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重復次第再講到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是個不可思議功德之大利益。「蓋穢土自力修行」,因為在娑婆世界修行,不仰仗佛力,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到臨命終時,全靠自己的力量,功夫不到家,就隨著罪業轉了。
解 無論頑修狂慧,懡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無論頑修狂慧」,「無論」是有二種人用不著說。一種是「頑修」,喜歡懷疑的人,不要解,只要修行。一種是「狂慧」,發狂的智慧,拿佛教當學問,認為以為自己很聰明、有學問,可是不修行。這二種人統統是「懡羅無功」,懡羅二字,查《辭典》有二種解釋:一種是慚愧的意思,懡羅無功,就是這二種人最後落於慚愧,絲毫功夫都沒有。一種是稀少的意思,是很少有功夫。但是這二種解釋,在這裡都不太恰當,因為這二種人都不知道慚愧,頑修的人,有行無解,認為他修行得很對,不要求解,怎麼知道慚愧呢?狂慧的人,認為什麼佛法都懂,不要修,有解無行,怎麼知道慚愧呢?所以解釋為慚愧,不恰當。因為這裡無功夫,就是沒有功,不能解為稀少無功。
道源有一個解釋,「懡羅」是胡鬧,這種解釋不大文雅。學佛法必須行解並重,頑修的人,有行無解,到臨命終時,一點功夫沒有;狂慧的人,有解無行,拿起筆來,很會寫文章,開口講起來頭頭是道,佛法他都懂,卻沒有修行。到臨命終時,一點功夫用不上。所以頑修、狂慧的人,胡鬧了一輩子,對於佛法一點功夫沒有得到。這裡是說,到了生死關頭,最難得力,上面所說的二種人根本不足掛齒,用不著說。
這裡有一種人,勝過前面那兩種人,「即悟門深遠」,就是開了悟,悟得很深很遠。「操履潛確之人」,「操履」,操持履踐,「潛確」,潛修確當。他腳踏實地用功,又修行得很實在的人。「倘分毫習氣未除」,假若習氣還有一點點沒有斷掉。「未免隨強偏墜」,到臨命終最危險的關頭,隨業力之強,偏墜到哪一道去。你要是人天道的善業強,轉人生天;你今生今世悟得深,修行修得好,沒有造惡業,但是你多生多劫的惡業這時候成熟,隨業力之強而偏墜,一下子就把你牽引到三惡道裡。
解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永明延壽祖師四料簡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專參禪不修淨土,完全靠自力修行,不仗佛力,結果十個人,九個人走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用功用得好,悟得很深遠,修行的操履非常潛確,這種禪宗的大德很難得,但是到臨命終,陰境現前時,自己一點不能作主,一轉眼就隨著業走了。講起了生死之難,實在令人寒心,生死事大,不是說說好玩的啊!
解 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于隔陰。者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
「初果昧於出胎」,小乘聖人已經證了初果,一轉母胎,對於前生的事,就昏昧不知。「菩薩昏于隔陰」,十信位的菩薩,隔五陰身,就迷糊了。「者裡豈容強作主宰」,者裡是這裡,指臨命終時。到臨命終時,不是懂得幾句佛經的道理,懂得禪宗語錄上的幾個公案,隨你去強辯。「僥倖」,你還存著僥倖之心,說你自己作得了主。「顢頇」,是糊里糊塗。到臨命終時,還容許你糊里糊塗的講道理,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講一空一切空,沒有生死可了,沒有涅槃可證。你不從生死關頭下手使力,到臨命終時,能隨你僥倖、顢頇嗎?
解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靠自己力量,到生死關頭難作得了主,只有信願持名,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佛有大慈、大悲、大願,一定來加被你,決定不會令你修行的功夫空過。
「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統統現前安慰你、引導你,你才能心不顛倒,自在的帶業往生。
我們如果沒有得到念佛三昧,臨命終時,要靠善友助念,因為臨命終時,心最容易顛倒,要是有同參道友來助念,你的正念現前,不會起顛倒心。何況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親自現前引導你,你顛倒心不起,就自在往生了。
解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你如果願意繼續流轉生死,佛拿你沒有辦法。要是願意了生死,你用了一輩子的功,到臨命終時,心神顛倒錯亂,真是個大苦。「特為保任此事」,佛看見眾生臨命終,顛倒錯亂之苦,所以佛特別給你擔保,保任你到臨命終時,心不會顛倒。
「所以殷勤再勸發願」,所以殷勤再勸你發願:「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裡再勸你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因為大願能引導行門的緣故。勸你發願,怎麼不勸你修行呢?前面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已經勸過你修行,這裡再勸你發願,把行門引導起來,你只要發願往生,沒有不修行的。
卍卍卍為什麼臨命終時,容易顛倒錯亂呢?因為臨命終時,我們的生理、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生理上四大要分散,佛經上講,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假合而成,要死的時候,地、水、火、風要分開,所以你會感覺特別痛苦。心理上人有八個識,都要離開身體,起一種重大的變動。尤其第八識裡面儲藏的善惡種子,統統發生現行,臨命終的人,就像看電影,過去幾十年的事情,一幕一幕都想起來。所以你要是跟哪個人有仇恨,這時候引發你的瞋恨心,想要報復他,瞋恨心一起,非墮落不可。要是哪個人跟你親愛,這時候你動了貪愛之心,也非墮落不行。假如你臨命終時,正念分明,一定要念佛求生西方,這個正念力量非常強,強者先牽,自然生到西方去,因為它把八識田裡善惡種子降伏住了。帶業往生的凡夫,業並沒有斷掉,善惡種子降伏住不起現行,只有一個念佛的種子發生現行,這時候心不顛倒,完全要靠佛力加被。在娑婆世界這一邊,靠同參善友來為你助念;在西方那一邊,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統統來接你,你怎麼會起顛倒心呢?不起顛倒、不起錯亂,不是一下子就往生西方嗎?
解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
這是執理廢事的人來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既然是我自己的心作的佛,我自心就是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念自性佛就好了。「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何必一定要以念他佛為殊勝,這是什麼道理呢?
