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五重玄義,前面講了三種,現在講「第四明力用」,「力用」是能力、功用。我們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什麼能力、功用呢?「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阿彌陀經》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到不退轉,為本經的功能。
@往生
@凡聖同居土
解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前面講到妙果有四種淨土,往生西方的人,因為有四種根機,所以要分四種淨土,每一種淨土,各分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尚且簡略說明得生四種淨土的相狀。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假若我們有信心、有願力,再有行門,認真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三界以內見思二惑並沒有斷,見惑思惑的業還在,一樣得生西方,這叫淨土法門,帶業往生。
「隨其或散或定」,或者是散亂心,念佛沒有得到念佛三昧;或者已經是定心,得到念佛三昧,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那是凡夫與聖人同居的國土,與佛菩薩、諸上善人同居一處。
「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因為功夫的深淺不同,在同居土分三輩:上輩、中輩、下輩。每一輩再分上中下三品,共九品。
三輩,出自《佛說無量壽經》;
九品,出自《十六觀經》。
@方便有餘土
解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
「方便有餘土」,是二乘人聲聞、緣覺,把見思二惑斷掉生的國土。二乘人用功的行門,是成佛的方便行,叫他修大乘修不來,先叫他修方便行,把見思二惑斷掉。三界以內見思二惑已經斷掉,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沒有斷掉,變易生死還沒了,所以叫「有餘」。二乘人是用方便道,證得有餘的國土,叫方便有餘土。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現在不是講聲聞、緣覺,是講念佛的人不明理,他一心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他按事相念佛,有能有所,有能念的心,有所念的阿彌陀佛;有欣厭二門,厭離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有能所差別的事相。雖然不明理,但是他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把見思二惑的煩惱斷掉。
念佛法門,叫微妙法門,不像二乘人一心一意要先斷見思二惑的煩惱。念佛的人,只求生西方,沒有想到斷煩惱,結果念到事一心不亂,自然把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斷掉,生到方便有餘土。
@實報莊嚴土
解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若至理一心不亂」,假若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瞭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瞭解西方極樂世界,是我的唯心淨土;瞭解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彌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二句出自《十六觀經》,他瞭解「是心是佛」,是瞭解理;「是心作佛」,還是要念,不念還是作不出佛來,他是依著瞭解的理來念的。
「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結果念到開悟,豁破無明一品,親證一分法身,這叫理一心不亂。圓教的品位,認為無明一共有四十二品,你把十個信心修圓滿,入十住的初住位,豁破一品無明。三賢,有三十個位;十地,有十個位,共有四十品無明,加上等覺一品無明,由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一共豁破四十一品無明,就住到實報莊嚴土。
「亦分證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佛的國土,無明一品一品斷掉,法身一分一分證得,到第四十二品無明斷掉就成佛。這裡是一直說到等覺菩薩,豁破四十一品無明,住到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
@常寂光土
解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生相無明
圓教講四十二品無明統統斷盡,就成了佛。你要是聽過《大乘起信論》,把無明分成生住異滅四個相,最初一念妄動,是最初生起的生相無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用功,夜睹明星成正覺,這時候把生相無明斷盡就成佛,就是四十二品無明統統斷盡。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因為他無明斷盡,親證法身,成就報身。報身佛住的是實報莊嚴土,可是比起地上菩薩住的實報莊嚴土,他住的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究竟寂光也」,這時候他永斷無明,登妙覺位,住的是常寂光土。
《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依你念佛的功夫淺深,分四種淨土,都可以往生。前面是講「往生」,接著講「不退」。
@不退
@念不退
解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不退有四義」,不退有四種義理。「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大乘之念不退轉,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成佛的一切種智,念念流入佛果。
這都是登地的菩薩,還要用功修行,分分破無明,分分顯佛性,徑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
@行不退
解 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
「二行不退」,二是大乘的行門不退轉,不退墮於二乘,「見思既落,塵沙亦破」,見惑思惑既然斷掉,塵沙惑也破了,只剩無明沒破。
「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他不是二乘人,是大乘的行門不退轉,生到西方的方便有餘土,一定會進一步成就佛果。
@位不退。帶業往生。
解 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
「三位不退」,三是聖人之位不會退轉,不退墮於凡夫位。「帶業往生,在同居土」,前面是見思二惑斷掉,生到方便有餘土。這裡是凡夫見思二惑的業沒有斷掉,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凡聖同居土。
「蓮華託質,永離退緣」,「託」是寄託,「質」是體質。因為我們往生到西方的體質,叫蓮花化生,寄託生於蓮花的體質之中,永遠離開退墮凡夫的緣。
