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與前行》之三:淨土宗旨,信願行三 YouTube及文字
摘自 02-042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204集
法文居士學習報告 「《淨土與前行》之三:淨土宗旨,信願行三」
淨空老法師講評
[ 讀書筆記 ]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門門都有經典做依據,如果不從經教上下手,都叫做盲修瞎練,很少有成就的。
讓我們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幾乎每天都在講,沒有一天是休息的。這為什麼?就是修行需要有理論依據。
理論、方法、經驗都在經典裡頭,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須按淨土經典所說,生信發願,專心念佛,決定現生求生西方。
對絕大多數念佛人而言,必須深入學習淨土經教,明確認知淨土宗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方不致盲修瞎練,
最終失壞了寶貴的得人身、遇佛法、聞淨土的大好因緣。
◆認識淨土是末法唯一超越生死之大道,則能抉擇專修淨土法門。
而淨土修行,首先須明確其修學次第。
所謂次第,乃前前為因、後後為果之心法緣起規律,
若顛倒、紊亂次第而修,則方向不明,效果不彰,久修無功,事倍功半,乃至懷疑自己不能往生。
◆今試總結淨土修學次第如下:
一、首重淨土修學關要之認知,所謂關要即往生淨土之條件,感應彌陀之主因,即信願行三法。
而認知往生條件,不等於深明其具體內涵,如同會叫媽媽,未必懂得媽媽二字之內涵。也有人知道淨土要修信願行,但能說出信、願、行具體內涵者甚少。不明內涵如何修學?
二、故次須認識信、願、行之具體內涵及表現。
而懂得內涵,不等於內心已具足信願,就如同雖知媽媽二字含義,未必有真實孝心、感恩心。
三、故三須明瞭信、願、行之修法,並付諸行動勤加修習。
而付出努力修習,不等於已修習到量,如雖有孝心,未必能久病床前恆常穩固。
四、故長時專修直到專一、相續、堅固之真切地位,方可謂具足信願、老實念佛,方能決定往生。
在此之前,遇淨緣則起,遇染緣則退之不真切信願,非決定不能往生,往生不決定耳。
◆淨土法門之所以奇妙特別,因其有特別教理,
其特別教理,必須通過如法學習如來金口親宣之淨土經典,方能建立正確認識。
不可隨心所欲自我合理化,
亦不可道聽塗說隨順外道邪見,
甚至即便是佛法正理,亦不可簡單的以通途教理來論判淨土教理。
否則,不只一般人不能認識淨土、不能建立信心,
即便通宗通教之人,亦會因以通途教理而論淨土法門,致淨土正見無由生,淨土正信不能立,
此種事實,觀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破斥諸師對九品誤解即知。
◆淨土法門,真是最高尚、最圓滿的法門。
若誣為愚夫愚婦之行者,直是謗佛謗法,地獄種子。
不信淨土者,其愚狂墮落,是至可憐愍者也。
◆淨土法門之所以超勝一切法門的原因,在於一切法門依靠普通教理修心,完全依靠自力。
唯有淨土法門,是以己信願感佛慈力,因佛力加持而橫超度越,這就是特別教理之關鍵。
◆若要正確認識淨土,必須學習淨土根本經教;
而釋迦本師所宣之淨土經教,乃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理事因果、依正莊嚴之如實說明;
又西方淨土是彌陀因地法藏菩薩大願大行之所莊嚴成就,萬行又以弘願為前導,故知極樂世界之根源,即彌陀弘願。
弘願乃極樂之藍圖,極樂是弘願之成就,
藍圖與成就,必因果相符;
彌陀因地弘願如是發,西方淨土就如是呈現,
西方淨土現前之現象,亦必本源於彌陀本願之藍圖中
阿彌陀佛是甲方,本願是合同,念佛人是乙方,
念佛人信願持名,合同即合法生效,彌陀願力必然兌現,往生淨土一生成佛。
這就是所謂的淨土教理。
◆淨土教理並非與通途教理全無關係,修行淨土並非要廢棄通途法門(即聖道門)
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
又往生西方,固然以信願持名為正行,
而佛陀宣說淨土經教,《無量壽經》中強調往生正因,《觀經》中當修淨業三福,古德強調持戒,印祖重視倫常,豈可捨棄一切聖道修行?
若不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尚是貪瞋熾盛動盪不安之心,如何建立穩定堅固之真信切願?
若不深信因果報應、三世輪迴,尚是斷滅見之地獄種子,如何希求此生命盡安樂去處?
若不至誠皈依三寶、隨順佛教,如何信仰歸投佛陀所講十萬億佛國土以外之佛?
若不發厭離心,尚且耽著今生、追求現世欲樂,如何真正欣求往生西方?
若不發大菩提心,為度眾生願成佛,如何有廣大資糧往生上品?
