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法音版)

《淨修捷要報恩談》

黃念祖老居士講述

黃念老法音網站恭敬整理

黃念老開講本篇《淨修捷要報恩談》之緣起

此文稿是根據先師於7/15/1990 – 7/17/1990在北京開演《淨修捷要報恩談》的錄音記錄而成,並經弟子德圓、慧圓、妙圓、智圓校對整理。

因當年多位同修一直以《淨修捷要》為定課,所以請求先師開示。先師回信說:「兩個要求,都可滿足,台灣視聽圖書館的比丘也來信要求《浄修捷要》的錄音帶,所以趁此機會,一併解決。」

參加此會的有先師在洛杉磯、台灣以及在京的幾位弟子。行前同修並特為準備錄影機希望能錄影,後經先師慈悲應允,所以此講全程有錄影,此錄影帶已於2007年由美國華府佛教會出版流通。

先師於此講三十拜中曾開示:「到最後這個時期,靠一百年的《無量壽經》,整個的法運就是如此。所以《無量壽經》的重要性大家就明白了。這個經(《淨修捷要》)也是跟《無量壽經》相輔助的,所以這個《淨修捷要》要老能存在,大家老修,《無量壽經》必然也發達。」並於第十四拜中說:「我們『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這個《淨修捷要》就有這個好處,我們很快的能够深入瞭解佛教的一個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這個爲核心,再進一步的隨緣去『行解相資』,相互促進。」由此可見《淨修捷要》以及此講的殊勝與重要。

此文稿是整理者盡自己所能而整理的,其中若有錯聽、錯會、錯字,希望十方大德不吝指教。

黃念老法音流通工作室

sangha.lotus@gmail.com

淨修捷要報恩談 序文介紹

《淨修捷要》 一名五念簡課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爲歸.天親以五念爲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爲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効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届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淨宗學人鄆城夏蓮居 識於燕京寓廬歡喜念佛齋

《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所以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哪。所以我們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這個序,前頭這個序文,一開始的一篇就是序。

這個《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天親菩薩是五念法門,《淨修捷要》裏頭,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也就成爲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的功課,這有兩個名字。

現在我來向大家滙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總之圓瑛法師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那麽我這個第三次跟前兩次一比,因爲這還是個老本子,裏頭也有些記錄,這一比之下,覺得老的裏頭,上一次談得很不足,認識很不夠。所以就感佛之恩,現在我們今天之談,將來要用的名稱就是《淨修捷要報恩談》。這些談話是因爲知道有恩哪,感恩哪、報恩哪,這麽來談的。這個序裏頭,我們不全部把這個序統統地介紹完,我們擇它重要的部分。

這一上來他就說:「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是難信,所以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佛的教法稱爲教海,如汪洋大海不知邊際,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裏面去探討(要入大海,不是在岸邊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麽能够可以入、可以度,它的邊有多廣大,無邊哪,這種就不知道了。

雖然《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你要學教到最高峰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最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淨空法師一直到處講經,講到後來,講到《華嚴》,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歸淨土了。最高的經典是《華嚴》,但是《華嚴》最後最後就是十大願王都勸衆生一起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淨空法師就是一個例子,就是從這個十大願王也把他導歸極樂了,指導他,他就是這樣,從教海裏面。他也說,這個教海算沙很難得出來呀。你光是研究教,在教海算沙,在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歸宿。

雖然《華嚴》是有給指明了歸宿,那天親菩薩也以五念作爲法門。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凡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親菩薩以這個五念作爲門。一個指了歸宿,一個指了門,有門就有門可入,把門告訴了大家了。

可是「末法淺學」,現在到了末法了,佛滅度已經是兩千多年了,按真正的佛曆來計算是三千年了。現在大家所通說的是兩千幾百年,那是按印度的貝葉經文那個點數出來的,他一年集結一次,點個點兒,數點兒數出兩千五百多個。但是印度淪爲殖民地,外國統治,經過很多很多戰亂,你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點兒,不一定,這個點了點兒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損失也不一定,所以他這個好像是很證據確鑿,實在是有很大的問號。

