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初正示無上因果、二重勸。丙今初。
再講正宗分第三大科,「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正當開示念佛的人,執持名號以建立行門,底下再分二科。「初正示無上因果」,正當開示無上的因,才有無上的果。「二重勸」,重勸要發願往生。「丙今初」,正當開示無上因果。
卍卍卍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發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光發空願就行,得建立行門。不可以少善根之因,不可以少福德之緣,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不具足,雖然你有信心、有願力,西方還是生不去。一定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緣,因緣具足,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四眾弟子,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有善根的男人,有善根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是有善根,聞到你不要空過,聞到應該怎麼修行呢?「執持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修行。執是堅固地執著,持是憶念不忘。要堅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絲毫不使它動搖。
釋迦牟尼佛度眾生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只分二大類:一是空門,一是有門。你的根機,如果應該從空門入手,就教你空的法門;你的根機,如果應該從有門入手,就教你有的法門。比如《金剛經》是空門的經,《阿彌陀經》是有門的經,告訴我們從有門入手的方法。
念《金剛經》,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誤,它是從空門入手。把凡夫的相空掉,連佛的相、法的相,都要空得乾乾淨淨。你要是執著佛有說法,執著了法相,說佛有法可說,就是毀謗佛。你要是執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行了邪道;你以為會說法的就是佛,還是行了邪道。《金剛經》一直講到第二十六分,都是講空,連佛相、法相,都要徹底空得乾乾淨淨。到第二十七分接著說:於法不能落於斷滅相,你不能說,佛沒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是這樣會悟,墮了斷滅之見。為什麼又反過來解釋呢?因為第三分,叫我們離相度生;第四分,叫我們無住行施。到了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要空得乾乾淨淨,即見如來。《金剛經》上講的空是真空,不是斷滅空,它空中有個不空,要是斷滅了,怎麼能見如來呢?所以真空不空,見了如來就是有,那有不是妙有嗎?
《阿彌陀經》屬於有門,叫你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要堅固執持,從有門入手。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叫你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有,不是凡夫的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跟《金剛經》講的真空,沒有二個法,無二無別。
妙有法門,從有門入手,你切記,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不是執持凡夫的名號。執持名號是個方便,等你生到西方,見佛聞法,證得無生法忍,生即不生,妙有就是真空。怎麼叫妙有?八萬四千法門,依著一個空門,一個有門。空門入手,不許你生心動念,動念即乖,你動佛的念也錯,一念不生就是佛。做不到,你不是空門的根機,從有門入手,有門入手,要憶念,換念頭,把你凡夫的念,換成佛的念頭。你不但不執持六凡的名號,連三乘聖人的名號也不持。我們現前一念凡夫的心,具足十個法界,你堅固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佛法界,九個法界自然隱匿不現。你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把我們的念頭,完全換成佛的念頭,你不成佛到哪裡去呢?
執持佛的名號,執持多久呢?「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最多不過七天,達到什麼目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梵語叫三昧,就是得念佛三昧。為什麼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呢?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上根的人,念一天佛的名號,就得到一心不亂;中根的人,念二至六天佛的名號,就得到一心不亂;下根的人,念七天的名號,一定得到一心不亂。
這一科正示無上因果,得到一心不亂,是得到無上之因。「其人臨命終時」,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與諸聖眾」,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就是前面說的「諸上善人」。「現在其前」,都現在你的面前來接引你。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正示無上之果,這個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到臨命終的時候,心最容易顛倒,心一顛倒,西方生不去了。這個臨命終的人,為什麼心不顛倒呢?一種是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功夫,這是因成就了。二種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加被你,不會叫你顛倒,所以這個人決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文上說得很清楚,念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就是得念佛三昧。下面蕅益大師會解釋,事一心、理一心,都叫一心不亂。但是我們要是得不到一心不亂,得不到念佛三昧,能不能往生西方呢?也可以,只要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所以心不顛倒,是個大關鍵。要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要有善知識、同參道友來助念,幫助你念佛。加持你的心,正念現前,正念是念阿彌陀佛,不要東想西想,東想西想就顛倒了。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卍卍卍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這是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句經文,「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發菩提心修正道,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種種助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六度開出來萬行,這叫福德,是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二乘人不發菩提心,但求自利,所以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凡夫行六度,但求今生今世得到福報,或來生來世轉人、生天,不求生西方,所以不能生西方淨土。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什麼樣叫多善根、多福德呢?只有信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每一聲、每一聲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以散亂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根福德都不可限量,何況你已經念到一心不亂,那善根福德更多、更厚了!