卍解 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淨土法門,全在了達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彌陀,但是並不廢除事相的佛。「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你要是忌諱講他佛,專講自性佛,就是他見沒忘。因為你執著他的知見,還是邪見。「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假若你偏重自性佛,卻成了顛倒的我執我見。
解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
「又悉檀四益」,前面講佛說法,要依四悉檀說法,令眾生得到四種利益:一、世界悉檀,歡喜益;二、各各為人悉檀,生善益;三、對治悉檀,破惡益;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後面三種利益,有因緣才能生出來。
卍「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沒有眾苦,但受諸樂,裡面七寶莊嚴,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這都屬於世界悉檀,叫你生起慶幸信仰之心,得歡喜益。倘你不從世界悉檀,深發幸信仰之心,生歡喜益。「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欣」是歡喜生西方,這是各各為人悉檀,生善之益。「厭」是厭離娑婆,這是對治悉檀,破惡之益。你假若不歡喜生西方,厭離娑婆,那麼生善、破惡這二種利益,都生不出來。「何況悟入理佛」,你怎麼能悟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得到第一義悉檀的入理益呢?
「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只有從事相入手,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到一心不亂,悟到自性彌陀,由事持自然而達到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就是本性的佛分明顯現。「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就是成就自性之中,本來具有的智慧之身,這是生到自己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解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你開口即錯,動念即乖,你說的道理,說來說去都是遊戲之論,你心裡想來想去,都是妄想知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在印度,只有馬鳴、龍樹這些大菩薩;在中國,只有智者大師、永明這些大祖師,才能把淨土法門擔當著走。「其餘世智辯聰」,除了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些大菩薩、大祖師以外,其餘那些有世間學問,能說會道的聰明人。「通儒禪客」,儒教的學問,他都通達。「禪客」,儒教的學問通達以後,他又看禪宗的語錄,對禪宗的道理很了解,但不是真正修行的主人。「盡思度量」,盡他的思想,去推度測量。「愈推愈遠」,越說越不相干。「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反而不如老老實實念佛的男居士、女居士。「為能潛通佛智」,他們沒有你的學問大,他老實念佛,求生西方,結果臨命終時,預知時至,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就走了。他怎麼能生西方?「暗合道妙也」,他暗暗的跟佛祖通了,與淨土宗奧妙的道理相合。你是世智辯聰,通儒禪客,一天到晚講禪宗的道理,拿起筆來寫長篇大論的文章,結果臨命終時,一點用不上,不如老太婆老實念佛,穩當生西方。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這句是《阿彌陀經》上佛說的經文,佛看見不可思議的利益,才說上面的經文。「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我們是佛弟子,佛說的話你得信受奉行,這是分分明明以佛的眼睛所看見,用佛的法音,印定了這件事情。你臨命終時,決定心不顛倒,佛及聖眾,現在其前,叫你生西方,你還敢違抗,不善順佛的教導,信受奉行,老實念佛,證入佛知佛見嗎?
「二正宗分竟」,正宗分三大科,講到這裡,正宗分第二大科講完了。
解 甲三流通分
解 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
「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一句前面解釋過了,「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渾」作「全」字講。豎著說,與一切法門全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橫著說,帶業往生,橫出三界,與一切法門完全不同。
「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既然《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釋迦佛自己說的,誰能堪任提倡流通這一部經呢?「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只有佛與佛究盡諸法實相,才可以流通。「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阿彌陀經》講的完全是佛的境界,所以只有六方佛,佛與佛可以流通。
解 文為二:初普勸、二結勸。乙初中三: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標題、二徵釋經題。丁初中六:初東方,至六上方。唐譯十方,今略攝故。戊今初。
「文為二」,流通分的經文分為二科,「初普勸、二結勸」。「乙初中三」,乙初普勸中再分三科,「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阿彌陀經》信願行三法,叫淨土三資糧,前面正宗分,蕅益大師依著信願行來分科。經文六方佛底下,蕅益大師把它判成流通分,還是依著信願行來分科。勸信流通,是信;勸願流通,是願;勸行流通,是行。「丙初中二」,丙初勸信流通中再分二科,「初略引標題、二徵釋經題」。「丁初中六」,丁初略引標題這一科中,再分六科。「初東方,至六上方」,戊初東方佛至戊六上方佛。
「唐譯十方」,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十方佛。「今略攝故」,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六方佛,簡略了四方,裡面含攝的還是十方佛。「戊今初」,是分六科的第一科東方。
經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像我釋迦佛現今在彌陀法會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東方佛也在讚歎,「阿閦鞞佛」,翻成中國話叫不動佛。「須彌相佛」,翻成中國話叫妙高佛。「大須彌佛」,是大妙高佛。「須彌光佛」,佛有妙高之光。「妙音佛」,佛的音聲微妙。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在東方世界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尊佛在各個教化的一個國度,都現出廣長舌相,遍覆到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佛現出來廣長舌相,證明佛不打妄語。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是這部經的題目,有十六個字。鳩摩羅什法師有大智慧,他知道中國人的根性愛簡略,用十六個字作經的題目不習慣,所以翻譯成《阿彌陀經》,正合執持名號的行門。
「汝等眾生」,東方的佛,勸東方世界的眾生。「汝等眾生,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應該信仰「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換句話說,應該信仰《阿彌陀經》。
卍卍卍解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無量無邊,簡略地說,有五種意義:「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俟」是等著。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不必等著斷見思二惑,這是第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橫具四種淨土,不必慢慢地證得,這是第二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你只要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必假參禪、觀想,種種的方便,這是第三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不要等到修多少大劫,或者多少生、多少年、多少月,這是第四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你持一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六方諸佛都來護念你,和持一切諸佛的名號,沒有兩樣,這是第五種不可思議的功德。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都是西方導師大願大行所成就的,所以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
解 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
「又行人」,行人是修行人,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說到我們修行人身上。「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我們持阿彌陀佛,裡面具足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你持一聲、十聲、百聲、千聲、萬聲名號,聲聲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得到了功德,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所以經文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是前面解釋的「了他即自」,他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自己的功德。
「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下面經文又說:「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我現在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六方諸佛也讚歎我釋迦佛不可思議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諸佛、釋迦佛,也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下面再解釋佛名含義。
解 阿閦鞞,此云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願等。雖舉一隅,仍具四悉。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阿閦鞞,此云無動」,阿閦鞞佛,叫不動佛。「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每一尊佛有無量功德,應該有無量名號。「隨機而立」,每一尊佛不能取無量名號,隨著眾生的根機,取一個名號。「或取因,或取果」,或者依著因位上的功德,或者依著果位上的功德取名號。「或性,或相」,或者依著法性上的功德,或者依著相用上的功德取名號。「或行願等」,或者依著行門上的功德,或者依著願力上的功德取名號。「雖舉一隅,仍具四悉。」雖然只舉出一個名號,每一個名號具足四悉檀的利益。「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隨著佛一個、一個名號,統統銓釋佛全部的功德,你盡大劫的壽命來說,也不能完全說完。下面再講「恆河沙數」。
解 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恆河沙耳。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
「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恆河沙耳。」因為東方的虛空無盡,世界無盡,諸佛也無盡,這只是簡單舉出來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恆河沙數那麼多佛,各出廣長舌相,讚歎此經、勸信此經,證明佛說的話,都是誠實之言,你還不相信,真是愚癡到了極點!