那中國這個三千多年怎麽來的呢?中國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當時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中國在佛出生的時候是咱們周朝什麽什麽年,中國用天干地支、甲子丙丁這麽排下來,永遠沒有錯的,自古以來沒有錯,那個時候折合是對的,到現在也應該還是對的,所以在中國那個時候折合出佛的出世到現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是兩千五百多年,這是根據那個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過去集結的,後來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曬一曬作爲一次工作,點個點兒,一年一次,那是數這個點兒數的結果。

所以現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但是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衆生越來根器越差;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原來有很多自稱爲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也都沒有深入。

怎麽才能深入呢?「必須熟讀大經」。現在的法師有幾位是熟讀大經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淨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讚歎哪,並不多啊,他是帶了個頭。人都是這樣,有功有不足啊,我們首先要看的,對於別人,首先看他優點嘛,熟讀大經而且倡導。「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你才能夠略略地明白一點淨土法門的綱要,它的綱領、它的重要之點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奧意,熟讀大經只是略明。

可是現在修淨業的人怎麽樣呢,「大率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彌陀經》,不知道念《無量壽經》。於《小本》呢,這個《小本》裏頭只誦……,現在大家所念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稱爲《秦譯》。那個時候南北分,鳩摩羅什在北邊,他叫姚秦,國號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六朝時候的秦,姚秦。讀《秦譯》就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現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連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註一〕。玄奘大師他很聰明,他從印度回來之後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鳩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他已經知道,他又翻了;一部是《金剛經》,《金剛經》有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爲《能斷金剛經》,還有就是《阿彌陀經》,他又翻譯了。所以他要翻譯的話,就是說他所翻譯的本子裏頭有重要的補充。

註一:玄奘法師翻譯(唐譯)的《阿彌陀經》,經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但現在大家關於《阿彌陀經》,修淨土的人只知道念鳩摩羅什這一本,而不知道玄奘這一本,所以現在能夠持《唐譯》,在淨業裏頭不僅僅持《秦譯》,而且能够持誦《唐譯》,能夠持誦玄奘翻譯的這個本子,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啊!不但夏老師當時,現在也很難看到。現在淨空法師重視夏老師的會集本《無量壽經》,可是對於這個《唐譯》,對於夏老師的會集本〔註二〕,他現在還沒有十分的重視。當然他都把它列在《五經讀本》裏頭了。所以這個就是很不容易遇到。

註二:此處之「會集本」,是指《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看起來、說起來所謂修淨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願者少」。所以修淨土就是要有深的信心、有切的願力,你有「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現在修淨業者,號稱是淨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懇切、迫切這樣發願的很少。信願不深,而想要「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那就難啦。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信願,你念得再好,沒有信願是不能往生的。你現在理解的太少,沒有能發起真正如實的信和願,這個就很難了。

在庚辰的那一年〔1940年〕,是個病中,就發願,這是夏老師自己,發了一個很大的願,要很恭敬地來集結一些各種經裏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就是夏老師這個淨土宗的特殊不同之處,就連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也結合進來了。

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念淨土,誰一搞禪就是務外了,就是不專了。這個也有必要,因爲末法衆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門還學不好,再多加一門就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的不讓學淨土的人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人「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帶角虎了,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因此夏老師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種……,大家都有說法,都有原則,我們對於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之意,但這點跟夏老師相較,兩個人有點不同。但是印光法師本人對於禪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對於蕅益大師的讚歎,他說那就佛再作這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蕅益〔註三〕,這是大修行人的話,這是大祖師的話,我們很尊敬很讚歎。但是對於禪這一方面說,根據夏老師的態度,這裏有一點出入。

註三:指蕅益大師所著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夏老師明白就說,我這裏頭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的禪宗的這一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祖師意」,所以禪宗問什麽是祖師意?什麽是西來意?這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在這個《淨修捷要》裏面。所以我們讀《淨修捷要》,不光是僅僅理解了淨土宗各種經典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裏頭,因爲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是大家很應當留心的。

那麽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就三十二拜,很簡單,沒有幾篇,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這一個簡課的內容是怎麽著呢?「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這個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自和他有了感應了,就是最好的事情。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的身、口、意,這是我們做業的,稱爲三業,人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就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够達到自他感應。

