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解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第一釋名」,第一重玄義,先解釋經的名字,「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此經」就是《阿彌陀經》,能說的是佛,所說的也是佛,都是究竟覺悟的聖人。佛經很多,每一部經都有一個經名,用人、法、喻三種法相組成七種立題,即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
單三者:
一、單人立題,如本經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是人,所說的阿彌陀佛也是人。
二、單法立題,如《涅槃經》。
三、單喻立題,如《梵網經》。
複三者,把三種法相重複起來:
一、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
二、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譬喻。
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譬喻。
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譬喻。
現在講的《佛說阿彌陀經》,能說及所說的都是人,故為單人立題。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解 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的「佛」,是指娑婆世界能說的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乘著大悲願力,他最初發心,就是觀眾生苦,發大悲心,由大悲心,發度盡眾生的大願,所以生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
梵語佛陀,翻成中國話叫覺者,者是指人之詞,覺者是大覺悟的人,不翻為覺者,因為梵語佛陀具有三種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是中國話的覺者,沒有三種意思,所以保留梵語佛陀,這叫「含多義不翻」。
蕅益大師智慧高深,他解釋三覺:
「以先覺覺後覺」,先覺,佛自己先覺悟,叫自覺;覺後覺,覺悟其他的眾生,叫覺他。
「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叫覺行圓滿。具足三覺,成為佛陀,這是我們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能說的教主。
解 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說者,悅所懷也。」「悅」是歡喜,「懷」是心懷,悅其所懷,「佛以度生為懷」,佛說話和我們凡夫不同,佛沒有第二念,以度眾生為他的心懷,佛要把度眾生的法門說出來,心裡才歡喜。
「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佛在《阿彌陀經》最後結經的時候說:「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佛說法是應機而說,要是眾生沒有成佛的根機,佛不說這種法門;佛觀察眾生成佛的根機成熟,才說淨土法門難信之法。你能生起信心,發起願力,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西方,就了生脫死,得到究竟解脫的利益。
因為佛有大悲願,要普度眾生,說其他的法門,上根利智的人,可以得利益,中根下根的人夠不上,不能普度眾生。佛只有說淨土法門,才能把眾生度盡,滿他的大悲願,所以佛說淨土法門,心裡大生歡喜。
其他宗派的人批評淨土法門,是權巧方便之教,不是真實的法門,認為念佛生到西方,修行慢慢進步,再聞實教法門,等於《法華經》說的:「會三歸一,開權顯實。」
佛過去說的三乘法門,都是權教法門,到法華會上,會三乘歸到一乘,開權教顯實教,才是真實的法門。
蕅益大師認為淨土法門,念佛生到西方,一生成佛,是實教法門,不是權教的法門。
因為一生到西方,究竟解脫,不必會三乘歸到一乘,再來一趟。
下面經文上有明文:「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生到西方,有很多一生補處菩薩,哪需要另外一套法門來教化他們呢?
「佛說」二字,已經講好,再講「阿彌陀」三字。
解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是能說的佛,阿彌陀佛是所說的佛,是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
「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阿彌陀佛最初親近世自在王如來,在世自在王如來會下發了四十八大願,依著四十八大願修行,積功累德,莊嚴成就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信願行三資糧,行就是念佛,有信心、願力,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信願念佛的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永遠不會退轉,下面講到經文時,會再解釋。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大願、立大行,修無量功德,莊嚴出來的極樂世界。
不懂發願修行,因果道理的人,認為《阿彌陀經》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這只是個理想國,因為我們住在娑婆世界的人,人生八苦,有一種求不得苦,所求的都不能滿願,於是想出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有種種好,沒有一點欠缺的國度,實際只是理想,不是事實。
講這種話的人,是不懂因果報應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不是阿彌陀佛發空願,在虛空之中成就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大願,修無量功德,莊嚴出來的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等於現在有一個人,發心要建一座大寺院一樣。你不發願修大寺院,不會憑空完成一座大寺院,是依著你的大願力修行,積功累德,慢慢建築完成,莊嚴出來一座大寺院。
比如志蓮精舍建好以後,我們在這裡已經講了很多部經,這是事實,不是理想。我們一個博地凡夫,都能成就一座大寺院,更何況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修無量功德,莊嚴出來一個極樂世界,哪裡不是事實呢?
解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
「梵語阿彌陀」,印度話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翻成中國話叫無量壽,也叫無量光。「要之」,總而言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他的功德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依報、正報莊嚴都無量,說法無量,化度眾生無量,一一都是無量。「佛說阿彌陀」五字講完,再講「經」字。
解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金口」有二種解釋:
一、佛是金身,佛的口當然是金口。
二、是弟子尊重佛說的法,一切佛說的法,都叫金口。
「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解經的方法,有通別一對的解釋。上面「佛說阿彌陀」五字,能說的佛、所說的佛,叫能所一對。第六個「經」字,對著上面「佛說阿彌陀」五字,通別合為題目。一切佛說的法都叫經,但是這部經,不是「妙法蓮華」,也不是「大方廣佛華嚴」,有一個別名叫「佛說阿彌陀」。通名的「經」,和別名的「佛說阿彌陀」合起來,就是通別合為題目。
「教行理三」,佛說一切經,不出教、行、理三種,所謂教經、行經、理經。
教是如來說的言教,
行是佛經裡面指導我們的行門,
理是佛經裡面顯示的真如實相妙理。
「各論通別」,一切經不出教、行、理三種,教有通有別,行有通有別,理有通有別。「廣如台藏所明」,天台宗的教理含藏很多道理,《要解》不多講,你想瞭解更多,要研究天台宗的註解。第一釋名,把《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題解釋清楚了,接著講辨體。
[果東註:
根據《阿毗達磨雜集論》,經有五個意思:
結縵。教經。
佛陀的法語就像花一樣,能夠放出很多的香味、放出很多的功德。佛陀滅度以後,由後世弟子把佛陀的言教(法語)結集用成經。無量無邊的法語結集,就像用線把花串起來一樣,所以經有結縵的意思。
顯示。行經。
文字能顯示種種的真理、修行的方法。
繩墨。行經。
繩墨比喻為整個行為善惡的標準。佛經文字的記載,是我們整個修行的標準。
出生。理經。
我們這一念心跟經典文字接觸的時候,法語在我們心中運轉(熏習),經由不斷的讀誦、不斷的憶念,能夠使令我們內心生起很多的功德,信、進、念、定、慧等種種的功德,成就五根、五力。
所以經有出生的意思,本無今有,叫出生。本來我們內心當中是沒有功德的;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讀誦經典以後,透過這些文字的運載,我們能夠生起功德,生起對三寶的信心、精進心、念心、禪定心跟智慧心,所以經有出生的意思。
始覺。
湧泉。理經。
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像泉水湧出,今天湧出、明天湧出、白天湧出、晚上湧出。經由我們一次又一次的依著經典修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功德,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就像湧泉一樣,它是沒有停止的。
本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