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當知「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不在佛那一邊講,是就眾生這邊講的。「由眾生與佛緣深」,因為眾生與阿彌陀佛的因緣深厚,所以能見到佛光。「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佛光照遍十方世界,無障無礙,因此佛光照到之處,一切世間至誠懇切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就是與佛緣深,沒有不圓滿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
古人解釋這個道理,都是用太陽、月亮作比喻,因為世界上最大的光明,就是日月的光明。但是太陽的光明遍照大地,「生盲不見」。生盲,從母親生出來就是個瞎子,他沒有看見過陽光,你能說太陽的光明沒有遍照大地嗎?只是瞎子沒有看見。
還有一個比喻,「陽光普照,不照覆盆」,覆盆就是把盆子反過來扣到地下。比如一個洗臉盆,把它反過來扣到地下,太陽的光明雖然遍照大地,但是盆子底下照不到。你要是希望陽光能照到覆盆很容易,你把覆盆翻轉過來就好了。
又有一個比喻,月光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夜晚月亮出來,大地上只要有水的地方,都現月影。實際不是江的水,才現月影;河的水,乃至盆的水,都能現出月影。然而沒有水的地方,現不出月影;渾濁之水,現不出月影。你想要水裡面現出月影,很容易,不要說一條大江、大河,你拿一碗水,那碗水就能現出月影,但必須是清水,渾濁之水不行。
釋疑
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能照遍十方世界,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呢?
答:因為我們眾生的心是「背覺合塵」,佛是覺性,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覺光,我們眾生的心,跟覺性相背,與六塵境界塵勞相合,所以看不見阿彌陀佛的光明。你想太陽光照到你的盆,想看見阿彌陀佛的光明很容易,你「背塵合覺」,你不要與六塵境界塵勞相合,合佛的覺性,轉個面就看見阿彌陀佛的光明了。
我們想看見天上月亮現光明,第一得有水,第二得有清水。我們眾生的心,一念不覺,起了無明,由無明起了貪瞋癡。無明就是一盆渾水,再起貪瞋癡,一天到晚攪這一盆渾水,越攪越渾,什麼時候給你現月亮影子?你想看見阿彌陀佛的光明,你信願念佛,前面講過,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你那一盆渾水澄清了,月亮的影子自然就現出來,阿彌陀佛的光明不是看見了嗎?這是解釋眾生與佛緣深,就看到佛的光明,無障無礙。沒有看到,不要著急,你先用功修行,怎麼修呢?信願行。信,要深信;願,要切願;行,要老實念佛。到你信願行成熟,與阿彌陀佛緣深,自然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障無礙。再看著經文。
解 己二約壽命釋
「己二約壽命釋」,第二科就阿彌陀佛的壽命來解釋。
經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又舍利弗」,又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阿彌陀佛的壽命,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此之故,名為阿彌陀。
「無量」「無邊」「阿僧祇」都是大數目的名詞。梵語「阿僧祇」,翻成中國話叫無央數,就是說不盡的大數目。不是一個大劫、二個大劫的壽命,而是無央數劫的壽命。上面加「無邊」,不是一個阿僧祇劫、二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邊阿僧祇劫。上面再加「無量」,不是一個無邊阿僧祇劫、二個無邊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這裡解釋壽命,完全按心性解釋,真心法性是一真法界的本體,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前面解釋光明,心性寂而常照,叫光明;這裡解釋壽命,心性照而常寂,叫壽命。
怎麼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呢?我們的心性,就像照臉的鏡子,鏡子的本體不動,叫寂,但是它有光明,是照;要是不能照,怎麼叫鏡子?它不是木板,叫鏡子,有照的功能,但是它本體不動,叫寂而常照。反過來解釋,它照而常寂,人來現人,物來現物,什麼東西都能照出來,它的本體還是不動。
「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阿彌陀佛現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因此之故,壽命無量。阿彌陀佛是他依著心性照而常寂的理修出來的,他徹底證得心性無量之體,所以得壽命無量的妙用。底下再辨佛的三身,壽命無量,是指佛的法身、報身、或應身呢?
解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
「法身壽命」,法身不能講壽命,因為法身是真理之體(身叫身體,但它是理的身體)。「無始無終」,在我們凡夫份上,法身理體也是現現成成,成了佛不增不減,所以法身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怎麼能講壽命長短呢?