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安住於經文的奧意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爲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括」就是包括,「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這就是五念法門。五念法門是禮拜、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這就是五念法門。所以「讚觀願向」,把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都在這一個頭裏頭。

你就是磕這一個頭,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觀禮,就觀了,然後這裏頭有讚歎的話,發願也在裏頭,迴向也在裏頭。所以世親菩薩說這個五念的法門,就是融會在這個修持裏頭了,所以稱爲五念簡課。

這麽做的話,「妄想不易乘隙」,妄想抓不著機會,不能鑽空子,你沒有機會給它。因爲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這個頭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觀禮了,這裏文句與文句都很緊湊,底下磕完之後你又是念佛,念佛中還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那妄想沒有機會,它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

「而正念自得現前」,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現前嘛,這個就是多麽直截了當。「需時既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做完了,時間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跟別的相比,「先後相望,節時省力」又節省時間,又省精力。

所以現在大家都忙,都緊張,就是出家人也不閑,有的出家人比我們還忙,他的廟做了旅遊點了,他一早上起來就要把廟打掃乾淨,然後來了遊人,就是香烟頭、包糖的紙,就這一天這個笤帚掃啊掃,他說還什麽叫用功?腰酸腿疼的,什麼動換都動換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呀,所以有人想出家,我說你現在到哪兒出家去?現在就是在家也是各種都在忙,美國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鬥、在爭,競爭呀,所以要專門修持是很難。

所以就要有這樣的法門,簡單、扼要,效果很高。我們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們要謀求這個高效率的法門哪。行者都稱便,所以前前後後有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歲,我看見一個人,他還在馬路上一邊修、一邊念,他從來不坐車子,幾十里地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這個,他當然不能磕頭,就心裏觀想我在磕頭。

這麽樣的話,「果能隨文運心」你隨著這個文,你就是心在這兒隨著它,你心之運轉跟《淨修捷要》裏頭的文一致。「久習純熟」純熟了之後,你就對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

「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等到以後要講,在這文章裏頭,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修持,就是你在做三十二拜,你這個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這個境界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和金剛的智慧不是兩樣的。

所以有人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是矛盾哪,《金剛經》是一切有相都是虛妄,你看那個《阿彌陀經》告訴我又是黃金爲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這兩個經矛盾哪!其實這兩個經並不矛盾,是你讀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這些道理我們在裏頭都要發揮。

那麽這個時候「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你就是在順水在撑船,會順風,帆也掛起來了,直接就渡過了。

這底下就不多說了,底下再交代一下,說這裏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不要大意,恭恭敬敬的。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我們說過了,還有四修。

四修的意思就是,一個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淨土法門,恭敬阿彌陀和一切聖衆。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專念阿彌陀名號,也就是跟經中這些如來聖衆的名號,不去摻加其他的,就是無餘修。「無間修」,就是淨念相繼,沒有間斷。「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爲期,我這一生一直到我命終了,我這才算念完。這叫四修。

五念剛才說過了,有五種。這是天親菩薩所主張的要四修五念,那麽這四修五念自然就獲到密益了。底下不說了。就是這個主要的,我們也從這裏頭知道,要修淨業,這裏頭要知道讀《無量壽經》,要知道夏老師會集的《阿彌陀經》種種的。這裏頭最簡易的就是《淨修捷要》,所以我們今天就開始大家一起來共同研究這個內容。

第一拜 此土導師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一拜三稱〕

第一條,這一條就是介紹我們這個世界的導師。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師重道,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師。所以我們……,對於師這個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這樣。這種不是釋迦牟尼如來,誰也不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實的、重要的問題,而且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不但是導師,也是我們的恩師啊,這個恩勝於父母。父母生了我們的肉身,佛生了我們的慧命,給了我們慧命,所以我們要禮拜的話,第一個禮拜,要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所以下面磕頭的時候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是佛的名號,「佛」是通號,都稱爲佛,阿彌陀佛是佛,藥師佛是佛,佛是通號。但是「釋迦牟尼」四個字是別號,單指釋迦牟尼這個佛所獨有的,這稱爲別號,這一拜就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

而且我們在拜、在讚歎裏頭,讚歎什麽呢?我們所讚歎的正是他告訴了我們淨土法門。那麼這個大家會不會懷疑,釋迦牟尼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種種的功德,爲什麽只提這一點呢?是不是因爲你是淨土宗的立場,所以只談淨土啊?

