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當機眾
解 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佛教四眾弟子,有兩種分法:
出家眾,比丘、比丘尼;在家眾,優婆塞、優婆夷。
在法會裡的四眾弟子:常隨眾、影響眾、當機眾、結緣眾(隨喜來聽法,結法緣)。
每一次佛要說法,都有當機者,如《金剛經》,須菩提是當機者。但這部《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只是叫舍利弗聽,經裡面舍利弗並沒有提出問題。所以除了舍利弗,十六尊者、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也都是當機眾。
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成就。佛說法,方法不出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用這四種說法的方式,令眾生成就法益。
世界悉檀:歡喜益,為方便中的方便。先說世間法的道理,讓眾生容易瞭解,生歡喜心、得歡喜益,認為佛講得真好。
比方佛度牧牛難陀。他本來是牧牛的童子,佛跟他說法,先說養牛的方法:「你願意把牛養得很肥,每天出很多牛奶嗎?」牧童回答:「我當然願意啊!」佛教他養牛的方法後,牧童大生歡喜。
各各為人悉檀:生善益。看眾生是什麼根機,對小乘根機說小乘法,對大乘根機說大乘法。要是小乘根機,跟他說大乘法,接受不來;要是大乘根機,跟他說小乘法,也接受不來。所以佛說法,先觀眾生根機,每個人的善根不同,令他生起來善法,得生善的利益。
對治悉檀:破惡益。眾生的煩惱各有偏重,先把它對治下來,應病與藥,生什麼病,針對他的病,下手治療。
貪欲心重,修不淨觀;瞋恨心重,修慈悲觀;愚癡心重,修因緣觀。
把各人偏重的煩惱對治掉,得破除惡法的利益。
第一義悉檀:入理益。為佛說法的究竟目的,能讓眾生聽到實相法,悟入證入中道第一義諦,得到實相妙理的利益。
聞受淨土法門,道心增加,生死損減。大家都悟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道理,要求生自己的淨土。這些聲聞眾在法會當中本來是影響眾,也都成為淨土法門的當機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