「報身壽命有始無終」,報身的壽命有個開始,最初是個凡夫,沒證得報身,等你因圓果滿,證得報身。報身有個開始,但是證得報身,是永遠的報身,它無終,也不能講它壽命長短。「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每一尊佛成佛道相同,法身無終,報身也無終,都可以叫無量壽。
「應身隨願隨機」,十方諸佛各有本願,應身隨他的願力,度眾生的根機。「延促不等」,延是延長,促是縮短,像釋迦佛應身住世只有八十年。那麼阿彌陀佛為什麼無量壽呢?「法藏願王」,阿彌陀佛的因地是法藏比丘,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超過一切諸佛,所以叫「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第十三大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要是成佛,他的壽命無量,生到他的國土人民的壽命,跟他一樣也是無量。「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現在佛果成就,如他的願,所以別名叫無量壽。
[果東註: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居士會集]
解 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阿僧祇、無邊、無量,都是大數目的名詞,說是無量,實在都是有量的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然而佛的三身,不是一個,也不是不同。「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應身也可以說是無量的無量,這一句是解釋圓融之理,並不是消文。消文就是有量的無量。下面再解釋經文:「及其人民」。
解 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
「及者,併也。」併及人民。「人民,指等覺以還。」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等覺菩薩以下都叫人民。「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等覺菩薩以下,連我們帶業往生的人民,都是壽命無量。
解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應當知道,阿彌陀佛號無量光、無量壽,是本著眾生建立的名、建立的義。「以生佛平等」,因為眾生跟諸佛平等,我們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你現在發心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的光明、你的壽命,跟佛沒有兩樣。
解 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復次由無量光義」,重復次第再解釋無量光的義理。「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十方都有淨土,釋迦佛為什麼不叫我們生十方淨土,叫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阿彌陀佛叫大願之王,他發四十八大願,願願接引我們眾生,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生十方淨土不容易。那麼生西方淨土,不要生十方淨土,你又解錯了。生西方極樂淨土容易,因為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就生到十方淨土了。「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你能生到西方,花開見佛,見了阿彌陀佛,就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你生到西方,把自己的生死度脫,就能普利一切眾生。
前面經文上有:「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早上起來,就能供養他方十萬億諸佛,不是見了十方諸佛嗎?按佛的願力講,十方世界都有佛的淨土,生到哪一個淨土都好,但是諸佛的願力不同,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大,所以往生西方容易。按我們眾生的心力講,你得有專一的方向,心定目標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心才能專一,念佛才有力量。你生到西方,就生到十方;見了阿彌陀佛,就見十方諸佛。你不把心定到一個方向,你要生到十方淨土,願力很大,結果一方也沒有生去,因為你的心不能統一。為什麼要念佛呢?我們眾生的心是散亂心,不念佛散亂心不能統一,一定要念佛,把散亂心統一,念到一心不亂,一下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到十方淨土,見十方諸佛。
這是講無量光的意思,再講無量壽的意思。
解 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無量壽的意思,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壽命無量,一生就證得補處菩薩位。「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一定這一生就能成佛,不會再過一生才成佛。無量壽,即生成佛,就是一生成佛。
佛教的宗派都講即生成佛的道理,眾生該相信那一個宗派?依著那一個宗派修行,都能即生成佛,不必再過第二生。比方禪宗告訴我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用功不彎彎曲曲,直指人心,你是個人,你這個人的心,就是佛的心,你見到人心裡面的本性,即生就成佛,哪需要等第二生呢?
密宗講三密加持,即生成佛。三密者,身密、口密、意密。身密,結佛的手印;口密,口裡誦佛的真言;意密,作佛的觀想。身口意三業,都變成佛的三業,即生就成佛,哪需要等第二生呢?
這樣說起來,何必念佛求生西方,念佛求生西方殊勝的道理在哪裡呢?帶業往生。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了性,才成佛;不見性,不能成佛。密宗講:三密加持,加持三業跟佛的三業一樣,三密沒有加持好,跟佛的三業不一樣,不能成佛。為什麼不見性,不能成佛?為什麼三密不能加持得跟佛的三業一樣?被業障障礙住,那把業障斷掉就好了。要知道無始劫來的業力不可思議,假若容易把業障斷掉,那禪宗的人不都見性成佛,密宗的人不都即生成佛了嗎?為什麼不成佛呢?因為業障不容易斷掉,不容易當下就見性,當下三密加持不好,所以才開淨土法門,帶業往生,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徹底悲心,要普度眾生,不能捨棄眾生,不能因你參禪不能開悟,不要度你;你修密宗修不好,不要度你,那是捨棄眾生,還叫大慈大悲嗎?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入不了道怎麼辦呢?入不了道,就是業不容易斷,佛才開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斷業。你要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不再過第二生,才叫做殊勝的法門。
修其他宗派的人,常對淨土宗嚴加批駁,非要把它毀謗到底。要知道淨土宗、禪宗、密宗的的法門,都是釋迦佛說的,為什麼把淨土宗當作冤家對頭呢?參禪不能開悟的,修密宗修不好的,念佛生西方,不是很好嗎?再看蕅益大師這段解釋。
解 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這句是依著禪宗的道理,即心即佛解釋的。我現前一念的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叫無量光、無量壽之心。我離開現前一念之心,阿彌陀佛的名號在哪裡立腳呢?念佛不是用我現前一念的心念的嗎?念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我現前一念心,具足無量光、無量壽啊!這個道理是按理性上解釋。
下面要按事修上解釋,「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離開阿彌陀佛名號,你用什麼方法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不是嘴裡說說,你的心就變成無量光、無量壽之心,你得徹證!徹證得用個方法來證,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正是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無量壽心的妙法,願你深深的思維思維,願你深深的思維思維,不要把念阿彌陀佛名號,看得太簡單了!