解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故使感應道交」,感在眾生,應在佛。念佛的名號念到一心不亂,是我們的感,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是應,感應相交了。「文成印壞」,這是個譬喻,古時候作印時,在白蠟上刻字,把字印到紙上後,文字印成,印卻壞了。感應道交,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等到念成功,報身要捨掉。
「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彌陀聖眾,親自垂手來接引你,等於天上的月亮,來現水裡的影子。「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我們帶業往生,還沒轉識成智,心識不往而往,因為心識遍一切處,還是往生西方,在七寶蓮池裡面生出來。
解 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再解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句經文。「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不論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不論你是富貴人、貧賤人,不論你是老年人、年輕人,不論你是六道,哪一道?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哪一類的眾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只要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了。「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這個人雖然造了五逆大罪、十種惡業,只要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信願持名,就叫善男子、善女人。
再解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句經文。「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種功德的大名。「以名召德」,你不要把阿彌陀佛的名號看輕了,名號能召感萬種功德。「罄無不盡」,罄是盡、用完的意思。你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萬種功德都在裡面。「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正行,不要再去涉獵觀想、參禪等等的行門,最簡單最容易,最直捷了當。
解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你的善根。聞了你生了信心,有了信心就發願,有了信、願,才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信不願,與不聞等」,你聞了不發信心,不發願,聞了等於沒有聽到。
「雖為遠因,不名聞慧。」注意「聞慧」二字,般若智慧不從外面來,是我們本性具足的。但是要用聞慧、思慧、修慧,三種加行慧,把本來具有的智慧啟發出來。先講聞慧,你要是聞了信,信而願,由聞中得的智慧,叫聞慧。你要是聞了不發信心、不發願,跟不聞一樣,一點好處也沒有。雖然你種了一個遠的覺地因,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善根才能發現?這樣聞了,沒有開智慧,不叫聞慧。
解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再解釋「執持」二字,「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執持是念念憶念佛的名號,念念憶佛,憶念不忘,這叫思慧。「然有事持理持」,然而要執持佛的名號,有二種功夫,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
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事持者」,按事相來持,就是有信心。「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相信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去。但是你不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
「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但是你有決定的志願,願求生西方淨土,像兒子憶念母親一樣,時時刻刻都沒有忘記,這叫事持。
解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真心具有的佛性,這叫自性彌陀。「是我心造」,是我的心,造的阿彌陀佛。
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這就是明白了理,可是不廢事修,還是要執持彌陀的名號。不過你明白理,再來事修,叫理持。怎樣叫理持?「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就是以我自心所具所造阿彌陀佛的名號,「為繫心之境」,將心繫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上,不令它暫時忘記。
因為你還沒有開悟,只是明白了理,知道阿彌陀佛不在我的心外,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你是凡夫心,還是妄念。你得用萬德洪名,把你的妄想心繫到佛的境界上,令它不暫忘。這是你明白了理,還要持佛的名號,注重事修。
事持,不明白深奧之理,完全靠一片的信心,一樣能生西方。理持,你明白了深奧之理,還是要持佛的名號,不念還是生不了西方。
再解釋經文「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解 一日至七日者,勀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日至七日者,勀期辦事也。」「勀期」是定一個日期,來辦往生西方的大事。為什麼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呢?因為眾生的根性不等,大別有三種根機,「利根一日即不亂」,上根利智的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執持一天,就得到一心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下根的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到七天,就得到一心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中根的人,不一定,或者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到若二日,或者到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得到一心不亂。
