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梵語菩提,就是智慧,翻成中國話叫覺,也叫七覺支。
一、擇法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簡」是揀擇,你用智慧觀察諸法的時候,能揀擇哪個法是真的法,哪個法是假的法。「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能把真的法、假的法檢查清楚,不會學外道虛偽的法,叫擇法覺分。
智慧與修行,等於人的眼睛與兩隻腳,你走路,眼睛要先看路,哪是正路,哪是邪路?要看清楚,邪路不要走,要走正路,完全靠眼睛的力量,這叫擇法覺分。剛才講四正勤,講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把三業清淨了,就是佛教,這就是了生死、成佛道的妙法。你說得頭頭是道,說得再好,三業不清淨,沒有依教奉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你說了一丈那麼長,不如行一尺那麼短,你瞭解道理以後,一定要修行;不是叫你修行,不要明解道理。所以修行需要擇法覺分,要看清楚,哪是正道,哪是邪道?正道、邪道都看不清楚,就要修行,盲修瞎練,費了很大力氣,結果都是無益苦行。所以要先開智慧眼,認清道路,再邁步走,走一步,就與佛道接近一步。
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精進修行各種道法時,要隨時起覺照,不錯謬去行無益的苦行。你看不清楚道路去走,費了好多力氣,吃了很多冤枉苦,叫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修行要精進,不怕吃苦,要在真法中修行,叫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若心得法喜」,假若精進修行用功,得到一種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你得隨時起覺照,得了這種法喜,是對或不對。「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你得了這功夫,不是依外道顛倒之法而起法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安住在真實之法而生法喜,叫喜覺分。
解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四、除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你若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時候,「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你隨時要覺照,斷除一切煩惱虛偽之法。「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不把真正善根也除掉,叫除覺分。
五、捨覺分,「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你的心攀緣外面的五塵境界,念著不捨的時候,這時候要覺照所念著的境界,虛妄不實,你貪圖它作什麼?要斷相續心,把它捨掉,永遠不再追憶,叫捨覺分。
六、定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我們得禪定,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修無漏定的過程,任運自然會發生。發生禪定的時候有一種定境,你要知道這些三界以內的禪定,都是虛假的,哪有真實?不會貪圖禪樂,叫定覺分。
解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七、念覺分,念定慧要均等,不要偏於定,不要偏於慧。「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假若修出世道的時候,你隨時要覺照,「常使定慧均平」,常常使定與慧二個法平均,不要偏重一邊。「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你修定,心偏於定,容易沈沒下去,知道偏於定,你就用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三覺分,來觀察啟發,不叫它沈沒。「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你的心定不下來,容易浮動,就是偏於慧,你就用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三覺分,把它攝持住,叫它不要浮動。「調和適中,名念覺分。」要調和其心,定慧適中,叫念覺分。
解釋這些名相好像很囉唆,但是你不明白,修行一定會偏差,七覺分綜合起來,就是定慧要均平。修行有二個煩惱:一個昏沈,一個掉舉。喜歡修定的人,一天到晚打坐,不喜歡研究教理,不喜歡聽經,他認為聽來聽去,不如修定打坐,訂出功課,一天要坐三支香,一支香一個鐘點,一天要坐三個鐘點,實際坐在那裡睡了三個鐘點,這就是昏沈。
偏於智慧的人,天天研究佛理,不去修定,心就浮動起來,這就是掉舉。要打坐,坐不住,坐在那裡就亂想,坐了一點鐘,結果打了一點鐘的妄想,所以一定要調得定慧均等,既不昏沈,也不掉舉,才算是會用功。
七覺分講好,再講八聖道分。
解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因為修這八種正道,才能證得聖果,所以叫聖道。
一、正見,聖人之道,以正見為體,知見不正,下面七個道都不正。外道下面七個道也修,但是外道第一個知見不正,下面七個道,都變成邪道。「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修無漏法,要修無漏觀想的行門,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外道的知見叫邪見,你依著四諦之理來修行,見得很分明,決定是正法,叫正見。
二、正思惟,「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要以無漏心相應的思惟,動發四諦觀,覺知籌量四諦之境,既見四諦之理,真智增長,證入大涅槃,才叫正思惟。
解 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為利養。一、詐現異相奇特。二、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三、正語,「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不造口業,口不說四種邪命的話。「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說佛法的話,安住於一切正語之中,叫正語。
四種邪命完全是開導出家弟子,在家弟子用功還用不到這裡,但是在家弟子跟出家弟子學,也要知道:
(一)、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曲媚就是諂曲,巴結有錢有勢的人,給他辦事,他叫你去哪裡,你就去哪裡,為拿他一點錢,奔走四方,作這種事維持生命,叫方口食。
