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丁)三、天人眾
經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王。「等」,等於「無量諸天」。「大眾俱」,還有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
解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梵語「釋提桓因」,翻成中國話叫能為主,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王。梵語「忉利」,翻成中國話叫三十三天,這一個天中間一個大天王是釋提桓因,四方各有八個小天王,合起來有三十三個天王。佛教裡講天,一共有二十八層天。
「等者,下等四王」,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它下面還有四王天。「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忉利天上面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合起來欲界六層天。「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再上面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無量諸天。
「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十方的天眾、人眾,天龍八部,修羅也是八部之一。還有人,非人就是變化人。「無不與會」,都俱集在一起,聽釋迦佛說《阿彌陀經》。
「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無量諸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是淨土法門所攝化的根機。
「通序竟」,講到這裡把通序講完了。
初聽經,聽不懂,是因為名相不熟,佛經講到實相之理,道理雖然高深,都是契合聽眾的根機,沒有聽不懂的。為什麼聽不懂呢?聽得太少的緣故。有人說:「我已經聽過幾次,怎麼還是聽不懂?」這是你沒有留心聽。聽不懂,不是道理聽不懂,是名相不熟悉。每一部佛經都分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分二科,一、通序、二、別序。通序者,通於一切經,每一部佛經,都有六種成就,證明是佛說的經,也叫證信序。別序者,別在此經,別於通序另有一段序文,也叫發起序。
通序講完了,接著講別序,發起這部《阿彌陀經》的一段序文。這部《阿彌陀經》講的是信願持名三資糧的要旨,別序是發起正宗分,信願持名三法的重要,再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解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解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淨土法門是微妙的法門。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才叫微妙的法門。「無人能問」,淨土妙門不可思議,所以沒有人能問。為什麼沒有人問呢?有人認為:佛在世時,都是根機深厚、見佛得度的弟子,不需要淨土妙門,這種解釋把淨土妙門的價值貶低了。蕅益大師的解釋把它提高,因為淨土妙門,不可思議,太玄太妙,佛觀察到末法時代的眾生,需要淨土妙門,所以無問自說。《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發起的,須菩提出來請問,佛再跟他說法。《阿彌陀經》沒有人能問,是佛自己發起。
「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依」是依報,指世界、國土。「正」是正報,指佛、菩薩。釋迦世尊自己唱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佛自己唱說依正二報的名字為發起。
「又佛智鑒機無謬」,佛有大智慧,能鑒察眾生的根機,你是什麼樣的根機,跟你說什麼樣的法,佛能應機說法,沒有錯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佛的智慧見到與會的大眾,應當聽淨土微妙的法門,而獲得四悉檀的利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所以不等待有人問,佛自己就發起。
「如《梵網》下卷」,譬如《梵網經菩薩戒本》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盧舍那佛唱著自己的位子、名號:「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天台宗智者大師,把這一段文判為發起序。「例可知也」,由這個例子可以知道,下面這段經文分出來,作為發起序,不會錯誤。接著再看發起序的經文。
經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就在聲聞眾、菩薩眾聚會,佛要開始講《阿彌陀經》這個時候。「佛告長老舍利弗」,這個時候無人請問,佛告訴當機者長老舍利弗,為什麼告訴長老舍利弗?因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尊者。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指娑婆世界。從我們娑婆世界往西方走,經過十萬億個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那個世界有一尊佛,號為阿彌陀佛,現今正在講經說法。注意上面這兩句各有一個「有」字,依正二報都是有,絕不談空。
這一段經文一共三十九個字,很容易瞭解。再看蕅益大師解釋出重重無盡的道理,你就知道大師的智慧高深廣大。
解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先解釋為什麼告訴長老舍利弗?「淨土法門,三根普攝」,淨土法門,上中下三根,普遍攝受。「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因為淨土法門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是對待圓融,是絕待圓融,道理高深,不可心思、不可言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蕅益大師發明的名言,「圓收」,淨土法門,廣大高深,把一切法門都收攝起來,什麼法門都不出淨土法門之外。「圓超」,超出一切法門。前面說過,佛說的《華嚴經》《法華經》,是圓融無礙的經典,可是《華嚴經》最要緊的道理,在《阿彌陀經》;《法華經》最要緊的道理,也在《阿彌陀經》。證明《阿彌陀經》圓收《華嚴經》《法華經》的法門,而且還超過《華嚴經》《法華經》。
這樣講是不是講過頭了?一點沒有講過頭。《華嚴經》最後《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沒有《阿彌陀經》信願行三資糧,光發十大願,怎能生西方呢?《法華經》說:念佛成佛,怎麼念法?《阿彌陀經》說:要信願執持名號,才能以念佛生西方。因為淨土法門,圓收一切法門,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所以《阿彌陀經》最後佛說:「為一切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因為淨土法門甚深難信,不是第一智慧的人,不能直下無疑,所以佛特別告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下面解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句經文。
解 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華藏世界共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無量世界,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第十三層,所以從娑婆世界能平橫通達極樂世界。「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西方是橫著說,從娑婆世界一直往西走,有個極樂世界,這是標舉顯示,實實在在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的處所。
再解釋經文「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千萬叫做億,把億累積起來,一個億、二個億、累積到十萬,叫做十萬億。
再解釋「佛土」二字。「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一個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通通是一尊佛教化的範圍。
「且以此土言之」,拿我們娑婆世界說明一下。我們娑婆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組織成功的?「一須彌山」,以一個須彌山作中心點。「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東西南北方,各有一個大洲,即四大部洲,同一個太陽、同一個月亮所照耀。「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外面有鐵圍山圍繞著,名字叫做一四天下,也叫小世界。「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名字叫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叫做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字叫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樣取名,經過小千、中千、大千三個數目,才叫三千大千世界,實際是一個大千世界,不要解釋錯誤,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
「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經過一個一個佛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直往西走,經過十萬億個佛土的西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解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這是蕅益大師假設的一個問答,實際在其他的註解上問答這道理的很多。「問:何故極樂在西方?」是什麼緣故極樂世界在西方呢?「答:此非善問」,問問題,要問真理,這不是好的問題。
為什麼說這不是好的問題呢?「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假若《阿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說:極樂世界在東方,你一定再問:極樂世界何故在東方呢?所以你問的問題,並沒有要緊的道理,是一種遊戲之論。
「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在我們娑婆世界說,十萬億個佛土之西,叫西方。何況從十萬億佛土,回頭看,極樂世界不是在東方嗎?這個問題有什麼值得你懷疑呢?