「又利根能七日不亂」,上根利智的人,得到一心不亂,能定七天,心都不會打一個妄念。「鈍根僅一日不亂」,下根的人,得到一心不亂,只能維持一天,過了一天就出定,心裡就動念頭。「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中根的人,得到一心不亂,能定六天,或五天、四天、三天、二天,不一定。
過去翻譯經典的大祖師,知道中國人喜歡文字簡略的根性,所以佛陀,翻譯為佛;僧伽,翻譯成僧;菩提薩埵,翻譯成菩薩。「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段經文,應該翻譯成:「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用「乃至」二字把中間的文字省略,清楚簡明,才合中國人的根性。為什麼要這樣囉唆的說到七天呢?看蕅益大師的解釋,才知道這裡很重要,因為眾生有上中下三種根機。按因行上解釋,你要是上根利智,若一日執持彌陀名號,得到一心不亂;你要是鈍根的人,必須若七日執持彌陀名號,得到一心不亂;若是中根的人,執持彌陀名號二、三、四、五、六日,有七天的不同。再按果解釋,你得到一心不亂,能定七天,是利根。只能定一天,是鈍根。中根,乃至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二天,不一定。因為按上中下三種根機,及得念佛三昧的定力上講,一定要說明白幾天,所以這段經文不能簡略翻譯。
【釋疑】
問:按蕅益大師的解釋,上根利智的人,念阿彌陀佛名號,念一天,就得到一心不亂;下根的人,念阿彌陀佛名號,念七天,就得到一心不亂。我們打佛七已經好多次了,每次都念七天佛名號,怎麼沒有得到一心不亂?難道我們連下根的眾生也夠不上,那麼往生西方不是沒有希望了嗎?
答:解答這個疑問,有二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你念七天的佛,怎麼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呢?不在你念佛的時間不夠,是因為你的信心不深,願力不切。你念七天的佛,只是隨眾唱和,人家念,你也跟著念,念了七天,悠悠泛泛種了善根,根本沒有想要求證一心不亂。你參加打佛七,目的只是要念七天佛,一天都沒有缺席,就算功德圓滿,並沒有打佛七前先發願:我在七天之中,尅期辦事,求證一心不亂。你根本沒有發這個願,怎麼能得到一心不亂呢?古人說:「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念佛成片,念佛念成一片,就是念成一心不亂。你得了生死的心懇切才行,了生死的心根本不懇切,怎麼能念成片呢?
第二種解釋,你的信心很深,願力也很切,認真念了七天佛,怎麼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呢?你要知道,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不僅只是上中下三種根機。下根的人,念七天,就一心不亂。下根之中,還要分上中下。我們可能不是下上根、下中根的人,生在末法時代,我們業障深重,可能是下下根的人。一個七天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再來一個七天,一定要求證一心不亂,一直念下去,沒有達不到目的。假若達不到目的,是釋迦佛、蕅益大師打妄語。
解 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一心亦二種」,前面講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有二種解釋:「不論事持、理持」,你不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相信念阿彌陀佛能生西方,叫事持;你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再來念佛的名號,叫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不論事持、理持,先伏後除,你念佛念到煩惱不起,叫伏住;你念佛念到把煩惱斷掉,叫除掉。「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你能把煩惱伏住,乃至把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斷盡,都是屬於事一心。事一心的功夫不簡單,把見惑、思惑斷盡,就能超出三界,怎麼還屬於事一心呢?因為這功夫與二乘聖人相等,二乘聖人斷見思二惑,超出三界,了脫生死。但是二乘人不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所以還是屬於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不論是事持,來念佛的名號,能開悟;不論是理持,來念佛的名號,也能開悟。「持至心開見本性佛」,跟禪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功夫一樣。你按事相持,也能開悟,得到理一心,因為本性之理,本性具足,持到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斷盡;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也斷盡,也可以開悟。你按理持,你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再來持佛的名號,開悟得更快。「理一心」是自己見到自性彌陀之理。目的在你持得心開,見到你的本性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都屬於理一心。
再解釋「不亂」二字,「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事一心,分淺的功夫、深的功夫。淺的功夫,降伏煩惱,煩惱不起現行;深的功夫,把見思二惑斷掉。無論淺的功夫,深的功夫,都叫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理一心,道理深了,你開悟以後,不為空有二邊,不為生死、涅槃二邊所亂。「即修慧也」,無論事一心、理一心,你得到一心不亂,都是修行得來的智慧,這是屬於修慧。