(二)、維口食,謂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他能念咒語,會法術,給人家治病。會占卜、算卦、批八字、算命,賺這種錢維持生命,叫維口食。
(三)、仰口食,謂仰觀星宿,以自活命。他會看天文,說這是吉星,你應該兆好運;這是兇星,你應該兆壞運,他有方法給你解除,賺這種錢維持生命,叫仰口食。
(四)、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他種田、種地,賣藥,作這種事維持生命,叫下口食。
這四種邪命都在《梵網經菩薩戒》裡面,尤其出家菩薩更要注意這些戒律。除了四種邪命外,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都包括在攝諸口業,安住於一切正語之中。並不是不要講話,菩薩要講正語,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的話造口業,將來要墮地獄。同樣講話,為什麼不說正語呢?這個道理很容易瞭解。
四、正業,「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每一個正道都是用無漏慧,無漏慧是大乘出世間無漏法的智慧,三界以內的智慧,是有為有漏的智慧。用大乘無漏的智慧,除掉殺生、偷盜、邪淫身體上的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身體不能不做事,身體做的是清淨業,安住在正身業之中,名字叫正業。
卍五、正道,「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要把大綱記住,第一個正見,見到四諦的真理,你得修行正法,首先要清淨三業,意業叫正思惟,口業叫正語,身業叫正業。三業中的五種邪命都把它去掉,修行要養活生命,但不能用邪道、邪法,一定要安住於清淨正命之中,叫正命。
[果東註:
「正道」,係誤植;應是「正命」]
下面看小字,講五種邪命,前面講的四種邪命屬於口業。這五種邪命,通於三業,「五邪命皆為利養」,為求利養,用不正當的法求利,來養活自己的生命。
1.詐現異相奇特:這就是身業不正,一個出家人,看見有錢的信徒來,怕人家不供養自己,就現很奇特的相。比方穿上一件衲襖,補上一塊紅、一塊綠的布,怕人家沒看見自己穿的是衲衣。又出家人,本來應該理光頭,他卻留著長頭髮,使人看見他跟其他出家人不一樣,現出來很奇特的樣子,想騙點利養。
2.自說功德:比如講自己持戒怎樣清淨,念佛怎樣多,打坐參禪,能坐多少鐘點,甚至說自己夜裡不必睡覺。見了信徒,就說自己的功德,目的為求人家利養。
3.占相吉凶,為人說法:自說功德,屬於口業;占相吉凶,為人說法,也屬於口業。要是占相吉凶,為人說的是正法,還可以原諒。他一說法,說的是占相吉凶法,占是占卜算卦,相是看人相貌。四種邪命有一種維口食,出家人不學佛法,只算卦看相,見了在家居士,就為人家算命、批八字、看相貌,說:「你的眼睛鼻子嘴巴長得怎樣?你要怎樣好命?怎樣避災難?」說些吉凶禍福的話,消息傳開,說這位師父已經得道,算命很準。算命不是外道嗎?出家人為什麼要學外道?為求人家利養。
4.高聲現威,令人敬畏:見有錢的信徒來,故意現大師父的樣子,說話聲音很大,現出來一種威嚴,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大師父。用大的聲音呵斥徒弟,讓人家生恭敬心,目的要人家供養他。
聽話不要聽反,那麼師父不要管徒弟了,徒弟應該嚴加管教,但是不要在信徒面前管徒弟。他高聲現威,實際是利欲薰心,要人家知道自己了不得,想要人家供養他,就犯邪命。出家人的規矩,半個月要誦戒,但是誦戒不是早晨,就是夜晚,不在白天誦戒,因為出家人如犯規矩,得受處分,不能讓在家人看見。
5.說所得利,以動人心:這個更巧妙了,碰到信徒很有錢,要他供養,不直接說,卻說他最近得的利養很多。比如他對這位信徒說,最近供養我的人很多,前天一位信徒供養我五千元,昨天一位信徒供養我一萬元。意指你起碼要供養我一萬元,至少要供養我五千元以上,這就是犯邪命。
這話不要聽反,不是出家人不要受在家人供養,釋迦牟尼佛規定:出家人不能種田種地,也不能做生意買賣,出家人要受在家人供養。供養要讓在家人自己發心,如果想方法騙人,就犯邪命。
這就是身口意三業,不犯五種邪命,就是屬於正命。
解 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六、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勤」是精進,出家修行就是為求大涅槃,不精進大涅槃怎麼證得?要以無漏慧,勤行精進,修大涅槃道,叫正精進。
七、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比如現在講《阿彌陀經》信願持名就是正道,別的不念,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再念助道法,六度萬行,都屬於正念。
八、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要以出世間大乘的無漏智慧,入於禪定,叫正定。
解 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下面再總結起來,以上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七科道品再分成藏、通、別、圓四教,依著淺深再解釋一下。初聽大乘經典法相不熟,覺得很麻煩,聽熟就不麻煩了。不解釋,你以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那西方極樂世界的鳥,演說三十七道品作什麼?天台宗把一切佛經判為藏、通、別、圓四教,三十七道品通藏、通、別、圓四教。
「此等道品」,以上三十七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藏教是小乘三藏教,屬於小乘教的道品。小乘教的道品,修的是生滅四諦,有生有滅。在西方極樂世界,小乘的生滅四諦用不著,可是我們用得著。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初轉四諦法輪,就是生滅四諦,諦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有四種:兩種是世間法的道理,叫俗諦;兩種是出世間法的道理,叫真諦。
世間法的道理俗諦有二個:一、苦諦,二、集諦。苦是苦果,前面講過,八苦、三苦。苦果是從集來的,集就是貪瞋癡的煩惱。貪瞋癡的煩惱,是前生前世造的,造的不是一點點,造了很多的煩惱,匯聚起來叫集諦。集是招感性,聚集起來有一種招感力用,能招感苦果。苦是逼迫性,逼迫身心,使你難過。你造了業,逃不出因果的範圍,因為造了業因,有一種招感的力量,非得苦果不行,所以世間的苦果是從煩惱集起的。苦諦、集諦是世間法的道理,叫俗諦。三、滅諦,滅是寂滅,把生死滅掉,證得涅槃,叫滅。怎樣能把生死滅掉?你得修道。四、道諦,簡單說是八正道,廣說是三十七道品。你修三十七道品,一定可以把生死滅掉,證得寂滅。修道是出世的因,證得滅是出世的果,合起來是出世間的真諦,出世間的因果。
怎樣叫生滅四諦?剛才講生滅四諦,有生有滅,你一念不覺,無明一生起來,就生起枝末無明貪瞋癡等煩惱,都屬於集諦,集諦一生起來,一定要生苦果。你現在發了道心修三十七道品,道諦生出來,把集諦的煩惱滅掉,就把生死的苦果了斷。你沒修道之前,沒有滅除苦諦、集諦,滅諦不現前。現在道諦生出來以後,把前面的苦諦、集諦滅掉,證得滅諦。這四諦法,有生有滅,所以叫生滅四諦,這是小乘家講的道理。