這裡是按事相上辯論,不是個重要問題。按理性上辯論,時間都是假設的,沒有定法,方向也是假設的,譬如我們要搭輪船,把船上的指南針定好不動,一直往西方走,等你轉一圈,結果是從東方回來。所以什麼是東方、西方,都是假名言相,並沒有實在的法,叫做東方、西方。
下面解釋:「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句經文。
解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蕅益大師把這一段經文判為別序,這是發起正宗分依報的經文,序說依報國土的名字,叫極樂世界。
再解釋「世界」二字,「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世」字是就時間解釋,豎著說,有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就三際來分辨時間。「界」是就空間解釋,橫著說有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定邊界,由時間和空間合起來叫「世界」。
「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極樂世界,梵語須摩提,翻成中國話,有的翻譯為安養世界、有的翻譯為安樂世界、有的翻譯為清泰世界。「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綜其義理,西方極樂世界,是永遠離開眾苦,是最安穩的世界。下面經文,再廣為解釋。
解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西方是同居淨,以凡夫例聖故
前面懸談講過,佛的國土,分四種淨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四種國土蕅益大師為什麼要解釋呢?因為許多宗派,都在辯論西方極樂世界,在四種國土中,究竟是屬於哪一種國土?越辯論越亂,蕅益大師把它總結起來加以解釋。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佛土有四種,各分一個淨、一個穢。下面四種佛土,蕅益大師各加註小字,我們連小字一起看。「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先分辨凡聖同居土,五濁是重,還是輕?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五濁重,叫穢土。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凡夫,就有五濁,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五濁很輕,叫淨土。
再看小字註解:「西方是同居淨」,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的淨土。「以凡夫例聖故」,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與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起,跟聖人一樣,所以他的五濁輕,是凡聖同居土的淨土。
解 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西方是方便淨,以小乘迴心故
再解釋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聖人住的國土。二乘聖人修析空觀,證入空理,這叫拙度證入的方法,修得很笨拙,度了自己的生死,而證入空理,叫穢土。「體空巧度證入者淨」,不要分析,一體會就證入,這叫體空觀,是一種巧妙的度脫,這樣證入空理,叫淨土。
再看小字註解:「西方是方便淨」,西方的方便有餘土是個淨土。「以小乘迴心故」,西方極樂世界也攝受聲聞乘,但是聲聞乘生到西方,就迴小向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是個淨土。
解 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西方是實報淨,以所證圓頓故
再解釋實報莊嚴土,也叫實報無障礙土。實報無障礙土,也分一個穢,一個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次第三觀」,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空假中三觀,次第修。先修空觀,修成了再修假觀,假觀修成了再修中觀,這樣修成證入實報無障礙土,是穢土。「一心三觀證入者淨」,空假中三觀,不要次第修,一心修成,這樣證入實報無障礙土,叫淨土。
再看小字註解:「西方是實報淨」,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實報無障礙土,它是淨土。「以所證圓頓故」,因為是以一心三觀,最極圓頓的法門,修成證入實報無障礙土,所以是淨土。
解 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西方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本迹俱高故
再解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分證者穢」,前面證入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分證常寂光土,是穢土。「究竟滿證者淨」,等成佛究竟圓滿完全證得常寂光土,是淨土。
再看小字註解:「西方是寂光淨」,西方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都叫淨土。「以受用同佛本迹俱高故」,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菩薩,都是分證常寂光土,分證也是淨。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得到的受用,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他們的常寂光土,也是淨土。
為什麼要辯論四種佛土呢?因為《阿彌陀經》的其他註解,都在辯論佛的國土有這四種,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那些帶業往生的都是凡夫,應該生穢土,怎麼能生到淨土呢?講這些道理的人,就是不懂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的道理,西方極樂世界四種佛土都叫淨土,下面正是論辯這個道理。
解 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現在《阿彌陀經》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正是指的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叫同居淨土。
「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淨土,不是豎著說,像上樓一樣,一層樓、二層樓、三層樓、四層樓,一層比一層高。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國土就具足四種國土,即橫著具有上面三種淨土。因為帶業往生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他住的凡聖同居土,就具足上面三種淨土。下面再解釋經文,「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解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別序還要序說正報教主阿彌陀佛的名字,「翻譯如下廣釋」,梵語「阿彌陀」,翻成中國話叫無量光、無量壽,到下面再廣為解釋。