解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下面再講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化身佛來的,還是報身佛來的?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這就是事一心不亂的功夫,不為見思二惑所亂。你有了感,就有了應,感得化身佛來應你,化身佛,也叫應身佛。「及諸聖眾現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現在你前面。「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你的心不會起娑婆世界中三有顛倒,三界分成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不為三界的三有所顛倒,你就隨著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見思二惑降伏住,並沒有斷掉,你生到凡聖同居土。見思二惑斷盡,跟二乘的功夫一樣,你生到方便有餘土。所以你念佛得到事一心不亂,生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二淨土。
解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這是得到理一心不亂的功夫。報身佛有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得到理一心不亂的人,這是感得他受用報身佛,及諸聖眾來接你。「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生死、涅槃在我們凡夫位上,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絲毫不能籠統顢頇,一定要了生死、求涅槃。但是你要是得到理一心不亂,見了本性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去年講過《圓覺經》,生死、涅槃,好像昨天作的一場夢一樣,哪有生死可了?哪有真實涅槃可證呢?所以生死、涅槃,是二種顛倒知見。等到你證得理一心不亂,知道生死、涅槃,是對待生起來的假相,這二種顛倒知見,都把它去掉了。
那麼你往生西方,生到什麼國土呢?「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你生到西方實報莊嚴土,至少是登地的菩薩,因為初地菩薩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也分證寂光。若是無明斷盡,則生到西方常寂光土。所以得到理一心不亂,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二種淨土。
解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這是加強對名號的理解,執持名號,既簡單容易,又至頓至圓。你念到事一心不亂,就能往生西方,生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你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能往生西方,生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以念念即佛故」,因為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佛法界就現前,念念相繼,不是念念佛法界現前嗎?前面解釋過,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怎麼不是至頓至圓呢?「不勞觀想,不必參究」,你不必另外修觀想,也不必另外修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無上妙法,當下圓滿光明,既沒有多餘的,也沒有缺少的。
解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踰」是超越,「閫」是門檻、範圍。你是個上上根,還是要執持名號,你另外找其他妙法,不能超越執持名號的範圍。「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臻」是到達,「域」是境界。你是個下下根,老實念佛,也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其所感佛,所生土」,你所感得的佛,所生到的淨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前面說,你念到事一心,感得的是化身佛來接你,不一定,可能感得的是報身佛來接你。你念到事一心,生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也不一定,可能勝進,生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前面講過,念佛法門圓收一切法門、圓超一切法門,按天台宗分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有八個教。前面講的是藏、通、別、圓,是化儀四教,加上化法四教: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對教,合起來是八教。所以天台宗,叫天台四教,也叫天台八教。「五時」,天台宗把釋迦如來四十九年說法,分成五個時期,一、華嚴時,說《華嚴經》的時期。二、阿含時,說《阿含經》的時期。三、方等時,說方等經的時期。四、般若時,說《般若經》的時期。五、法華涅槃時,說《法華經》《涅槃經》的時期。這裡說執持一句名號,橫著說,包括八個教;豎著說,徹透五個時。換一句話說,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不出這一句名號。
「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當時佛的弟子,都不懂這個道理,沒有人會問,所以釋迦如來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又深嘆念一句名號,就能圓超一切法門、圓收一切法門,實在令人難信!因此,難信之法《阿彌陀經》,是佛自己說的。
下面假設種種問答,都是我們想問的問題,蕅益大師替我們問,並且為我們解答出來!
解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前面蕅益大師說:「不勞觀想,不必參究」,假設有一個人問:《觀無量壽佛經》又叫《十六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專門闡明作觀想,蕅益大師怎麼說不必作觀想呢?