這四諦法,都是先果後因,為什麼因果顛倒過來呢?這是佛說法的權巧方便,所謂:「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害怕果,菩薩害怕因,因為普通的凡夫,要叫他學佛法,你跟他說因,說他前生前世造了業,他說看不見。但是他今生今世吃了苦頭,他看見了就會相信,所以先說苦果。苦果是果報法,一定有個苦因,就是集,叫他「知苦斷集」。出世間法,先說滅,滅是涅槃之果,釋迦牟尼佛說:我自己作證明,現在證得涅槃,了了生死,一點苦都沒有,你們應該相信,眾生相信了就仰慕滅。仰慕滅不是天空掉下來的,你得修道,才能證得滅,所以叫「慕滅修道」。對凡夫說法,先說果,後說因,叫「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有人說佛教是悲觀主義,因為佛初度眾生說法,就說苦,一天到晚說苦,想不到的苦,都給你說出來,人生沒有一點樂趣,悲觀消極,什麼事都不愛作,如果都像你們佛教徒,世界不是大亂嗎?把世界大亂推到佛教徒身上,這是邪知邪見的人說的話,第一、這種人他不知道苦,叫愚癡。第二、顛倒,以苦為樂,本來是苦,他硬要樂觀,認為他的智慧比釋迦牟尼佛還高,這叫愚癡顛倒的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除了苦還是苦,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佛是救度我們,不會害眾生。
講到生滅四諦,苦集滅道,世間、出世間兩種因果。現在社會上邪見的人很多,我們佛教徒談起因果,他們認為是迷信。因果二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事實,怎能說是迷信?不曉得因果二字,是事實,不是談玄妙之理,縱然談到出世間法玄妙之理,還是講因果。因為在印度辯論叫因明學,你得先講因果,不合因果的規則,不許辯論。因為你講理,可以講到出世間法,三界以外去。
講到世間法,你得舉出譬喻來,舉不出譬喻,你的理站不住,不許辯論。譬如你相信的上帝、天國,得建立一個原理出來,你的上帝、天國,是無因之果,為什麼你的上帝、天國,沒有因,有個果呢?因為這是真實的,世間法沒有無因之果,舉不出來譬喻,你的上帝、天國,不能在人間立足。所以佛法說到世出世間法,不能違背因果的原則,因果是法律,叫因果律。我們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彷彿耶穌教的上帝、天國,但是大不相同。因為阿彌陀佛當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四十八個大願,無量劫修行的功德,才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因,得如是果,不是無因之果,跟上帝天國大不相同。我們信了淨土法門,要生西方,信願念佛,是生西方的因,結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耶穌教生天國不同,它是信了得救。淨土法門光信,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信了你得發願,有信心、有願力,你得念阿彌陀佛,才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這是生西方的因,沒有因,怎麼能得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去,就去了;也不是阿彌陀佛叫我們去,就去了,那麼娑婆世界老早沒有眾生了。因果二字,是佛教的大綱,佛教講十法界,四種聖人、六道凡夫,都有因果,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錯亂,不是佛說的法。
「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通教是大乘的初門,通前面的小乘,通後面的別教、圓教,所以叫通教。大乘的初門講空的道理,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看著有這個法,如幻如化,都是作夢的境界,就像變幻術的人變出來的,根本就沒有生,哪有滅呢?所以世間法苦諦、集諦,沒有生,也沒有滅,因為凡夫世間法是幻化的。出世間法滅諦、道諦,也沒有生,沒有滅,因為出世間法也是如幻如化的。所以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不生不滅,通教修的三十七道品,就是這樣修的。
「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別教是別為菩薩的大乘教,不同於前面的通教,也不同後面的圓教。別教講的四諦,解釋無量的道理,它說苦,無量的苦,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無量無邊,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也是無量無邊。講集諦,無明煩惱,也是無量。講到滅諦,別教大涅槃有無量的功德,滅諦也是無量的。他修的道法,六度開成萬行,萬行開成無量的法門,道諦也是無量的。所以別教四諦也是無量的,三十七道品就變成無量的道品。
「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圓教的四諦法,講無作四諦,苦諦是生死之苦,集諦是煩惱,滅諦是涅槃,道諦是菩提。圓教講的道理,一切法不是造作的,是在法身理體上任運自然具有,最高講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苦諦生死,就是滅諦涅槃;集諦煩惱,就是道諦菩提,用不著你來造作,叫圓教的道品。
把藏通別圓四諦,由淺至深講完,再評論一下。
解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是生滅四諦,怎麼半字法門?它了生了死,了一半,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了了,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沒有了。證得偏空涅槃,也是證得一半涅槃,所以叫半字法門。娑婆世界的眾生五濁深重,要藏教的生滅四諦;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五濁輕,好像不必用藏教的生滅四諦,「似」是不定之詞。「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因為念佛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小乘人發心回小向大,因為他本來是小乘根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先聽藏教的生滅四諦,暫時用一用。
解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無生四諦,大乘的初門。「三乘共稟」,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共同稟受。「同居淨土多說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多說大乘通教的道品。
解 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別教的三十七道品,是無量四諦,單獨說菩薩的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說別教三十七道品的法。
