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卍解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七重,表七科道品。」七重是表法,表三十七道品的七科,下面講到經文五根、五力時,再詳細解釋。
「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因為佛證得大涅槃,有常、樂、我、淨四種德,「四寶」是表大涅槃的常、樂、我、淨四德。
凡夫、二乘聖人,各有四種顛倒。凡夫的四種顛倒:一、一切法無常,凡夫執著是常,人生是無常的,他想是常住的,以無常為常。二、一切法是苦,他執著是樂,以苦為樂。三、一切法無我,他執著有一個我。四、一切法不淨,他執著是淨。凡夫的身體是臭皮囊,外面住的世界叫塵世,內外都不清淨,他執著是清淨,這叫凡夫的四倒。
二乘聖人證得偏空涅槃,有四種顛倒:大涅槃本來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他證得偏空涅槃,沈空滯寂,翻不出妙有的功德來。一、大乘涅槃本來是真常,他認為是無常。二、大乘涅槃本來是真樂,他認為沒有樂。三、大乘涅槃本來是真我,他認為是無我。四、大乘涅槃本來有清淨之德,他認為不淨,這是二乘聖人的四種顛倒。
大乘佛的涅槃有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種德,對治凡夫、二乘的八種顛倒。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周匝圍繞」是圍繞住處。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有無量住處,所以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圍繞住處。這裡解釋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很多,住處也很多,無量無邊。佛,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佛的住處也很多,有無量住處。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化身佛,眾生應該見化身佛得度的,見化身佛;應該見報身佛得度的,見報身佛,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佛的化身、報身也不一,所以佛有無量住處。
下面二句註解,只有蕅益大師的大智慧才能這樣解釋。「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四寶表大涅槃的常、樂、我、淨四德,說到自己的功德深。我們本來是凡夫,因為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所以受用的都是四寶所成,證明自己的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周匝圍繞著賢人、聖人的住處。賢位的菩薩,聖位的菩薩、佛,遍滿了極樂世界,表示助緣很殊勝,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因緣。
【釋疑】
問:有人解釋淨土法門是他力教,唯有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
答:這個解釋不正確,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要接引眾生,淨土法門當然有他力,但是你自己不念佛,不能生西方。淨土法門的殊勝是靠他力,其他的法門完全靠自力,比方禪宗不能仰仗他力加被,任何境界不能現前,一現前必是魔境,所以古代祖師開示學人:「魔來魔斬,佛來佛斬。」要有一把智慧劍,魔來了,用智慧劍把它斬掉;佛相來了,也是用智慧劍把它斬掉。參禪最忌諱的是境界,完全靠自力。淨土法門,一方面靠自力,一方面靠他力,自力功德深,這是自己的內因;佛菩薩遍滿極樂世界,是外面的助緣,這是極樂世界的真因緣。下面再解釋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
解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此等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四寶所成的這些種種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帶業往生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增上緣善業所感召,才有四寶成就這些種種莊嚴。
「亦圓五品觀所感」,也是圓教五品觀想所感得的莊嚴。「圓五品觀」,是圓教觀行五品位,出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一、隨喜:你除了發心修行外,要發隨喜心,經上怎樣講,你怎樣信,這就是隨喜實相的功德。二、讀誦:《法華經》是成佛的經,你要先對著本讀,讀熟會背了,自然會瞭解裡面的義理。三、說法:你把經文讀熟會背,不能只自利,要為人解說,講給別人聽。四、兼行六度:你一方面講經說法,一方面兼帶行六度法門。五、正行六度:你講經說法,完全正行六度法門。
底下再總結起來,「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娑婆世界所受用的是五塵境界:色聲香味觸,眼睛所見的是色塵,耳朵所聽的是聲塵,鼻子所嗅的是香塵,舌頭所嚐的是味塵,身體所接觸的是觸塵。在娑婆世界,這五塵境界都是染污法,你接觸了五塵境界,它就染污你的身心。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五塵境界,叫「勝妙五塵」,殊勝微妙的五塵境界。殊勝微妙的五塵境界是因緣生法,眾緣所成就,就是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增上善業所感召,圓教五品的觀想所感召,由這二種因緣生出來,才有四寶所成的這些種種的莊嚴。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再講方便有餘土。
解 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方便有餘的淨土,是修析空觀的智慧所感得的。「亦相似三觀所感」,天台宗判的六即位,有相似即位。大乘菩薩修空假中一心三觀,證入相似即位所感得的。「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他所感得的是不可思議的真諦無漏五塵境界為體。再講實報莊嚴淨土。
解 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前面相似三觀是三賢位的菩薩,實報莊嚴淨土的菩薩,是修妙假觀智所感得的。「亦分證三觀所感」,他是地上菩薩,證得即空即假即中,是分證三觀所感得的。「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地上菩薩修的是不可思議的俗諦,他所感得的五塵境界,重重無盡,叫「無盡五塵為體」。
解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佛的國土,是修即空即假即中觀智所感得的。「亦究竟三觀所感」,地上菩薩修的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是「分證」的三觀所感得的,成了佛是「究竟」三觀所感得的。「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前面是真諦、俗諦,這是即真即俗的妙中諦所感得的,都是稱性所現的五塵境界為體。
解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為使眾生容易瞭解,才作四種淨土來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實在合起來說,四種淨土的莊嚴,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觀圓融所感得的。
「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實際我們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清淨境界,真俗圓融,即空即假即中,都是不可限量。
「下皆仿此」,我們生去的是最低的凡聖同居土,它是橫具上面三種淨土,都是真俗圓融,不可限量,所以下面都照這一段講。
解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假設有人問:佛的依報叫常寂光土,應該唯獨理性,無形無相,怎麼能得到種種的莊嚴呢?
