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7/1/27 下午 04:02:33
「本願文曰至心信樂。《觀經》亦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下面跟我們解釋,「如何名為至心,又如何名為具足十念?此乃本願之關要」。這是關鍵,這重要的法門!「羅什大師於此」,鳩摩羅什大師對於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他「有最極精要之論」。下面就是羅什大師所講的,「師曰:譬如有人,於曠野中」,野外,「值遇惡賊」,遇到強盜,「揮戈拔劍,直來欲殺」,這是遇到強盜要來殺害他,奪他的財物。「其人勤走」,這人趕快逃,逃的時候「視渡一河」,看到前面有一條河。這個時候想,「若不渡河,首領難全」,肯定被他殺了。「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怎麼過這個河?「我至江岸,為著衣渡」?穿著這衣服趕緊下去游過去,還是把衣服脫掉?這急時一念,這是他想的,「為脫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過」,時間來不及,追得太緊了,「若脫衣衲,恐不得暇」,恐怕來不及;要是著衣渡,穿著衣服,恐怕渡不過去。「但有此念,更無他意」,這就講一心怎麼渡河。「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這是羅什大師的開示。行者就是修行人,就像這個渡河的情形,遇到強盜的情形一樣。我們念佛,是念佛名還是念佛像?這個念佛像就是觀像念佛,沒有佛像在面前是觀想念佛,這是《十六觀經》上說的。無間念佛,觀想也行、觀像也行、持名也行,最重要的是十念,這就叫至心,名為十念。你心裡已經集中在佛,除念佛之外沒有其他的心,所以三種方法都可以,觀想、觀像、持名都行。
三種裡面最方便的是持名,觀像跟觀想都不容易。觀像,像太細了,你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使是觀第一觀落日懸鼓,都不容易,那是觀西方。這個觀怎麼樣叫觀才成就?真的叫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到太陽剛剛下山的時候,紅太陽,光都很弱,你能看得清楚。觀想成功了,你在任何時候,你面前都看到太陽,睜著眼睛看到太陽,閉著眼睛還是看到太陽,你這一觀算成功了。你試試看,你能不能做到?如果第一觀都觀不成,後面就不必想了,後面比這個更難,所以觀想不容易。觀像,你供養佛像在面前,你天天看它,叫觀像念佛。你把佛像當作真人,天天禮拜,圍繞供養,你不離開它。但是你離開那個佛堂的時候,像就不在,你觀像就中斷,就連續不上。所以最方便還是持名念佛,無論在什麼地方,佛號都可以不斷。而持名呢?持名是十六觀裡最後一觀,就是第十六觀。佛也知道你煩惱習氣很重,是怎麼樣觀也觀不成就,後頭就教你持名,就教你念佛,所以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只要是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憶佛是心裡想佛,念佛是口念佛,心裡想佛,口裡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最要緊的,心裡除佛之外,沒有其他的雜念,萬緣統統放下,活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個法門你就修成功,你就有把握。十念,就是念念相續,這樣的清淨心念佛,念十句也能往生,這都是指臨命終的時候。
平常呢?平常修十念法也行,所以祖師也有提倡十念。但是從前的祖師提倡十念,他是盡一口氣為一念,這一口氣不拘多少,早晨起來,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做,沒有佛像就面向西方,方位也是求感應,面向西方合掌念十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這是對於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做早晚課的,用這個方法。我在前面也告訴諸位同修,我也有個十念法,在新加坡那個時候跟大家宣布的,就是十句佛號,不是一口氣的,就是十句佛號,更簡單了,一天九次。這個九次怎麼算法?這就定課一天九次,早晚兩次,早晨起來的時候要念十聲阿彌陀佛,晚上睡覺之前念十聲,三餐飯三次。吃飯之前,一般佛門弟子都念供養咒,我們念十句阿彌陀佛再吃飯,這不會忘記,飯前。工作上班的時候,工作念十句,下班念十句,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總共九次。每天都這樣做,一次都不缺,這就是十念法。這個十念法也能往生,就像經上所說的「至心信樂,具足十念,皆可往生」。容易,不另外費時間,工作再繁忙的時候都可以做,真的不礙事。這個方法人人都能學,很好學。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宗要》又曰:今經說十念,具此隱密、顯了二義」。下面為我們解釋,「顯了十念,即上文羅什大師所譬之十念」,這是明顯的,顯了的十念。隱密是什麼意思?「隱密義之十念,即《彌勒發問經》中,慈心等十念」。我們前面學過,你看他稱這叫隱密的十念法。「義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這個意思深。「意謂,能如《觀經》所說或什師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彌勒所問之十念,蓋於顯了中自然含攝隱密之深意。此語道破淨宗玄微,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極玄妙祇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我們就看到此地。這個功夫是在什麼時候發現?無論修哪種法門,即使剛才講的,古來祖師大德教我們的十念法,或者我們所提倡的一天九次十句念佛,都行,念到功夫純熟的時候,真正能夠看破、放下,彌勒菩薩所說的十念自然具足。一般人不能具足的原因,是放不下情執、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貪瞋痴慢,所以就不相應;果然能放下自然相應。所以這一句佛號當中,具足彌勒菩薩所講的十念,那你這十聲佛號念念都具足,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此地講隱密的一個道理。
如果再向隱密深處去體會,前面我們也講過幾次,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先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自性的德號。什麼人的自性?古來祖師大德跟我們說「當人自性」,就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跟諸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跟一切眾生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跟一切萬物的自性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一切眾生共同一個自性,那你念這一個自性不就全都念到!真的,一點都沒錯。古大德教給我們,大乘教裡面修行就這一個法門,唯一的,這句名號就第十八願,十八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納就這一願,這一願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就是《無量壽經》,全部《無量壽經》。全部《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法。所以一歸納就這一句,隱密的深義。《華嚴》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說盡了,說到隱密的根源。所以世間許多人仰慕玄妙的道理,豈不知最極玄妙的道理就在這句名號裡頭。你沒有智慧,你煩惱習氣很重,你看不出來,你體會不到。到你的功夫有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豁然大悟,知道這個玄妙原來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這句佛號裡面,你發現了。於是你會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你這一生決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