「佛有三身,各論單複。」前面講佛的國土有四種,辨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都叫淨土。這裡再解釋一尊佛有三個身,各論一個單、一個複。其他的宗派的註解,有種種的辯論,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到底是法身佛、報身佛或化身佛?現在蕅益大師加以解釋,佛有三個身,各論一個單、一個複,複是重複起來,每一個身,有二個名、二個義。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法身佛是指所證的理性,就是實相理體沒有形、沒有相,叫法身理體。「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報身是指能證的功德智慧,他修了無量功德,圓滿成就了功德智慧,才得了報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像印度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有三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形好。「單」是一種義理,法身一種義理,報身一種義理,化身一種義理。
再講複,「法身複者」,佛一個法身,有二種名字、二種義理。第一種義理,「自性清淨法身」,這是在眾生本性上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法身,而且從來不染污。第二種義理,「離垢妙極法身」,就是斷了無明,證得菩提涅槃的佛。「離垢」是遠離無明煩惱,「妙極法身」,成了佛的法身。
「報身複者」,報身有二種名字,「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佛修了無量功德,自己應該享受法樂,叫自受用報身。諸大菩薩應該見報身得度,佛就現報身,使諸大菩薩享受報身的受用,叫他受用報身。
「化身複者」,化身佛把它重複起來,有二種名、二種義。一種「示生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的化身。二種「應現化身」,眾生應該見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是應機示現的化身佛。
化身還有二種名:佛界化身、隨類化身。「又佛界化身」,眾生應該見佛身得度,佛即為之現佛身。「隨類化身」,隨眾生之類,而變化的身。像釋迦牟尼佛,現過鹿身,現過羊身,眾生應該見到鹿身得度,佛就現鹿身;眾生應該見到羊身得度,佛就現羊身。
解 雖辨單複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雖辨單複三身」,從凡夫修行到成佛,再化現有三個身,前面講三身,有單、有複,都是在修德上講。「實非一非三」,按本具的實相理體說,不是一,也不是三,實相本來無相,哪有一、三之相呢?「而三而一」,又不妨礙而三而一,因為實相無相、無不相。
「不縱橫」,不是直著說三個,也不是橫著說三個。「不並別」,不是三個合攏起來,也不是三個分別開來。「離過絕非」,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不可思議」,你說它是三不對,你說它是一不對;你說它不是三,不對;你說它不是一,也不對。
這是講佛有三個身,有單、有複,下面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哪一個身呢?
解 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現在所說的阿彌陀佛,正是指著住在凡聖同居土中,示生的是化身佛。
「仍復即報即法也」,凡聖同居土,就具足上面三種淨土。阿彌陀佛示生的是化身佛,也就是報身佛、法身佛。因為帶業往生的凡夫,見的是化身佛;諸大菩薩,見的是報身佛;在佛的本位,是法身佛。
這就是蕅益大師解釋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阿彌陀佛是住在凡聖同居土。佛有三種身,阿彌陀佛是化身佛。講得時候,我勸請諸位耐心聽,不是佛經上的道理聽不懂,是這些名相不熟,把這些名相讀熟,道理也懂了。佛土,有四種佛土;佛身,有三種身。常聽經的人,這都是普通的名相,今天再勸請諸位,不但你聽的時候留心聽,聽了還要把名相記背熟,就很容易。
佛土有四種淨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為什麼要說那麼的土呢?因為佛住的依報是常寂光土,可是我們念佛生西方,是個帶業往生的大凡夫,能住到常寂光土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不可思議,叫妙有;正報不可思議,叫妙有,都加個妙字。你念佛生西方,是生到凡聖同居土,橫具上三種淨土,也就是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我們念佛生到西方,見的阿彌陀佛是化身佛,即是報身佛,即是法身佛。這個道理,要把它分開,叫行布,再把它圓融起來,「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這樣才能解釋得清楚。這是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段經文消釋好,再解釋裡面所含的義理。
解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重複次第再解釋,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世界有,佛也有。「具四義」,這裡面具足有四種義理,就是四悉檀。
「的標實境,令欣求故」,的確標舉真實的境界,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佛。令我們眾生,發起欣求極樂之心,這叫世界悉檀,講世間的相,令我們生歡喜心。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釋迦佛說的法是誠實語,指示我們: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令我們信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這就是應淨土的根機,說的淨土法門。我們是末法時代多障的眾生,修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一定要修念佛法門。這是各各為人悉檀,為多障的眾生,令我們專一念佛之故,使我們生起來善法,得生善的利益。
「簡非乾城陽焰」,揀別不是乾城,乾城是乾闥婆城,夏天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在曠野深山,看見空中樓閣,有人在那走來走去,一會兒不見了,那是海市蜃樓,虛幻不實的。揀別不是「陽焰」,陽焰是春天在郊外,陽光照到草地,產生一種熱氣,遠看似一片水,走到近處,沒有了,那也是虛幻不實的。西方依正二報真實有,既不同於乾闥婆城,也不同於陽焰。
「非權現曲示」,這一句是破李長者《華嚴合論》的解釋,李長者說西方依正二報是「權現」,是世尊權巧方便示現的境界,不是實在有的。「曲示」,不直謂之「曲」,「示」是現。不是世尊直接從他所證的境界現出來的,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夠,為接引眾生發大乘心,權巧方便,曲而不直示現的,等於為二乘人示現的化城一樣。蕅益大師認為,西方依正二報,是真實有,不是權巧方便示現,也不是曲而不直示現,破除《華嚴合論》李長者的解釋。
解釋大乘經的人,往往批評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真實有的世界;批評淨土法門,不是圓教大乘,前面講「不取不捨」的道理,要是取捨到了極點,與不取不捨並無二轍。蕅益大師引《妙中鈔》加以解釋,破圭峰大師《圓覺經》的註解,《圓覺經》說不取不捨,那是修禪那觀,應該不取不捨。初學的人,看到圭峰大師解釋不取不捨,不再念阿彌陀佛了。看到李長者的《華嚴合論》解釋西方極樂世界,是世尊權巧示現,不是真實有的世界,不再念阿彌陀佛了,足見李長者的見解,害人害得厲害!
