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持名,不勞觀想。
解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問:《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專門闡明作觀想,蕅益大師怎麼說不必作觀想呢?
答:此義即出《觀經》。
阿彌陀佛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述是《十六觀經》勝觀的觀想,阿彌陀佛額頭上的白毫宛轉,像五個須彌山那麼大,兩個眼睛像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阿彌陀佛的面孔該有多大?因為《十六觀經》前面講的,是觀想阿彌陀佛報身佛的相;而以我們凡夫的心力,是很難觀想到的。
所以《十六觀經》講了十二種勝觀,到第十三觀,單開一種劣相的觀想。觀想應身佛,一丈六尺高;觀想一丈六尺高的相,觀想不來,觀想八尺高的相也可以。
依但是業障重的眾生,第十三觀劣相觀,觀一丈六尺高,甚至八尺高的相,還是觀想不來。所以在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稱名不是觀想,是口裡稱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經》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
現在到了末法時代,眾生業障重的很多。所以《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跟《十六觀經》並沒有相違背。《十六觀經》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阿彌陀經》就是專主第十六觀稱名的功夫。
即使到了末法時代,人的根機鈍劣,但若能在事相上,觀想一丈六尺高、八尺高的佛像或者稱念無量壽佛的名號;則理性上未嘗不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號,是心是名號。
依著《十六觀經》講的道理。
觀想第十三觀劣相觀,不必再去觀前面十二種勝觀,因為觀不來。
稱念佛的名號,不必再去觀第十三觀劣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