解 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
「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平常的凡夫,三生三世不打妄語,就得廣長舌相,舌頭伸出來,可以蓋到鼻子。「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小乘教的果頭佛,就是印度國生的釋迦牟尼佛,叫做小化身佛,他三大阿僧祇劫都不打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舌頭很薄又廣長,伸出來可以把臉孔蓋住。「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現今為了證明大乘淨土圓妙法門,所以舌頭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佛現廣長舌相,表理性真實稱合真如妙性,這是事實,不會錯謬。
解 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奘師譯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鳩摩羅什法師順應中國人的根性,才簡略翻譯為現今《佛說阿彌陀經》的題目,巧合持名不可思議的行門,題目翻譯得很好。「奘師譯云」,唐朝玄奘法師的翻譯,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經的題目,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六個字,玄奘法師翻譯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八個字,文字有詳、有略,義理沒有增、沒有減。
東方諸佛讚歎完了,再說南方諸佛。
解 戊二南方
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佛的光明無時不照,無處不照,日光照白天,月光照夜晚。「日月燈佛」,日光、月光照不到的時間及處所,則繼之以燈光,故號為日月燈佛。「名聞光佛」,佛的大「名」,「聞」遍十方,「光」是表智慧。即是佛的智慧光明,照遍十方,故號為名聞光佛。「大焰肩佛」,「燄」是火燄,表智慧,「肩」是表擔荷。佛有大智慧,能擔荷一切眾生了生死成佛道,故號為大燄肩佛。「須彌燈佛」,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是妙高,「燈」亦表智慧。佛的智慧燈光,最妙最高,故號為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此尊佛以因行立名,佛在因位之中,精進無量,成就佛果,故號為無量精進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南方恆河沙數諸佛,也是勸導他國的眾生要信《阿彌陀經》。第三講到西方世界。
解 戊三西方
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此尊佛與阿彌陀佛同名同號,下面蕅益大師有解釋。「無量相佛」,勝應身佛相好無量,故號為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幢」是法幢,高勝之義。佛有無量高勝的妙幢,此尊佛說法無量,故號為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光」和「明」都是表佛的智慧。佛有大智慧,就有大光明,故號為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寶」是尊貴、稀有、利益之意。若有善根的眾生,得見佛的相好,就有消災延壽,斷煩惱證菩提的利益,故號為寶相佛。「淨光佛」,佛已斷盡一切無明煩惱,其智慧光明最極清淨,故號為淨光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西方恆河沙數諸佛,也是勸導他國的眾生要信《阿彌陀經》。
解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讚釋迦如來所說。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無量壽佛,和阿彌陀佛,雖然同在西方,只是同名同號,並不是同一尊佛。「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讚釋迦如來所說」,然而無量壽佛,說是阿彌陀佛也可以,因為佛同名同號的很多,為利益眾生,不妨轉過來讚歎釋迦佛所說的《阿彌陀經》。
解 戊四北方
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前面有「大燄肩佛」,這都是佛的德號相同,有智慧之燄,能荷擔度眾生之責,故號為燄肩佛。「最勝音佛」,此尊佛的音聲,不但超過六道凡夫,且超過三乘聖人,故號為最勝音佛。「難沮佛」,「難沮」即難以破壞之義。佛證得金剛不壞之身,一切煩惱與魔王皆不能破壞,故號為難沮佛。「日生佛」,「日」指太陽之光,太陽升起,能破除黑暗。佛的智慧光明發出來,能把眾生的無明煩惱照空,故號為日生佛。「網明佛」,佛的智慧光明縱橫交絡,普遍十方,有如網一樣。佛在生死大海裡救度眾生,就是用智慧光明之網,故號為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文意與東方諸佛相同,所以不再詳解。
解 戊五下方
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師子」即獅子,為獸中之王,當獅子一吼,百獸震驚。佛說法也是一樣,天魔外道悉皆恐怖震驚。因為佛說法如獅子吼,故號為師子佛。「名聞佛」,佛的德號名聞十方,故號為名聞佛。「名光佛」,佛的大名聞,是由大智慧光得到的,故號為名光佛。「達摩佛」,梵語「達摩」,翻成中國話叫「法」。佛能善說一切妙法,故號為達摩佛。「法幢佛」,佛說法有高勝之意,就是建立法幢,故號為法幢佛。「持法佛」,佛能攝持一切法,弘揚一切法,故號為持法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文意與東方諸佛相同,不再詳解。
解 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摩,此云法。
「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世界,乃眾生的業緣所感,由地、水、火、風、空五大組合而成。地上的依正萬物,是依著地輪而住,如我們住在地球上。地輪之下是水輪,水輪之下是金輪,金輪之下是風輪,風金相磨生火,在金輪和風輪之間有火輪。風輪之下是空輪,這是世界組織的相貌。
「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空輪之下又有世界,從最高的非非想天開始,無色界四空天,色界四禪天,欲界諸天,以及人間依正萬物,都是相同。以至下而又下,世界重重無有窮盡,所以諸佛也是無有窮盡。
「達磨佛者,此云法」,梵語達磨,翻成中國話叫「法」,法是可作為軌範的義理。如世間的軌道,車子一定依著軌道行走。佛所說的教法,也是跟軌道一樣,為眾生修行的軌則。佛以戒定慧三法,作為眾生修行的軌範,所以名為達磨佛。
解 戊六上方
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是清淨之意。佛的音聲是清淨之音,眾生聞佛說法,能斷除無明煩惱,故號為梵音佛。「宿王佛」,「宿」是星宿,月亮之光超過群星,故稱宿王。佛乃眾聖之尊,如同群星中的月亮,故號為宿王佛。「香上佛」,佛已證得五分法身香,裡面有個「慧香」,為香中之香,最上無比,故號為香上佛。慧香起了妙用就放光,故號為「香光佛」。「大燄肩佛」,這尊佛與南方世界的「大燄肩佛」同名同號。「雜色寶華嚴身佛」,「華」是因華,菩薩在因位上修行,等於開了華朵,菩薩的因華不只一種,而是有六度萬行,有這麼多種的因華,所以稱為「雜色」。以這因華莊嚴果德,就是莊嚴了佛身,因華能以莊嚴佛身,所以稱為「寶華」。由這雜色寶華莊嚴佛身,故號為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翻成中國話叫「堅固」,與「難沮」的意思一樣。佛證得了堅固之身,像娑羅樹王一樣,又大又堅固,故號為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與「雜色寶華嚴身佛」的意思一樣,由寶華以莊嚴果德而成的佛,故號為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佛證得了一切種智,一切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號為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須彌山」,為妙高山,是眾山之王,佛為聖人中之的聖人,故號為如須彌山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文意與東方諸佛相同,故不再詳解。
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
上方也有無量的世界,無量的諸佛讚歎淨土法門。娑婆世界,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輪,即虛空。空輪之上,又有風輪、火輪、金輪、水輪。水輪之上地輪,即四大洲大地及三界。其中安立的層次,都跟娑婆世界一樣。如此往上推,上方虛空無盡,世界重重無有窮盡,所以諸佛也是無有窮盡。
解 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讚阿閦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
下面藕益大師用一問一答來破除疑惑,先破除偏讚西方極樂世界的疑惑。「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十方世界有許多的淨土,為什麼不讚歎十方世界無量的淨土,而獨獨讚歎西方極樂世界呢?