解 丁二別釋主伴二:初別釋、二結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
己今初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
阿彌陀佛名號,叫無量光、無量壽解釋好。「丁二別釋主伴二」,第二科別釋主伴,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薩眾等都是伴,下面分二科。「初別釋、二結示」,「戊初又二」,別釋之中,再分二小科。「初主、二伴,己今初」,先解釋主,「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這裡就是解釋前面別序之中,「今現在說法」那句經文。
經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阿彌陀佛是應身佛,他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可是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不久,才剛過了十個大劫。這也就是解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那一句,阿彌陀佛沒有涅槃,現正在說法,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這是說明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是他的功德成就的。再按佛的三身解釋。
解 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
「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前面說:法身是現現成成,成了佛不增不減,所以法身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怎麼能講壽命長短呢?所以法身理體本有,無所謂成佛不成佛,不應論劫數。「報身因圓果滿名成」,報身因位修圓滿,果位也就圓滿了,名字叫成佛。「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物」是眾生。應身為眾生示現受生,名字叫成佛,可以論劫數。
解 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
「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前面說法身是個理體,無所謂成佛不成佛,不應論劫數。但是法身雖然本來理具,必須假借修德,才可以顯出來法身理體,所以也可以論成佛、論劫數。
「報身別無新得」,報身雖然修成,但也是本來理具,如果理體不具足,報身如何能圓滿修得,所以別無一法新得,也不能論成佛不成佛,不應論劫數。「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應身如天上的月亮,在川水上印個影子。前面說,佛雖然三個身,不是一個,然而也不是各別的,證得了法身,才證得了報身,由報身起的應身,三個身沒有差別。報身、應身都是由法身起的,所以也不能論成佛不成佛、不應論劫數。
這是先分開來講,再圓融來講,佛的三身,都可以論劫,都不可以論劫。
解 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但是十方諸佛成佛道,有他的本地成佛,有他示現的跡相成佛。「本地並不可測」,十方諸佛,講他什麼時候成佛,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你看《法華經壽量品》,在塵點劫前就成佛,所以本地統統不可測量。「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現在就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的跡相來說。「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三身要成佛,一身成佛,一切身成佛。要說圓融無礙的道理,也是非成佛、非不成佛而論成佛,這都是講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的道理,下面才消文。
解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釋迦佛在《阿彌陀經》,說「今現在說法」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前面講阿彌陀佛叫無量壽,佛的壽命無量,現今成佛才僅僅十劫,現正在說法。「時正未央」,「央」是盡。正在說法的時間沒有完了。
「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才成佛不久,普勸我們三世的眾生,趕快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同佛的壽命一樣無量壽,把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的大事,一生就辦好。
「又」,再解釋成佛十劫的意思。「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下面經文無量數的聲聞弟子,以及補處菩薩。「皆十劫所成就」,都是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十個劫才度的。「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正顯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才十個劫,度無量數的聲聞弟子,無量數的菩薩,還度無量數的一生補處菩薩。不是光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往生,十方三世的眾生都往生,足見往生的眾生很多,而且很容易。
這是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法主阿彌陀佛,已經講完了,再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伴侶。
解 己二、伴
經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聲聞弟子最高的果位是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很多,有多少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算數所能算出來的。「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菩薩眾弟子,也不是算數所能算出來的。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乘人,因為他方定性的二乘人,不發大心,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先習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假若二乘人先修習小乘的行門,到了臨命終時,發了大心,回向菩提,發了大誓願,要念佛往生,就隨他的願。「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他先學小乘法,佛就順著他的根機,跟他說小乘法,先把見思二惑斷掉,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樣,證得阿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好像別教菩薩,修到七住位,斷了見思二惑一樣,但不是真實的聲聞弟子。
