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說前五識之生緣,若兼後三識(即六、七、八識)則有頌言:「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頌中前三句即說明前五識之生緣,五六二句前面也已說明,今僅解釋第四句:「後三五三四」句。
後三,即指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五三四者,謂第六識五緣生,第七識三緣生,第八識四緣生。茲略釋於後:
(一)第六識五緣生:1、根。2、境。3、作意。4、種子。5、根本依。是第六識於九緣中,固不假空、明二緣。又除分別依者,即自體故。又除染淨依者,即是根緣故。除去四緣,只用五緣也。又第六識若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及夢中意識,即具五緣。若明了意識(即五俱意識),即隨前五識,或七八九緣,多少不定也。
(二)第七識三緣生:1、作意。2、種子。3、根本依。是第七識於九緣中,除空、明外不言根、境者,以根、境俱是第八識故。又除分別者,以第七識但內緣故。不言染淨依者,即自體故。
(三)第八識四緣生:1、根。2、境(即根身、器界及一切種子)。3、作意。4、種子。是第八識於九緣中。除空、明外,不言根本依者,即自體故。不言染淨依者,即根緣故。又除分別者,以不緣見故。
茲更列表以明諸識生緣:
說明:
1、前五識內依本識、種子、外隨作意、五根、五境等緣,必須內外眾緣和合,前五識方得現前。因此,前五識或俱,或不俱起。何者?若外緣頓合,則五識俱起;若外緣漸合時,則或二、三、四,或唯一識起。《解深密經》喻云:「如大瀑流水,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乃至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諸識亦爾。」
(八識╲) 生緣 空 明 根 境 作意 第六 第七 第八 種子
眼識 Ο Ο Ο Ο Ο Ο Ο Ο Ο
耳識 Ο Ο Ο Ο Ο Ο Ο Ο
鼻識 Ο Ο Ο Ο Ο Ο Ο
舌識 Ο Ο Ο Ο Ο Ο Ο
身識 Ο Ο Ο Ο Ο Ο Ο
意識 Ο Ο Ο Ο Ο
末那識 Ο Ο Ο
阿賴耶識 Ο Ο Ο Ο
2、前五識行相粗動(粗顯浮動),其所藉眾緣,時多不具故前五識現起時少,不現起時多,故曰:「緣多而易間斷」也。
3、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藉眾緣,無時不具,故一切時,常得現起。若遇違緣,有時不起。違緣者,五無心位也。謂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極重睡眠、極重悶絕,此五位中,皆無第六識。除此五位,於平常時,恒得現起。故間斷時少,現起時多也。
4、若七八二識行相微細,所藉眾緣,一切時有,故無有緣能作障礙,使令不行,故云「緣少而恒現起」也。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十七)─第五講表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http://www.haihui.org.tw/bbs/list.asp?unid=1428
一、「病危」、「斷氣」─以一般漸命終者言之,一期生命將盡,先「病危」,然後「斷氣」。在醫學上,呼吸、心跳停止,即為死亡(命終),然在佛學上,仍屬「臨終」階段而已。
二、「身漸冷」─吾人平時由於第八識遍滿執受根身故,全身上下遍滿皆暖(體溫),若臨終時,第八識不再遍執根身,漸漸捨離根身,隨所捨處,冷觸便生,所以身體開始一部分一部分變冷;或從上冷起,或從下冷起,直至最後一處冷時,第八識方離身,方完全不再執持此身。故於全身冷透前,第八識對部分根身仍有執持作用,亦即第八識還在身。
只要第八識還在,第七識必在,以第七識執第八識為我,無始來未嘗剎那斷故。七、八識既然還在,則第六識就有作用的可能,以第六識起現行所藉緣甚少,甚易現行故;第六識既還現行,亦即還有意識知覺。而部分身體尚有體溫處,為第八識仍執受之處,則身根未壞,故身識等仍有作用,亦即尚有觸覺等。故斷氣後,看似已無知覺之屍體,其實不然,只要部分尚有體溫,即尚非六識全停,尚非「悶絕無心」之位。
有許多實例,可資證明,如道證法師於行醫時,見過不少病人,於醫生宣布死亡數小時後,遠方親屬趕到,亡者突然鼻出血或流淚;彼亦曾於病人斷氣後,仍為開導佛法,亡者因而感動淚流滿面!此類事例甚多,不勝枚舉。
是故身體尚有「暖」在,則尚有「識」在,即尚未「命終」,仍屬「臨終」階段,經論云:「壽暖識三,不相離故」。
復次,身分分冷,由其最後冷處,可判斷亡者將會投生何道?《大集經》臨終徵驗偈云:「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謂最後冷處若為頭頂,即第八處從頂處出離,則其人為證聖果或生淨土;若從眼處出離,則投生天道;若從心臟處出離,則投生人道;乃至從腳板出離,則墮地獄道。或問:《瑜伽師地論》言不論從上捨起,或從下捨起,如是漸捨,乃至「心處(心臟)」,故最後捨處皆為「心處」,所謂「然最後捨,唯在心處」,此說似與前說相違異?答:近代太虛大師曾融會二說云:「然腳頂最後冷,亦與心處同時冷」,依此則最後冷處蓋有二處:一為心臟處,一為頂眼等處。而判斷亡者投生處,須依頂眼等處;若最後冷僅心臟一處,則應為投生人道者矣。