「答:此義即出《觀經》」,我蕅益不是隨便講的,這個道理就出在《十六觀經》上,「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我們每天念的阿彌陀佛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就是《十六觀經》上的,那就是勝觀的觀想,阿彌陀佛額頭上的白毫宛轉,像五個須彌山那麼大,兩個眼睛像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阿彌陀佛的面孔該有多大?因為《十六觀經》前面講的觀想阿彌陀佛報身佛的相,我們凡夫的心力,觀想不到那裡,所以《十六觀經》講了十二種勝觀,到第十三觀,單開一種劣相的觀想,觀想應身佛,一丈六尺高,你觀想一丈六尺高的相,觀想不來,觀想八尺高的相也可以。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但是業障重的眾生,第十三觀開劣相觀,觀念一丈六尺高,或八尺高的相,還是觀想不來。「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所以在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稱名不是觀想,是口裡稱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經》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
「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現在《阿彌陀經》,因為到了末法時代,眾生業障重的很多。「故專主第十六觀」,所以《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跟《十六觀經》並沒有相違背。《十六觀經》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阿彌陀經》就是專主第十六觀稱名的功夫。
「當知人根雖鈍」,我們應該知道,到了末法時代,人的根機雖然鈍劣。「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觀想一丈六尺高,或者八尺高的佛像,稱念無量壽佛的名號。「未嘗不心作心是」,事相上雖然說人的根性鈍劣,理性上未嘗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號,是心是名號。
「故觀劣者不勞勝觀」,你觀想第十三觀劣相觀,不必再去觀前面十二種勝觀,因為觀不來。「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你稱念佛的名號,第十三觀劣相觀,也不必觀了,這是依著《十六觀經》講的道理。
解 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
「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天奇、毒峰禪宗諸大祖師,都主張參念佛者是誰?這就是禪宗參話頭,把念佛者是誰,當一句話頭參,蕅益大師你怎麼說不必參究呢?
「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我蕅益說的道理,與天奇、毒峰禪宗諸大祖師,並不相違背,我說的道理還出自天奇諸祖的祖譜。「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前祖」,天奇、毒峰之前的祖師。天奇、毒峰之前的祖師發現現在念佛的人,馬馬虎虎念,心外求佛,念佛不會念到自己心裡,跟釋迦世尊的徹底悲心不契合。「故傍不甘,直下詰問」,天奇、毒峰之前的祖師,在旁邊看著不甘心,直下詰問念佛的人一聲:念佛的是誰?「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經祖師直下詰問,念佛的人忽然間悟到:我的自性彌陀。漫漫長夜,忽然間現出天光,當下就得到一心不亂!
解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我們到今天,還不肯死心蹋地念佛,還去參究念佛者是誰?
禪宗的祖師解釋,禪宗參話頭,叫敲門的瓦子。參話頭,是要敲開你心裡的門,使你明心見性;你已經見到自己的本性,話頭不要了。話頭是個瓦片,敲門用的,門已經敲開,還用那瓦片幹什麼?
「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親生父母是比喻你的自性,你不知道話頭是敲門用的瓦片,你拿敲門用的瓦片,向屋子裡面打自己的親生父母,打自己的自性。「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你對於禪宗的諸大祖師,豈不是變成一位惡逆不孝的弟子,不是好的順從啊!
解 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
「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假設有一個人,進一步問:那是要肯死心塌地念佛的人,才可以不必參究。不肯死心塌地念佛的人,不參究,怎能得到相應呢?
「曰」,蕅益大師答覆,「噫」,是驚嘆的口氣。「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肯死心塌地念佛的人,我講這些話幹什麼呢?我說這話,正是為不肯死心塌地念佛的人說的,所以要你死心塌地念佛,才能懇切相應。
「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正信」是前面講的深信之心,深信:自性彌陀,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唯心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理不礙事,事不礙理,要深信不疑。深信之心沒有開的人,好像生牛皮一樣,折不過來、捲不過來。
「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應當知道有眼睛的人,不需要在太陽底下再去點燈,因為他眼睛明亮,在太陽底下什麼都看見,再去點燈作什麼?你是個上根利智的人,懂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自然會念到心開。「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你是沒有眼睛的人,何必在太陽底下,苦苦再去找燈炬呢?你是有智慧眼的人,自然會作理持,念到理一心不亂,用不著去參究。你是鈍根的人,沒有智慧眼,去參究也沒有用,你老實念佛就對了!
解 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大勢至法王子云」,《楞嚴經》講二十五圓通,《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第二十四圓通。我們平常以為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法王子,可是在《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也是法王子,就證明大勢至菩薩的智慧,並不讓於文殊菩薩。我蕅益前面講:不要另外去觀想,不要另外去參究,你只要老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裡再拿大勢至菩薩說的話證明,我解釋得沒有錯。大勢至菩薩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包括觀想、參究。你不要用觀想方便、參究方便,只要老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自然而然就會開悟。
「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就念佛三昧這一個行門就夠了。「一行三昧」,是三昧中王,你得到一行三昧,諸種三昧都有了。念佛三昧好像一堆大火聚,比喻是講般若智慧。「敢有觸者,寧不被燒?」敢碰觸大火聚的人,不會被燒嗎?《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念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前面解釋,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持到自己心開,見到本性佛。你念佛念到心開,見到本性佛,不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嗎?我們怎麼敢這樣解釋呢?這是大勢至菩薩說的,不是不懂念佛法門的人,隨便批評念佛法門,說念佛一定要到西方才開悟,大勢至菩薩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在娑婆世界這裡就心開了!