解 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不僅藏教小乘的人,沒有聽到他方世界還有佛,他只相信一個釋迦佛。連通教菩薩,也沒有聽過他方世界還有一個佛,也只相信一個釋迦佛。「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現在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信願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別教菩薩、圓教菩薩所攝的根機。
為什麼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很多阿羅漢呢?因為順著小乘人的根機,叫他先斷見思二惑,證得阿羅漢,再修大乘道。
解 戊二、結示
經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前面好幾段結示的經文,都是結示依報莊嚴。這一段是結示正報的莊嚴,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還有無量數的阿羅漢、無量數的菩薩,都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成就的。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段是結示正報的莊嚴,正報有主、有伴。主是阿彌陀佛,伴是聲聞、菩薩。「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佛教說法一定要合乎因果,哪來的依報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大願大行所成就的。哪來的正報?「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現在成了佛果,在果上是一成一切成,成了佛果統統滿了願。
蕅益大師再講圓教的道理,西方極樂世界有主、有伴,功德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但是前面已經講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些聲聞弟子,都是念佛往生的;諸大菩薩,也是念佛往生的。念佛往生,就莊嚴淨土,有他們的功德。我們天天唸完佛,要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等到我們生到西方,西方的莊嚴,也有我們一份。但是這裡蕅益大師講玄妙之理,「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不是佛、菩薩、聲聞,各各分個自、分個他,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也是菩薩、聲聞的功德莊嚴;菩薩、聲聞的功德莊嚴,也是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所以前面講過阿彌陀佛與眾生互為影質。「自他不二」,原因是阿彌陀佛發了大願、立大行,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人,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不能分成二份,我們生西方的功德,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所以才能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再講玄奧一點,前面講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我的唯心淨土。我自己的功德,那是自。理不礙事,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那是他。全理成事,全事成理,自就是他,他就是自,不能分開,自他不二,這樣才是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微妙的功德莊嚴。
解 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能令信願持名者」,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成就的,蕅益大師為什麼要講到自他不二呢?因為聽到這個道理,能令現在信願持名念佛的人,「念念亦如是成就也」,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我的唯心淨土。我現在念佛,是念我的自性彌陀;將來生到西方,是生到我的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成就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我念佛的功德,就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蕅益大師要我們相信這個道理。
講到這裡,結示講完了,把科文解釋一下,「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正宗分一共分三大科,第一大科廣泛陳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不可思議的妙果,以啟發我們信心,已經講完了。
聽到這裡,你的信心啟發了沒有?假若啟發了信心,你聽了經有利益。啟發了信心,還要深信,深信才能不疑。光馬馬虎虎地信,不起作用,一定要深信,才能引起你的願。
解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初揭示無上因緣、二特勸淨土殊勝。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這是正宗分第二大科,本師釋迦牟尼佛特別勸導眾生應求往生西方以發願,往生西方你得發願,設若不發願往生,則信了等於無信。因此下面分二科,「初揭示無上因緣」,第一科揭開顯示往生西方的無上因緣。「二特勸淨土殊勝」,第二科特別勸導我們發願往生淨土。下面看蕅益大師解釋這二科的科文。
解 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
《阿彌陀經》最要緊的道理都在這段解釋上,這段科文解釋淨土法門殊勝的要義。「謂帶業往生」,其他的宗派是把業斷乾淨,才能了生死。淨土法門,你的業斷不了,沒有關係,帶業往生西方,這是淨土法門第一個殊勝。第二個殊勝,「橫出三界」,其他的法門,要了生死、出三界,是豎著出去。淨土法門,是橫著超出去,前面拿古人舉的比喻,一隻蟲在竹竿裡面,牠想超出竹竿之外,必須把每一個節全部打穿,才能從竹竿頭走出來,比喻其他的法門,因為竹竿節很多,要豎超三界,甚為困難。你目的要超出竹竿之外,從竹竿旁邊咬一個洞,不就走出來了嗎?淨土法門特別容易,叫橫出三界。你造了惡業,應該受果報,怎麼能帶業往生呢?這是淨土法門仰仗佛力量的殊勝,叫仗他力。古人譬喻一塊大石頭,投到水裡面,一定要沈到水裡。要是把大石頭放在大船裡面,大石頭就不會沈到水裡。我們造了業,一定會沈到地獄裡,怎麼能帶業往生呢?因為坐到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所以能帶著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一方面靠自力,一方面靠他力,仰仗佛的力量的殊勝,所以能帶業往生。
「同居橫具四土」,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是生在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的凡聖同居土,橫具四個淨土。下面經文會講到,「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是個凡夫,諸上善人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橫具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上面三個淨土,叫橫具四土。