「答:此亦非善問。」你這個問題,問得並不高明,為什麼呢?「假使讚阿閦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假使我讚歎東方阿閦佛國,你又懷疑我為什麼讚歎東方?像這樣輾轉問難,不是成了遊戲之論,得不到答案嗎?
解 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
「問:何不遍緣法界?」為什麼不遍緣十方法界呢?「答:有三義:」有三種義理:第一種義理,「令初機易標心故」,初機的人,聞到《阿彌陀經》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你只要生起信心、發起願力、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樣殊勝超絕的淨土法門,容易啟發初機者的信心。第二種義理,「阿彌本願勝故」,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為度眾生,他度眾生的願力,勝過十方諸佛,所以得到十方諸佛的共同讚歎。第三種義理,「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阿彌陀佛跟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有緣,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容易受阿彌陀佛的教化。
卍解 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
「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佛度眾生,必須眾生與佛有緣,才能受教化。所以佛教化眾生之難易,得益之淺深,都是在前生有緣、無緣。前生的緣如果淺,眾生難受教化;前生的緣如果深,眾生容易受教化。所以我常向諸位同學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如果跟眾生結冤家,縱然你成佛,也度化不了他,所以緣深很重要。現在沒有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明阿彌陀佛跟娑婆世界的眾生結的緣特別深,所以容易度化。
「緣之所在,恩德弘深」,阿彌陀佛跟娑婆世界的眾生結的緣特別深厚,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發四十八大願,希望成就眾生,離苦得樂,佛的大恩大德,宏大深厚,願力勝過十方諸佛。「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所以釋迦說出《阿彌陀經》,眾生聞到淨土法門,能夠啟發信心,歡喜信受,這是世界悉檀,得到歡喜的利益。「能令觸動宿種」,能使眾生觸動過去世的善根種子,生欣求西方的心,這是各各為人悉檀,得到生善的利益。「能令魔障難遮」,能令眾生一心執持名號,以正念斷除妄念,消除魔障,則諸魔障礙難以遮止眾生往生淨土,這是對治悉檀,得到破除惡法的利益。「能令體性開發」,能令眾生從事持,而入理持,開發自己的本體自性,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第一義悉檀,得到證入實相理體的利益。
解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十方諸佛本來從法身,示現化身,來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固結緣種」,諸佛化身,跟眾生廣結良緣,法種遠播,希望沒有種善根的眾生,能種善根;已種善根的眾生,使善根增長;善根已增長的眾生,使其成熟,希望佛種能夠不斷。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一心執持名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圓證三不退,橫具四土,這是超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思議的法門。
「尊隆於教乘」,尊隆即高上,教乘即教法。《阿彌陀經》是釋迦佛無問自說,前面《要解》說:「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是蕅益大師把持名念佛法門,讚歎得無以復加。特別推崇《阿彌陀經》超出一切千經萬論。「舉揚於海會」,十方諸佛皆在海會中,推舉宣揚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共同讚歎《阿彌陀經》,為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者」,「沁」是滲入、浸潤的意思。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苦之心,好像大海的水,滋潤娑婆世界生死苦海。希望娑婆世界眾生,能夠信願持名,由事持而達理持,念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契證於常寂光土,一生成佛。
「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不僅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善上人,都圍繞著阿彌陀佛。十方世界的無量菩薩,都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眾生,也都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解 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蕅益大師接著回答,為什麼不遍緣十方法界?「當知佛種從緣起」,你應當知道遍緣法界的義理,「佛種」,即成佛的道種,即佛性,《大乘起信論》叫真如的理體,《華嚴經》叫一真法界。「緣起」,小乘教,叫業感緣起;大乘初門,叫阿黎耶識緣起;大乘終教,叫真如緣起;大乘圓教,叫法界緣起。「緣起」二字,諸位同學要特別注意!一切佛教的義理,都包括在這二字裡面。淨土法門,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起始覺的智慧,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法界理體。「一念一切念」,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十方諸佛。「一生一切生」,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到一切十方諸佛國土。
「一香一華,一聲一色」,舉一香,即法界藏香,所以一人一處拈香,供養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處拈香供養諸佛。獻一花供養阿彌陀佛,就是供養一切諸佛。能以一妙音,讚歎阿彌陀佛,就是以一切音聲讚歎十方諸佛。能以一個色身,禮敬阿彌陀佛,就是以一切色身禮敬十方諸佛。「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乃至修行人稟受教法,向阿彌陀佛懺悔自己的業障,就是向一切十方諸佛懺悔一切眾生業障。阿彌陀佛垂手,給我摩頂授記,就是一切十方諸佛垂手給與一切眾生摩頂授記。
「十方三世,莫不遍融。」以上所舉種種,所謂: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十方諸佛,一切眾生,一切依正,一切六塵,一一無非全體法界,一一皆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莫不互遍互融,事事無礙,這是《華嚴經》講的一多無礙的境界。
「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得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增上緣正因,名為法界緣起的道理。
你問:為什麼不遍緣十方法界,一定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讚歎西方,不能融通餘方;念阿彌陀佛,不能融通十方諸佛。那淨土法門怎麼能叫做最直捷、最圓頓、最殊勝的法門呢!