卍卍卍解 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問」,再問一個問題。「臨終佛現,寧保非魔?」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你敢擔保那不是魔境嗎?
「答」,蕅益大師回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宗門下參禪的人,專修要明心見性,不作佛的觀想,最忌諱有什麼境界。老禪師開導初用功的人,你參禪,有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要理它。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把你的智慧劍拿穩,魔來了,用智慧劍把它斬掉;現了佛像,也用智慧劍把它斬掉。為什麼敢斬佛呢?因為參禪的人,要求自性開悟,沒有求佛現前,看見佛現前,那是魔事,因為你本來沒有預期佛來,佛怎麼忽然間來了呢?那一定是魔變的。
「念佛見佛,已是相應。」念佛的人,你是求見佛,所以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說:「現前當來,一定見佛。」因為你求見佛是因,見佛是果,由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何況到臨命終一心求生西方的人,這時候特別精進用功,一定是阿彌陀佛來加被你,所以用不著疑慮。
[果東註: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解 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前面經文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平時一心不亂,還是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呢?
「答:平時也。」不是臨命終時,是平時用功,用到一心不亂。
「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前面解釋,上根的人,執持名號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並且可以定七天。現在問上根的人,得到一心不亂之後,只能保持定七天,七天以後妄念生起來,這時候再起惑造業,還能不能生西方呢?
「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假若念佛的人,果真得到一心不亂,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再沒有起惑造業的事情。我們平常沒有得到念佛三昧,只要有慚愧心的人,還不敢起惑造業,何況得到念佛三昧的人,絕對沒有起惑造業的事情。
解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問:大本十念」,「大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說: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寶王一念」,「寶王」是《念佛三昧寶王論》,《淨土十要》裡面有這一部論。《念佛三昧寶王論》上說:只要一念就能往生西方。「平時耶,臨終耶?」《無量壽經》上所說,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念佛三昧寶王論》所說,只要一念就能往生西方,是平常的時候,還是臨命終的時候呢?
「答:十念通二時」,《無量壽經》上說,十念就可以往生西方,通於平常時候,也通於臨命終的時候。「晨朝十念屬平時」,你定了功課,每天早晨念十念阿彌陀佛,叫十念法。十念,不是念十句,是念十口氣,盡一口氣念幾聲阿彌陀佛,如是念十口氣,算把早課做完。因為這種人平常事物太忙,沒有多的時間念佛,再忙你每天念十口氣阿彌陀佛總可以,定功課早起,每天念十口氣佛,這是屬於平時。
「十念得生」,《無量壽經》上說:十念就可以往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和《十六觀經》講十念稱名,都屬於臨命終的時候。
「一念則但約臨終時」,《念佛三昧寶王論》上說:只要一念就能往生西方,專指臨命終的時候,最後還剩一口氣,念了一念阿彌陀佛,氣就斷了,決定生西方。
解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無量壽經》說,十念稱名就可以往生,《念佛三昧寶王論》說,只要一念就能往生西方,為何《阿彌陀經》說必須念佛七天呢?
「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你到臨命終時,會念十念佛、一念佛,那是你平時念七天,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到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會念十念佛、一念佛。你平常不念佛,到臨命終時,百苦交煎,會念十念佛、一念佛嗎?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十六觀經》許可五逆十惡的人往生西方,生到西方九品蓮花,屬於下下品。「並是夙因成熟」,「夙」是過去世,「因」是過去修念佛的因。你要知道,今生今世昏頭轉向,造五逆十惡的人,他前生前世卻是念佛的人。等到臨命終時,地獄現前,他過去修的念佛的因成熟,善根發現,才能臨命終時,念十念佛、一念佛。「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所以到臨命終時遇見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他聞到相信、就發願,才肯念十念、一念佛。「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這種事,一萬個念佛的人,找不到一個,你怎麼可以存僥倖的心,認為你臨命終時,念十念、一念,就能往生西方,哪有這樣好的事情?