這個裏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善導大師,唐朝的大德,他在長安的時候,他的教化使得長安的人幾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錢,他都拿來寫經,現在在敦煌出土的,還有很多就是人家供養他的錢,他請人家寫的經和他自己寫的經;他非常莊嚴,看見婦女不露齒笑,笑不露牙齒,這個戒律種種的,所以大家都是……,日本人對他是恭敬極了,也景仰極了;都傳說這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說,大家尊稱善導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

所以這個善導大師,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導大師 稱念阿彌陀佛》,這是一位大德。中國人不恭敬,因爲中間把歷史弄錯了,以爲他是自殺了。其實記錯了,是當時給他問話的人,上了樹跳下來摔死了,善導大師並沒有這回事。臺灣有個懺雲,知道這個人嗎?懺雲法師,前兩天就坐在你這兒。我跟他談這件事,不知道,他說:「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導大師死了。」他還以爲……,我又把我那個〔註一〕給他,他說他去宣傳。

註一:指黃念老會集的《善導大師新傳》。

我們恭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怎麽講,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如來他所以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切佛要出興在世間,他唯一要說的是什麽,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四十八願,這個大願的功德的海。所以一切佛的出現到人世來,出現到世間來救度衆生,他所唯一要說的就是淨土法門、念佛法門。所以我們這裏一點,要把淨土宗要有足夠的重視。我就是說,你不管修哪個法門,你要離開了求生淨土,你要想即生解脫生死,要超脫六道輪迴,我就可以說是不可能了!

所以這個來說出淨土法門,是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讚歎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他什麽呀?讚歎他能在這樣的世界說這樣的法。所以夏老師這麽做就不是偏見了,跟善導大師是一鼻孔通氣啊。不但和善導大師一鼻孔通氣,跟十方的佛也一鼻孔通氣,十方佛都讚歎釋迦牟尼佛這一點,沒有稱讚他別的,這個《阿彌陀經》裏頭有啊。

因此我們這也是一樣的,先要明白這個精神。所以這個裏頭我們要知道幾個重點:一個重點,我們必須要尊師,我們要依教奉行,這給我們一個啓發。第二個就是說,這個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十方如來所同行的,阿彌陀佛做到這一點也是十方如來所同讚,共同讚歎的。

第一句是「一心觀禮」,每一條都有個一心觀禮。「一心」說到很深的話,這個一心就離言說了。我們都是在「二心」裏頭,我們都是有矛盾的、有對待的。所以陳真如給毛主席上書論佛法,說:「你說作一個絕對,已經是相對了。」這絕對本身就跟那個相對是個對立的嘛,所以這個言語是不行的。

「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沒有對待。所以佛教常常說「絕待」,這個「待」不是絕代佳人那個代,是等待的待,對待的待,沒有對待。我們世間一切法,好跟壞是對待的;邪跟正是對待的;佛跟衆生是對待的;你跟我是對待的;男和女是對待的,都是對待之法,都是二。所以《維摩詰經》就是不二法門。本來不二啊,這個「二」是因爲衆生糊塗了、妄動了,就變成了無明了,無明之後才出現這個「二」。

所以我們最恭敬、最清淨就是恢復到本來,就不二,就是一心。但是最高是如此,現在我們如何下手呢?就是你在這兒,你的心裏頭把別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這兒念這個文,在這兒作這個觀想,在這兒拜,這就是一心,剛下手只能如此。這個時候不要再想別的事,還要想今天我這個教案要怎麽改一改?這個你放下,想教案並不是壞事,這個時候你不要想;要想壞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放下。這個時候就是在這兒專心一意的,那麼這麽做,也就是可以了,從這個地方下手。

「禮」就是禮拜,因爲這個三十二拜,它以禮拜爲中心,拜佛。而且禮拜對於我們知識份子很有用,現在在國外有時候還有許多運動,在國內很多人就沒有什麽。而且這個禮拜不是過量,就是身體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可以慢一點拜。這拜佛是最好的運動,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寧在監獄裏頭他就禮拜,他是在做運動,他說對身體是有好處。