「答」,答覆問的人,「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每一個莊嚴是事相,全體都是理性,事相完全依著理性起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每一個理性,統統具足莊嚴的事相,這叫事不礙理,理不礙事。「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諸佛的依果,是究竟的依果,哪能光有理,沒有事?「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假若佛的常寂光土,不具足勝妙的五塵莊嚴,跟二乘人所證得的偏真法性,有何不同?這一段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是怎麼感得的?能感的是因,所感的是果,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不是憑空來的,都是用功感召的。
解 (丁)二廣釋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釋生處、二結示佛力。(己)今初。
「(丁)二、廣釋二」,下面第二科廣為解釋依報的莊嚴,再分二小科。「初、別釋所受」,第一小科分別解釋所受用的莊嚴。「二、合釋能受所受」,第二小科合起來解釋能受用與所受用的莊嚴。先講第一小科,所受用的莊嚴,「(戊)初、又二:初釋生處」,又分二小科,第一小科先解釋受生之處,蓮花池的莊嚴。「二結示佛力」,第二小科結示佛的力量,蓮花池的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的。「(己)今初」,現在先講第一小科,解釋受生之處蓮花池的莊嚴。請看著經文。
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又舍利弗」,佛又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也就是叫我們注意聽。「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這就是受生之處,我們到西方在哪裡生出來呢?就在七寶池,八功德水生出來的。七寶所成就的蓮花池,裡面有八種功德的水,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七寶池下面純粹是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七寶池四邊的臺階、道路都是四寶合成的。
「上有樓閣」,二層房屋叫「樓」,再高的樓叫「閣」。七寶池臺階再上面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七寶池上面有樓閣,都是七寶莊嚴出來的。七寶:黃金、白銀,我們中國也有,大家都知道。瑠璃,翻成中國話叫青色寶,彷彿中國的翡翠。玻瓈,翻成中國話叫水玉,彷彿中國的水晶寶。硨磲,是一種大貝殼,為白色寶。赤珠,是一種紅顏色的珍珠。白色的珍珠,價錢已經很貴,紅顏色的珍珠,價錢更貴。瑪瑙,是一種紋石,裡面有紅、黃、白、灰種種顏色的花紋。
「池中蓮華」,我們生到七寶池裡面,是從蓮花生出來,九品蓮花為父母,蓮花是我們的父母親。蓮花有多大呢?「大如車輪」,普通我們看見的蓮花,只有飯碗那麼大,極樂世界的蓮花,如車輪那麼大。這個車輪是指轉輪聖王的寶輪,最小的一由旬,有四十里大,這就不可思議!蓮花怎麼會有四十里那麼大呢?因為極樂世界的佛菩薩身量非常高大,其國眾生的身量也很高大。蓮花是眾生的母親,因此蓮花必須如轉輪聖王的車輪那樣大。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七寶池蓮花分四種顏色、四種光,這是依著印度蓮花的種類說的,實際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不只四種。在印度四種蓮花,以青色蓮花為最寶貴,在我們中國平常只看見赤、白二種顏色,在香港半春園的蓮花有赤、白、黃三種顏色,在日本有個地方蓮花是黑紫色,就是青色的蓮花,很稀少。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上明住處」,前面講「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那是說明住處。「今明生處」,現在講「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這是說明受生之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蓮花池叫七寶池,都是金、銀等七寶所成就,不同娑婆世界的蓮花池是土石做的。
解 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輭,異沈重。五、潤澤,異(臭)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飢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
「八功德者」,再講八功德水:
「一、澄清,異此方渾濁。」極樂世界的水,有澄清的功德,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渾濁。
「二、清冷,異寒熱。」極樂世界的水,有清冷的功德,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不是太冷,就是太熱。
「三、甘美,異鹹淡劣味。」極樂世界的水,有甘美的功德,甘甜而且香美,味道很好。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不是鹹水,就是淡水,味道不是很好。
「四、輕輭,異沈重。」極樂世界的水,有輕軟的功德,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很沈重。
「五、潤澤,異(臭)腐褪色。」「縮腐」,變成臭味,「褪色」,顏色變壞。我們娑婆世界的水,過一段時間會發臭,顏色變壞。極樂世界的水,有潤澤的功德,不會變成臭味,也不會褪顏色。
「六、安和,異急暴。」極樂世界的水,有安和的功德,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很急暴。
「七、除飢渴,異生冷。」極樂世界的水,有除飢渴的功德,不但能除渴,喝了也可以充飢,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是生冷的。
「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諸根」是身體五根身。喝極樂世界的水,能長養你的五根身。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喝多了會損壞肚子。「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沴」是不和,「戾」是不順。娑婆世界的水不和、不順,喝多了要生病。「沒溺」,掉到水裡會淹死。
解 充滿其中,異枯竭汎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
「充滿其中,異枯竭汎濫。」極樂世界的水,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水,不會有時候乾旱缺水,人們沒有水喝;有時候暴雨成災,損壞一切。
《阿彌陀經》只說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沒有說七寶池有多深,是什麼道理?七寶池的水是隨你的心深淺的,你從蓮花生出來,想去七寶池洗澡,隨你的心願,希望水到膝蓋那麼深,水就到你膝蓋;希望水到腰那麼深,水就到你的腰;希望水到肩膀那麼深,水就到你的肩膀,它叫不可思議的功德水。