講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十念可以往生,都是拿張善和的公案作為例證,沒有聽說還有第二個人。拿蕅益大師答覆的這一段話印證一下,張善和殺了一輩子的牛,到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被他殺的牛,都來找他要命,他恐怖得不得了,碰巧此時來一位修淨土的師父,說現在念經拜懺,已經來不及,你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就不會墮地獄。不是他善根成熟,怎麼會遇到修淨土的師父給他開示?這位師父為他講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他馬上依師父的開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唸著、唸著,他說:牛都走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他含笑生西方去了。若不是夙因成熟、善根發現的人,怎麼師父一講,他就相信,馬上就肯念佛,這是僥倖成功的嗎?
「《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淨土或問》,《淨土十要》裡面有收集這本書。《淨土或問》這本書喝斥平常不用功,認為臨命終時念十念、一念,就可以往生西方,講得最詳細。因為你平常不用功,到臨命終時怎麼會知道念佛?所以這一本書,一定要讀。
解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西方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遠,怎麼能立即生到西方去呢?
「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並不出我一念心性之外,因為我一念心性大而無外,心性之外再沒有個佛土。「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的唯心境土;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彌陀。我仗著我自心的佛力,來接引我自己,怎麼不能生去呢?這是答覆他全事即理,不容易瞭解,再說個比喻。
解 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譬如你拿一面鏡子,去郊外一照,數十層的山水樓閣,都照在鏡子裡面。「層數宛然」,歷歷分明,清清楚楚,沒有哪一層樓,障礙了哪一層樓;沒有哪一層山,障礙了哪一層山。「實無遠近」,你看幾十層的山水樓閣相隔好像很遠,但是在鏡子裡面,無所謂遠,無所謂近。「一照俱了」,鏡子一照都看得清清楚楚。「見無先後」,你看見的山水樓閣,不會近的山水樓閣先看到,不會遠的山水樓閣後看到。這就是我的自心自性,好像一面大圓鏡子一樣,你說十萬億佛土遠嗎?它沒有遠、沒有近,都在我的心性之內。
解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從娑婆世界往西方走,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後到達的極樂世界,也像鏡子照像一樣。「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依報是那樣,正報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也是一樣。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你念了一輩子的佛,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你的面前來接引你,你的心絕對不起顛倒之念,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也是像鏡子照像一樣,一照俱了,沒有遠近,沒有先後。
解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海印三昧」,華嚴宗講的最高三昧,是海印三昧。得到海印三昧的大定時,一切相都能現出來,像大海印相一樣。大海有風有浪,什麼相都看不見;等到風平浪靜,忽然間什麼境界都在海面現出來,這叫海印三昧。得到這個大定時,一切森羅萬物,都在海面現出來,這是性宗講的最高三昧。
「大圓鏡智」,唯識宗講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我們凡夫的識,以第八識為根本,第八識是無明之體,它糊里糊塗,你要把第八識轉過來,轉成大圓鏡智那樣的智慧。萬事萬物,一切凡聖,都照得清清楚楚,叫大圓鏡智,這是相宗講的最高的智慧。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這是蕅益大師答覆: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應當知道,《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每一個字,都是海印三昧;這一段經文,每一個字,都是大圓鏡智之靈文。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就含攝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哪還出這一段經文之外,怎麼不能往生西方呢?
卍卍卍解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前面蕅益大師分判:「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把信願二字判為慧行,把持名分判為助行。你現在怎麼持名又解釋為正行呢?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我蕅益前面是對初學的人解釋,要注重信願二行,信願是智慧行,持名是助行。但是信願行三法,不出一心。依著一心,說信願行三法,「非先後」,不是信願在先,行在後面。「非定三」,三法是一個法,不出一個心,這是講信願行三個法,不是一定要把它分別開成三個法。「蓋無願行不名真信」,要是沒有願、沒有行,這個信,不叫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要是沒有行、沒有信,這個願,不叫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要是沒有信、沒有願,這個行,不叫真行。
「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把信願持名三法,合在一起。說信,圓具的有願、有行;說願,圓具的有信、有行;說行,圓具的有信、有願。三法,說一個就具足三個。
「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你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叫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緣,換一句說,執持名號,一切善根、一切福德都具有了。
解 《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十六觀經》上說:你稱念佛的名號,念念之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稱佛名號,要是不圓具一切法,怎麼有這麼大的功德之力,念一句阿彌陀佛,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呢?「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假若阿彌陀佛的名號裡面,所含的福德善根不多,怎麼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呢?
