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4/3/10 下午 12:25:59
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群書治要精華選讀)
人之事親也,
不去乎父母之側,
不倦乎勞辱之事,
唯父母之所言也,
唯父母之所欲也。
於其體之不安,則不能寢;
於其餐之不飽,則不能食。
孜孜為此,以沒其身,
惡有為此人父母而憎之者也?
人之事君也,
言無小大,無愆也;
事無勞逸,無所避也。
其見識知也,則不恃恩寵而加敬;
其見遺忘也,則不懷怨恨而加勤。
安危不貳其志,
險易不革其心。
孜孜為此,以沒其身,
惡有為此人君長而憎之者也?
人之交士也,
仁愛篤恕,
謙遜敬讓,
忠誠發乎內,
信效著乎外,
流言無所受,
愛憎無所偏,
幽閒攻人之短,
會友述人之長。
有負我者,我又加厚焉;
有疑我者,我又加信焉。
患難必相及,
行潛德而不有,
立潛功而不名。
孜孜為此,以沒其身,
惡有與此人交而憎之者也?
故
事親而不為親所知,是孝未至者也;
事君而不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
與人交而不為人所知,是信義未至者也。
父母怨咎人,不以正己,審其不然,可違而不報也;
父母欲與人以官位爵祿,而才實不可,可違而不從也;
父母欲為奢泰侈靡,以適心快意,可違而不許也;
父母不好學問,疾子孫之為之,可違而學也;
父母不好善士,惡子孫交之,可違而友也;
士友有患故,待己而濟,父母不欲其行,可違而往也。
故
不可違而違,非孝也;
可違而不違,亦非孝也。
好不違,非孝也;
好違,亦非孝也。
其得義而已也。
(《群書治要 昌言》)
【譯文】
人們侍奉雙親,不離父母身邊,不因勞累困辱而倦怠,聽從父母的話,滿足父母的期望。父母身體不安,就睡不著;父母飲食不佳,自己就吃不下飯。為此終生孜孜不倦,哪有這樣的人還遭父母厭惡呢?
臣子侍奉君主,無論大事小事的進諫都無差錯,無論多麼勞苦也不推辭。其被君主記住並瞭解,則不依恃恩寵而反更加敬業;其被君主遺忘,則不心懷埋怨反而更加勤勉。無論自身安或危都不更改志向,無論形勢險或易都不改變誠心。就這樣終生孜孜不倦,哪有這樣的臣子卻遭君主憎惡呢?
人與人交往,要做到仁愛、寬恕、謙遜、禮讓,忠誠發自內心,信用顯揚於外,不聽信流言蜚語,愛憎沒有偏私,私下謹防指責別人短處,聚會多說別人長處。有負於我的人,我對他更加寬厚;懷疑我的人,我對他更加誠信。別人有禍患災難一定相幫,暗中施恩於人而不圖報,暗中立功而不求人知。像這樣終生孜孜不倦,哪有與這樣的人結交還憎惡他的呢?
侍奉父母而不被父母認可,是孝行尚未至善;侍奉君主而不被君主認可,是忠貞尚未至善;與人交往而不被人瞭解,是信義尚未至善。
父母埋怨怪罪別人,而不去端正自己,知道這樣不對,可以違背父母之命而不去報復;父母要給人官位爵祿,可是這人的才能實難勝任,可違背父母之命不聽從;父母想追求奢侈靡費的生活,以使自己舒適快樂,可違背父母之命不予答應;父母不喜好學問,從而反對子孫求學,可違背父母意願而去學習;父母不喜歡賢良之士,不喜歡子孫和這些人交往,可違背父母之命與這樣的人交朋友;朋友遇到憂患,等著自己去幫助,父母反對前去,可違背父母之命前去幫助。
所以不應該違背的卻違背了,這是不孝順父母;應該違背的卻不違背,也不是孝道。一味講不違背,這是不孝;一味地喜歡違背父母之命,也是不孝。這都要看是否符合道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