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從哪兒來的呢?當然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的,《十六觀經》上有講來源,阿彌陀佛成就摩尼珠王,摩尼珠王就是如意珠,很大很大。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是從摩尼珠王流出來十四股水,再分佈於全世界。你們看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圖,正中間有一顆圓珠子,流出來十四股水,是依著《十六觀經》畫的,流出來的水種種不可思議。娑婆世界的水,只會往下流,不會往上流。極樂世界的水,能往上流,可以上七寶行樹,水能從樹上灌下來,流水的聲音還會說法。
「底純金沙,異污泥。」池底純以金沙佈地,不同於娑婆世界的池底是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臺階、道路是四寶所成,不同於娑婆世界是磚石。「陛級名階」,一級一級的臺階,叫做階。「坦途名道」,平坦的路,叫做道。七寶池上有樓閣,「重屋名樓」,屋上加一層屋,叫做樓。「岑樓名閣」,「岑」是高,高樓叫做閣。「七寶樓閣」,樓閣也是七寶成就的。「異此方土木丹青也」,「丹青」是繪畫時所用的顏料。不同於娑婆世界樓閣是用土、木、顏料畫出來的。「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住在七寶樓閣,同時也是法會之處,聽法是在七寶樓閣。
「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敷」是開的意思。只等到七寶池的蓮花一開,四邊臺階都可以上去,上去四邊都有樓閣,你就可以參加阿彌陀佛開的法會,見佛聞法。平常講花開見佛,見了佛就聞到法。下面解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解 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
「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七寶池中的蓮花,像轉輪聖王的金輪寶,大一由旬,等於我們中國的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這裡是舉最小的。「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如果依據《十六觀經》,以及《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所講,上面說的蓮花大小,實在不可以稱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因為生到西方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有九品往生,身相不相等,所以蓮花的大小不一樣。
下面解釋經文:「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解 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青色名優缽羅」,青色的蓮花,梵語叫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黃色的蓮花,梵語叫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赤色的蓮花,梵語叫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白色的蓮花,梵語叫芬陀利。印度的蓮花,有四種顏色,但是沒有光明,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四種顏色,還有四種光明。為什麼有光明呢?「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因為念佛往生的人身體上有光明,所以蓮花胞裡面,生出來的身體,也有光明。
「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極樂世界的蓮花,有這四種光明,是簡略地說。因為印度有這四種顏色的蓮花,說這四種光明好瞭解。實際極樂世界的蓮花,光明顏色都是無量的。
再解釋「微妙香潔」四字。「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微妙香潔,是簡略讚歎蓮花的四種美德。「質而非形曰微」,「微」是很精細、很微細,怎樣精細?看著有一朵蓮花,但是它非常的精細,並沒有一個體質。「無礙曰妙」,蓮花池裡面,無論多少人生去,有多少蓮花胞,都能容納得下,彼此不相障礙,所以叫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花沒有體形,沒有塵質,所以很清潔。為什麼沒有說香呢?因為蓮花有香味,我們容易瞭解,不必解釋。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的香,當然殊勝。「蓮胞如此,生身可知。」,蓮花胞微妙香潔,由蓮花胞裡面,生出來的身體,當然是微妙香潔,其殊勝可以知道。
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彼此不相障礙,所以叫妙。還有一種妙,我們發願生西方,開始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西方蓮花池裡就生一個蓮花胞。你念佛念得越精進,那個蓮花胞長得越大;你唸著唸著,懈怠下來,那個蓮花胞不長大了;你唸著唸著,道心退了,那個蓮花胞枯萎沒有了,這也是妙不可思議。還有一種妙,等到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盡,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來娑婆世界接引我們,手托著蓮花臺,就是拿你那個蓮花胞。你坐到蓮花臺裡面,生到西方,還是從你那個蓮花胞生出來,真是不可思議。
(己)二結示佛力
經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哪來這些功德莊嚴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發了四十八大願,依著大願廣修功德圓滿,才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成就的。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說明上面住的所在、生的所在,種種的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稱」者合也。佛教講因果,哪來的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國土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大願,依著大願修大行,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合乎法性的功德成就的。「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稱性的功德,所以法性的功德能普遍莊嚴四種淨土,才能普遍攝受十方三世一切凡夫聖人,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面再說到我們的功德。