卍解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十六觀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指臨命終時,他念佛念得很勇猛、很懇切,所以功德很大,能除很多罪。要是平常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能除這麼多的罪嗎?
「答:如日出,群暗消。」好像太陽一出來,無量的黑暗,統統消失。「稱洪名,萬罪滅。」你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萬種罪統統消滅。不但臨命終時,能滅罪;平常至心稱名,也能滅罪。
卍解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前面說至心稱名能滅罪,那麼散亂心稱佛的名號,也能除罪嗎?
「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雖然是散亂心念佛,但是你所念的是萬德洪名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怎麼不能除罪呢?「但不定往生」,罪是除了,但不一定能往生西方。「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因為悠悠泛泛念佛,不是定善,難敵無始劫來累積的大罪。
卍解 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十六觀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我念那麼多佛號,怎麼不能往生西方呢?因為無始劫來累積的罪太多了,假使罪有體相的話,盡虛空界不能容納我們所造的罪。
「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雖然盡百年的時光,而且晝夜都念十萬聲阿彌陀佛,每一聲都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而比較起來,所滅的罪,像爪上那麼少土;還沒有滅的罪,像大地那麼多土。
解 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
所以《阿彌陀經》勸我們,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就像勇健的人,雖然被三軍包圍住。但是這個人勇健的的力氣很大,武功高強,一下子突圍,衝出三軍包圍之外,不是三軍能制伏。三軍比喻所造的罪業,你念到一心不亂,一下子橫超三界,超出西方,什麼罪業也管制不了你。
解 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然而你以散亂心念佛的名號,念一聲就種了成佛的種子,像金剛,終究不會壞。再說一個例證,「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老人求出家,五百個阿羅漢都說他沒有善根,不給他出家。「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佛說這個人有善根,在無量劫以前,老虎要逼迫他的命時,他隨口念了一句南無佛,跑到樹上去,老虎沒有吃到他。「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現在善根成熟,遇到我釋迦牟尼佛出世,他來出家。「非二乘道眼所知也」,阿羅漢只能看到八萬四千劫,他是無量劫以前種的善根,你們怎能知道呢?
「由此觀之」,由這位老人隨口念了一句南無佛,就種了成佛的種子來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指過去佛說那個人,散亂心念了一句南無佛,已經成了佛,可以不相信嗎?這是引證《法華經》,證明佛說的話沒有錯。下面蕅益大師再替我們請求,替我們發願,
解 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
「伏願緇素智愚」,「緇」是出家眾,「素」是在家眾,「智」是有智慧的人,「愚」是愚癡、沒有智慧的人。無論你是出家眾、在家眾,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你不要以為念佛法門太難,而生退諉之心。「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你不要以為念佛法門太容易,認為等到臨命終時再念,你漫不經心,不警策自己精進用功。「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你不要以為念佛法門的道理太淺,產生藐視心、輕忽心。「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你不要以為念佛法門的道理太高深,不敢承擔、負責任。
解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萬德洪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法界的整體,這一句所持的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你能持的心性,也是法界的整體,也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持念每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皆不可思議。你不要怕難,只要念佛,一定能了生死、生西方。
解 丙二、重勸
經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叫一聲當機者,也就是叫我們注意。「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是釋迦佛自稱。我釋迦佛親眼看見這種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所以才說「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假若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你能得聞就是有大善根,不要辜負你的善根。「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應當懇切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瞭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瞭也。」「我」是釋迦佛自稱,「見」是佛眼所見,「究盡明瞭」,絲毫不會錯誤。「是利者」,前面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都是什麼利益呢?「橫出五濁,圓淨四土」,橫出五濁惡世,圓淨四種國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生到西方,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不可思議功德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