若不深明第一義諦,如何理事圓融的欣厭具足念念執持,同時又了知念念不可得,以上上品往生,花開見佛逕證無生?
聖道門若廢,淨土門亦滅。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
三法具足,決定往生。
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
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
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決定信願。
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
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善導大師,釋至誠心為表裡一如之真實心,正與《大學》之誠意正心一致,
慎獨、不自欺方能誠意,
遠離忿懥(瞋)、恐懼(痴)、好樂(貪)、憂患(痴)方能正心,
故知真信切願須以世間善人之心為基礎,方能穩固建立。
善導大師以二河白道喻為行者守護信心,以水火二河比喻貪瞋煩惱,水河澎湃可淹沒白道,火河洶湧可燒毀白道,說明貪瞋煩惱現行做主,信願必然退失。
故云:「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此正師父上人教導扎好三根,印祖教導奠定淨業基礎之意。
如印祖云:「譬如築室,先治地基。地基堅固,無往不宜。是以學佛,先須敦倫。倫常無虧,方合道真。」
又云:「須於身口意三業之間,修善斷惡,方可與佛合德。」
◆善導大師釋深心為深信心,其文曰:「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古德所謂真信、深信、決定信,皆指無有絲毫疑惑堅固不退之信心也。
◆善導大師釋迴向發願心,其文曰:「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若真具信願,必修念佛正行,
不修正行則表信願有虧。
行如車牛,願如御者,信如前導。
導與御者,正成就其車牛之進趣耳。
如聽任時光虛度,則過在自身。
可念而不念,表所願不切。
信願有虧,縱念得甚好,定力過人,亦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此處所謂有信願,非真有信願,
因不能發起念佛行之所謂信願,即假信願、不到量之信願,故不能往生;
印祖恐人錯認自己有信願可往生,而不注重正行,
不知不注重正行,信願便非真,便不能往生也。
◆具足信願即可決定往生,不需念佛行嗎?
真信切願之心所緣對境即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
因此一念信願即一念憶佛念佛之行,即便不以稱念名號表現在外,亦念念信願行三法圓滿具足、念念與彌陀本願感應道交。
《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吾人修行,固當首先注重生信發願,並以念佛實行,如印祖云「半日學解,半日學行」,
符合淨業宗旨,則必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如蕅益大師《要解》云:「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
◆淨土一門,但具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無論惑業之厚薄,功夫之淺深,皆於臨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
◆彌陀願海乃一切淨土教理之根本,
故淨土修行理論方法之根源,亦在彌陀願海之中。
具信願行即得往生,乃彌陀因地發願時所開設的往生條件,因此吾人只要符合此條件,彌陀慈父必來接引往生。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種大願。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稱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知
佛念眾生,如母憶子。
眾生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現生蒙佛加被,業障消滅,諸緣順適。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從茲入聖超凡,了生脫死。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但今有人弘揚淨土,摒棄其他單談第十八願,此必不可,
第十八願是往生條件,
但若不知
彌陀願海救度眾生種種利益事,
往生淨土種種殊勝功德,
又為何希求往生呢?
若單談第十八願即可,其他是多餘的,釋迦本師又為何宣說呢?應慎思。
老法師: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又聞到佛法裡面的第一法門,淨宗,這個緣分多麼難得!
緣具足了,
問題在我們自己本身業障、習氣太濃了!無量劫來六道輪迴累積的習氣,很難拔除,
這是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的障礙所在。
佛菩薩就應化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
如果真正好學的人,有機會成就。
沒有往生的念頭,依然留戀娑婆世界人天福報,他能不能得到?能,他不能生淨土。
人天福報是短暫的,如夢幻泡影;
往生西方是究竟的,無量光壽,
這兩個不能比,差太遠了!
怎樣取捨,
這是大智慧,這是大福報,大因緣。
◆過去無量劫來,我們有沒有遇到過如此殊勝的法緣?肯定有,不止一次。
遇到怎麼樣?每一次都丟失了,都沒有把它抓住,隨著自己煩惱習氣流轉。
這一生依然如故,這怎麼得了!佛在經上對這些人非常感嘆,呼之為「可憐憫者」。
◆那這一生我們想不想抓住?
宋朝的瑩珂法師…
三天的佛號聲聲都是真誠心、菩提心,不是妄心,感動阿彌陀佛。佛來了
◆我們今天念佛,
經教聽明白、聽懂了,想想自己這一生的罪業,還要加上過去無量劫來累積的業障,我們的前途是三途還是極樂世界?
如果極樂世界沒把握,那三途就肯定了。
怎麼辦?長劫的輪迴受報,苦報。
這個苦報,過去不知道輪迴多少次了,還再幹嗎?
所以真的要做一個抉擇,
我選擇極樂世界,我選擇親近阿彌陀佛。
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信、願、行三資糧要具足,
具足之前要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不至於產生誤會,才能往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菁華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