卍解 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佛有大願接引眾生,我們就依著阿彌陀佛的大願來求往生,這就是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阿彌陀佛有大行門,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修大行,這就是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我們有了信心,發了願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成就的。我們生到西方去,能享受到這個功德莊嚴,也是我們信願持名的功德成就的。「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雖然是我們信願持名成就的功德,還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功德,不是現今成就的,也不是當來成就的。
解 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為什麼我們念佛的功德,不是現今成就,也不是當來成就的,而是阿彌陀佛老早成就的?這就是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緣、本質境,帶起來我們眾生自心的種種莊嚴,這是帶質境。
這二句是對著唯識法相宗的人解釋,唯識宗,也叫法相宗,他們把一切境界分成三種:一、性境:本來實實在在有的境界。二、帶質境:由本質境,生起來一個境界。三、獨影境:本來沒有這個本質境界,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境界。比如龜毛兔角,世界上沒有這個東西,自己想出來烏龜身上有毛,兔子頭上有角,根本是虛妄的境界,叫獨影境。
現在我們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是依著《阿彌陀經》觀想出來的,不是獨影境。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成就的,用大願大行成就的本質境,帶起來我們眾生心裡面緣個境界出來。這不是龜毛兔角,是真真實實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叫帶質境。
前面解釋過,緣影虛妄是邪境;這不是緣影虛妄,是真實有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同於西洋宗教的天國。西洋宗教求生天國,好像跟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但是不同。西洋宗教求生天國,是無因之果,完全是獨影境,沒有因,哪來的天國呢?也不同於西洋哲學家的理想國,哲學家不滿現實,認為人生太苦,幻想出一個理想國來,根本沒有那個國,那是獨影境。
「全佛即生」,全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眾生的功德。「全他即自」,「他」指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全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是我自性的功德。「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所修的功德成就的。
解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結示。庚今初。
前面「戊初、別釋所受」,是分別解釋所受用的莊嚴。接著講「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把能受用、所受用的莊嚴,合起來解釋,又分二小科。「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第一小科說明,能受用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受用的五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第二小科就耳根聲塵說明受用。「己初、又二」,明五根五塵明受用這一科,再分二小科。「初正明、二結示」,「庚今初」,先正明能受用的五根,所受用的五塵。看著經文。
經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天」是自然,「樂」是音樂。阿彌陀佛的國土之中,不需人來吹奏音樂,自然有音樂。極樂世界的地,完全由黃金打造成。
「晝夜六時」,這是依著我們娑婆世界說的,在娑婆世界是以太陽出來時稱為「晝」,太陽落下稱為「夜」。極樂世界不用太陽光來照明,都是佛菩薩的光明,而以蓮花的開合為晝夜,七寶池裡的蓮花開了為「晝」,蓮花合起來就是「夜」。另外晝三時,夜三時,也是順著我們娑婆世界說的。
「雨天曼陀羅華」,「雨」是降落下來,「曼陀羅」是適意。天空之中,晝夜六時,自然降落下來適合我們心意的花。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清旦」指清晨。「衣祴」是盛花的花囊。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常常在清晨,把眾妙花裝到花囊裡面。「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養他方十萬億諸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食時」是吃飯的時候。佛菩薩僧寶都是過午不食,早晨出去供養十萬億佛,到吃中飯的時候,回到西方極樂世界。「飯食經行」,「飯」是吃,「食」是飯,「經行」是走路用功。吃飯以後,就走路用功。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樂是聲塵」,天樂,屬於耳朵所聽到的聲塵。「地是色塵」,黃金為地,屬於眼睛看見的色塵。「華是色香二塵」,曼陀羅華,眼睛看見花的色,鼻子聞見花的香,屬於色塵、香塵。「食是味塵」,食屬於舌頭所嚐的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盛華」,把花盛到花囊裡面。「散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是用花去供養,將花散到佛的身上。盛華、散華,都得用手,經行得用腳,這是屬於觸塵。
「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身體上的五根身,對著外面的五塵境,可以知道。科文上五根對五塵,經文上只有五塵,這是凡聖同居土的勝妙五塵。勝妙五塵是所享受的,一定有能享受的五根,所以能享受的五根,所享受的五塵,這樣對起來說,才能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極樂。
再解釋「常作天樂」的常作二字,「常作者,即六時也。」晝夜六時,常作天樂。「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西方極樂世界的地面,是七寶莊嚴出來的,但是它的本體是黃金。
釋疑
問:有些世智辯聰的人,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要不得,前面有七寶樓閣,七寶行樹,這裡又黃金為地,還有七寶莊嚴。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不是引誘我們動貪心嗎?
