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處令熟。熟處令生
覺照
不分別
老實念佛
志氣須剛烈。功夫用軟磨。
一念真誠。勿間斷。勿分別。
未來勿將迎。已過勿留滯。專顧現前一句。
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
平平常常。掃除一切。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身心一如。熾然而念。
除卻阿彌總不知。
矜躁卜度。希冀玄妙。背境向心。思量分別。計功求速。
捨外趣內。背境向心。於鬼窟中作活計。
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以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
修觀世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萬物盡從成熟得。
熟果不搖翻自落。
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
矜躁狐疑。欲速轉遲。
生禽誰喚卻驚飛。
呂振羽來問學道之方。
告以去迷就悟。
又問捷徑。
告以真幹兩字。
仍未滿意
復告以
節省時間。
愛惜精力。
作鈍功夫。
◎學道無他巧。只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而已。
習氣 覺照
何謂熟處 分別 何謂生處 不分別
世味 老實念佛
但得一念熟。其餘自然生。
◎學道須
具大勇猛心。立決定志。
不顧生死。不計成敗。
始有相應分。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
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
敗愈多。戰愈力。
自是敢戰而拼死。予始勝。
◎志氣須剛烈。
功夫用軟磨。
◎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
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
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
◎習重者業重。
習淨者業淨。
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
◎鏡體本明。塵垢蔽之。
垢若不除。明何由生。
若欲去垢。當從察過去習始。
◎改習即立命之基。習淨。業自消。
◎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
不念是迷 念是悟。迷即不念 悟即念。
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
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
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
◎念佛要法。只有一念真誠。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已過勿留滯。
專顧現前一句。字字分明。
◎去日之非不可留。
今日之是不可執。
◎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妄想千般都不管。
一聲佛號要分明。
◎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
一聲佛號內。只貴字句分明。
勤作課。寬作程。
◎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即所謂第一念也。
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
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隨識即染。依智則淨。
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即第一念也。
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則流入第二念矣。
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闇。循理則明。
◎徹悟禪師詩云。
除卻阿彌總不知。
所謂
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蓋
管即不能直趨。
不管即所謂正信調直也。石屋禪師詩云。任他伎倆自磨滅。紅日依舊照高臺
不管即所謂正信調直也。
管即不能直趨。
◎造物所最忌者曰貳。狐疑即貳也。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云。
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省庵大師云。
唯有狐疑是棄材。狐疑即是偷心。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造物所最忌者曰貳。狐疑即貳也。
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唯有狐疑是棄材。狐疑即是偷心。
◎欲為苦本。
欲為道本。
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在人用之何如耳。
◎是法非思議所行境界。
唯有
掃除一切。直心正向。老實念去。
自有相應時。
若於字句分明之外。
少涉思量分別。或計功求速。
即墮魔網。
戒之哉。戒之哉。
掃除一切。直心正向。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自有相應時
少涉思量分別。或計功求速。
即墮魔網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
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慎勿
捨外趣內。背境向心。
於鬼窟中作活計。
當
身心一如。熾然而念。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當身心一如。熾然而念。
慎勿捨外趣內。背境向心。
於鬼窟中作活計。
◎妄想無性畢竟空。
故若真實勘透身心。更有何疑何慮。
種種思量卜度。皆由見地尚未透徹。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以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
修觀世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持名時。
當一心歸命。全身靠倒。
萬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當一心歸命。全身靠倒。
萬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當於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鑽木未熱得火何階。
鑿井見泥去水不遠。
華嚴經勤首菩薩偈云。
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
懈怠者亦然。
以智慧鑽專注一境。
以方便繩善巧迴轉。
靜處做動處鍊。
直斷千七百則葛藤。
常觀四十萬頃蓮花。
◎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
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積累熏修。務期精熟。非關質美。唯貴功純。
◎欲知將來結果。
只問現在功夫。
◎繩鋸木斷。簷滴石穿。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轉遲。
繩鋸木斷。簷滴石穿。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轉遲。