「非緣影虛妄」,「緣影」是第六意識心。六塵緣影之心是妄想心,以妄想心而現妄想境。有人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以六塵緣影之妄想心,而現的虛妄境界,根本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這裡是辨明西方依正二報,不是緣影虛妄,不是你第六意識六塵緣影的妄心,而現的虛妄之境。
「非保真偏但」,保、真、偏,都屬於小乘,小乘證得涅槃,叫保真涅槃。《法華經》上有釋迦佛保任你所證得的涅槃是真實的,但是要釋迦佛給你保任才是真的。小乘人證得的真理,叫偏空真理。保真涅槃、偏空真理是小乘的境界。「但」,是別教的但中,大乘菩薩修觀想,修空假中三觀。別教修的是次第三觀,先修空觀,再修假觀,再修中觀。修中觀的時候,既不是空觀,也不是假觀,但但一個中觀,這是別教菩薩權教大乘。這裡是辯駁西方極樂世界,既不是小乘的保真涅槃、偏空真理,也不是別教大乘的但中。
「破魔邪權小故」,乾闥婆城、陽焰,是魔境。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不是魔境,是「破魔」。「非權現曲示」,不是權巧方便,曲而不直示現的,是「破權」。「非緣影虛妄」,凡夫用妄想心打出來的妄境界,叫邪心邪境。西方依正二報,不是邪境,是「破邪」。「非保真偏但」,不是小乘的保真涅槃、偏空真理,是「破小」;「非但」是「破權」。破魔、破權、破小,這就是對治悉檀,破除惡法,得滅除惡法的利益。
「圓彰性具」,這是第一義悉檀,第一義悉檀者,是實相妙理,實相妙理是我們本性具有。本性具有的西方極樂世界,本性具有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在事相上說,實實在在有;阿彌陀佛,也實實在在有,但是不出我本性具足,一切眾生本性都具有,這叫「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怎麼把它彰顯出來呢?要信願持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能彰顯出來你性具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令深證故」,「深」字對著上面的「圓」字講。你能圓滿彰顯性具之理,才能深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能彰顯你性具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以古人有兩句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按事相上修行,一定生到西方去。「去則實不去」,按理性、性具上講,你生到了西方,深證你性具的唯心淨土;你見了阿彌陀佛,是見自性彌陀,還是你自己心裡具有的。雖然性具,但是你不能執理廢事,生則決定生以後,才能彰顯你性具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然,盡說空話,你並沒有現出來自己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還是苦惱凡夫,自己冒充聖人。
《維摩詰經》上有一句話:「心淨則佛土淨。」你一看心生歡喜,心想:「哪裡有西方淨土呢?我的心淨,就是佛土淨。」以為你瞭解了。要知道,那是談理,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佛土,沒有出我的自心;十方淨土,也沒有出我的自心。雖然道理很對,但是你要問自己,你的心淨了沒有?住在娑婆世界,是染污世界,你的心還是染污心。你的心要淨,得有淨心的方法?這是事修,方法不能廢除。理性本來具有,事相還得修,把染污心修成淨心,心才能淨,不然數食,怎能當飽呢?
釋疑
問:八萬四千法門,皆能入道,現在我修行用功,不修念佛法門,我修禪宗的法門,也可以淨心,我的心淨了,何必再生西方呢?
答:真正修禪宗,淨心現前,是真心現前,真心大而無外,是遍法界的心。西方極樂世界不在你的心外,你為什麼不生去西方看看呢?
