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事即理。執理廢事,理亦不圓。
解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大乘法的道理,本來無法可取,無法可捨。可是修淨土法門,假設不從事相取捨下手,要捨娑婆,要取西方;但崇尚不取不捨的理,就是執理廢事。我們現階段還是個凡夫,沒有悟到真理;即使悟到一點真理,還是需要修行,才能證到真理。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悟到真理是始覺,需經修行,才能證道本覺。所以不從事相取捨,是不可能得證到不取不捨的道理。
廬山詩偈──蘇東坡的悟道詩。據說是一種悟道之作。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需經取捨,才能經歷「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過程,達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否則,即是「執理廢事」。
《五燈會元》卷17,青原惟信禪詩的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三般見解,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未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凡夫的身心尚在煩惱業緣纏縛之中,未能超出三界(只緣身在此山中);故用凡夫的眼光,來看星辰日月,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種種境界,全屬(生住異滅,遷流變化,千差萬別)的幻妄現象(橫側、遠近、高低,各不同)。而不能悟識到真如理體(未識廬山真面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修道的人,在尚未見道之際,日夜急急遑遑,恨不得有個徹悟。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喪考妣(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證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時,才翻然曉得,生佛一如,迷悟不二。本自現成,有何稀特。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依然本地舊家風。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到得原來無別事)。
此中意義正和惟信禪師的「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些相似。不過吾人當知:這一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已和「未參禪前,所見山水」不同。
未參禪前所見山水,是「認假相為真實」的凡夫執著見地。
及至「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地步,已是悟見「真空的理體」功夫。
再到「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這已是從真空而轉向妙有的道理了。然而這時所見的「山山水水」,已是如幻如化,非有非空」;凡夫的「死著固執」,不可同日而語矣。所以說:「到得原來無別事」,依舊是「廬山煙雨浙江潮」而已。
溪聲盡事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
這首詩的意境,更加高妙了。前兩句乃是透示著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風流鳥語盡是佛音的意境。也就是說,盡大地虛空世界國土,無微塵芥子許,不是清淨法身的。清淨法身即是常寂光佛土,只以眾生妄想執著,起惑造業,不能證得而已。假若能直下認取,立地承當,別塵塵剎剎,無一而非佛法妙用矣。
夜來八萬四千偈:釋迦如來,大作夢中佛事。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本來是在無法可說之中,而施設方便的說而未說。既然是無法可說,說而未說,那麼還有何法舉示於人的呢?此正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之境。其實真實佛法,無開口處;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也實在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之也。
大乘經典,尤其般若空宗的經典,一看空理以為懂了,不曉得只是在文字上懂一點,事實上自己連開悟都沒有悟到,更何況證到。
空理,不容易悟到、證到,盡在那裡說,了生死是大事,說的是些空話,不是打自己的閒岔嗎?真正般若經的空理仍然沒有瞭解、證到。
《金剛經》講不著相,把一切法的相都駁掉,但是它不會落於偏空。《金剛經》不是盡講般若空理,只說空話,裡面印證一個忍辱仙人的公案,他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不動瞋恨心。我們總是說不取不捨,一切都空,如果拿一把小刀,在身上劃一下,就呼天喊地,何況是把你的身體節節支解。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過去有師徒兩人,徒弟年紀很輕,看大乘經有點領會,忽然間發了大菩提心,要學地藏菩薩,入地獄去度眾生。他就跟師父說:「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說得太對了,我發大菩提心要學地藏菩薩,入地獄去度眾生。」他師父說:「地獄裡很苦,火湯爐炭,你學地藏菩薩是對的,但是你要腳踏實地用功,要證到無生法忍才能做得到。」徒弟說:「一切皆空,哪有火湯爐炭啊?」他以為瞭解大乘道理,跟師父辯得沒完沒了。師父正好在燒香,把香點燃,出其不意在他臉上觸了一下,徒弟喊:「唉呀!你怎麼用香燙我的臉?」師父說:「你不是說地獄裡的火湯爐炭都空掉了,這一點香火,你怎麼空不掉呢?」
這就是說空話容易,所以學大乘經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執理廢事,打自己的閒岔。了生死是大事,要腳踏實地從事相下手,光說空話不行。
既然執理廢事,所執著的是小乘偏空之理,不是大乘圓融無礙之理。大乘之理能圓融事相,你把事相駁掉,大乘之理怎麼能圓融呢?
取捨屬於事相,因為事外沒有理。假若能真正了達全事相即是理體,全事即理,那麼取也是理,捨也是理。
一真法界就是實相理體,取是一真法界,捨也是一真法界,取捨都是實相理體。所以信了以後一定要發願,從事相下手,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發這二個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