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八相成道示淨土,信願持名佛道成 YouTube及文字
摘自 02-042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172集
開進法師學習報告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八相成道示淨土,信願持名佛道成」
淨空老法師講評
[ 讀書筆記 ]
◆學佛就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一言一行學得跟佛一樣就成佛了。
◆一句佛號,即是「得微妙法」,即是六度萬行,即是彌陀一乘願海度眾之法。此一佛名,即可「成最正覺」。正如來佛寺三位聖賢,只一句佛號,就圓滿成就。
◆諸佛為何要示現「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呢?實乃「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我等乃「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之惡苦凡夫。由於善根、福德不足,真信切願之菩提心難發,於一佛名又不能真心受持,故諸佛示現正是引導我們要注重學佛的基礎,即師父上人常講的扎根教育。
學佛的根基圓具,即是善福深厚者。以此福善,方能生起信願之菩提心,才能入淨土之門。
◆淨業三福乃淨土法門的入門基礎;無此基礎,一切修行皆枉然也…
師父上人常勸我們,至少要做到十善(即第一福),才是善人,才能入佛門,才是佛弟子,否則念佛都是假的,不得利益。由此,我等修學淨土須從基礎修起。
◆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菩提心,曾言:「若心不清淨、平等、慈悲,仍是貪瞋痴,即使每天念佛十萬聲也是枉然。」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具有成佛度眾之無上菩提心,而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乃真正信願心也。
◆真誠,真實誠敬之心,此乃菩提心之體,亦是學習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根本。師父上人言:「真心即自性」。而誠敬乃真心自然流露出的對一切人事物的恭敬心。
真為脫離六道,真為生死,真為一切苦難眾生而欣求極樂,乃念佛之真心也。
真誠心直接反映學佛的心態,「一切法從心想生」,學佛是真是偽?是邪是正?決定往生與否。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勸我等要「至心信樂」,「至心」即真誠心也。
◆「清淨、平等、正覺」者,菩提心的自受用心。世尊示現「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日服一麻一麥,六年跏趺,正是恢復此心。此心即是佛心,以此心念一句阿彌陀佛,方得無邊受用。
欲得「定慧」,唯有從「戒」起修,能持淨戒,則「如暗遇明,如貧得寶」,才能降伏「貪瞋痴」諸魔怨,由此,而得淨心。
真心念一佛名,正是恢復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正覺。《無量壽經》中言:「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可知彌陀聖號即是清淨、平等、正覺。
真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即是自性「清淨、平等、正覺」彰顯,當下即「是心作佛」。
◆慈悲者,菩提心他受用心也。世出世間,無不是以「利他」為出發點,而成就自己。蓋「利他」實是「利己」;「利己」須先「利他」,自他不二,平等真如也。
學佛須以「慈悲利他」為修行的起點。若仍有自私自利,即生貪瞋痴,縱有修持,即落偏小,於彌陀無盡度眾大願相違,難得往生也。由此,慈悲如水,萬物得生;自利乃火,燎盡一切福善。
慈悲心如何培植呢?應從行善修起。…利他為善,利己為惡。因此,我等修學應在處處為他人著想中培植自己的慈悲心。
◆要入淨土之門就須首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而我等惡苦凡夫,欲得此心,就應認真修行「三個根」。
學佛的基礎是什麼?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其落實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要重視扎根教育,才能有花果。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以此方能做到「一向專念」。
◆看破、放下…此乃諸佛所示現的「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放下煩惱障,出家學道,尋求解脫…在菩提樹下端坐入定,放下一切所學(即放下所知障),而成正覺。
諸佛菩薩及古大德正是示現了,唯有看破、放下才能悟入。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修行就是練習六根在六塵境緣中不分別、不執著。對世俗境緣全放下了,就成就了。
◆「六道乃火海,極樂如寶蓮」…娑婆之苦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痴慢疑;極樂之樂果是什麼?就是「應常念佛而生喜」。
◆看破是解,放下是行。解就應聽經聞法,行唯念佛最為勝。解行並重,方得成就。
看破、放下就是海賢老和尚「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九十二年一句佛號不離口。
以苦為師
◆苦行正是堅定我們的信願心,苦中才能真正認識到娑婆之苦,而厭離之;聞到極樂之樂,而欣求之。
苦行才會看破、放下,放下身見,放下自我傲慢,放下世俗貪求,以此掃除塵累,澄淨身心。
以戒為師
◆儒以「禮」為基,佛以「戒」為根…
由「戒」才能生福善;由「戒」才能生定慧;由「戒」念佛才能得「淨念」。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何為「戒」?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
師父上人常講,「清淨心現前,戒律成就」。
經言:「(戒乃)淨也,常道也,真際也,無所著也」。…「戒」乃自性流露,是自然常道。
◆萬緣放下,心中不離佛號,即是真持戒。
海賢老和尚一心住在一句佛號,其他完全放下,心中沒有想到持戒,但持戒圓滿無缺,老和尚的日常生活就是戒,這就是經中「於戒,無戒,無犯」之境界。
故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師父上人亦言:「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
持戒如何落實呢?