解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圓道品」,圓教的道品,是無作四諦,「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上根利智的人,生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在四種淨土哪一個土,都可以聞到圓教的道品。
以上把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解釋清楚了,再解釋「如是等法」這一句經文。
解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於五根、五力前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十二種道品。「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還等於後面其餘的四攝法、六度法、佛的十種智慧力、四種無畏法,無量法門,這是蕅益大師解「如是等法」,等於前面十二種道品,但是你要知道是等於通教十二種道品,別教十二種道品,圓教十二種道品,因為藏教生滅四諦,西方極樂世界用得很少。
釋疑
問:前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十二種道品,眾鳥為何不說呢?
答: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用不著這十二個法。
四念處:一、觀身不淨,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淨,何必再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極樂世界的眾生,完全受的是樂,何必再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三種不退:(一)位不退,已入聖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一切智海,用不著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
四正勤,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
四如意足,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悉皆具有神通,何必再修四如意足?
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用修前面十二種道品,所以從五根、五力修起。
解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三十七道品,分成藏通別圓四教,所有佛的法門都收進去了,但是眾生的根機因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開起來、合起來,種種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你的根機應該聞什麼法,眾鳥就說你應該聽的法。「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你聽到眾鳥說法,自然念佛、法、僧三寶,一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定伏滅煩惱。先伏後滅,先把煩惱降伏住,再把它斷掉。
下面再說聽到眾鳥說法,會念佛、念法、念僧。
解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很清楚的見到佛的慈悲威德,不可思議,所以要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聽到佛說法,法喜入了心,得了法喜,法味充滿,所以要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眾同聞法音,共同稟受來修行,所以要念僧。
解 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能念即三觀」,能念的心是一心三觀,即空假中。「所念三寶」,所念的是佛法僧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三寶各別其相,佛是佛寶,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弟子叫僧寶,這叫別相三寶。一體,實相理體上具足三寶,叫一體三寶。再分成藏通別圓四教,各有三寶。再分成三諦:俗諦、真諦、中諦,有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如上面料揀三十七道品,分成藏通別圓四教,應當知道。
解 壬二徵釋略顯
前面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會說法,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說的聲音都是法音。現在把它徵問解釋一下,顯明這些眾鳥是從哪裡來的?再看著經文。
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釋迦佛叫當機者舍利弗,你不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那些眾鳥,都是罪業報應所轉生的。「所以者何?」為什麼眾鳥不是罪報所生呢?「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我們娑婆世界有六道,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天道、人道,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是說明這些眾鳥,不是屬於三惡道,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三惡道,實際連阿修羅道也沒有。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再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尚且聽不到三惡道的名字,哪裡有罪報所生的畜生呢?那麼這些眾鳥從哪裡來的呢?「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了要使法音宣揚流通,變化出來的。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徵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
「徵釋可知」,這段經文是釋迦佛自己徵問,自己解釋,經文很顯明、很好懂,不必再解釋了。下面假設一個問答。
「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經文說:西方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些鳥不是惡道的名字嗎?