而且我們這個磕頭,自個兒隨心地這種恭恭敬敬地,所以「至心一禮.罪滅恒沙。」以至恭敬的心磕一個頭,可以消滅恒河沙子那麽多的罪。從得福說,你好好地磕一個頭,從你腳底下一個微塵,每一個將來都轉輪王的位啊。所以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你一個因很小,將來果是大極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惡事也是如此,所以我們都要知道這個問題。你比方說我這不是什麽壞事,但要知道因小果大,善也是如此,惡也是如此。

「觀」呢,上等的就是觀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觀想,是低一點的。這觀想還做不到的話,就先從「想」字入手,我這個時候心裏想的是什麽,心裏想的是這個內容。我們這個「想」之中,隨著這個文字很細地、很親地,沒有別的事了,也叫「隨文入觀」,隨著這個文進到觀裏面去了。這一句是什麽,我心就在這上面,又一句是什麽,心裏始終沒有離開這個,久而久之,這就是所謂觀想的觀,也就進到觀裏面去了。

真正到了觀照,到了觀照的這個觀,就又比觀想的觀高了。再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照」字,這個「照」就是離開了心了,那就是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誰,我喜歡不喜歡,全清清楚楚,男來就男的現出來,女來就女的現出來了;你有一個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取捨,誰走了之後一點不留痕迹,這就是照,打個比方什麽叫照。

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我們也念《心經》,念了之後我們照樣煩惱,一點沒度,是不是啊?因爲你在想嘛,想沒有這麽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還是能減輕一些,逐漸到了有一天能用照,能有一天你能用照,你也就菩薩了。菩薩有多少種等次啊,大菩薩,小菩薩。所以「一心觀禮」就是這樣,這就是說可以從初機開始,大菩薩也可以這麽修,所以一心觀禮這四個字,適用度很寬。

我們觀誰,禮拜誰呢?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的含意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個甚字,我還堪,我還可以,我還堪能這樣子,堪忍者就是還能忍受。所以我們這個世界雖然種種苦,大夥還能够活,還有人還活地很高興,等到生病來呀,很苦,叫啊,叫天叫地。等到病過去之後,出來了,又跳舞了,又高興了,又喝酒了。他堪忍,他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沒有不苦的,但是還可以忍受,就這個世界的特徵。

這個世界它是有善有惡,人就在當中,一半善一半惡,每個人都帶了一些善,帶了一些惡,是這樣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爲只是一個地球,具有地球這麽一個小的組織,最小的一個基層組織,就有四個像地球這樣的星球,所謂四大部洲,還有它的中心,現在還很難跟這個天體能完全能結合到一塊兒,反正至少至小是個太陽系,這是一個小世界。

一千個小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稱爲三千大千世界。由於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個小千這就是自乘一次,所以三次的千倍就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個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大是大極了。

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國土,都以釋迦牟尼佛爲教主。我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南瞻部洲,就稱爲「瞻部」,就是我們這地球的名稱,屬於南方。這是我們的教主,佛教是我們……。

「九界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導師。這六道: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這六道這是六種了。再上,就是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這兩個;再上一種,就是菩薩,這三種是屬於超凡,這是聖了。這加起來嘛,這上頭有三個,底下有六個,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那麽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釋迦牟尼佛呢,那就不光是咱們人的導師,他也是天的導師,不光是天的導師,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的導師,這是九界的導師。我們觀禮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導師,如來世尊。

「如來世尊」,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了,以爲如來就說的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個錯誤。如來是通號,你比方說這個人是教授、學者,你不知道這人是誰,這通號。你有學問都可以稱爲學者,你在大學當老師,給你教授的聘書,都可以稱你爲教授,通號,必須加上張某某、黃某某或者什麽,你才知道是誰。所以大家把如來當成釋迦牟尼,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現在很多和尚也都這麼稱。

如來是佛的十號裏頭的第一個號。十號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指的這個比較最廣泛一點兒的說法︰第一是如來;第二是應供,受供養;第三是正徧知,無所不知;第四是明行足,明也足,行也足,都圓滿了;第五是善逝,能夠善於逝去;第六是世間解,世間都解脫了;第七無上士;第八調御丈夫、天人師,有的就把這個分成兩個,這個地方是《大智度論》裏頭的分法,這合成一個;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這個八分成兩個呢,世尊就在十號之外了。他要分在十號之外怎麽辦呢,就是說總起來稱爲所尊重的,也是世尊也是佛的一號。

