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玄義—五時八教
天台宗判教,把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分成五時八教,化法四教,化儀四教。
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指佛陀一生說法的五個階段,也是代表他在調教弟子時的五個次第。
華嚴時。此時佛主要講的是《華嚴經》,故以華嚴為名。
這是佛30歲的時候,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成佛時,於三七日(21天)中,在定中對已證到四十一階位的法身菩薩們,以及當時大乘根機成熟的天龍八部,講說《華嚴經》。
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所謂富貴,並非很有錢,而是指裡頭的內容、智慧非常豐富。因為這是佛從自性中流露,將證到的境界講給大家聽,若程度不夠,是沒辦法悟入的。
阿含時。此時佛主要講的是《阿含經》,其主要對象是對二乘人講說,前後共12年。
一般的小乘根機聽不懂《華嚴》大教,尤其佛出家的時候有五位侍者(五比丘),他們在鹿野苑修行,佛感念他們當初的服侍之恩,就從菩提道場起身,到鹿野苑去度化這五比丘,此即著名的三轉法輪。
方等時。此時期共有8年。
二乘人經過阿含時的調教,已經可以斷見思惑,出離三界,了分段生死,證到小乘的涅槃了。但佛的目的不止如此,他希望所有的眾生跟他一樣,都能成就佛果,所以便接著講方等經典,進一步引導這些二乘人回小向大,向大乘學習。
方,方正;等,平等」。方正、平等,是大乘經典的特色。例如佛講《維摩經》《思益經》等大乘方等經典,用意就在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既彈斥小乘的境界,提醒二乘人不能以少為足;另外,又讚歎褒揚大乘的境界,激勵他們發菩提心回小向大。
般若時。前後共講了22年
經過方等時的調教,二乘人已經能夠回小向大了,也知道悔責自己所證的小乘境界不夠究竟,但是執情一時之間還是無法去除,所以佛繼續講般若經典來加以調教。
如《金剛般若》《大品般若》《文殊問般若經》等,後來有所謂八部《般若》。玄奘大師晚年致力翻譯《大般若經》,共六百卷,這部經就包括了所有八部《般若》的內容,可謂震旦的鎮國之寶,相當寶貴。
般若講空,佛即欲以空慧的理水,來洗滌二乘人的執情。
法華涅槃時。佛講《法華經》,前後一共有8年之久;臨入涅槃,一日一夜,佛講《涅槃經》,作為最後的交代。
法華時。佛在前面四個時期,一方面是試探,一方面也是有次第的進行調教。何以說是試探呢?如講《華嚴》,明知眾生的程度還不夠,但佛還是殷切地希望他能了解,於是便講給他聽聽看,這在經教上稱之為擬宜,就是試探的意思。經過般若時的蕩滌,執情已去得差不多,大乘成佛的根機也已經相當成熟,此時佛就在靈山會上講《法華經》。佛講《法華》有兩大用意:
開權顯實。原本佛說法都是為了真實法,都是希望我們最後能夠成佛。但是眾生一下子沒辦法達到這個程度,所以不得已為實施權,為了真實法而先鋪排一些權巧方便法,這樣一步一步地進行調攝。等到調攝成熟時,最後就開權顯實,開示這些權巧方便法,將之全部會歸真實法。
開跡顯本。釋迦牟尼佛說明這一生的成佛(八相成道),其實只是他的一個示現(跡),他並非這一生才成佛的。在《法華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其實塵點劫以前他就已經成佛,塵點劫以前成佛即是本,佛把這本地風光打開來給我們看,故名開跡顯本。
涅槃時。雖然在《涅槃經》中,佛也講權法,但由於在《法華經》中已經開權顯實了,所以這些權法也都會歸真實法,《涅槃》與《法華》因此合為一時。
這五時各個階段的說法,合起來一共50年,這是佛說法調教眾生的一個次第。譬如我們要栽培一位博士,不能突然間就叫他去念博士班,必須從小學、中學、大學,最後到研究所,一步步栽培才行。五時的調教正是如此。
通別五時。五時,又有別五時和通五時的分別。
別五時。《華嚴》三七日,乃至《法華》8年、《涅槃》一日一夜,前後次第井然,此名別五時。
通五時。佛說法其實沒有那麼呆板,例如不會在般若時,只講《般若》經典;若這時遇有方等根機的眾生來,佛自當契機個別為說方等;其他四時,也是如此。因此,五時的各階段其實都是通前通後,佛契機說法,什麼根機來就跟他講什麼法,其運用上非常靈活,此謂之通五時。
所以知道有別五時和通五時的情形,才不會受到誤導,而要判讀經典也就不會有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