印光老法師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祖師,他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參禪的人,寫信跟印光老法師辯論,他說:「我已經摸到十方三世諸佛的鼻孔了!我還生西方幹嘛?」大乘經上這叫與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就是與諸佛同一個法身。既然同一個法身,眼睛,同一個眼睛;鼻孔,同一個鼻孔,所以他說:已經摸到十方三世諸佛的鼻孔。印光老法師答覆他:「你要是真實摸到諸佛的鼻孔,還要跟著諸佛的腳跟轉。假若你不跟諸佛的腳跟轉,你摸到的不是諸佛的鼻孔,摸到的是阿鼻地獄的火坑!」意思就是諸佛在前面走路,你跟著諸佛的腳步走。諸佛往那個地方走,你要跟著走,亦步亦趨。淨土法門是佛說的,佛叫你生西方,你為什麼不跟佛的腳步走?你不跟著諸佛的腳跟轉,你摸到的不是諸佛的鼻孔,摸到的是阿鼻地獄的火坑!因為你在謗佛、謗法、謗僧,非墮阿鼻地獄不可!你在說狂話、說大話。
這裡講到第一義悉檀,你要死心塌地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你就信願持名生到西方去親近阿彌陀佛,就能圓彰你的性具,深證你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下面再解釋經文「今現在說法」,這一句的道理。
解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蕅益大師解釋「今現在說法,簡上依正二有」,揀別上面說的依報有,正報也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不是過去的法,已經滅沒,也不是未來的法,還沒有成功。「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正是應該趕快發願往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說法,很快你就成佛。
解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西方實實在在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實實在在有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正在說法,這是發起序勸我們要生起信心。
「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下面經文會闡釋西方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是勸我們要發願。「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的名號,名以召德,不可思議,這是勸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一定有海會大眾在聽法,這就是僧團,這一段就是勸我們常念三寶。
「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天台宗的家法,解釋經典用五重玄義,第一、釋名,前面所說都歸於釋名。下面講的四重玄義,在這一段經文上都有。第二、辨體,體是實相正體,佛法僧同一實相,不離實相之外,叫一體三寶,這是序實相理體。
「從此起信願行,序宗」,第三、明宗,《阿彌陀經》以信願行為宗,從一體三寶,發願修行,就是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第四、明力用,《阿彌陀經》以往生西方為力用,你信願行修成功,一定往生西方,見佛聞法,就是序力用。
「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第五、教相,《阿彌陀經》是一佛乘的教相,前面五重玄義蕅益大師解釋過,《阿彌陀經》是圓頓中最極圓頓,因為以唯一佛界為所緣的境界。你念佛求生西方,要緣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都是佛的境界,不會再觀想到其他的事相,這是以唯一佛乘為教相。
「言略意周矣」,前面經文「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文字很簡略,只有三十九字,裡面所含的義理很周全。
「初序分竟」,通序和別序都講完,下面講正宗分。
解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甲二、正宗分三」,正宗分分三科,是按信願行三資糧分的。
「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初」是第一大科,「陳」是說明,「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大科廣為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是妙果,正報阿彌陀佛也是妙果,以啟發我們的信心,這是第一、信。
「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第二大科釋迦世尊特別勸導眾生,應當發求往生西方的願,這是第二、願。
「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第三大科,正當開示修行的人,應該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建立行門,這是第三、行。
卍卍卍解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阿彌陀經》一經的重要宗旨。
「信願為慧行」,要先瞭解淨土法門的道理,不瞭解淨土法門的道理,生不起來信心,發不起來願力,所以信願二個資糧,屬於智慧的行門。「持名為行行」,已經明白淨土法門的道理,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屬於修行的行門。
蕅益大師特別開示,信願行三資糧,信願最重要。「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生西方,全看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力?「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生到西方去,蓮花分九品,品位有高有下,全看你持名的深淺,你持名持得深,決定上品上生;持名持得淺,決定下品下生。信願行三法,比較起來,信願比持名重要。沒有信心,沒有願力,就沒有瞭解淨土法門的智慧,這樣念佛生不了西方。現在看到有人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你問他念佛作什麼?他說:「現在當人很苦,我修行的目的,要修來世,轉一個富貴人。」他認為今生當人太苦了,看見人家享受人間的福報,希望來生轉一個大富大貴的人。這個人能生西方嗎?從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得再高深的功夫,結果生到天上去享天福,出不了三界,生不了西方。
還有一種愚癡的念佛人,他一面把錫箔折成元寶的形狀,一面念阿彌陀佛,你問他念佛作什麼?他說:「把錫箔折成元寶,是要集庫。」陰曹地府有集元寶的倉庫,好像到銀行存款一樣,他一面念佛,一面折錫箔,準備將來死了,到陰曹地府用,免得當窮鬼。這種念佛的人更為顛倒,他不僅想去當鬼,還想當有錢的鬼,這就是有行,沒有信、沒有願,生不了西方。有人問:單有信願,不持名,能不能生西方呢?要是不持名,信心不叫信心,願力不叫願力。真正有信心、有願力的人,哪有不持名修行呢?
「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信願是智慧的行門,在前面引導,依願導行。持名的行門,為正修的行門。「如目足並運也。」譬如走路,眼睛和腳要同時並運,眼睛看清楚,腳才開步走,有眼睛沒有腳不行,有腳沒有眼睛也不行,要目足並運,才能走到正路,到達目的地。
解 (乙)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徵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乙初文為二」,「乙初」,正宗分下面分三大科,第一大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下面分二科。
「初、依報妙」,先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不可思議。「二、正報妙」,再說西方極樂世界正報阿彌陀佛也不可思議。「丙初又二」,依報妙再分二小科,「初徵釋、二廣釋」,第一小科,徵問解釋;第二小科廣為解釋。「丁初又二」,徵問解釋這一科,再分二小科,「初徵、二釋」,「戊今初」,先徵問。
經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不是舍利弗問的,是釋迦佛自己說的。前面釋迦佛叫「舍利弗」,說西方有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世界。這裡是釋迦佛自己徵問,自己解釋,佛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也就是叫我們。「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那個西方國土,為什麼取名叫極樂世界呢?