不過總之這個開列沒有什麽關係,佛其實是千號萬號都可以,這個十號是大家綜合起來的十種最殊勝的美德,這十種美稱。「如來世尊」,剛才我不是念過了嘛,如來是十號中的頭一號,世尊是十號中最末的一號,所以就不把這十個名號全部寫出來,拿一個頭一個尾代表全部。「如來世尊」就等於我們說十號圓滿的佛,這十號是什麽,這文字就簡省了。

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在何處呢,這都是通號,共有的,而釋迦牟尼佛所獨有的功德是什麽呢?「於五濁世.八相成道。」在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十方佛所稱讚,也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在這種五濁惡世能够成道,在這種五濁惡世說這個淨土法門,這很難哪,是爲甚難希有!

五濁是哪五濁呢?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這個時代、這個劫很壞啊,劫濁。命濁,大家衆生的壽命很短。衆生都是壞人多,心都是不良善,衆生很濁。衆生的煩惱很重,都在煩惱之中。大家知道煩惱,不要以爲發愁是煩惱,你現在在狂歡,你在高興也是煩惱,都使你這個本心不能清淨的都叫做煩惱。有人知道我這愁是煩惱,我這歡樂不是;歡樂也是煩惱,都是煩惱很重。

更根本的就是見濁,這個「見」字很重要,這個見解是糊塗的,是渾濁的、不清淨的、顛倒的。不知道什麽叫好,什麽叫壞,應該得什麽,不應該的,要避免什麽,所以這種就不好教化,他不理解啊。這個五濁惡世就是這個現象,所以大家我們弘法,要感覺到困難,這個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費了這麽大力,而沒有取得什麽成績,這個就是很難哪。五濁惡世,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種種的,所以這個事情不是這麽容易,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在這個世界中八相成道了。

「八相成道」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也是說那個最普通的。這是成佛的一種規律,這種成佛呢,就像釋迦牟尼是這樣成佛,下面彌勒來也是這樣成佛。「八相成道」,就是說他已經修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到人間一次就成佛,他這個來成佛,他就示現這八相。

第一相是從兜率天下降,所以捨兜率是第一相,他本來在兜率,他從兜率天下降;第二是入胎,到母親的胎裏頭了,入胎了;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是成道;第七轉法輪,就說法;第八入涅槃。八相成道。這裏頭也有開跟合,稍微有點不同,這無關大雅,我們不再說了,還介紹其它的,還有別的不同的,在《大經解》裏頭都非常詳細,十號各舉好多種,八相成道各種都介紹了,不過我們知道一種就够了。在這個五濁惡世也示現了八相成佛。

他是「興大悲」啊,興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義不同,慈是予樂,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麽給你什麽,我給你錢,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觀音,千手千眼,上頭現出一個威猛像,第一個頭是紅的,是阿彌陀佛,第二個頭就是青面獠牙,那是個嘛哈嘎拉的金剛像,要給衆生拔苦,這大悲啊。所以慈是予樂,悲是拔苦,對於衆生把苦拔出來給他快樂,那不就都好了嗎,所以這慈和悲略有不同。

讚歎釋迦牟尼佛興了一個不是普通的悲,是大悲,是看衆生等同一子,都跟自個兒的一個獨生子一樣,所以這種悲,一切衆生都是我的獨生子女,都要救度,平等地救度,所以這是大悲,而且是要咱們得到徹底地救度。「憫有情」,悲憫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衆生,悲憫這一切。

那怎麽做呢?就「演慈辯.授法眼。」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佛法沒有人給你說,你雖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輾轉地去解說、教授,中間就很重要,有的時候一缺人,一個時代沒有人哪,所以有時候佛菩薩就現化身,再來度脫,再來培養一些人。所以佛來就是要演這個慈辯,要給大家說,這個「慈」是給大家快樂,像慈母的心,這種的演說所以稱爲演慈辯,是出於關懷衆生的心,救度衆生的心。