「答:既非罪報」,惡道的名字,是因為牠造了惡事,得到罪報,才取為惡道的名字。既然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畜生道的罪報,就不是惡道的名字。再進一步,使你悟到這個道理,「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詮」是全具。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每一個名字裡面,都全具如來的究竟功德,這叫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每一個名字都是法界的整體,如來的究竟功德,都在每一個名字裡面含具著。
「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既然是如來的究竟功德,那麼白鶴等就不是惡道的名字。平常我們講凡夫叫眾生,但是釋迦牟尼佛叫究竟眾生。這裡說明白鶴、孔雀這些名字,都跟佛平等,叫究竟白鶴、究竟孔雀等,本性具有最美的稱呼,哪裡是惡道的名字呢?
解 問:化作眾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
「問:化作眾鳥何義?」西方極樂世界變化這些眾鳥,是什麼義理呢?
「答:有四悉檀因緣。」有四悉檀的因緣,所以變化這些眾鳥。佛說法的方法,不離開四悉檀,蕅益大師解釋《要解》處處扣到四悉檀上,梵語悉檀,翻成中國話叫成就,用這四種方法來成就一切眾生,這四個悉檀有四種利益:一、世界悉檀,歡喜益,能令眾生得歡喜的利益。二、各各為人悉檀,生善益,能令眾生生起善法的利益。三、對治悉檀,滅惡益,能令眾生得滅除惡法的利益。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能令眾生入實相妙理的利益。
阿彌陀佛為什麼變化這些眾鳥呢?「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這是世界悉檀,為順世間法變化的眾鳥。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凡夫,喜歡這些鳥,所以就順著凡夫的喜好,變化出這些鳥,能令眾生得歡喜的利益。
「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這是各各為人悉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見的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鳥,鳥會說法。你一聽見鳥說法,自然發起道心,能令眾生得善法的利益。
「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這是對治悉檀,在娑婆世界因為人的果報比鳥高,你認為鳥屬於畜生道,會起下劣想。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鳥會說法,你還敢起下劣想嗎?這就破除你的分別心,得滅除惡法的利益。
「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這是第一義悉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開悟,你悟到鳥就是阿彌陀佛變化的,就悟到法身平等的道理。講理,「無不具」,法身平等,無一法不具;講事相,「無不造故」,造出鳥來,叫你悟到法身平等,能令眾生入實相妙理的利益。
釋疑
問:前面說阿彌陀佛是順著凡夫的喜好,變化這些鳥,讓他看見生歡喜心。有些好逞小慧的人,他說從來不喜歡鳥,怎麼辦呢?
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喜歡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不要怕鳥會障礙到你。
這是在第一個世界悉檀這樣講,你不喜歡鳥,阿彌陀佛不會變化鳥給你看。下面三個悉檀,你為什麼還看鳥呢?二、各各為人悉檀,你不喜歡鳥,是娑婆世界的鳥,西方極樂世界的鳥會說法,你不喜歡嗎?三、對治悉檀,你為什麼不喜歡看鳥,因為鳥是畜生,對鳥起下劣想。西方極樂世界的鳥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讓你見到鳥,是對治你的分別心。四、第一義悉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鳥就是阿彌陀佛,法身平等,無二無別,見了鳥使你悟到實相妙理,你煩惱鳥作什麼?