解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戊二、釋又二」,解釋再分二科,「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第一小科就能受用的眾生來解釋,誰能受用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經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為什麼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呢?這裡加以解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眾苦」,就是無量諸苦。極樂國的眾生,沒有無量諸苦,一樣苦也沒有。「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反過來說,極樂世界的眾生完全享受諸種快樂,所以叫做極樂。「極樂」是極其快樂,不是對著苦之樂。我們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樂是對著苦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對待,一點點苦也沒有,完全是樂,所以叫做極樂。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眾生是能受用人」,極樂世界的眾生,是能受用諸樂的人。「等覺以還皆可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四惡道,沒有二乘人。十法界,除了佛,等覺菩薩以下,九法界都可以稱為眾生。
「今且約人民言」,現在暫且就帶業往生的凡夫而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念佛往生西方的凡夫,是下下的人。下下的人但受諸樂,上上的人更要受諸樂,以下下的眾生,比例上上等覺菩薩。下面再跟娑婆世界比較。
解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娑婆苦樂雜」,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個特性,堪能忍受痛苦,叫他出離苦海,還不願意出離。諸佛看我們是可憐憫者,在苦海裡堪能忍受,所以叫堪忍世界。單就人道講,苦樂相雜,有苦有樂。「其實苦是苦苦」,本來就苦,苦上加苦,叫「苦苦」,其實只有苦沒有樂,「逼身心故」,因為苦逼迫著身心。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娑婆世界雖然有樂,但樂事不久常。你是大富大貴的人,雖然天天享受五欲之樂,可是忽然間會貧窮下來。你是做大官的人,突然間下台,就會感覺樂是壞苦,樂事壞了。
「非苦非樂是行苦」,有人覺得他的生活不太苦,也不太樂,但這是行苦。「性遷流故」,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性不常住,像流水一樣遷流不息。比如你勸一個人生西方,他說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什麼呢?你跟他說:
娑婆世界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這是苦苦,要遠離娑婆世界的苦海。他說他的生活很富有,沒有苦苦。你跟他說:樂事不久常,樂事會壞。他說:我不貪心,不求大富,也不求大貴,我不苦,也不樂,這樣很好。可是你問他怕不怕死?死字人不願聞,說大話的人,一提起死,就不高興聽。你說不苦也不樂,好像活神仙,你一天一天跟死接近,因為性遷流,你活一天,生命減少一天,就跟死亡接近一天,哪裡不苦呢?
「彼土永離三苦」,極樂世界永遠離開三苦,沒有苦苦、沒有壞苦、沒有行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不同於娑婆世界對著苦叫樂,是對待的樂。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苦,是絕待的樂,所以叫做極樂。
解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分別」,前面曾經這樣解釋。「同居五濁輕」,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五濁輕,所以西方的凡聖同居土,屬於淨土。
「無分段八苦」,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五濁輕的凡夫,沒有分段八苦。只要生到西方,分段八苦就沒有,這裡還是解釋經文「無有眾苦」,前面講沒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這裡再解釋沒有分段八苦。
先解釋分段生死苦,眾生在沒有成佛之前,有兩種生死大苦,在三界以內的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苦;在三界以外的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有變易生死苦。在人說人,我們人的壽命有分限,頂多活一百二十歲,身形大多五、六尺高,生到天上去,壽命越來越長,身形越來越高,生到無色界天頂,有八萬大劫長的壽命,但是壽命還是有分限。乃至畜生道,一隻螞蟻,身形只有一、二吋大,身形還是有段落,活不到幾天死了,壽命還是有分限。
為什麼要解釋三界以內叫分段生死苦呢?因為三界以內眾生有六道輪迴,死此生彼,身體壞了就斷滅。你是人道的眾生,身體有段落,轉到畜生道,就變了身形,壽命的分限也變了。這是講在娑婆世界三界以內的眾生,壽命有分限,身形有段落,叫分段生死苦。
再解釋八苦,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苦,一共有八種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學佛法的人有智慧,會用智慧觀察。不學佛法的,天天以為過快樂的日子,實際天天在那受苦。眾生的苦惱,是連苦樂二字都分不清楚,這叫愚癡顛倒,以苦為樂,所以佛稱眾生為可憐憫者。
下面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分段生死的八種苦,「但受諸樂」,在受樂上對著這八種苦解釋,「但受不病不老」,「不病」是一種樂,「不老」也是一種樂,省略了生苦、死苦。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四種苦,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
一、生苦:我們生的時候怎麼苦呢?人在受生之前,在母親肚子住了十個月,叫胎獄之苦。受胎十個月,在母親肚子裡沒有光明,等於墮到黑暗地獄。在母親肚子裡都是血水,等於墮到血湖地獄。母親肚子裡都是大便、小便,等於墮到糞尿地獄。等到十個月圓滿,要出生的時候,等於墮到夾山地獄。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呱呱墜地,就哇哇大哭,為什麼要哭呢?因為苦才哭,若是快樂,不是要笑著出生嗎?在母親肚子裡的苦,糊里糊塗還不知道,一出娘胎,那是風刀解體,熾火燒身之苦,等於墮到刀山地獄、十八羅漢地獄。有人說:出了胎哪能再墮地獄?因為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裡,沒有跟外面的冷風接觸過,一出娘胎,細嫩的皮膚,被冷風一吹,像被刀子割一樣,叫風刀解體。又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裡,沒有跟外面堅硬的東西接觸過,一出娘胎,小孩子的皮膚很嫩,碰到堅硬的東西,像火燒一樣,叫熾火燒身,這總名是生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身,沒有生苦,單受蓮花化身之樂。