答:我們學佛法第一要斷貪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貪心不能斷還增加,生到西方做什麼?他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五塵。七寶、黃金,正是要對治我們的貪心,絕不會增加我們的貪心。我們為什麼要貪呢?因為我們住的娑婆世界七寶、黃金太少了,求不得才要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樓閣是七寶造的,大地都是黃金,還貪它幹什麼?好像我們住的娑婆世界,大地都是土,還貪它幹什麼?物以稀為貴,東西太少,才叫做寶物。西方極樂世界滿地都是黃金,等於娑婆世界大地都是土石一樣。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出來的功德莊嚴,表示我們到那裡可以享受極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不必貪,反而把貪心降伏了。
講這些道理的人,都是小聰明、小智慧,《論語》上叫好逞小慧;《圓覺經》叫「多諸巧見」,小巧的知見。要是按煩惱上講,叫不正知的煩惱,正當的道理他不懂,他所知道的,都是不正當道理。這叫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他認為自己比釋迦牟尼佛還聰明,結果學佛發生障礙。
下面再解釋「晝夜六時」,「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印度古時候,白天、夜晚,各分初、中、後三時,叫晝三時、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合起來晝夜六時。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然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統統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假」是假藉,「安」作「何」字講。我們娑婆世界要假藉日月的光明,太陽生起來是晝,太陽落下去是夜。西方極樂世界不必假藉日月的光明,如何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這是順著娑婆世界,假藉說晝夜的分際,並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有晝夜六時。
解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祴,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解釋「雨天曼陀羅華」,「曼陀羅,此云適意」,「曼陀羅」,翻成中國話叫適意,適者合也,你看了生歡喜心,正合你的心意。「又云白華」,又叫白色的花。「衣祴,是盛華器。」衣祴,是用布做成盛花的器具,就是花囊。「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盛眾妙華」,眾妙華,說明不只有曼陀羅花一種。「應如妙經四華」,應當如《妙法蓮華經》裡面說的有四種花。「表四因位」,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種是因位。「花」是表因位的菩薩,「佛」是表果位的佛果。「供養他方佛」,「他方佛」是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極果」是佛果。你有真因,一定會趨向於佛果。「果德無不遍也。」十方都有佛果,表佛果位的功德,十方無不遍滿。
「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怎麼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呢?這是根據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遠,說供養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這裡面的含意顯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再回來供養釋迦佛、彌勒佛,並不困難!「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實際不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阿彌陀佛的神力所加被,再遠的佛土都可以到達。
解 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這是解釋經文「即以食時」四字,「食時」,只要不過日中,都是食時。你早上起來,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回來還沒有過日中,正好吃飯,就是早半天。蕅益大師的解釋,早上起來,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清晨受食的時候就回來了。「明其神足不可思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有神足通,說明神足快得不可思議。
「不離彼土,常遍十方」,再就圓教講的道理解釋,本人並不需要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就遍滿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假」是假藉,「逾」是過。不必過清晨受食的時間,就回到西方極樂世界。
按釋迦牟尼佛,他成了佛以後,「不動寂場,而遊鹿苑」,寂場是菩提場,成佛的所在。釋迦牟尼佛成了佛,就跟諸大菩薩講《華嚴經》,他同時初轉法輪,到鹿野苑度小乘弟子五比丘。大菩薩看見佛講《華嚴經》,小乘弟子看見佛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按佛本位,他在菩提場並沒有動,就到了鹿野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怎麼能不離彼土,常遍十方呢?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已分證法身,法身遍滿之故,他到哪個地方,去供養哪尊佛,是任運自然,由體起用,法身的理體遍十方,起不可思議的妙用也遍十方。等於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月亮,光明遍滿大地,一個江的水,現一個月影子;千江有水,現千個月影子,但是天上的月亮沒有動。天上的月亮沒有動,怎麼能千江有水,現千江月呢?因為月亮的光明遍滿大地,只要有水,就現影子。所以你證得法身,法身遍一切處;你的妙用,也能遍一切處。
解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這一段經文,顯現極樂世界一個聲音、一個塵境、一剎那的時間。「乃至跨步彈指」,乃至把腳舉起來跨一步,把手指彈了一下。「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總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一舉一動,跟十方佛法僧三寶,都貫徹沒有障礙。