四種淨土,最重要的是凡聖同居土,念佛的功夫,最重要的是帶業往生,因為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你有高的功夫自然可以生去。你要是能把見思二惑、塵沙惑、無明惑都破了,那更好:如果見思二惑、塵沙惑、無明惑沒有破,也可以帶業往生,所以淨土法門,注重在帶業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
這些法相沒有聽習慣,聽得有點費力,
古人為證明十念能往生,特舉出一則公案來證明可以帶業往生:唐朝有一殺牛為業的人,名為張善和。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被殺的牛都來討命,張善和驚恐萬狀!正在危急之時,恰好來了一位僧人,勸導他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張善和聽了,即念南無阿彌陀佛 ……剛念十聲,張善和說:群牛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含笑而逝。
這個故事,只是證明十念能往生而已,他人不得仿效。張善和這個人,前世必定有大善根。若無大善根,臨終危急之時,怎麼能
遇到善知識,開示念佛法門。
而且他一聞便信,立即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像這樣的人,萬中無一,生死事大,豈可存僥倖之心?講這個公案,是為堅固我們的信心,不可看不起自己,說我業障太重,念佛能生西方嗎?我們業障再重,沒有張善和的業重,我們沒有殺一輩子的牛,念佛也不只念十念,所以有了信心,一定要發願,不要說十念,一念就可以往生,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決定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就不退轉。
@畢竟不退
解 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不退本來只有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三種。「畢竟不退」,是蕅益大師加上去的,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不退轉,就要成佛,叫畢竟不退,這是念阿彌陀佛作遠因緣。
「四畢竟不退」,怎樣叫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不論你是至誠懇切的心念佛,或是散亂心念佛。「有心無心」,不論你是有念阿彌陀佛的心,要求生西方。或是根本沒有求生西方的心,隨便念一聲阿彌陀佛。「或解不解」,你瞭解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的道理,或者你根本不懂,糊里糊塗念一聲阿彌陀佛。
「但彌陀名號」,你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或六方佛名」,或者念六方佛的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阿彌陀經》的名字,只要從你耳朵經過,就在[八識田]裡種了種子。「假使千萬劫後」,經過很長的時間,「畢竟因斯度脫」,一定要究竟證佛道。前面講過,散亂心念佛,就種了成佛的種子,《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散亂心,不是至誠懇切的心,念了一聲南無佛,結果還是要成佛。
「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譬如聞到塗毒鼓的聲音,遠近都喪命。印度古代兩國打仗,發明一種毒藥,塗到大鼓上面,然後擊鼓,無論近處或遠處,敵人只要聽到戰鼓的聲音,都會中毒死亡。本國人有解藥,聽到戰鼓的聲音,不會中毒。
「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金剛」是現在的鑽石,你吃一點點下去,叫你斷腸,使你喪失生命,因為金剛吃了不會消化。
這二個都是反面的譬喻,念阿彌陀佛,不是叫你聞塗毒鼓,吃金剛,喪失生命。你只要念一聲佛號,念一聲《阿彌陀經》的經名,就種了成佛的種子,功德永遠不會消失。
@一生補處
解 復次祇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
「復次」,重復次第再講力用的道理。「祇帶業生同居淨」,前面講往生四種淨土,主要是講往生凡聖同居土。
念佛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任運自然能把見思二惑斷掉。理一心不亂,能把塵沙惑、無明惑斷掉,大徹大悟,悟到實相理體,那是說念佛的功用很大。
實際淨土法門,主要是講帶業往生的道理,
你不能念到理一心,也能往生淨土。
你不能念到事一心,只要至誠懇切地念,信願行三法具足,見思二惑的業雖然沒有消滅,也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
「證位不退者」,就證到位不退,不退墮於凡夫,不會再退到娑婆世界來流轉生死。
「皆與補處俱」,就與無量數的補處菩薩同在一起。「亦皆一生必補佛位」,你在凡聖同居土修行,壽命無量,不必第二生,你一生一定證到補處菩薩的位子。
@生同居,一生補處,圓證三不退。
解 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
「夫上善一處」,你是個凡夫,生於凡聖同居土,跟諸善上人聚會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種淨土是橫移的,不是像爬樓梯一樣,一種比一種高,補處菩薩都住在實報莊嚴土,而分證常寂光土。你是個凡夫,生於凡聖同居土,等於生於上三個淨土,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而分證常寂光土。「一生補佛」,你是個凡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壽命無量,盡此一生,就證到補處菩薩的位。
「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你生到西方,只是證到位不退,然而因為你能一生補處佛位,等於圓證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三種不退都證得。
解 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鐵案。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如斯力用」,一個帶業往生的凡夫,生到西方,可以證到補處菩薩,一生可以成佛。這種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研究教理的人,學哪一部經,哪一部論,都沒有這種力用。
「較彼頓悟正因」,「較」是比較,「彼」指禪宗,「頓悟」,是大徹大悟。比較禪宗講究要大徹大悟,
但是大徹大悟只是成佛的初步,頓悟之後,必須漸次修行。
所謂:「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理雖頓悟,事必漸具。
「僅為出塵階漸」,「塵」是塵勞,指三界。你不開悟,悟不到佛理,不知道修行;你大徹大悟,只是好像走上步出三界的樓梯,一級一級的要往上走,悟後應該依悟起修。
「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文旁邊有「鐵案」二字,這個公案是不能動搖的,這幾句是引證禪宗潙山禪師的話:「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潙山禪師說開悟只是出塵階漸,要生生不退,才能成佛。跟淨土宗一個帶業往生的凡夫,一生就能成佛,不可同日而語。
「宗教之士」,「宗」是禪宗,「教」是學教,平常叫宗下、教下。宗下,是宗門下的人;教下,是教門下的人。「如何勿思?」蕅益大師悲心懇切,勸禪宗、學教的人。禪宗,大徹大悟只是出塵的階漸,要生生不退,才能成佛。學教,千經萬論,都沒有《阿彌陀經》這樣的力用,你為什麼不想想這個道理?你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