解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淺位人是中下根的人,不明白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的心外,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的道理,但是他只要信願持名,念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深位人是上根的人,瞭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念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自己心外,就是我的唯心淨土。這種上根利智的人,也不必另外求生華藏世界,因為他瞭解西方極樂世界,就在華藏世界裡面,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求生華藏世界。
「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假若有人說,極樂世界是權巧方便的世界,華藏世界是實實在在的世界;極樂世界是個小世界,華藏世界是個大世界,因此主張生華藏世界,不主張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就辯論:你說實、說權,說大、說小,都是你的順情遍計執著,因為權實只是一個實相理體,沒有二個體,叫權實一體;你說大、說小,全沒有自性,所以蕅益大師最後的結論是權實一體,大小無性。你不必去妄想分別,華藏是實,西方是權;華藏是大者,極樂是小,這樣分別就是順情遍計執著。
卍再按事相解釋,《華嚴經》前面畫有一個華藏世界圖,華藏世界像一個倒豎的寶塔,中國的寶塔是上面小、下面大。華藏世界相反,上面大、下面小,一共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娑婆世界距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再西邊還有世界;娑婆世界的東方還有世界,都在第十三層。
《華嚴經》有三種翻譯,第一次晉朝翻譯的《華嚴經》是六十卷,第二次唐朝翻譯的《華嚴經》是八十卷,並不完全。第三次唐朝末年翻譯的《華嚴經》是四十卷。八十卷《華嚴經》從六十卷起,一共有二十卷經文,都是入法界品。而四十卷《華嚴經》,都叫入法界品,比八十卷《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多二十卷。民國以來弘一律師,對於《華嚴經》研究得最好,他說要看《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看到五十九卷,接著看四十卷《華嚴經》,一共有九十九卷。九十九卷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八十卷《華嚴經》說的就是即生成佛的道理,一個凡夫發了菩提心,行菩薩行,一生就可以成佛。拿善財童子作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先發了菩提心,再親近五十三位善知識,要學菩薩行,到最後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他發十大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研究《華嚴經》,要生華藏世界,難道善財童子不懂《華嚴經》嗎?善財童子最後卻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你要生華藏世界是對的,華藏世界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你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才是對的。
唐朝有位一行國師,他作一部《華嚴懺》,把《華嚴經》編成一部懺法,念一段《華嚴經》,再拜《華嚴經》的佛菩薩,拜幾拜再念《華嚴經》,這叫《華嚴懺》。在北平廣記寺,每一年都舉行大法會,要拜四十九天的《華嚴懺》。我去參加過,裡面有一個迴向文,我記得前面二句:「願生華藏界,極樂淨土中。」這二句說得太好了!下面再看經文。
解 丁二、徵釋經題
「丁二、徵釋經題」,前面六方佛都勸他們國土的眾生,要「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是《阿彌陀經》的全題,現在解釋經題的意思。
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叫一聲當機者,「於汝意云何」,在你的心意之下以為如何?六方諸佛都勸他們國土的眾生,要信仰「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因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八字,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在前面已經詳細解釋過,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說這個人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七天得到一心不亂,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蕅益大師解釋不可思議有五種意,前面都講過了,道理很容易瞭解,所以省略不解釋。
現在解釋「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女居士。你聽到《阿彌陀經》,能以受持。「受持」者,領納於心曰「受」;憶念不忘曰「持」。能把《阿彌陀經》領納到自己的心裡,憶念不忘。「及聞諸佛名者」,前面六方佛的佛名,你都已經聞到。「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平常我們修行用功,有護法善神天龍八部來護念我們。這裡說你要是持《阿彌陀經》的善男子、善女人,聞到諸佛的名號,一切諸佛都會加護愛念你。得什麼利益呢?「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大菩提。換句話說,你皆不退於佛道,一定可以成佛。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是勸信,你應該相信我釋迦佛說的話,及相信諸佛所說的話,你相信了,即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不退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可以一生成佛。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阿彌陀經》獨獨詮釋無上真心的要法,全部在《阿彌陀經》裡面。「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諸佛的每一個名字裡面,含攝著無上圓滿究竟萬種功德,都是萬德洪名。「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所以你能聞到《阿彌陀經》,就可以為一切諸佛所護念,因為是諸佛的無上真心法要。你能聞到諸佛的名字,為一切諸佛所護念,因為諸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
「又」,再解釋,「聞經受持」,聞到《阿彌陀經》,你能受持《阿彌陀經》,「即執持名號」,《阿彌陀經》講的修行法門,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能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諸佛都要護念你。所以你受持《阿彌陀經》,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諸佛一定護念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像我們聽講《阿彌陀經》,諸佛的名字,我都聽過。但是沒有受持《阿彌陀經》,這樣能不能得到諸佛的護念,得到不退轉呢?