「開顯四教法輪」,西方極樂世界說法,開顯藏通別圓四教的法輪,眾鳥、風聲、樹聲、水聲說法如是,阿彌陀佛說法更如是。你是什麼根機,得什麼佛法利益,你是藏教的根機,聽到的是藏教的法;你是通教的根機,聽到的是通教的法;你是別教的菩薩,聽到的是別教的法;你是圓教的菩薩,聽到的是圓教的法,非常殊勝。
「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圓滿清淨四種國土。佛有三個身,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的是應身佛;但是你登地以後,見的是報身佛;你親證法身,見的是法身佛,圓見佛的三身。
「圓證三不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滿證得三種不退,下面經文會解釋。「人民皆一生成佛」,生到西方,一生就成佛,不必第二生。「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勝」是殊勝,「異」是特殊,「超絕」是超過。淨土法門殊勝特殊,超過一切法門,全部在下面二科點示出來。「須諦研之」,諦者詳審為義,詳是詳細,審是審實,你得詳細審實研究,馬馬虎虎過去,你找不到裡面所含的義理。再看著經文。
解 丙今初
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翻成中國話叫不退,就是不退轉。剛生到極樂國土的眾生,都是三種不退轉。「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三種不退之中,能夠一生中得到補處菩薩的,人數太多了,不是算數算得出來的。「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只好可以用個大數目的名詞來形容,就是有無量無邊的無央數那麼多。
這一段經文,蕅益大師揭示為無上因緣,怎樣無上的因緣呢?了生死、成佛道。學佛法,要是沒有學到了生死三個字,你根本沒有學到成佛道的佛法,大乘佛法也沒有學到。了生死有小乘、大乘,小乘是自己了生死,大乘是同一切眾生了生死。佛法叫佛學,是了生死的學問,你要是學了很多年,還沒懂得了生死三個字,根本沒有學到佛法,不但大乘佛法沒有學到,小乘佛法也沒有學到。
世界上的學問,都是講了生活的學問,現在你求學,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共十六年,講的都是了生活的學問;你再讀碩士、博士班,還是了生活的學問,沒有講了生死的,因為了生死的學問,不在我們正宗的學程之內。為什麼要學佛法呢?因為佛法是了生死的學問,你要是學了很多年,還不懂得了生死三個字,怎麼能成佛呢?大乘佛法講了生死,是要同一切眾生了生死,度一切眾生了生死。大乘佛法不是度一切眾生了生死,不度自己,大能含小。小乘佛法怎麼稱小?度自己,不度別人,所以叫小。大乘要度一切眾生,自己也是眾生一份子,哪裡不度自己呢?所以大乘利他,就是自利,度一切眾生了生死,就把自己的生死了脫了。大乘要度一切眾生了生死,還要成佛道。成佛道,不是成阿羅漢道;成阿羅漢道,是了自己生死的道。為什麼大乘佛法要成佛道呢?成了佛道,福報具足,智慧具足,佛叫兩足尊,因為要有這兩足,才能度一切眾生了生死,所以了生死、成佛道,是大乘的要義。
了生死,不是你說說就了了!什麼事都是小事,生死是大事,生死大事要怎樣了呢?生死是果報法,造業結的果報,要了生死,你得先不造業。要不造業,你得斷煩惱,才能了生死。你現在就要斷煩惱,因為無常迅速,人的生命短促,等你發了道心,也許生命快完了,所以古人警策:「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沒有哪件事比生死的事大,眾生要勇猛精進,不能等啊!要想了生死不退轉,有三種不退:一、位不退,你十個信心修圓滿,入了住位才不退墮於凡夫地,只有進步,不退轉。但不是那麼容易,把十個信心修圓滿,《大乘起信論》上說但進不退,要修一萬個大劫。進進退退,不曉得要修多少年,所以不退轉是個大問題。我們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精進用功,決不敢懈怠放逸,用功到人的果報盡。縱然你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報盡,要是你今生夾雜惡業,還要墮落三途;就算今生沒有造一點惡業,前生前世多生多劫,造的惡業成熟,還是先要墮落三途。一墮落三惡道,再出來不曉得哪一天,那閒岔打得厲害!就算你來生來世轉人,一定時間會間斷,不要說凡夫,一入母胎就迷糊。佛經上講:「羅漢有入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初果阿羅漢是見道位,已經悟到四諦之理,他一入母胎就迷糊。十信位的菩薩,也一入母胎就迷糊。所以你想要以今生用功的功夫,接上來生,不間斷不可能。
拿蕅益大師作例子,他父親念了十年的《大悲咒》,感應觀世音菩薩送來這個兒子。他有大善根,從小就不吃葷,後來上學讀儒教的書,他要弘揚儒教,就開了葷;學會寫文章,就毀謗佛教。幸好善根深厚,後來看蓮池大師的《自知錄》,才發了道心,看了《地藏經》,發心出家,才把善根接起來。要不然造毀謗三寶的惡業,不曉得哪一天才能接上善根。
拿我們講堂的四眾弟子來說,我們都有大善根,前生前世都修行過;沒有大善根、沒有修行過,今天不會來講堂聽講佛經。你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出生就學佛法?不是,都得間斷一段時期,所以生到娑婆世界的苦惱,是進進退退,六道輪迴,此道死了,再生彼道;彼道死了,再生此道。不要說墮落三惡道時間長,就算死了再轉人,都接不上,得間斷一個時期,遇到好的因緣,才能把善根接上;遇不到好的因緣,就要墮落下去。
講到這一段經文的大因緣,阿彌陀佛給我們成就了二個大誓願,一個保險,你不退轉;一個保險,你的壽命很長,不必第二生,一定叫你一生成佛,所以這是個大因緣。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卍卍卍解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梵語阿鞞跋致,翻成中國話叫不退,不退有三種:
「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第一種是位不退,你已經加入聖人的流類,不會再退墮於凡夫的地位。
「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第二種是行不退,大乘的行門,是度眾生的行門,恆常度眾生,不怕艱難痛苦,不會再退墮小乘的地位。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第三種是念不退,念是心念,薩婆若海,翻成中國話叫一切種智,佛的智慧廣大甚深,好像大海一樣,念念流入佛的智慧海。心的念頭,沒有凡夫的念頭,也沒有二乘人的念頭,念念都是往佛的一切種智修,叫念不退。
下面解釋在娑婆世界修行,修到什麼地位,才能得到三種不退。
解 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第一種位不退,按藏、通、別、圓四教來修,藏教是小乘三藏教,小乘教四果,不會再退墮凡夫,都叫聖人。要證到初果,才叫位不退。要是通教的菩薩,要修到見地位;要是別教的菩薩,要修到初住位;要是圓教的菩薩,要修到初信位,才叫位不退。
第二種行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藏教裡面沒有行不退的人。行不退,是大乘的行門不會再退,小乘教不度眾生,所以把藏教除開,從通教的菩薩算起。「通菩薩」,通教的第九地,叫行不退;「別十向」,別教的十回向位,叫行不退;「圓十信,名行不退」,圓教的十信位,叫行不退。
第三種念不退,藏教裡面沒有念不退的人,通教的菩薩也沒有念不退的人,只有別教、圓教有念不退的人。「別初地」,別教的菩薩,要登了初地以後,叫念不退;「圓初住,名念不退」,圓教的菩薩,要入了初住位,叫念不退。
接著講淨土宗怎樣殊勝超絕?