解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我們眾生人人都有佛性,都有一個法身理體,我們的法身理體,不也是遍滿西方極樂世界嗎?但是因為娑婆世界五濁太重,眾生造了惡業,和極樂世界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信願持名的功德很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與娑婆世界本來相隔,反而不隔,因為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功德很深,任運起妙用,你要再回到娑婆世界供養釋迦佛、彌勒佛,都很容易。
解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是帶業往生,還有吃飯的習氣。你一想到要吃飯,飯就現到你面前,你用不著安排。《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你想吃什麼飯,百味飲食,應念而至;你想用什麼缽,應念現前,不要你去安排做飯。「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你吃完,缽自然化走,不用你再去洗碗擦缽。
「但經行金地」,吃飯不要你安排,吃了飯也不要你洗碗,節省下來時間精力,好好用功。經行於金地之上,經行是修行用功,不要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快樂地散步。在中國不注重經行,注重靜坐用功,現在可以看見的經行是禪堂跑香,禪堂不是只坐香,坐一支香;還要跑香,跑一支香,跑香就是經行的意思。現在台灣禪堂看不見了,念佛堂還看得見,打佛七的地方很多,繞佛也是經行的意思。
中國禪宗一定要建立禪堂,在禪堂裡用功坐香、跑香。淨土宗一定要建念佛堂,坐著念佛,繞著念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道場,最主要是經行堂,經行堂彷彿一道走廊,吃完飯用功,就是去經行堂經行,經行是直走來、直走去,所以經行堂的距離不能太短,要是短於二十五步就不如法。距離長沒有限制,越長越好,因為短於二十五步,人走過來、走過去會頭暈。
釋迦佛在世時,很注意經行用功,凡是比丘每天都必須經行。縱使老比丘走不動也得走,那是強迫用功。佛在經行道,設手扶繩,套上竹管,以免老比丘經行時,手被繩子磨破,由此知道經行是最重要的用功法門。佛為什麼不提倡打坐用功,重視經行呢?打坐是初下手用功,等打坐能入定時,進一步要經行。打坐入定,是心念不動,要坐時不動,走時也不動,才是真正入定。因為坐時不動,走時不能入定,不是真定。所以在經行時,動中不動,才是真定功。
不要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經行,解釋為散步,那就錯了。出家人沒事時,在佛殿繞佛。在家居士住在都市裡,晚上馬路無人時去經行。參禪的,你就參話頭;修淨土的,你就念佛,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經行的方法。
「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用天花、天音樂,叫我們娛樂。要注意,西方極樂世界看的天花,聽的天音樂,並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你看見花,起了貪花之心;聽見音樂,起了貪音樂之心。西方極樂世界天花、天音樂,叫做法音,那是一種法樂,叫你自然而然會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吃飯不打閒岔,道場清淨,有天花、天音樂的法音,使你任運自然會精進用功。
解 庚二、結示
經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庚二、結示」,總結顯示上面所講的,這些功德莊嚴,都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成就的。也是我們念佛的眾生,各有一份功德成就的。
解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前面一科是講五根對五塵說明受用,下面「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再單獨就耳根對聲塵說明受用。
解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楞嚴經》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現在你自己證明一下,我們的眼根沒有耳根利,你去看佛經的註解,不如你坐著聽講經來得快。因為用眼睛看的時候,看到哪裡,著到哪裡;看到後面,忘了前面,處處生障礙。耳根是十方圓成,你心定下來,聽法師講,你每一句都聽懂,甚至法師沒講到的,你也會懂,證明我們的耳根比眼根利。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特別就法音廣為說明。
「其實極樂攝法界機」,其實西方極樂世界遍法界的根機都攝受。「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西方極樂世界的五塵境界,是勝妙的五塵,一一塵境,都是圓滿微妙,能出生一切法門。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不只聲塵圓滿微妙,其實五塵境界都圓滿微妙,不過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特別辨明聲音的圓妙。
解 又二:初別明、二總結。庚初中二: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辛初又二:初鳥音法利、二徵釋略顯。壬今初。
「又二:初別明、二總結」,己二就耳根對聲塵明受用,再分二小科,第一小科分別說明、第二小科總結。「庚初中二」,別明再分二小科。「初化有情聲」,眾鳥有情會說法,「二化無情聲」,風聲無情也會說法。「辛初又二」,有情聲再分二小科,「初鳥音法利」,聞到眾鳥說的法音,能得佛法的利益。「二徵釋略顯」,徵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眾鳥會說法?解釋所以然。「壬今初」,先說鳥音法利。下面先看經文。
經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復次舍利弗」,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有眾多神奇美妙,顏色不一的鳥。下面略說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實際不只這六種,「白鶴」,白色的鶴。「孔雀」,孔雀很好看,把尾巴張開更美麗。「鸚鵡」,長得很好看,還會學人說話,這三種鳥我國動物園都有。「舍利」,翻成中國話叫鶖鷺,又叫春鶯,下面有更詳細解釋。「迦陵頻伽」,翻成中國話叫妙音鳥,這種鳥叫的聲音非常微妙。「共命之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稱為「共命」,後面這三種鳥中國沒有。