上面說你生西方極樂世界,鳥就是阿彌陀佛,這道理就深了!我們講淺顯的例子,大陸杭州有一座靈隱寺,住持是慧明大和尚,他會講經,名氣很大,這位法師不講經時,喜歡到菜園澆水種菜。有一位大居士慕名特別來拜訪,他到客堂,知客師告訴他慧明法師在後面菜園裡,這位大居士到菜園裡,見到一個正在澆水的工人,他就問:「慧明法師在這裡嗎?」工人回答:「在啊,在改水的那位就是。」那位工人因為水溝不通,拿著鋤頭正在改水。大居士走過去,看見那位工人衣服穿得破破爛爛,怎樣看都不像個大法師。大居士問:「請問慧明法師在這裡嗎?」慧明法師看看這位大居士說:「你找慧明法師作什麼?」這位大居士回答:「慧明法師很會講經說法,我是慕名而來拜訪他的。」慧明法師說:「你先去休息吧,慧明法師下午二點在大殿講經,你會看見他的。」這位大居士有分別心,他以為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是穿黃海青、掛大串念珠,法相一定非常莊嚴。穿得破破爛爛,正在菜園裡改水,不像大法師,這就是他對做苦工、行苦行的人,作下劣想,不曉得正是慧明法師本人。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此中」,下面經文之中,前面是講眾鳥的聲音,下面經文會講到微風、七寶行樹、七寶羅網,出微妙音聲。「及一切依正假實」,乃至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或者假法、或者實法。「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每一個佛有三個身:法身、報身、化身;每一個佛有大涅槃的四種德:常、樂、我、淨。西方極樂世界任何微風、行樹、羅網,一切假法、實法,只要是極樂世界的法,統統是阿彌陀佛的三個身、四種德。「毫無差別也」,因為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的,所以毫無差別。再看著經文。
解 辛二、化無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上面鳥屬於有情,下面風聲、樹聲,屬於無情,也會說法。
經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西方極樂世界的風,也是一種莊嚴,不會有暴風,也不會沒有風,微微的風吹動了諸寶行樹,前面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樹,都是七寶所成,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齊。「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天空之中,有七寶羅網所成的莊嚴,被微風吹動,會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非常的微妙,怎樣微妙呢?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好像百千種的音樂,同時在演奏的聲音。下面會講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因為沒有不退轉的因緣,只有精進的因緣。在我們娑婆世界,不是生在彌勒佛之前,即生在釋迦佛之後,不容易有見佛的因緣,也不容易聞到法,退步的因緣太多,處處的因緣,都是往下拉、往下扯,要把你扯到三惡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見佛聞法,連眾鳥、無情的風聲、行樹、羅網,都會為你說法,使你自然而然發念三寶的心,你怎麼會退墮呢?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前面眾鳥屬於有情,風聲、行樹、羅網,屬於無情,都在宣揚微妙的法門。「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藏通別圓四教的三十七道品,都在宣揚;無量的法門,同時間都在演說妙法。「隨類各解」,看你是哪一類的眾生,你是藏教的根機,聽見的是小乘藏教的法;你是通教的根機,聽見的是通教的法;你是別教的根機,聽見的是通教的法;你是圓教的根機,聽見的是圓教的法。「能令聞者念三寶也」,你只要聽到法音,任運自然都會發念三寶的心。
解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佛說法是依著四悉檀,眾鳥屬於有情,風聲、行樹、羅網屬於無情,也是依著四悉檀說法。你怎麼能發念三寶的心,得佛法的法益呢?從四悉檀得到的;念三寶,是從四悉檀獲得佛法的利益,下面解釋從四悉檀獲得的利益。
「凡夫創聞」,「創聞」,最初聞到。以前從來沒有聞到,今天才聞到。你聽見風聲、行樹會說法,羅網也會說法,這太稀有!「大踴遍身,是歡喜益」,生大歡喜心,遍滿全身都歡喜,這是世界悉檀,得到歡喜的利益。
「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聞到風聲、行樹、羅網會說法,發念三寶的心,必然能發菩提心,這是各各為人悉檀,得到生起善法的利益。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你聽見有情、無情說法,把煩惱降伏,再把煩惱斷滅,這是對治悉檀,得到破除煩惱惡法的利益。
「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前面是自然念三寶,有能念的三寶,有所念的三寶。你聽見有情、無情說法,忽然間悟到一體三寶就在我一體之內,不是我心外有三寶。三寶是佛法僧,佛者覺也,我本來具有的智慧,是佛寶;我本來具有的實相理體,是法寶;我本來所具有的智慧,與本來具有的理體,合和無二,是僧寶。三寶都在我一體之中,這時候悟到三寶不在我的心外,就是第一義悉檀,得到證入實相理體的利益。
「初別明竟」,庚初、第一科別明說完了。「庚二、總結」,第二科再總結。
解 庚二、總結
經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上面所講的有情無情都會說法,聽到法音都能念三寶,得到法益,都是阿彌陀佛成就的功德莊嚴。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重重結示」,前面一段一段的別明、總結顯示阿彌陀佛成就的功德。「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要我們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切功德莊嚴,都是導師阿彌陀佛大行大願所成就的。「種智所現」,是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所現的。上面是按性宗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切功德莊嚴,都是阿彌陀佛的大行大願所成就,一切種智所現。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我們怎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種種的莊嚴呢?是我們依著信願持名的清淨業所感得的。你不信、不願、不持名,怎麼能生西方?不生西方怎能享受這些莊嚴?所以是我們的清淨業所感得的。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我們的唯識就變現出來這些莊嚴,這是依著唯識法相宗的道理解釋的。
處處要觀照性宗、相宗的道理,這兩個宗派時常批評淨土法門。蕅益大師就依著他們批評的道理來解釋,因為相宗的人,認為根本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獨影境。蕅益大師解釋說: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獨影境,是帶質境,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大行大願所成就的,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所現的,由本質帶起來我們眾生的心影,叫帶質境。比如我們沒有去過美國,看了美國的歷史書,和地理圖,研究出來美國的影像,緣個美國的影子出來,因為根本有實實在在的美國,不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那是帶質境,不是獨影境。龜毛兔角,柏拉圖的理想國,根本沒有,才叫獨影境。
