而照,所以叫應化身。
自受用報身、應化身,都在修德上講。
解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前面說了一個寂,說了一個照,就有二個;有了身、有了土,就有二個。有了性、有了修,就有二個。有了二個就是差別相,這裡再把它合起來。
「寂照不二」,實相理體,寂而照,照而寂,前面譬喻鏡子不動,就是寂;它有光明能照相,就是照,鏡子只有一個,哪有二個?寂而照,照而寂,還是一個鏡子,所以實相理體,寂照不二。
「身土不二」,清淨法身,是個理體,叫法性身;常寂光土,還是個理體,叫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沒有二個。
「性修不二」,前面講過性德、修德二個名詞,它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為什麼大乘經要明白實相理體?
實相理體就是我們的佛性,你先明白佛性,全性起修,你所修行的修德,全修在性,統統在你的性德上。
不然你不明白性德去修行,盲修瞎練,外道也認真修行,為何不成佛?因為外道不明白佛性,所修的是心外求道,名為外道。
要全性起修,就是修德;全修在性,修德都在本性上,性德與修德不二,修德與性德不二,所以性修不二。
「真應不二」,「真」是報身佛,「應」是應化身佛,應化身佛是從報身佛變化出來,應機示現的,應機示現的應化身,不就是報身嗎?哪有二個呢?所以報身、應化身,沒有二個。
「無非實相」,為什麼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因為都是一個實相,實相沒有差別相,沒有二個法,所以才叫不二。「實相無二」,再總結一下,實相是平等相,沒有差別之相。「亦無不二」,也沒有不二之相。實相本體無相,可是它隨緣生起來一切法,又無不相。
解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是故」,以是之故,下面所講都是依著實相理體起的,因為實相理體無二,亦無不二,它可以隨緣生起一切差別法。「舉體」,舉實相全體,「作依作正」,作依報國土世界,作正報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作法作報」,單講正報也有差別相,有法身佛、報身佛。「作自作他」,單講佛的報身,有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
「乃至能說所說」,「乃至」是超略之詞,超略到《阿彌陀經》上,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能度所度」,能度的是佛,所度的是眾生。「能信所信」,能信的是我們的心,所信的是淨土法門。這就是有能所差別,因為有一個能,一定有一個所,所以有能說的,一定有所說的;有能度的,一定有所度的;有能信的,一定有所信的。
「能願所願」,能願,就是欣厭之心,欣是歡喜,欣慕淨土;厭是討厭,厭離娑婆。所願,就是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能持所持」,淨土三資糧:信、願、行,講到行,要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持的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持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能生所生」,能生的是淨土三資糧,具足淨土三資糧,就能生到西方。所生的是西方淨土,西方淨土分開來有四種淨土,下面會講。
「能讚所讚」,《阿彌陀經》上能讚西方功德的是釋迦牟尼佛,以及六方諸佛,所讚的是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依正二報。]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前面有能有所,種種差別,統統依著實相正印所印。怎麼叫實相正印所印?佛說的經有小乘經、大乘經,小乘經有三個法印,大乘經只有一個法印。
小乘經的三個法印,
一、諸行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
二、諸法無我,在一切法上沒有我。
三、涅槃寂靜,要證得涅槃,不生不滅寂靜的理體。
要有這三個法印,就證明是佛說的小乘經,不然就是魔說的。
大乘經只有一個法印,實相正印,能印的、所印的,沒有二個樣子,才叫做印,印是蓋圖章作證明。小乘經有三個法印,大乘經只有一個法印,以實相為印,證明是佛說的。一切大乘經都是講實相,不講實相的,都不是大乘經。
這裡總結起來,「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一切大乘經,能所差別,不出實相理體之外,統統講的是實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