◆《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做圓滿了,念佛必定往生。
此三個根是小小戒,亦是基本戒。因此,我們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扎好三個根,念念佛名,求生淨土,即是「持戒念佛」。
◆「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重在「忍」,由「忍」,才能功德無漏,才能福善圓滿。
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瞋恚之火把所修功德全毀掉了。由此,如經言:「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此乃「忍力成就」。
何為「忍」?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即為「忍」,因此,忍者,心只住在真實之道(即一句佛號),於一切順逆境界全都不放在心上,完全看破、放下。
自在、隨緣
◆隨緣不變,即得自在。
「不變」者,即心中時時刻刻住在「信願念佛」之度世之道,於一切境緣才能做到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而「隨緣、自在」。
懂得隨緣,善於隨緣。即隨善緣,避惡緣也。
何為善緣?
◆第一善者,唯有「堅勇求正覺」。欲求正覺者,唯有「信願念佛」。
因此,於己「信願念佛」有利者乃善緣,無利者乃惡緣。
隨緣中要善於辨別善惡,有些看似是利益他人的善行,實則是破壞佛法,破壞他人及自己修行的惡行,此乃因小失大。
◆對於惡緣要懂得善巧迴避。
居山間…住在鄉下小廟,默默念佛,正是避惡緣也。
師父上人幾十年奔波於世界各地,為護好自己的清淨心,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用手機,不記別人的姓名住址等等。正是我等學習的榜樣。
念佛
◆彌陀一乘願海度眾之法全融入一句佛號中,若真能信願持名,必蒙佛接引。
正如善導大師所謂(彌陀)願願皆標念佛也。
海賢老和尚正是依一句佛名,滿彌陀本願,而往生無礙。
何為「念佛」
◆師父上人言,「念」者,「今心」。當下心中有佛,即念佛。
若真生起往生成佛度眾之大願,必念念欣求彌陀現身接引,而稱「彌陀」之洪名也。正如子憶母心切,或子遇急難,必稱母之尊稱也。由此,持佛名乃求生心至切而自然流露也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念佛之心,就需心住於正念,心住於清淨平等覺,方是真念佛。
若用虛妄心,用世俗名聞利養之心,雖口稱佛名,也不為念佛,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念佛理論基礎,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萬法唯心造,佛亦由心修。極樂之無盡莊嚴美好,亦是自性之清淨平等覺所現。
淨土修學的目的雖是念佛往生淨土,然而,行之要門仍須從淨心修起。
如何淨心,唯有念佛
◆以至誠心,念一佛名,蒙彌陀本願加持,諸佛菩薩護念,諸護法善神護持,即以便巧入佛知見,此乃最勝最妙修心之法。
念佛之心,即是佛心
◆《圓通章》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之心,即是彌陀之心;念佛之時,當下即已成佛。
◆中峰禪師言:「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於彌陀本願度眾之心本無差別。「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則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必與彌陀相感,極樂淨土相應。
念佛之淨心,當下即已住於極樂淨土。
六道乃阿賴耶之妄心所變,無此心不受六道眾苦。
極樂世界乃自性真心所現,無淨心亦不見淨土。
以信願為根本
◆師父上人講,「用一句佛號喚回我們的菩提心(即信願心)」。若一句佛號念念不離,念久了,妄心就變成真心了,以此真心再將佛念,當下即生極樂。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可知,信願心是念佛之正心,若無信願,雖念佛亦是邪行,與佛本願相違也。蓋彌陀本誓願海,在度脫十方眾生往生極樂,而往生之法,就是信願持名。
◆《文殊般若經》言:「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一句佛號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功德同佛。
師父上人也常言:「用什麼方法積功累德,唯有念佛。」所以,以念佛功德,可補足信願;又以念佛,而使一聲佛號堅固入心。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念相繼」是衡量念佛功夫之深淺。
「淨念」,即經中所言:「發清淨心,憶念受持」。亦即不懷疑,不夾雜,只專注一句佛號。
如何得「淨念」呢?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
以真誠心念念不離萬德洪名,即可消除妄念,而得清淨。