「是諸眾鳥」,前面雖然只標出來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其他很多種鳥,故稱「眾鳥」。「晝夜六時」,極樂世界的鳥,不論白天夜晚都在叫。「出和雅音」,發出來柔和優雅的音聲,不僅音聲好聽,還會說法。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些名相下面有詳細解釋。「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聞到眾鳥演說的法音以後,常念佛、法、僧三寶,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下面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鶖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種種」是很多種的鳥,「奇妙雜色」是顏色很美麗。「下略出六種」,下面簡略舉出來六種。「白鶴、孔雀、鸚鵡」,這三種鳥我國常看見,所以不必解釋。「舍利,舊云鶖鷺」,「舍利」,舊翻譯是鶖鷺鳥。「琦禪師云是春鶯」,「琦禪師」是元朝梵琦禪師,他說是春鶯。「或然」,蕅益大師沒有去過印度,不敢確定是什麼鳥?或者是鶖鷺,或者是春鶯,不一定。「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鳥是卵生,有蛋殼,一般的鳥,要出了蛋殼才會叫。迦陵頻伽這種鳥,還沒出蛋殼就會出音聲,叫的音聲超出眾鳥,所以叫「妙音」。「共命,一身兩頭」,共命之鳥,一個身體,兩個頭。「識別報同」,果報相同,只有一個身體,卻有二個心識。「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迦陵頻伽、共命之鳥,西域雪山等地方有這二種鳥,中國沒有看見過。「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寄託娑婆世界愛觀賞鳥的人,舉出來類似的鳥,實際西方極樂世界的鳥,不可同日而語。
「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娑婆世界的鳥白天會叫,夜晚睡覺就不叫。西方淨土的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沒有間歇。
「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都是蓮花托生的身體,已經把瞌睡降伏住,本來沒有昏睡,所以夜晚不必躺著睡覺。
解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前面講經文,西方極樂世界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略說有六種鳥,實際有很多種的鳥,但是這些鳥都會說法,現在解釋這些鳥說的什麼法。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就是說三十七道品的法,所謂「三四、二五、隻七、單八」,有三個四,二個五,一個七、一個八。三十七道品,一共分為七科,下面分別解釋。
「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先講第一科四念處,「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這四種是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共修之法,小乘人修行,從三十七道品修起。大乘菩薩以此為基礎,也得從三十七道品修起,所以四念處是三乘共修之法,要修行用功先從四念處下手。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世尊在世時,弟子們依著世尊而住,世尊涅槃之後,弟子們依何而住?世尊說:「我涅槃以後,你們應該依四念處而住。」這是開示比丘眾,因為比丘是第一眾。出家二眾:比丘,依著四念處而住;比丘尼,也是依著四念處而住。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也是依著四念處而住。這就是離開四念處,沒有個住處,你就知道四念處的重要。「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先講「一身念處」,觀身不淨,「念」是觀想,觀想身體是不淨之物。我們學佛法是為了生死,要先斷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見惑第一個是身見,身見不破,什麼見都破不了,所以要把執著身體是我的身見破掉。愛欲是生死的根本,你要觀身不淨,才能把愛欲降伏住,進而斷掉,才能了生死。所以觀身不淨,是修行用功最初步的功夫。
觀身不淨,有二種觀想:
一、觀自身不淨,有種種觀想,修不淨觀有九相:(一)死想,(二)脹想,(三)青瘀想,(四)膿爛想,(五)壞想,(六)血塗想,(七)蟲噉想,(八)骨鎖想,(九)分散想。
二、觀他身不淨,有五種觀想:
(一)種子不淨,一個人受生,佛經上講是自己的業識、父親的精、母親的血三法和合,這三法統統不淨,自己的業識,是染污業,因為你要是造的清淨業,老早超出三界,不會轉人。你還在受生死轉人,就是業識不淨,加上父親的精、母親的血,都是不淨之物,這三法和合起來才做胎,就是人的種子不淨。
(二)住處不淨,一個人怎麼長成呢?在母親肚子裡面住了十個月,肚子裡就是不清淨的地方。
(三)自相不淨,自相就是外相,小孩子出了胎長成人,外相統統是不淨的。人外表有一張皮包著,看起來好像很乾淨,實際包不住,九竅常流不淨。面孔上有七個竅,竅是孔穴,流出來的東西,都是不乾淨的。二個眼睛流出來的是眼屎,二個耳朵掏出來的是耳屎,二個鼻孔掏出來的是鼻屎,牙齒掏出來的是牙屎。屎都是臭的東西,大家平常沒有作觀想,臭不可聞的東西,就從我們的臉孔流出來。加上大便道、小便道,那更是臭,所以九竅常流不淨,外相都不清淨。實際通身上下毛孔,排泄出來的東西統統是臭的。
(四)自體不淨,身體裡面都是不淨的,佛經上把它分成三十六樣不淨,你查《佛學大辭典》,有這些名詞,現在沒有時間一項一項解釋。
(五)終竟不淨,終是最終,竟是究竟。人要是一口氣在,還可以洗澡換衣服,感覺不出來那麼臭。到了最終一口氣不來,死了比大小便還臭,你把它用火燒成灰,還是不乾淨;你把它用埋的變成骨頭,還是不乾淨。因為人不是乾淨的種子,怎能有乾淨的東西出來呢?
眾生不能了生死,因為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就是愛對方的身相清淨。修行就是要作觀想,觀想對象身相不清淨,男的觀女的不清淨,女的觀男的不清淨,先伏後斷,先把愛欲心降伏住,再把它斷掉,這就是觀他身之不淨。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觀想領受、納受是苦。你觀想你所享受的,統統是苦的。前面講過,你受的苦是「苦苦」,受的樂是「壞苦」,受的不苦不樂是「行苦」,這樣觀想就不會貪圖享受了。
「三心念處」,觀心無常,我們的妄想心念念生滅,這一個念頭起來,過去就滅了;第二個念頭又生出來,過去又滅了。我們觀想身體有生老病死的苦,心念念無常,沒有常住的東西。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法是五蘊法: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心,內心、外身合起來就是一個我。我們為什麼執著心外之物呢?就是為我,因為有一個我,才去貪圖我所有的。貪不到就動瞋恨,不應當貪、不應當瞋,要去貪、去瞋,就是愚癡。貪、瞋、癡煩惱都是從我執生出來的,你觀察外面身體色法,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哪裡有一個我呢?內裡面心法,是受想行識,只是個念頭,哪裡有一個我呢?你觀想五蘊法沒有個我,叫觀法無我。
四念處,一、觀身不淨,叫不淨觀;二、觀受是苦,叫苦觀;三、觀心無常,叫無常觀;四、觀法無我,叫無我觀。二乘聖人能了生死、出三界,就是作這四種觀想,大乘菩薩雖然我法二執一起破,任運自然先破我執,再破法執,也是依著這四種觀想為基本的修法,所以四念處是三乘共修之法。