解 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答:此義有局有通。」這個義理有局部的道理,有普通的道理。「《占察》謂雜亂垢心」,《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講,你用雜亂染垢之散亂心念佛。「雖誦我名而不為聞」,雖然誦我的名號,不能算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因為你不能決定生信心,決定解悟。
「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你用散亂心念佛雖然有功德,只是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得到廣大深妙成佛的利益。
解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假若你念佛得到一行三昧,就是得到一心不亂,你的心就變成廣大微妙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你這個修行人,能得到一心不亂,證得了相似無生法忍時,才算聞到十方佛名。「此亦應爾」,你用普通散亂心,不算聞到十方佛名,一定要證得了相似無生法忍時,才算聞到十方佛名,這裡也是應該這樣解釋。
卍怎樣叫無生法忍?怎樣叫相似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對無生法得了忍功,忍是安忍、忍可。我們學佛是學無生法,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的道理。你沒有修行,沒有證得;要是證得無生法時,安住不動,叫安忍。在安忍之中,徹底明白無生法之理,叫忍可。安忍,屬於定;忍可,屬於慧,有定有慧,定慧一如的境界,叫無生法忍。
怎樣叫相似無生法忍?天台宗把佛的位子,分成六個步驟,叫六即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一、理即佛,我們一切凡夫都有佛性,佛性是個理體,有時候經上講,一切眾生與佛無二無別,按佛性之理就是佛,那是在理上講。我們所具有的實相妙理,跟佛所具有的實相妙理,無二無別,所以在實相妙理上講,就是佛。
二、名字即佛,我們所具有的實相妙理,跟佛無二無別,我們怎麼還是凡夫呢?因為我們有煩惱,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把三界以內、三界以外的煩惱斷盡,就是佛。解釋清楚了,還沒有修行,叫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解釋清楚了,煩惱還沒有斷,要斷煩惱,你得修行。你用觀想修行,起觀想的行門,叫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再進一步,有了真實的觀行,能斷煩惱,先把煩惱降伏後斷掉,就證得無生法忍。修行修到三賢位的菩薩,沒有完全證得無生法忍,叫相似證得無生法忍。三賢位的菩薩,看自己的佛性,等於隔雲望月,隔著雲彩看著月亮的影子,沒有看清楚,這時候叫相似證得無生法忍。
五、分證即佛,到了登地以後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等於天上的雲彩退了一分,月亮沒有完全看見,確實看見一分。雲彩再退,又看見了一分,分分證得,這叫分證即佛,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到了等覺菩薩,還是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把最後生相無明破盡,這時候才是真正成佛,叫究竟即佛。
你要是修行用功,用到三賢位的時候,證得相似無生法忍,才算聞到十方佛名。
解 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
「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所以《阿彌陀經》上說,你聞到要受持這部經,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念到一心不亂,這時候聞到十方佛的名字,才蒙到諸佛的護念,這個道理講得高深,但這只是局限一部分的義理。再講通義。
解 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
「通義者」,講普通的義理,不說那麼高深,一定證到三賢位,才蒙到諸佛的護念。「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諸佛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只要你念佛的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所以一聞到諸佛的名號,不論你是有心念,或無心念,有信心,或沒有信心,都結了成佛之緣,種了成佛種子。
解 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何況佛度化眾生,不揀擇是怨家或親人,永遠不起疲倦之心。「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你只要聽到諸佛的名號,諸佛一定護念,你又何必懷疑呢?
解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
「然據《金剛三論》」,然而根據《金剛經》的三種論,在印度作《金剛經》的論,只有二種:無著菩薩造的《金剛經論》,天親菩薩造的《金剛經論》。我查過《佛學大辭典》,沒有《金剛經》的三種論,或者是二字印錯了,印成三,你們再去查相關的資料。
「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根機成熟的菩薩,可以為佛所護念,別教菩薩位在初地以上,圓教菩薩位在初住位以上。「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金剛三論》講的是自力用功,別教菩薩在初地以上,圓教菩薩位在初住位以上,叫「同生性」菩薩,入分證位的菩薩,才可以蒙佛護念。
解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不是入分證位的菩薩,才可以蒙佛護念,現在是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相似位,即三賢位的菩薩,就可以蒙佛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乃至觀行即佛、名字即佛,都能蒙到佛的護念。「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佛與眾生,本來同一法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叫「同體法性」。你只要聽到一尊佛的名號,一經耳根,即入識田,就能啟發力量。「亦得遠因終不退也。」你最近要得到力量不行,可以作一個遠因,終究不退轉。前面講過的那個老人,一稱南無佛,即為成佛的遠因,結果得了道。
解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
下面解釋經文「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就是大乘佛果的覺。
解 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圓三不退」,到這個時候統統圓滿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種不退都圓滿,換一句話說,一生成佛。「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身子」是舍利弗,勸舍利弗等都應當信受奉行。「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聞到佛的名號功德,就能夠得到三種不退,一生成佛,釋迦佛以及十方諸佛,都是這樣講,你能不相信嗎?
「初勸信流通竟」,丙初、勸信流通這一科講完了。
解 丙二勸願流通
經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現在講第二科勸願流通,勸我們發願。「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舍利弗,假若有人過去已經發願,現今發願,當來發願,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人等」,這些人,「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怎樣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能得大利益,那麼已發願的已生,今發願的今生,當發願的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到這裡釋迦佛第三次勸我們,應當發願生西方。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已發願的已生,今發願的今生,當發願的當生,正顯示依著信心發的願,決定不是虛願。「非信不能發願」,你沒有信心,叫你發願,你怎麼肯發呢?「非願信亦不生」,你沒有信心,沒有願力,不會生去西方。「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所以說假若你有信心,應當發願生西方。
解 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又願者,信之券」,信願行,三法並重,但是比較起來,願比信、行重要,因為願是信之券。券,古時候是契約,現在是可以兌現的支票。你要是發了願,等於拿了可以兌現款的支票一樣,可以實現信心。「行之樞」,門沒有樞,打不開,也關不上。行門的最要件是願,沒有願不能引行。「尤為要務」,所以信願行三資糧,本來並重,比較起來發願更重要。「舉願則信行在其中」,舉出來願,信、行這二法,都在願之中。「所以殷勤三勸也」,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殷勤勸我們發願三次。再解釋經文「願生彼國」。
解 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重復次第勸我們要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裡面包含欣厭二門。我們願生彼國,就是一個願,跟四弘誓願一樣。因為你願生彼國,就有欣厭二門在裡面。先講厭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依著苦諦發的弘誓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依著集諦發的弘誓大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厭離娑婆這個心,與苦集二諦所發的二種弘誓大願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依著道諦發的弘誓大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依著滅諦發的弘誓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欣求極樂這個心,與道滅二諦所發的二種弘誓大願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所以能夠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現在我們講《要解》在拋磚引玉,希望諸位發心研究。「願生彼國」這句,包括欣厭二門;欣厭二門,包括四弘誓願。蕅益大師怎麼解釋得這麼好?他有大智慧,是認真研究出來的,所以《要解》要多看幾遍。
解 問:今發願但可云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問:今發願但可云當生,何名今生?」前面說,現今發願的人,現今就能生到極樂國土;當來發願的人,當來決定能生到極樂國土。現今發願的人,應該當來才能生去,怎麼說現今發願的人,現今就能生到極樂國土呢?