相宗的人懂得唯識所緣、唯識所變的道理,他們認為一切境界,都是由我們的識攀緣,再由我們的識再變出來,哪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呢?這裡蕅益大師對相宗的人開示,娑婆世界是個染污的苦世界,既然是唯識變的,你為什麼不去變個極樂世界,享受極樂呢?不是那麼簡單,你一句話就變個極樂世界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是唯識所變的,但是凡夫沒有轉識成智,佛是種智所現,他的識轉成一切種智,你信願持名,修清淨之業所感,才能變出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凡夫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唯識所變,還得淨業所感。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阿彌陀佛的心,和眾生的心,互為影質。眾生的心,以阿彌陀佛為本質,帶出來帶質鏡。阿彌陀佛懷念眾生,把眾生作為本質,在佛的心上起了眾生影,起了一個帶質境,互為影質。
「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像一個講堂裡面有很多燈,放著光明,每一盞燈的光明,都遍一個講堂,看起來是一個光明。但是各個燈光,還是各個燈光,這就是佛的心,與眾生的心,本來平等,但是佛還是佛,眾生還是眾生,這叫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理性而成事相,全事相就是理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明白理性遍一切處,你得起修。不修,理性是理性,要你依著理性來修行。所以佛法是心法,你的修行都在你的心性之內,不是外道,在心外去修行,全修行在你的心性。「亦可深長思矣」,你要深深、長遠的思維,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性不礙修,修不礙性這個道理,不要偏執到一邊。
解 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依報妙竟。
「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你為什麼要離開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另外談一個唯心淨土呢?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不在我唯心之外。你悟到唯心淨土是理,理不礙事,還得起修,你不修,還是證不到唯心淨土?修不礙性,性不礙修,你要是離開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專談唯心淨土,叫執理廢事,執了理性,而廢了事修,不修行,專談些空理。你把事修廢掉,專談理性,說些大話、空話。「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你說:我不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要見阿彌陀佛,我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我的心就是佛,還求什麼阿彌陀佛呢?有人學了般若的空宗,認為一空一切空,眾生空、法也空、佛也空,還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不空?還有什麼阿彌陀佛不空?請問你究竟空掉了沒有?沒有空,你嘴裡說空就空了嗎?這樣人家要譏誚你,你懂得即心即佛的道理,你廢了事修,等於心甘情願被譏誚為,像鳥叫空空,老鼠叫飢哩飢哩一樣。
「初依報妙竟」,正宗分生信心這一大科,先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不可思議,第一科依報妙,到這裡講完了。
解 丙二正報妙分二:初徵釋名號、二別釋主伴。丁初分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丙二、正報妙分二」,現在講第二科正報妙,再分二科。「初徵釋名號」,先徵問解釋阿彌陀佛名號。「二別釋主伴」,分別解釋西方極樂世界有法主、有伴侶。「丁初、分二」,徵釋名號,再分二科,「戊初徵,二釋」,「戊今初」,先徵問。
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釋迦佛再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在你心意之中以為如何?西方極樂世界那尊佛,何故號為阿彌陀呢?因為在前面的別序之中講到「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何故名為阿彌陀呢?這裡就徵問起來。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這一部《阿彌陀經》,的的確確開示我們執持名號的妙行,所以要特別徵釋這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釋迦佛解釋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使我們可以深信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你聽見釋迦佛跟你解釋,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你就信心堅固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貳」,第一種解釋,「貳」是惑,不要再疑惑。第二種解釋,「貳」是二,你一心持名,不要再生起二心。
解 戊二釋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戊二釋二」,第二科解釋,再分二科,「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第一科就無量光解釋,第二科就無量壽解釋,下面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卍卍卍解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阿彌陀,正翻無量」,梵語阿彌陀,正確的翻譯是無量。「本不可說」,阿彌陀佛的智慧無量、功德無量,神通無量,本來不可以言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本師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大辯才,以光、壽這二個義理,來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光明講空間,是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壽命講時間,是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光明與壽命橫豎交徹,就是一個法界理體,把一切無量法統統包含到裡面,所以要用無量光、無量壽來解釋。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舉這法界理體,作阿彌陀佛的法界身;舉這法界理體,作阿彌陀佛的法界土;舉這法界理體,作阿彌陀佛的正報;舉這法界理體,作阿彌陀佛的依報。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也就是舉這法界理體,作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法界的整體,就含攝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裡面了。