二、病苦:娑婆世界不但有生苦,還有病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病苦。在娑婆世界為什麼生病呢?一種是身體生了病,一種是心理生了病。因為氣候不調,忽冷忽熱。或者飲食不調,吃的飲食不對生病。心理生了病,是因為妄想心,天天在打貪、瞋、癡的煩惱,這些煩惱攪來攪去,把人攪出病來。西方極樂世界,四季如春,沒有忽冷忽熱的氣候,吃的都是天然的飲食,不會使你吃壞肚子。帶業往生的凡夫,還有貪、瞋、癡的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把你的煩惱降伏住,所以身體不生病,心理也不生病,沒有病苦,但受不病之樂。
三、老苦:在娑婆世界有老苦,六根暗鈍,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楚,鼻子、舌頭不靈光,身體更不行,意識,心理糊里糊塗,記憶力退化。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什麼會暗鈍呢?因為人的身體是父母所生,是肉長的,你開的汽車,是鋼鐵馬達做的,用了幾年就不靈光了,何況身體是肉身之驅,用了幾十年怎能不老?一定會老,老了會死。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會老,沒有老苦。
四、死苦:這裡只說「但受不病不老」,沒有說死苦,下面會解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無量壽,一生辦道,不必第二生就成佛,所以沒有死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六道輪迴,死此生彼,誰都怕死,所以死字,人人聽到都害怕,為什麼害怕?因為死太苦了,怎樣苦呢?像把一隻活烏龜的殼拆開那樣的苦,因為死的時候,四大要分散,八識要離開,等於烏龜脫殼一樣苦。娑婆世界的眾生有死苦,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無量壽,他的人民也是無量壽,沒有老苦,也沒有死苦。
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個特別的根性,堪能忍受痛苦,所以諸佛給我們的世界,取名叫娑婆世界。不學佛法的人受苦,永遠不知道回頭。我們佛弟子學了佛法,都知道生死苦,但是不曉得要發道心。尤其我們修淨土法門,都知道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平常不精進用功,認為生西方還早,是臨命終才生西方,慢慢再說吧!這就是愚癡顛倒,不曉得生命不會等你。你今天活了一天,生命減少一天,所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你能活多久,自己也不知道。就算你能活一百年,古人有句警語:「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一百年的時間,如同白色的駿馬飛奔過牆上的裂縫,一轉眼就消逝了。而且你能不能活一百年,還是個大問題,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間。」生命脆弱得很,就在呼吸間,一口氣呼出去,吸不回來就死了,你怎麼能等呢?但是眾生糊里糊塗,認為沒關係。有了道心,用功不精進,一旦生了病,啟發了道心,心裡想:「唉呀,生病快要死了,趕緊念佛吧!」唸著唸著,病好了,又不精進了。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有這樣特別的根性,病一次、病二次、病三次、病好了,就把病苦忘記了。等到老,你已經七十歲了,還不精進用功,想活到八十歲;活到八十歲,還想活到九十歲、一百歲。不用功念佛,過一天算一天,這都是自己愚癡顛倒。
「但受諸樂」,但受什麼樂呢?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但受不病不老」,包括不生、不死。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由蓮花受生,沒有生老病死四種苦,還無量壽,享受這樣的樂。
五、求不得苦:在娑婆世界求不得苦很多,天天最操心的,就是衣食住行,但是所求都不能滿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衣食住行的苦,沒有求不得苦。
「自在遊行,天食、天衣」,這裡蕅益大師的解釋只說行、衣、食三種。住,下面經文有七寶樓閣,那是住處。
「自在遊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有神通,清晨起來,供養他方十萬億諸佛,回來不耽誤吃飯。
「天食、天衣」,天是自然的意思,你是個凡夫,生到西方,還是會打妄想。不曉得穿什麼衣服,自然衣服就披到你身上。你要是打妄想,想吃什麼東西,飲食自然現到你面前,吃完了,飯碗自然化去,衣食住行的問題統統解決,不要你操心。在娑婆世界衣食住行,是逼迫人的大痛苦,因為你是個凡夫,沒有衣食住行,不能活下去,怎麼能修行呢?所以先得把衣食住行的問題解決,才能談修行。要解決衣食住行,談何容易?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大家都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你到市場看看,個個都忙得昏頭轉向。在台灣生活,還不算太壓迫人。到了香港,人走得特別快;到了日本,走得更快,個個都像要去搶饅頭,繃著臉,沒有笑容。為什麼呢?因為生活逼迫,你想,那樣還有心修行嗎?所以生活逼迫得厲害,一打閒岔,本來有道心的人,也變成沒有道心了,因為生活問題不解決,怎麼修行?不但居士操心衣食住行,出家人也得吃飯、穿衣服、住房子。出了家還是忙忙碌碌,沒有衣食住行,怎樣修行?所以娑婆世界有許多求不得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求不得苦,但有自在遊行,天食、天衣之樂。
「諸善聚會等樂」,諸善聚會就是下面經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快樂解決了娑婆世界,八種苦中的二種苦,就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娑婆世界的凡夫,都希望跟自己的家親眷屬天天見面,常聚在一起。可是偏偏要生離死別,尤其現在工業社會,為了生活要分離,生離之苦更多。人死了,永遠別離,這是娑婆世界的愛別離苦。
七、怨憎會苦:「怨」是冤家對頭,跟你有冤仇的人。「憎」是令你討厭的人。這兩種人最好不見面,可是偏偏聚在一起,想離開離不開,最厲害是轉為家親眷屬。父母以為兒女可愛,卻是冤家對頭轉來,天天惹你生氣起煩惱,想離開離不開,苦得厲害。不是家親眷屬,冤家對頭,憎惡得厲害也有的是,這叫怨憎會苦。
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都是和等覺、一生補處菩薩在一起,沒有凡夫家親眷屬的情情愛愛,不會有愛別離苦。既然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冤家對頭,沒有可憎惡的人,就沒有怨憎會苦,所以但受「諸善聚會等樂」。
八、五蘊熾盛苦:人生的八苦,上面說了七種,第八種是五蘊熾盛苦,這是總苦,是我們的身心之苦。五蘊:色受想行識,色蘊,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四蘊,是我們的心。身心天天支配著我們受苦,像大火燃燒一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何沒有五蘊熾盛苦?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都是些補處菩薩,他們自然會講佛法給你聽,叫你修行用功。所以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熾盛苦自然沒有了,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
西方極樂世界,把凡聖同居土,沒有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這一段多講幾句,因為這是現在我們用得著、做得到的,下面再講到上三種土。