「答:此亦二義」,這也有二種義理。「一、約一期名今」,我們一生一世,叫做「一期」。「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不必等到第二生,你現生發願,持名念佛,今生臨命終時,一定生淨土。「二、約剎那名今」,就一剎那講,今發願,今生。「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你現在發願,現在就生,不是等你報盡了才生,因為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秤」是用來秤東西的,秤一邊低時,一邊就高起來,低下和高昂的時間是同時,相等的。「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俟」是等待,「育」是生。何必等待娑婆世界的果報盡了,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池之中呢?「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你現在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蓮花苞一定在西方的蓮池生出來。蓮花苞裡面有金臺,就現出來你光榮的影子,你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
解 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極圓極頓,難議難思」,淨土法門,是最極圓頓、難議難思的法門。「唯有大智,方能諦信。」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真實信仰。勸願流通講完了,再講勸行流通。
解 丙三勸行流通二:初諸佛轉讚、二教主結歎。丁今初。
「丙三、勸行流通二」,勸行流通分二科。「初諸佛轉讚、二教主結歎」,「丁今初」,講諸佛轉讚。
經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如我釋迦牟尼佛,現在稱揚讚歎六方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六方諸佛在他們本國,也在稱揚讚歎我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他們稱揚讚歎我:「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牟尼,翻成中國話,叫能仁寂默。能仁即慈悲,能慈悲一切眾生。寂默是不著相,即智慧。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即是悲智雙運。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什麼甚難稀有之事他能為呢?「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娑婆世界叫做五濁惡世,具足五種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下面蕅益大師有解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成佛,能在五濁惡世中成佛,這是甚難稀有之事。「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為諸位眾生說一個橫超三界,圓淨四土,一生成佛的淨土法門,是世間一切眾生很難相信的法門。
解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佛佛道同,諸佛的功德智慧,雖然都是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但是隨著諸佛各別的願力,施行教化眾生,有困難、有容易。
解 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
「淨土成菩提易」,在西方淨土,要成菩提大道很容易。「濁世難」,在五濁惡世,要成佛很困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西方淨土眾生,說法很容易;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法很困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漸法還算容易,說頓超的法門很困難。
解 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
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其餘的頓超法門還容易;說淨土法門,橫超三界、圓具四土的頓超法門更困難。
解 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淨土橫超三界、圓具四土,頓修頓證,即實相念佛。「妙觀」,像《十六觀經》,觀想念佛。「已自不易」,已經很困難。「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劬勞是勞累,操勞。說淨土法門,不要經過那麼多辛勞修證,只要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徑登不退轉,這樣奇特殊勝微妙,超出心思言議第一方便的法門,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所以十方諸佛,無不推崇讚歎我釋迦佛,大為勇猛。
解 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五濁惡世,第一、劫濁,「劫濁者」是時間濁,「濁法聚會之時」,濁法聚會的時間。劫濁沒有本體,下面四個濁聚會起來,時間變壞了。換句話說,現在年月不好,叫劫濁。「劫濁中」,在壞時間之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時間不好,不容易修行,沒有帶業往生,橫出三界的行門,必不能度脫生死。
解 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汩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五利使都叫邪見,邪見增盛的時候,叫見濁。「謂身見」,由執著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身體為我,而起的知見,故名身見。「邊見」,或者執著常的一邊,或者執著斷的一邊,各執一邊,故名邊見。「見取」,如世間哲學家,見到一部分道理,取著不捨,以偏概全,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見取見。「戒取」是戒禁取見,如世間一切外道,各有其戒條,認為他們所定的戒條,最完善,取著不捨,生出一種知見,故名戒禁取見。「及諸邪見」,還有其他撥無因果的邪見。「昏昧汩沒,故名為濁。」五利使這五種不正確的知見,染污、渾亂眾生本來清淨的自性,所以叫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因為見地不清,非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假方便的行門,一定不能度脫生死。
解 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瞋、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瞋、癡、慢、疑」,平常講貪、瞋、癡三種根本煩惱,這裡講貪、瞋、癡、慢、疑五種根本煩惱,這是五鈍使。「煩動惱亂,故名為濁。」昏煩惱亂起來,所以渾濁不清。「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因為想把煩惱斷盡再成佛不容易,所以要明白凡夫心即是佛心,即心即佛的淨土法門,才能度脫生死,不然必不能度。
解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眾生濁是我們的果報。「見煩惱」是見濁、煩惱濁,這是個因,所感得粗惡、弊劣五陰和合的果報,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五種法,和合起來叫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色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心,都是弊劣不高明的果報法,所以叫眾生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在眾生濁之中,一定要欣厭二門,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行門,不然不能度脫生死。
解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因,見濁、煩惱濁不高明;果,眾生濁不高明。因果都陋劣,壽命就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活到一百歲的人很少,所以名字叫命濁。「命濁中」,在壽命短促命濁之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假若不是念佛七天就能得一心不亂,不必費長時劫的時間,不必辛勞勤修苦的行門,不能度脫生死。因為你修其他的法門,還沒有修好,壽命到了,怎麼能度脫生死呢?
下面再看蕅益大師解釋,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解釋得真好!
卍卍卍解 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蕅益大師重復次第再解釋,用信心、願力,莊嚴出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行持。信願行三法具足,念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把劫濁轉成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把見濁轉成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把煩惱濁轉成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把眾生濁轉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我們壽命活不到一百歲,把命濁轉為無量壽的壽命。
解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本師在五濁惡世,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解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現在把釋迦本師所得的果覺妙法,全體授給五濁惡世的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阿彌陀佛的境界,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與十方諸佛,才能究竟窮盡其中微妙的事理。「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九法界的眾生,自已的力量所能信受、能瞭解的。
解 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世間有三種:一、正覺世間,佛的法界。二、有情世間,九法界的眾生都是有情念,所以叫有情。三、器世間,依報國土沒有情念,好像器具一樣。
「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經文說:「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諸眾生,別指有情世間中,六道凡夫的眾生,所以叫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一切世間,三種世間當中,除了正覺世間外,器世間、有情世間,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說「通指」。「器世間」是依報國土,有四種土。「九界有情世間」,是正報有情即九法界眾生。
解 丁二、教主結歎。
解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前面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我們。「此本師付囑」,這裡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付囑我們。「囑語略別從通」,付囑我們的話,把別的解釋略掉,從通的解釋。
「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前面經文:「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經文就是勸信流通。這是諸佛苦口婆心,說至誠無妄、真實不虛的話,在各國所教化的世界,勸導本國眾生,應當深信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而相信這部《阿彌陀經》。「汝等」二字,是叫我們大眾,應當相信釋迦佛所說的話,並及十方諸佛所說的話,應當知道,文殊菩薩、迦葉菩薩等,包括九法界的眾生,都是釋迦佛所付囑的。下面講教主的結嘆。
經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行什麼難事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解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信願持名這個行門,不假參究、不勞觀想,圓轉五濁惡世,前面說:「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你只要深信,就能證入,不是用意識思量所行的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假若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來五濁惡世,示現得到大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以他的大智慧、大悲心,見這個行門、行這個行門、說這個行門,我們眾生怎麼能稟受信願持名這個法門呢?下面再說到,你假若聞到信願持名的法門,不修行,怎能得度?