懂得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再說到我們修行念這個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法界理體,我們眾生都本具,在我們眾生份上叫本覺理性。阿彌陀佛名號,是一個法界理性,就是我們眾生的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你從今天起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始覺的智慧現前;你從今天起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始覺智合本覺理。「始本不二」,始覺智是從本覺理起的,你念阿彌陀佛名號,以始覺智合到本覺理上,始覺與本覺,沒有二個法。「生佛不二」,我們是眾生,阿彌陀佛是佛,阿彌陀佛法界理體,就是眾生的本覺理性,眾生與佛,沒有二個。「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所以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一念相應,就是始覺智與本覺理相應,你就變成一念佛;你念念相應,念念在那變佛,結果轉凡成聖,把一個眾生念成佛。從什麼時候變的?就從你開始念佛的時候變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解 己今初
「戊二釋二」,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分二科。「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己今初」,第一科就光明來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看著經文。
經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前面釋迦佛叫舍利弗,自己徵問,「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這裡解釋,「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能以照遍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沒有障礙,以是之故,號為阿彌陀。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一切諸佛之心要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要解》都是最切要的解釋,旁邊標示小字讚歎「一切諸佛之心要」,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怎樣解釋呢?「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心性」是真心本性,不動叫「寂」。一切眾生都有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是湛寂不動的。真心本性寂而常照,所以叫光明。
「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按性德上講,一切眾生都有寂湛不動的真心本性,都有寂而常照的無量的光明之體,但是沒有徹證。「徹證」是修德,現今阿彌陀佛,徹底證得真心本性無量之體,所以光明才無量。
解 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
「諸佛皆徹性體」,按性德上講,一切眾生都有真心本性,都有無量光明之體。按修德上講,你得徹底證得真心本性之體,可是眾生沒有徹底證得。「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十方諸佛都究竟證得真心本性,他們的光明都可以遍照十方,所以稱無量光。
佛佛道同,為什麼單獨給阿彌陀佛取別號叫無量光呢?「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因為諸佛在因地之中,初發心的時候,願力不同,隨著諸佛因緣願力不同,所以每一尊佛,各有一個別名。
「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阿彌陀佛發的願不同,阿彌陀佛最初發心出家,叫法藏比丘,那時候有佛住世,叫世自在王如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面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第十二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假若我成了佛,我的光明不能照遍十方世界不成佛。「今果成如願也」,因為他在因地之中,發這個願,現在成了佛果,光明照遍十方世界,滿了他的願。
[果東註: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居士會集]
下面再講佛三身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要料揀是法身、報身,還是應身?
解 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法身光明無分際」,法身遍滿十方,光明當然遍滿十方,沒有邊界。「報身光明稱真性」,「稱」者合也,報身光明合真心妙性,真心妙性就是法身。法身光明沒有分際,報身光明也沒有分際,統統遍滿十方。「此則佛佛道同」,十方諸佛法身同,報身同,統統是光明遍滿十方沒有分際。
「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應身光明就不一樣,十方諸佛各有不同的應身。「一由旬」是四十里,十方諸佛的應身,各有不同,有的應身光明照一由旬,有的應身光明照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有的應身光明,照一個世界、十個世界、百個世界、千個世界。
「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跟十方諸佛的應身不同,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所以別名無量光。
「然三身不一不異」,佛雖然分三個身,不是一個,然而也不是各別不同。證得法身,才證得報身,由報身起的應身,三個身沒有差別。那麼法身、報身、應身,何必要分開來講呢?「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為令眾生得到四悉檀的利益,才作此分別。
前面講四悉檀的利益,蕅益大師一段一段解釋,這裡只標了名字,沒有解釋,因為前面已經解釋太多次,所以大家自己可以會意。見了佛的應身光明,可以得四悉檀的利益,我們學著解釋:一、你見了佛的光明,可以生歡喜心,這是世界悉檀,得歡喜的利益。二、你見了佛的光明,可以發菩提心,這是各各為人悉檀,得生善法的利益。三、你見了佛的光明,可以滅除煩惱,這是對治悉檀,得滅除惡法的利益。四、你見了佛的光明,可以會悟真理,佛的光明,是由心性寂而常照,發出來的光明。我的心性,也是寂而常照,徹證無量的心性之體,也能發出來無量光。你就會悟生佛一如,眾生跟佛無二無別。阿彌陀佛無量光,我也是無量光,這是第一義悉檀,得入實相妙理的利益。底下再解釋無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