解 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今淨土五逆十惡」,現在講淨土法門的殊勝超絕,有眾生造五逆大罪、十種惡業,這種眾生臨命終的時候,「十念成就」,念了十念的阿彌陀佛就成就了。「帶業往生」,他帶了一身的惡業,往生西方。「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九品往生,他往生西方的品位並不高,因為他只念了十念阿彌陀佛,當然只居下下品。但是這種眾生得到三種不退,淨土法門的殊勝超絕,就在這裡,下面再較量。
解 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
「然據教道」,然而根據佛的經教之道,在一切經上所講的道理。「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講到位不退,假若你是個苦惱凡夫,不能稱為見道位的初果聖人。「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講到行不退,假若你是二乘人,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根本沒有行不退的名字,你不能稱為恆常度眾生的菩薩。「若是異生」,講到念不退,異生者,異於聖人之生,就是凡夫。十信位、三賢位的菩薩,都叫凡夫,因為十信位的菩薩,是教外凡夫;三賢位的菩薩,是教內凡夫,登地才是聖人。「則非同生性等」,地上的菩薩同證法身,叫「同生性等」。假若你是異生,十信位、三賢位的菩薩,不能稱為同證法身地上菩薩。
下面再倒過來講,「又念不退,非復異生」,假若你證得地上菩薩念不退,你就不是十信位、三賢位的凡夫。「行不退,非僅見道」,假若你證得十信位、三賢位行不退,你已經不是初果的見道位。「位不退,非是人民。」假若你證到初果位不退,就不是苦惱凡夫。
「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躐等」是越級躐等。在娑婆世界修行,你沒有修到這個地位,說你修到了,犯大妄語戒,不通懺悔。可是你要是真實得那地位的功夫,以前的稱呼就不要了。你得了念不退,不稱行不退;你得了行不退,不稱位不退,這是一切經教的規矩。
解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唯極樂同居」,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一切俱非」,跟經教講的那些階位、名稱,一切都不相干。「一切俱是」,因為生到西方,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你都有了。
解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不但娑婆世界的經教沒有這些名稱、階位、法門,十方佛土統統沒有這些名稱、階位、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有這麼特殊的事情?「非心性之極致」,不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到了最極致,我們的真心具足有這個道理。「持名之奇勳」,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最奇特的功勳。「彌陀之大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攝持念佛人。「何以有此」,要不是有這三種道理,怎麼會有三種不退呢?再講「一生補處」這名字。
解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我們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叫一生補處位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也叫一生補處位菩薩。「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位菩薩,不只觀世音菩薩,極樂世界的人民,都是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菩薩位。「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位菩薩,有無量數,數不來。下面再跟釋迦如來一切經教比較。
解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說了無量數的經,只有《華嚴經》闡明一生成佛的道理,所以你想一生成佛,要看《華嚴經》。「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以《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勸導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佛。並且以這個道理,勸進華藏世界清淨大海眾菩薩,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解 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嗟乎!」是慨嘆之詞。「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淨土法門,一個帶業往生的凡夫,能登補處菩薩,真是奇特的宣倡、極妙的談論,我們測度不了,真是不可思議!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講一生成佛的《華嚴經》,所稟受的道理,卻在《阿彌陀經》上。「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可是遍天下、古時候、現在的佛弟子。對於《阿彌陀經》淨土法門,相信者很少,而懷疑者很多。「辭繁義蝕」,講起道理,言辭繁多,反而把淨土法門的義理侵蝕、毀壞。「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我蕅益這樣說,你還是懷疑不相信,只有把我的心剖開,把血滴給你看。所以《要解》每一個字,都是蕅益大師的心血。
解 丙二、特勸
「丙二、特勸」,第二小科特別勸導眾生往生西方。
經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又叫一聲當機者,「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聽到前面的無上大事因緣,你是個博地凡夫,生到西方,證到三不退,一生就成佛。你聽到這個道理,應當切切實實發願,願生到西方去。
「所以者何?」為什麼要勸你生到西方去呢?「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就是諸上善人。你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還怕會退轉,不一生成佛嗎?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其數甚多,故云諸。
「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前面說: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數的羅漢,無量數的菩薩,但是在這裡只可以說是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只有補處菩薩,居在因位之極,才能叫「上善人」。「其數甚多,故云諸。」補處菩薩的人數很多,所以叫「諸上善人」。
解 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補處菩薩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俱會一處,等於凡夫和聖人同居。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可同日而語。