三、「亂心(悶絕無心)位」─在臨命終人將要全身冷透,第八識將要離身之時,心識落入「悶絕無心(極重悶絕、全無知覺)」狀況,蓋此時六識全然不起,只剩七、八識故。此時又稱「亂心位」,蓋吾人平時出主意、指揮行動之第六識不起,故惟任八識田中諸業種子紛亂欲起,喻如國無真主,則亂臣賊子齊現前也;《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尚未全身冷透),一生善惡(諸業種子),一時頓現(紛亂欲起)」,亦即指此「亂心位」而言;雪公常作「搖彩」喻,猶如彩券箱中諸獎搖滾翻動,不定搖出何獎?在此紛亂時刻,端看那一業種子最強有力(因緣成熟),就先起現行,即此業力,能牽引第八識中果報無記名言種子現行(「名言種子」即萬法各自的親因緣種子),形成下一期生命果報(先形成中陰身)。
若約八識業種紛亂欲起,則名「亂心位」;若約前六識全然不起,則名「悶絕無心位」。然「悶絕無心位」通於其他時位,如極重睡眠、入無想定等;而「亂心位」則專就臨終最末,識將離身之時刻言之。此時刻有長有短,障重則長,障輕則短。
四、「識離、中陰身」─「亂心位」後,第八識離身,全身冷透,此時方為真正的「命終」,此前皆屬「臨終」階段。
從「斷氣」至「識離」,時間多久?此則甚不一概,蓋神識出離與其人之品行、願力有關,大善大惡者甚快,一般人則較慢,然多數在幾小時乃至二十四小時內出離。
第八識一離身,一剎那間即形成「中陰身」。「中陰身」乃第八識離開前五陰身後,尚未形成下一期五陰身前,中間暫時形成的一個五陰身。到底會形成那一道中陰身?端看亂心位上起現行的業種子是與那一道相當而定。若是人道的善業種子(如持五戒等)現行,則牽引第八識中人道果報無記名言種子現行(第八識中含藏三界六道名言種子,法爾各別),而形成人道中陰身;若是畜生道之惡業種子(如行邪淫等)現行,則牽引第八識中畜生道果報無記名言種子現行,而形成畜生道中陰身。故中陰身的形成,是以各道名言種子為親因緣,以業種子為增上緣;然增上緣除業種子為牽引主力外,尚需「自體愛」為滋潤助力。所謂「自體愛」,指眾生無始來,我執我愛不斷現行力故,於一期臨終階段,以為自身將無,便極愛自身;如此極重「自體愛」,能滋潤業種子及名言種子現行為果,因而「本有(原本五陰身)滅,中有(中陰身)生」矣!
又中陰身形類(模樣)為何?答:「彷彿生陰」,經論云:「隨所當生,形類同彼」,謂與將要投生的那一道五陰身相彷彿,然形量較小;如將投生人道,則其中陰身如人間五、六歲小兒;又如將投生為牛、馬,則其中陰身如小牛、小馬然。
又中陰身壽命為何?答:「未得生緣,七日死而復生」,謂中陰身壽命極短一念,極長七七日,在七七日中若未遇投生機緣,則每七日死而復生。然則,死而復生之中陰身與原中陰身為同類?或異類?經論云:「或同類生,或由餘業轉,餘類生」,謂有的同類,有的異類,如眷屬為彼誦經、念佛,作諸功德;或為彼殺生祭祀,作諸罪孽;由此善惡福慧業力為增上緣故,而使中陰身轉變為他類(如人中陰轉變為天中陰或鬼中陰等。)
五、「攬二渧」─中陰身形成後,等待有緣父母而投生。以業力故,其於當生之處,不論多遠,皆能見聞無礙,到達無礙;然當生處的業力範圍以外,則無所見聞,不能到達;《瑜伽師地論》云:「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故中陰身於有緣父母處,可得見聞,「見父母淫事,起境界愛」,於有緣父母行淫之境,起極重愛染心、邪倒心;經論云:「男中有愛母憎父,女中有愛父憎母,自謂己身與所愛境(或父或母)合,所洩不淨(父母精卵),流至胎藏(子宮),認為己有(以為自己所洩),生歡喜心,中有便滅。」中陰身一滅,第八識離中陰身,同時吸攬精卵二渧而住,如磁毛石吸鐵,此謂「三和合」,即開始坐胎,形成下一期五陰身(以上就胎生言,詳參《佛說入胎經》、《瑜伽師地論》、《宗鏡錄》)。
故現代科學言精卵和合就能成胎,並不精確,若無中陰身之投入,第八識之攬和依托,則不能形成有情生命也。
或問:現今科技發達,有所謂「試管嬰兒」、「複製羊(人)」等,並未有父母行淫之境,此又如何解釋?答:上所述「境界愛」乃就胎生、卵生之中陰身所見境界之一端而言,其實,四生之中陰身所見境界並不一概;蓋業力為主,於業緣當生處,幻見何種境界皆有可能;所謂「循業發現」,由業力故,妄現諸境,而未必其處實有此境也。以地獄道化生言之,如屠宰者,由殺業故,命終後形成地獄道中陰身,於其當生處,幻見許多同業有情正行屠羊等事,由先所習故,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地獄)境色所拘礙,中有便滅,生有續起!由此可推知,儘管投生因緣有所變化,然仍以業力為主,在其他助緣具足之處(足以培育胚胎的條件,如精子、卵子、細胞核、核酸及溫度、濕度等),中陰身就有可能於此處幻見淫事等境而起「境界愛」,而投進去。
以上「識(本識攬渧)」一支說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