「授法眼」,把法眼給衆生,衆生離這個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種,一種是肉眼,咱們都有,咱們都是肉眼。眼睛很重要,沒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憐了,什麽好的都不知道,花開你也不知道。(我這蘭花就要開了,你也不知道,那錄相也沒用了。)眼睛很寶貴,有肉眼也很寶貴,這是最低的一種眼。

你生到天上,不用修自然而然他就是天眼,天眼就洞達,從這個星球看到那個星球,沒有什麽東西能擋住他的,什麽牆壁、什麽大地山河都不能擋住他,所以天眼就洞達嘛,知道嘛。但是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這是第二等,比肉眼稍微高一點。

再有就是慧眼,慧眼就見真。所謂真實,人人都有本心,你本心是什麽?都有法身,法身是什麽?怎麽叫真空?真實,法〔慧〕眼就見真。這個見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羅漢也見真,阿羅漢就無我了,他也證涅槃了,他也沒有煩惱了,他斷了見思惑了,但是他沒有徹底就是了,但是不能說他不是真,但他沒有徹底。你要真正見了像佛那樣的真,那就是大徹大悟了,所以慧眼哪。

法眼就知道抉擇,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就有八萬四千種藥,要應病予藥,大夫你要知道某人生某種病,你給他什麽藥。就算大家今天都來學淨土法門,當我們回答問題的時候,還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應症的,應你的根器來做回答,這個要是做錯了還是不行的。你雖然是一個簡單的,今天正好傷風感冒,上了火,我給你吃補藥,我那個女婿就是吃藥吃錯了,他病剛好就吃補藥,吐血,現在又住醫院了。補藥不是誰都能吃的,補藥當然是好,最養人,你吃壞了就是毒藥;砒霜是毒藥,但是你對症是好藥,能治病,所以應病予藥。所以授法眼者就知所抉擇。

慧眼見真那是根本智,法眼就是差別智。所以就是說,你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應該學什麽法。衆生哪裏有這個水平?還能徧知一切法,哪些法最適合於我們?這是佛給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告訴你之後你能够相信,就等於你自個兒有法眼一樣啊!

你雖然不懂醫,可是我醫生我告訴你,這個病就吃這個最好,你肯吃,那你吃這個藥,你和那個懂得醫理的人吃,不是一樣的效果嘛!而你這個智慧不是你從研究醫學得到的,是醫生給你的。他做了種種的檢查,很多科學的、醫學的各種設備,又是超聲波,又是X光,各色各樣的、種種的新式的東西都給你用了,然後給你肯定你吃這個最合適。你沒有這個能力,那你只要照吃,照吃就好了,這就相當於授法眼的意思。

「授」,所以這一個字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我們要感恩也是,我們今天能够這樣,爲什麽?是佛的恩哪,佛給了我們這個眼睛。不但是給了我們,告訴我們,而且鞏固我們;十方佛都在稱讚,千經萬論都這麽給你指出這一點,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這個,你承認了,等於你自己有法眼,你承認了之後你就信下來了,就跟你自己做對了的一樣。比方做數學吧,你自個兒不會做,別人給你做了之後,你自個兒看懂了,你也就會了。那你自個兒做做不出來呀,是不是?這也都是這一路,很多。所以這佛的恩我們要知道,是授給我們法眼哪。所以一步一步深入,這些句子都是《無量壽經》裏頭的。

「杜惡趣」,就把這個惡趣,這六道裏頭,一般說三惡趣、三善趣,畜生、鬼、地獄是惡;人、天、修羅是善。惡趣當然都知道不好,要把惡趣的門給你杜塞,杜是杜塞,堵住,把這個門給你封起來,此路不通,通惡趣的門不通。這地方的「惡趣」不能只當三惡趣講,這個地方的惡趣就是指六道。

這《無量壽經》是講「橫截五惡趣」,就是把天、修羅、人這一切一切都列爲惡趣。爲什麽說他們是惡趣?你這個輪轉不休啊,你在這六個門裏頭轉,轉來轉去你就會轉到地獄裏面去了。所以這個外道,像什麼基督教、回教,他們以升天作爲他們最後的目的,升了天在我們佛法看還是惡趣。這個惡趣就是進一步的惡趣,你總是在這六道中輪迴的,和往生極樂世界比,這就是惡。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把在生死中輪轉,在六道中輪轉這個路給我們堵住了,我們不會再輪轉到惡趣裏頭去了。