解 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二乘聖人聲聞、緣覺,修的是析空觀,拙度而證入者,證得偏空涅槃,沈淪到偏空涅槃的境界,滯礙到寂滅涅槃裡面,翻不出妙有來,二乘人有一種痛苦,叫沈空滯寂之苦。
「方便體觀巧」,「方便」是方便有餘土。「體觀」是體空觀。「巧」是巧度證入。大乘菩薩修的是體空觀,巧度而證入方便有餘土,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沈空滯寂之苦,只受遊戲神通,淨佛國土的法樂。下面再講實報莊嚴土。
解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按天台宗說,別教菩薩修的是次第三觀,空觀不是假觀,假觀不是中觀,受的是隔別不能圓融的痛苦。
「實報心觀圓」,「心觀」是一心三觀。圓教的菩薩,修的是一心三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沒有隔別不能圓融的痛苦,但受圓融無礙不可思議的法樂。再講最高的常寂光土。
解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寂光」是常寂光土。「究竟等」,前面講過常寂光土有:分證常寂光土、究竟常寂光土,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究竟常寂光土。
「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法身」是理體,「真常」是實相。在沒有成佛之前,好像是一個盛水的器皿會漏水一樣。這是形容三乘聖人,出了三界,沒有分段生死苦,還有變易生死苦。變易生死苦就是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因為他還沒有證得究竟常寂光土。
「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證得究竟常寂光土,就沒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變易生死之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法性理體圓滿證得,但受稱性圓滿究竟的法樂。
解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然同居眾生」,然而帶業往生的眾生,生到西方住在凡聖同居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因為持名念佛培福德,他的善根福德等同於佛。因為他的善根,是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善根,善根跟佛相同;他的福德,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的福德,萬德洪名,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有萬種功德,跟佛的福德相同。
「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他雖然是帶業往生的凡夫,生到西方住在凡聖同居土,那四種國土統統圓滿清淨。「圓受諸樂也」,不但享受到凡聖同居土之樂,連上三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之樂,也都享受到。
解 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重復次第再解釋極樂世界最殊勝,不在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而在凡聖同居土。這就是攝受念佛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最殊勝的極樂。
為什麼凡聖同居土最殊勝呢?「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往上面跟十方諸佛的凡聖同居土比較,十方諸佛都有凡聖同居土,但是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比較起來,十方諸佛的凡聖同居土,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殊勝。
「下又可與此土較量」,往下面又可以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比較,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沒有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的八種苦,但享受八種樂,你就知道哪裡苦,哪裡樂了!
「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優」是優勝,「入」是證入。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持名念佛,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生西方很容易,由優勝的力量而證入。「從容」,自在沒有困難。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很自由自在就生到西方去,並沒有困難。
「橫超而度越」,橫超三界,度越生死。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把三界的業斷掉,才能超出三界。因為在娑婆世界,要斷見思二惑很不容易,這是豎出三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是帶著業去,不是豎著超出,是橫著超出去。比如有一隻蟲在竹竿裡面,牠想超出竹竿,要豎著超出去非常困難,因為竹竿裡面有很多節,牠得用力把節打洞,才能超出第一個竹竿節;再打一個洞,才能再超出第二個竹竿節。一根竹竿有幾十個節,得打到竹竿頭,才能爬出來,所以豎出三界,非常困難。念阿彌陀佛是橫超三界很容易,怎麼容易呢?你目的在出竹竿,不必把每一個節打穿,你從竹竿旁邊咬一個洞就出來了,這叫「度越」,把三界以內的生死一下子度脫超越了。
「佛說苦樂,意在於此。」釋迦佛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意思就在這裡,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娑婆世界流轉生死之苦,但受了脫生死之法樂。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橫超三界,度越生死,就怕你不肯念啊!
解 (己)二、約所受用釋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前面己一是就能受用的眾生解釋。「己二、約所受用釋」,是就所受用的諸樂解釋。
所受用的西方極樂世界,為何叫做極樂呢?「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他住的所在有欄杆莊嚴其邊際,每一座樓閣外面都有七重欄杆。「七重羅網」,虛空之中用七重羅網莊嚴出來。「七重行樹」,這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道的,每一行樹都排列得整整齊齊,一行一行共有七重。「皆是四寶」,這些欄楯、羅網、行樹,不是娑婆世界的材料,都是金、銀、瑠璃、玻瓈所成就。
「周匝圍繞」,周帀是周圍,即是一重一重,一行一行的圍繞著。你所住的樓閣,有七重欄杆圍繞,上面空中有七重羅網的莊嚴,陸地上每個地方有七重行樹的莊嚴。「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因為所住的地方,有這些種種莊嚴的享受,才叫做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