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1/3/22 上午 01:55:14
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為什麼?因為不認識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彌陀要解》,所作的《資糧》六信中的「信自」。這個不信,信願行者,信願不具足。往生是決定於信願,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所以,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印光大師讚歎蕅益說:釋迦牟尼佛自己來給《阿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了。這個話非印老說不出,別人不敢講。此話很好,恰如其分。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牆鐵璧,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檢查檢查信願是不是夠。老貪戀世間,願是「欣厭」,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捨,願就不足。六信,頂多能信事,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個化現度眾生的佛,不是圓滿究竟的境界。當年在印度,有人見佛,只見黃面比丘;有人見佛種種光明、種種殊勝;有人見佛像塊黑炭;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當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這樣念,信不足,願也不足,如蕅益大師的話,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國佛學院有學員告訴我:國清寺有一個和尚,他聽到什麼聲音、風聲、雨聲等等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佛號念得很好,結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願不具足,不行。證明了蕅益大師的話。所以,我們大家要讀誦大乘提高自己的信願,也是發菩提心。《華嚴經》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這一點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將謂別有故」;以為佛是離開自性,另外有一個。所以常說:「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錯誤。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p.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