◎永明大師詩云。
萬物盡從成熟得。
又云。
熟果不搖翻自落。
生禽誰喚卻驚飛。
萬物盡從成熟得。
熟果不搖翻自落。
生禽誰喚卻驚飛。
◎淨土法門。非深明宗教者不信。
念佛之樂。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師語也
◎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無人不具。
邪多正少。退易進難。若都無苦。忍從何來。
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
◎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
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
◎閒時要忙。忙時要閒。
◎鎮定從容。亂絲終當就緒。
慈祥誠敬。邪魔自然絕蹤。
◎學道有兩字秘訣曰。真幹。
真幹兩字看似平常。實則包括無窮妙義。
真幹者。向道之心過於饑渴飲食。
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
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則非幹。
真則三心圓發。
幹則六度兼修。
真
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
真則三心圓發。
幹
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則非幹。
幹則六度兼修。
◎學者
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
此二關不破。
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
天錫之福。先開其慧。
天降之罰。先奪其魄。
慚愧。奮發。改過。皆天開其慧者也。
悠忽。昏惰。自欺。飾非。皆天奪其魄者也。
天錫之福。先開其慧。
慚愧。奮發。改過。皆天開其慧者也。
天降之罰。先奪其魄。
悠忽。昏惰。自欺。飾非。皆天奪其魄者也。
◎但有一毫凡情聖解夾雜於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實。
◎尚未立行。便誇妙悟。
偶有阻礙。輒退初心。
此淺人自欺之恒態也。
◎以精深教理銷除妄情。
以巧慧方便克治習氣
此省庵大師所以云。
修淨業者必須。看經教。勤覺察也。
◎理明則信深。信深則行專。行專則功純。功純則妄除。妄除則真顯。
◎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銷真顯。
◎聞思修三慧。
達耳謂之聞。
注心謂之思。
思明而力行謂之修。
思而明之屬比量。
聞而明之屬現量。
現量之聞不加分別。但聞而已。
◎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
是以信心銘云。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以理折情。情空性復。
◎聖人率性。常人率情。
率情則昏散齊逞。率性則惺寐雙流。紫柏語
時時以理折情。久久情習漸消。
◎但能
隨緣入觀。以理折情。
則順逆皆吾師也。
任情則根境角立。
達理則物我俱泯。
◎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實則一室之中。婦稚臧獲。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
◎轉識成智之法。必從破執治情入手。
倘聞道而不治情。
尚得謂之聞道者乎。
◎曹溪云。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又云。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又云。改過必生智慧。
世之讀壇經者。大抵於本來無物一偈資口耳。
惜乎。不於此等處著眼也。
◎陳白沙詩云。
為人多病未足羞。
一生無病是堪憂。
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語之妙也。
※一、至誠心,真實願淨土之心。
二、深心,深願淨土之心。
三、迴向發願心,迴向所修之功德,願求往生淨土之心。
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曰:「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此為方便參考加入,原文本無)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後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此為方便參考加入,原文本無)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大慈大悲佛菩薩。
不慈不悲苦眾生。
◎心懷慈悲常行饒益。
隨順眾生施與歡喜。
◎以戒為師。
◎非真具金剛心者。不能受惡辣鑪錘。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山谷
◎觀德於忍。觀福於量。
◎般若。方便。名異而體同。
冰上然火。火烈則冰融。冰融則火滅。
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如火能燒木。真顯妄銷
因緣佛性。如鑽木取火。一心持名。不間不雜
◎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真學道人無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說閒話。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經云
應當專心。繫念一處。
唯守一法。然後見心。
只有作鈍功夫。
其目如睹。其耳如聽。
◎作鈍功夫是真捷徑。
舍此而別求捷徑。皆是舍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
自愧多年學道無所成。皆因求捷徑而自趨紆遠。未嘗作鈍功夫故也。
近年始曉此理。然可以語此者寡矣。
◎佛說一切法。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門。念佛是捷徑。
◎古德云。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所謂閑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強裝飾之謂也。
◎茫茫人海中。
覓一閑淡漢不可得。觸目皆熱忙人耳。
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觸目皆伶俐漢耳。
熱忙。伶俐。皆與道背馳者也。
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
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
此二種人去道最遠。
覓一閑淡漢不可得。觸目皆熱忙人耳。
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
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觸目皆伶俐漢耳。
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
熱忙。伶俐。皆與道背馳者也。
此二種人去道最遠。
◎功夫用至省力處。正是得力處。
◎三十五歲前頗喜譚玄妙。四十五歲後最厭譚玄妙。
蓋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
舍平常而別求玄妙。將見其愈譚愈不妙也。
曹溪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省庵淨土詩云。
若厭平常終隔斷。
纔求玄妙便乖張。
隨處安閑。自然合轍。
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