「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在我們娑婆世界平常講,「實聖」是小乘實證的聖人,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還沒證到四果阿羅漢,他們過去有漏的業,還沒有斷盡,跟我們凡夫還住在一起。「權聖大慈悲願」,大權示現的聖人,有大慈悲願,乘願再來。「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所以我們凡夫可以和小乘聖人同居,也可以和大乘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實聖」是小乘的實證聖人,證得四果阿羅漢,灰身泯智,入滅盡定,用三昧火把自己的身體化掉,超出三界,不與凡夫同居。「權聖」是大權示現的菩薩,度化與他有緣的眾生,等到應度的根機度盡,也走了,這時候剩下的是我們這些苦惱凡夫。「便升沈碩異」,升是超升,沈是沈淪。實聖的小乘聖人、權聖的大乘聖人,都超升了;我們這些苦惱凡夫,還是沈淪生死。「苦樂懸殊」,「懸」是遠,「殊」是不同。實聖、權聖他們得了法樂,我們還在這裡受苦,所以大大的不同。「乃暫同,非究竟同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夫和聖人只是暫時的同居,不是究竟的的同居,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可同日而語。
「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壤」是地。天地之間,誰見到羅漢,誰見到菩薩呢?我們是凡夫,能見到聖人,聞到聖人很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好不容易僥倖獲得,你見到羅漢,聞到菩薩,親近的也很少,亦步亦趨,學著聖人的腳步,修行的更少。
解 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佛在世的時候,聖人雖然很多,比如一千二百個比丘,都是大阿羅漢,還有諸大菩薩。然而聖人雖然很多,如稀有的珍寶,難得的祥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不能像天上的眾星,遍滿虛空;像大地的微塵,遍滿世界,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聖人,遍滿極樂世界。縱然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娑婆世界聖人很多,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時時可以親近補處菩薩。「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迥是遠的意思。又在娑婆世界,雖然聖人跟我們同居在一起,他們辦的是聖人的事,我們辦的是凡夫的事,迥然不同。
解 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今」指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的名號,修的是清淨業,作的是無漏業,叫無漏不思議業。所以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以無漏的不思議業感生的。「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跟西方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為善師、為善友。「如壎如篪」,壎篪這二個字,是借用中國古書裡面,形容最和睦的兄弟。兄弟二人都會吹音樂,一種樂器叫壎,一種樂器叫篪,都是用口吹的樂器。要是兄弟二人一起吹壎篪,非常好聽;若只是一個人吹,則顯單調,不夠好聽。所以兄弟二人不能分開,後人就借用這個典故,形容兄弟和睦,叫「如壎如篪」。現在借來形容,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西方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像最和睦的兄弟一樣。「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跟西方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把無明斷盡,同登妙覺位,就是同證佛果。
解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在娑婆世界修行,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個凡夫要把十個信心修圓滿,入到十住位,才算成佛的因位。因位共有四十一個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由這四十一因位,才能登妙覺。本來是個凡夫,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三不退,念不退就是登地菩薩,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所以一下超出四十一個因位,一生就成佛。
「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但是他不必經歷第二生,一定會補佛的職位。「與觀世音、勢至無別。」與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沒有兩樣。
「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若說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但名字叫凡夫,不可以叫等覺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就是這樣的凡夫。「此皆教網所不能收」,「教網」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經教,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淨土法門,是殊勝超絕的法門,一切教道不能收這個淨土法門。「剎網所不能例」,「剎」是諸佛的世界,諸佛的世界,無量無邊,叫「剎網」。其他十方諸佛的無量無邊世界,沒有這樣的例子,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
卍卍解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這一段蕅益大師分科,叫揭示無上大事因緣,告訴我們:念佛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娑婆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有什麼了不起呢?前面比較過,那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一關,最難徹底瞭解,因為徹底瞭解,你就超脫了。
「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不但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可同日而語;連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都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唯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超出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之外。
