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裡面斷沒有關係;心裡不能斷,念茲在茲,心裡要常有阿彌陀佛 | 怎麼樣收心?念一卷經 心定下來之後念佛號,那才能相應

張貼日期:2017/1/27 下午 12:51:27

口裡面斷沒有關係;心裡不能斷,念茲在茲,心裡要常有阿彌陀佛 | 怎麼樣收心?念一卷經 心定下來之後念佛號,那才能相應

「其中念吾名號,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是宋譯本裡所說的。「又《般舟經》曰,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般舟經》雖然不是專講極樂世界,它裡面有這段文字,介紹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所以經文有「爾時」,阿彌陀佛對這些菩薩們說,「欲來生我國者」,這是發願,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具足了信願,行門就是底下這兩句,常念佛號,相續不斷,無有休息就是相續不斷。重要的是心裡不能斷,口裡面斷沒有關係,心裡不能斷,念茲在茲,心裡要常有阿彌陀佛。過去李老師常常教我們,念佛人,真正在這一生得往生的,一定要換心,老師教我們要換心。換什麼心?平常我們的心都留戀著五欲六塵,心裡都有這些東西。現在人所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心裡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在心裡根深蒂固,不知不覺他就會起心動念。祖師講這是熟了,熟透了,隨時隨地它就冒出來;念佛不熟,常常忘掉,忘掉叫失念,不知不覺的念頭沒有了。初念佛的人都有這個現象,不要害怕。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濃,時間太久,念佛太生疏,時間短,所以這句佛號壓不了煩惱。知道之後,時時刻刻提起。也會時時刻刻忘掉,忘掉,一下驚覺起來,趕緊佛號就接著,這樣就好。應該有個三年、五年,真控制住了,心裡真有佛號,除佛號之外,其他的都沒有了

念佛加觀想也可以,觀想想佛,想佛是想你自己常常供的這尊佛。為什麼?你看習慣了,你天天看他,跟他很熟悉。臨終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就現這個相,為什麼?你跟他太熟了。所以我們專一,我們供佛像也不要供很多,供很多,臨終的時候,哪一個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個阿彌陀佛現了,那個阿彌陀佛怎麼沒看到?你這個妄念一動,佛就不見了。所以,像只能供一尊。現在方便,佛像供在家裡,你給他照一張照片,旅行的時候帶著照片就行了。是你家裡面所供的,你跟他很熟悉。處處都是要留意到專一,專一才產生效果,不能常常換。經讀一種,不要讀很多。念佛人讀經是幹什麼的?收心的。念佛,心要不專一,佛號沒有感應。平常心是散亂的,都是胡思亂想,怎麼樣收心?念一卷經,《彌陀經》念一卷,《無量壽經》念個幾品,第六品很好,四十八願,念一品,心定下來了,定下來之後念佛號,那才能相應。菩薩教導我們「淨念相繼」,淨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

真念佛的人,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你有一樁事情有求就是打閒岔、就是夾雜。這個世間徹底放下,真正明瞭這個世間是虛幻不實的,《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至少我們要到一真法界,就是到實報莊嚴土,那叫一真法界。到那個地方的壽命叫無量壽,現在我們明瞭,無量壽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曉得它也不是真的,所以真假你就不要問它,就無量壽就好了;不是真無量壽,能證得真無量壽。實報土裡面修行,就住在那個地方,住多久?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那就真無量壽,你證得妙覺圓滿的佛果,你不住在實報土,你又遷移,遷到常寂光去,回歸常寂光,證無量壽了。這是修行人、念佛人終極的目標,妙覺才是真正大圓滿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一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