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西有沙門 蕅益智旭 解
西有為藕益法師依著《阿彌陀經》取的別號,即西方有個依報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正報阿彌陀佛,《阿彌陀經》是妙有法門,不談空,只談有,故稱西有。
沙門,梵語,出家人的通稱,中國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之意。
蕅益大師對憨山大師非常景仰,本來想跟隨憨山大師出家;但由於憨山大師當時在曹溪,所以就拜了憨山大師的門徒雪嶺峻師出家,法號智旭。蕅益大師父親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中感得觀音大士來送子,出生後從小就茹素。少年期間接觸儒家,可能是因學習宋明理學而有以繼承千古聖學為己任的想法,故有一段闢佛的過程。直到看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自知錄序》,才認識到自己知見上的錯誤。後又隨著父親去世,閱《地藏經》發出出世之心,很快就出家了。出家以後就進山坐禪、開悟,之後就受戒、閱律藏。
藕益大師的風格在那個時代應該屬於狂狷之士,不認可那個時代的很多東西,自稱八不道人。古人有禪、有儒、有教、有律,自己不敢承擔,認為不夠資格;現在也有禪、有儒、有教、有律,但是不屑一顧,全面的否定當時的情況。這也表明晚明之際,整個佛教界的衰微。
蕅益大師具大菩提心,有力挽狂瀾的氣概,曾經想建立一個僧團,五比丘如法共住,但最後還是不見成效。到晚年基本上宗門、教下都放下;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藕益大師通宗通教,以閱藏、著述作為終身修行的內容之一。《要解》是在四十九歲時用九天的時間所作,內容為從證悟,智慧心裡面所流現出來的。印光大師對《要解》極為推崇,認為是自佛講《阿彌陀經》以來之第一註解,縱然是古佛再來重新註解這部經,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讀《要解》要把它作為佛經一樣的去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