持名念佛的法門,最簡單、最容易,因為什麼人都會念,你能念一句佛的名號,就能帶業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有什麼殊勝的因緣?一、生到西方就壽命無量。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絕不會令你退墮,只有進步,不會退步。因為你一生西方就得到三不退,所以蕅益大師講到這裡,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這一關,最難透脫,因為大家看《阿彌陀經》,容易把這段無上大事因緣忽略了。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什麼好呢?那太殊勝了,因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才能得到三不退。你要是在娑婆世界,退墮的因緣多,進步的因緣少,所以在娑婆世界不容易修行,因為環境太壞。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修行進步的環境,沒有退步的環境,那個環境太好了。
在大陸上十方常住,有一個名字叫叢林,為什麼給十方常住,取名叫叢林呢?因為叢林之下無曲樹。叢林之下沒有彎曲的樹,因為樹太多了,彼此扶持成長,你只要進到十方叢林去參學,大家把你夾著用功,像樹被扶著成長,你想彎曲都彎曲不了。所以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只有往前進步,你想退步,都不可能。
再說前進一點,比如你是在家居士,想受菩薩戒,發心吃長素,但是家庭裡大家都吃葷,只有你一個人要吃素,這不是簡單容易的事,因為你的環境,不是吃素的環境。所以有人受了菩薩戒,來請問不吃素可以嗎?不可以,因為《梵網經菩薩戒》有一條:一切眾生肉不得食。你不吃素怎麼行呢?那麼自己吃素,女居士能否上市場買葷菜呢?葷菜買回來,還得拿刀切肉。這些問題都很難得到解答,因為家庭裡面不是吃素的環境。一旦你發心出家,到寺廟裡來,一切問題都解決,因為寺院是吃素的環境,你想吃葷都不可能。哪個出家人敢吃肉,被趕出寺廟,因為那是吃素的環境。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同居這一關,最難透脫,就是這個因素。懂得這個道理,非生西方不可,生到西方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想偷懶都不行,諸上善人怎能讓你偷懶呢?
「了此」,你瞭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大事因緣。「方能深信彌陀願力」,才能深信阿彌陀佛在因位之中,發了四十八大願,現在成了佛果,滿了他的大願,他的願力不可思議!「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你瞭解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才能深信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也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為什麼念得不精進?因為你沒有想到,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萬德洪名,是整個法界的理體。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都在裡面含攝著。沒有深信之心,你念佛怎能念出勁來?所以你知道佛的願力不可思議,你得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可思議!「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前面是信佛的願力,不可思議;信佛的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等於信他。再回頭信自己,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以我的心性念的。前面《要解》說:離卻我現前一念心性,哪裡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呢?你才深信,我們的一念心性,本來不可思議!
卍卍解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具此深信」,信力前面舉出來三種:一、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二、深信名號功德力,三、深信自己的心性力,具此三種甚深的信力。「方能發於大願」,你要是有深信之心,願才能發得懇切。信心不深,你天天念迴向文,念得不起勁,因為你的願力不切。
「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阿彌陀經》經文之中釋迦世尊勸我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當」二字,就是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由深信再發願,你就合無上的覺道了。「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你能不能生西方,全靠信願二個字。合此深信、大願,的確為淨土的指南針,你錯不了方向,一定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由信願合一的心,再來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才是生西方的正當行門。
卍卍卍解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世有此一輩,以持名壓捺妄想,不知求生,故為極力道破。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前面蕅益大師《要解》有二句話:「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你能不能生西方,全靠你有沒有信願。有信心、有願力,決定生。生西方有九品,品位有高下,看你持名持得深、持得淺。這裡是說:你只要有信、有願,臨終的時候,你念十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念一念阿彌陀佛,也決定得生,不過品位是下下品,也生到西方去了。反過來講,「若無信願」,淨土三資糧信願行,像一個香爐有三個腳,香爐少一個腳,就倒下來。你假若你沒有信心、沒有願力,單注重持阿彌陀佛名號,「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二句是形容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持到什麼妄念都進不來。「如銀牆鐵壁相似」,像銀牆鐵壁一樣堅固。「亦無得生之理」,你也沒有往生西方的理由。「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不知道信心願力與持名是並重的。
前面舉出來兩個例子,有的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世轉人,或者生天,這種人念多少佛,都不能生西方。還有一種愚癡的老太太,一方面折錫箔,一方面念佛。她說:念佛的錫箔,集庫去陰曹地府有用,等著變鬼發財,這種人怎能生西方呢?這一段旁邊有小字「世有此一輩,以持名壓捺妄想,不知求生,故為極力道破。」世上有一種人,把念佛當作降伏妄想的功夫,他不想生西方,所以我極力道破這種人怎樣念佛,也不能生西方,因為他不願生西方,怎能夠生去呢?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大本《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說:你要念佛生西方,先要發菩提大願,道理跟我們現在講小本《阿彌陀經》正好相同。
講到這裡,正宗分第二大科,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