解 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
然而我們處在壞時間之中,決定被時間所限制,被苦腦所逼破,你想了生死,怎麼了呢?
解 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不信仰淨土法門,你處在五利使邪見之中,決定被邪智慧纏繞,被邪師的邪知邪見迷惑。
解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你處在貪、瞋、癡、慢、疑之中,決定被第一個貪欲煩惱所陷害。「惡業所螫」,「螫」是傷害。你造惡業,被惡業所傷害。
解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我們眾生的果報,就是身體這個臭皮囊,你沒有修行用功,決定安定於臭皮囊充滿污穢之中,不能洞察覺悟。「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你甘心處於臭皮囊陋劣卑弱中,不能奮發飛揚。
解 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你處在命濁之中,時間如石火電光,無常一下子把你吞掉,你想修行用功,還沒修行用功,就死了。
解 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熢烰宅裏,戲論紛然。
「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你假若不知道淨土法門,是甚難稀有第一方便的法門,力行不懈,求出五濁惡世。以為除了淨土法門,另外別有一個妙法,可以出五濁惡世。「熢烰宅裏,戲論紛然。」「熢烰」是大火熾然。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在大火宅裡面,你還講議論紛紛的遊戲之論,說這個法妙,那個法妙,結果被大火燒死了。
解 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
「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只有深切知道持名一法,是甚難的法門,你才肯死盡偷心,不再打冤枉主意,還想學什麼妙法,把持名妙行,當作寶貝。
「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極力說持名妙行,是甚難的法門,而且深切的囑付我們應當知道。
「初普勸竟」,流通分第一科普勸講完了,再講第二科結勸。
解 乙二結勸
經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釋迦佛把《阿彌陀經》講完了。「舍利弗,及諸比丘」,當機者舍利弗,及除了前面講的一千二百位十個大比丘之外,還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的眾生都包括在內,還有天眾、人眾、阿修羅眾等。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是三善道之一。六道的眾生裡,只有三善道的眾生能來聽經,三惡道的眾生被惡業繫縛,沒機會來聽經。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大家聽完這部《阿彌陀經》,皆大歡喜,生起信心,而受持淨土法門。「作禮而去」,大眾都起來頂禮謝法,都一心念佛去了。
解 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惑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淨土法門,最直捷、圓頓,可以圓轉五濁,橫超三界,直截生死,一生成佛,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世間的人難以相信、難以知道,沒有人能夠發問。「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釋迦佛的大智慧,鑒察到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所以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希望眾生能得到四悉檀的利益。「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佛說淨土法門,如以時雨來教化一切眾生,使聽法的人都歡喜信受奉行。「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惑名信,領納不忘名受。」身心喜悅叫做歡喜,絲毫沒有任何疑惑叫做信,領納於心,不會忘記叫做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佛說《阿彌陀經》,能令眾生出苦海,得到大涅槃之樂,是為大恩大德,所以眾生五體投地,歸命頂禮,叫做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依著釋迦佛開示的淨土法門修行,持念阿彌陀佛,生到西方一定證得三不退,一生成佛,叫做而去。
講到這裡,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完了,下面是蕅益大師著《彌陀要解》的因緣。
蕅益大師 跋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復研《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淨業,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請余為述要解。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脫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讚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跋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佛經上說,到了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很少有一個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只有依著念佛法門才能度眾生。「嗚呼!今正是其時矣。」嗚呼是感嘆詞,現在不正是末法時代嗎?你修其他的法門不能得道,只有念佛法門才能得度。「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淑」是善、好。你捨掉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怎麼能得到好結果呢?下面蕅益大師現身說法。
跋 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旭出家時」,蕅益大師名字叫智旭,他出家的時候,「宗乘自負」,以禪宗參禪,自以為了不起。「藐視教典」,瞧不起講經的法師。「妄謂持名,曲為中下」,更瞧不起持名念佛法門,認為那是中下根的人修的,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法門,我那時候很狂妄。
跋 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復研《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
「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後來因為生了一場大病,發現參禪的功夫,對了生死用不上,才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復研《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再研究《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彌陀略解圓中鈔》,以及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等,闡揚淨土法門的書籍。「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才知道念佛三昧,是無上的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才肯死心塌地持名念佛,一萬頭牛也不能挽住我,這是比喻蕅益大師信願堅固,死心塌地執持名念佛,再不被其他法門所轉動。下面再講著《彌陀要解》的因緣。
跋 吾友去病,久事淨業,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請余為述要解。
「吾友去病」,「去病」是成時大師的別號。我蕅益的道友叫去病,「久事淨業」,他修淨土法門很久了。「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請余為述要解。」「炳著」是很明顯。去病師父要我著述《要解》,希望我用簡要的文字來註解《阿彌陀經》,使大家看了能夠明顯瞭解這部經的要義。
跋 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脫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讚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因為我要與法界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病師父要我寫《要解》,道理上我不能推辭。「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我在清朝順治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拿起筆來寫《阿彌陀經》的註解。「脫稿於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完稿於十月初五,一共寫九天完成。「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我發願著述的《要解》一句一字,給眾生作淨土的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誰能見到這本《要解》,聞到這本《要解》,都能同證三不退。「信疑皆植道種」,相信的人也好,疑惑的人也好,都能種植佛道種子。「讚謗等歸解脫」,讚歎的人也好,毀謗的人也好,都能得到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我仰望諸佛菩薩來攝受、證明我。「同學友人隨喜加被」,我的同學和我的友人,隨喜加被我。「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蕅益大師的別號叫西有道人,名字叫智旭。「閣筆故跋」,把《要解》寫好放下筆來。「跋」是寫在文章後面言簡意賅的文字,內容多屬評介、鑑定或考據性質。「時年四十有九」,這本《要解》是蕅益大師四十九歲那一年寫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到這裡,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