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
假若修出世道的時候,隨時要覺照,不要偏於定,不要偏於慧,常常使定與慧二個法平均,不要偏重一邊。
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
修出世道,心偏於定,容易沈沒下去;要用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三覺分,來觀察啟發,不叫它沈沒。
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
修出世道,心定不下來,容易浮動,則是偏於慧;要用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三覺分,把它攝持住,不讓它浮動。
調和適中,名念覺分。要調和其心,使定慧適中。
解釋這些名相好像很囉唆,但是你不明白,修行一定會偏差,七覺分綜合起來,就是定慧要均平。修行有二個煩惱,一個昏沈,一個掉舉。
喜歡修定的人,一天到晚打坐,不喜歡研究教理,不喜歡聽經;認為聽來聽去,不如修定打坐,訂出功課,一天要坐三支香,一支香一個鐘點,一天要坐三個鐘點。實際坐在那裡睡了三個鐘點,這就是昏沈。
偏於智慧的人,天天研究佛理,不去修定,心就浮動起來,這就是掉舉。要打坐,坐不住,坐在那裡就亂想,坐了一點鐘,結果打了一點鐘的妄想,所以一定要調得定慧均等,既不昏沈,也不掉舉,才算是會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