解 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正勤」,「勤」即精進,就是正當的精進。「一已生惡法令斷」,你已經生起來的惡法,一定要下功夫把它斷掉。「二未生惡法不令生」,惡法還沒生起來,你要防止叫它不要生起來。譬如你平常喜歡喝酒吃肉,已經吃習慣了,要改不容易。你還沒學會喝酒,不要喝酒,如此類推,一定要把惡法斷掉,還沒生的惡法不要生出來。「三未生善法令生」,善法還沒生起來,你要叫它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你要精進,不能得少為足,已經生的善法,令它越增加越多。
佛教有一個修行的偈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合起來四正勤這四句,前面二句是諸惡莫作,後面二句是眾善奉行。你修行用功,要了生死、成佛道,怎樣修行呢?「諸惡莫作」,不但大的惡不要作,小的惡也不要作。你不要以為小小的惡法,作了沒關係,小小的惡法,會積少成多。所謂:「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你看下雨時,屋簷往下一滴一滴的滴水,初看水很少,你用盆子接久了,慢慢積滿一大盆水。你不要以為惡小而為之,大的惡不要作,小的惡也不要作。「眾善奉行」,是善法都要去奉行,你不要以為這個善事很小,作它幹什麼?小的善事作多了,成為大的功德。就像小孩子用撲滿存錢一樣,慢慢裝,就把撲滿裝滿,你善法作多了,就積功累德。你燒一枝香,是個善法;你獻一束花,是個善法;你拜一拜佛,是個善法;你唸一句佛號,是個善法。你不要以為善事很小不作,作久了就是大功德。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大善要作,小善也要作。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二句是修行我們的身口二業,你造惡業,都是身業、口業造的。身體,造殺、盜、淫的惡業;口,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造這四種惡業。這叫身口七支,七個部分的惡業。「諸惡莫作」,我的身業、口業,是惡都不要作,身體不作惡事,口不說惡話。「眾善奉行」,身體盡作善業,口盡說善話,身口二業,都把它修好。「自淨其意」,你的心是意,意裡面有貪瞋癡,要把它清淨,把意業清淨了,合起來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是諸佛教」,不是到釋迦牟尼佛才教,諸佛相傳,就是上面的偈頌。
講起佛法,越講越多;講起妙理,越講越高深,你佛法懂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你不用功修行,怎樣能了生死成佛道?修行用功修起來,清淨三業。這裡教我們修行用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這四正勤。
解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得四種禪定,能夠得神通,發了神通,所求能如意滿願,無障無礙,所以叫四如意足。等於一個人的行動靠二隻腳,你想如意滿願發神通,靠這四種禪定。
一、欲如意足:欲是一種希望,你希望得禪定,結果得禪定,起了神通。
二、精進如意足:由精進之力,得到禪定,而發神通。
三、心如意足:心是一心,由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四、思惟如意足:心中起了正觀念,得了禪定,而發神通。
《阿彌陀經》沒有說前面這三個四,從五根說起,五根、五力,叫信進念定慧,都是這五個名詞。
解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一、信根,「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根」者,猶如種樹,把樹種活等於生了根。你的信心能生根,信正道法,在《阿彌陀經》就是信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助道法,就是信六度萬行,叫信根。
二、進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你信了必須行,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叫精進根。
三、念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叫念根。
四、定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叫定根。
五、慧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苦等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法。你能把苦集滅道四諦法觀察清楚,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叫慧根。
解 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一、信力,前面叫信根,這裡叫信力。「五力者,信根增長」,信根不牢,修行使信根增長起來。「能破疑惑」,你最初學佛法,講到哪裡,疑到哪裡,人家跟你講了半天,為何還不能瞭解?因為你的信心不能生根。信心生了根,任運自然有一種力用,能破你的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你信了外道,認為信了正法,別人跟你講,你不相信,就是邪信。你有了信根,自然能破除邪信,還能破煩惱,這叫信力。
二、精進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我們修行用功不精進,比如一天要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唸著唸著,身體、心裡感覺很勞累,就休息懈怠。你要是精進生了根,起一種力用,自然能破除種種身心的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出世大事怎麼能辦成?由精進根起的力用,叫精進力。
三、念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念根增長起來,破除眾多的邪念,凡夫的邪念,就是財色名食睡,你要是正念現前生了根,財色名食睡的邪念不起。你聽到念佛法門,念生了根,再有其他的法門,念也不起,能破除一切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出世的功德,是正念的功德,它能成就,叫念力。
四、定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我們心裡面不能定,就是苦於胡思亂想。你的定要是生了根,有一種力用,自然能破胡思亂想。「發諸事理禪定,名定力。」你念佛能得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得到事的禪定,理的禪定,叫定力。
五、慧力,「慧根增長」,智慧根增長起來,「能遮通別諸惑」,「遮」是遮止,「惑」是迷惑,惑分通惑、別惑。通惑,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是三乘聖人斷的惑。別惑,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是菩薩斷的惑,不通於二乘。你真正智慧生根,自然發出來一種力量,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都遮止,不會生出來。「發真無漏,名慧力。」能夠發生真正無漏的力量,叫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