師父上人也講,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念念不離,這才是真念佛。
此正契古人所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即得淨念。
◆《圓通章》教導我們要「都攝六根」,即師父上人常講的,要在六根在六塵境緣中練習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心中只一句佛號,才是真修行。…
欲得「淨念」,正是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在世俗境緣中完全看破、放下,不貪、不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以這樣的心態,專注於佛號,才是修行「淨念」的下手處。
念佛須「相繼不斷」
◆「相繼不斷」是真正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如《十善業道經》言:「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可知,善心、善行,唯有不間斷才能善法圓滿。否則即有漏缺,即生惡法。
而念佛唯有不間斷,才能得定慧。
經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由此,「淨念相繼」才能得定,由定才能入念佛三昧。
又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在此濁惡世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由此,萬德洪名不可片刻間斷。
如中峰禪師所言:「念佛即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蓋不念佛,即是念貪瞋痴,以此妄念,妨礙往生。正如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只一句佛號不離於心,方能成就。
◆學佛就是學自在,尋解脫。若欲成就,就須發無上菩提心。
◆我等何罪而生末法,又何幸得遇淨土。現今,又有何福善,得遇師父上人慈悲教導和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住世表法。
而我等不知感恩,仍貪迷世俗,不求出離。我等雖名曰學佛,而大心難發,懶散成性,不屑於諸佛菩薩及大德的慈悲示現,真是障深業重,細細思量,理應生慚愧心。
若今生不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恩情,父母養育的恩情,師父上人及大德們慈悲教導的恩情,施主們供養的恩情及一切眾生的恩情何以回報。
◆(一)
往生之要,信願為先;
由信發願,由願當行;行即念佛,持名為正。
(二)
信願難發,因在其根;其根有三,孝敬當先;次為因果,三者十善;
三根即具,福善初成;以此福善,信願入門。
(三)
信願初發,極樂蓮花;蓮花未成,福善不圓;積福修善,莫若念佛。
(四)
念佛不真,因在其心;
修心之法,看破放下;看破為慧,經教入門;放下為行,苦戒中成;
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放下世緣,隨緣念佛;以此念佛,淨念不斷;念念佛心,信願方圓。
(五)
信深願切,自性彌陀;極樂在前,再將佛念;
一念之中,福善圓滿;蓮花接引,往生無礙。
老法師:
◆開進法師這篇報告要多讀,把自己業障習氣念出來,再把它放下,我們就能如法了,就能相應了。換句話說,往生有把握了,現前得自在了,
為什麼現前得自在?像海賢老和尚一樣,現前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
我們現在是雜念、染念、輪迴念、邪惡的念頭跟念佛同時生起,念的佛號不純、不乾淨,所以功夫不得力。惡念習氣它們的能量大,我們念佛沒有成習慣,常常會斷掉,
心裡老是想著,是的,我要淨念相繼,我要一句一句不能丟失,但是保不住,你能保住幾分鐘?就丟失了,不知不覺丟失了,習氣太重了。
還有人加持,什麼人?過去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在加持,他在擾亂,他不讓你走,他還沒報復你,你走了他報復不了了。這一生不能報復你,來生他肯定來報復你,麻煩頋大了。
念佛人要常記住,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要想起這個事情,你就害怕了,你就不敢不念了,
這個事情常常忘掉,茍且偷生這個念頭時時起來。
這篇文章可以放在網路上流通,讓真正煩惱輕,修行有一點功夫的人,他看到了,我相信他一定把它記下來,一天看一遍,一年不間斷,他的善根福德增長了,對於念佛功夫有大利益。
希望有心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文章最好一天也看一遍,只要習氣毛病還在,對你有好處,幫助你消除不善的習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菁華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