所以說,大家在辯論「帶業往生」什麽什麽的,有很多人不承認。沒有帶業往生,淨土法門就沒有了,沒有什麽殊勝了。就是帶業往生,你本來還要經歷六道,經歷三惡道,地獄什麽的,這種種子、這種業,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帶著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這個消除是到了極樂世界消除的,不是你先消除才能去,去了之後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對於這個想不通。

這個「杜惡趣」就是說,在我們現在就給我們杜了,不是說你必須自個兒達到這個惡趣的因素都消滅才能去,現在這是很多人的一種誤解!所以在目前這難也難在這兒,他有人來干擾你,故意做一種說法,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惡趣.開善門」,這個善門那就不是三善道的門了,這個善門就是你由於淨土法門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門給你打開了。要出六道輪迴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就是這三個情况。

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一些衆生、動物那情欲很盛,人、天界,低的天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說有王母娘娘,還有七仙女,這就是欲界,沒有欲怎麽會有娘娘,怎麼有公主啊?這都是欲嘛,這是欲界,但這個還是低。

我們一般就知道欲界,許多其他的宗教也是只知道到欲界這個境界,或者再高的知道色界。色界就離欲了,也稱爲梵、梵天,清淨,就沒有這個肉身了,沒有肉欲了,但是還有形象,所以稱爲色界,還有各種看得出來的樣子,誰是什麽樣。再上就是無色界,稱爲三界,要出這個三界才出六道輪迴,這個善界是個善道。

要出三界,須要把見惑、思惑全斷了。思惑就是貪瞋癡慢,貪心、瞋恨心、愚癡、我慢,不但要把欲界的人類的這一類的東西斷了,要把天界的貪瞋癡慢都斷乾淨。我們一個人自己想一想,能够完全沒有貪瞋癡慢嗎?想買一件好東西,老盼望著買到,這個就是貪心。不但只是要去算計人才是貪心,你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求之不得,就念念在茲,這都是貪心,所以你很難得擺脫。舉一個例,那貪、瞋恨、癡,一句話不順耳,馬上心裏就不高興,所以完全免除很難哪,完全不免除你就沒法子出三道。

那怎麽「杜惡趣.開善門」呢?所以這個往生法門就是殊勝啊,打個比方,他是橫出三界。你要豎著出,像這個麥稈裏頭你要長了一個蟲子,它要想跑出來,它已經長在裏頭了,它生長,麥稈也生長,等它長成熟了,麥稈也形成了,它出來一個方法就是順著麥稈咬,一節一節一節咬,要咬好多節才出得來。但是有一個很巧妙的辦法,你橫著一咬,咬破一個窟窿就出來了。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就是橫出三界,就這麥稈裏的蟲子,橫著咬一個洞,雖然是辛苦一點,這個厚一點,費一點事兒,咬破一個洞就出來了。那個你順著咬,那一個還有一個,一個還有一個,而且在你咬的過程之中,它又長了兩節了,所以很難哪。

所以現在就是說,我們用這個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橫出三界就是開善門,大家都是可以。當然你豎出也是能達到善門,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做不到啊,就普遍的爲一切衆生開了這麽個門,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成佛。

有的人念佛他沒有説想成佛,只是想求一點保佑,這個老實說,佛就覺得很可憐哪;佛憐憫大家,佛是希望人人都恢復你的本來。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糊塗了,你在做夢,夢見苦惱,多少人來追你,要殺你,恐怖極了。那你醒了就好了嘛,你是沒有這些問題啊!所以佛並不是什麽只有我成佛,你們都不能成佛,不是想唯我獨尊,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徹底覺悟的,所以開這個善門。

所以這一氣呵成,「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那怎麽做呢?就是「宣說易行難信之法」。就是由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宣說了一個易行難信之法,這是淨土法門最大的一個特點。所以也向大家慶賀,這個難信之法大家現在能信,這是多生的善根,這很不容易啊!

《無量壽經》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得裏頭的難得,沒有再超過這個的了,所以難信之法。而這個難信之法在《小本》裏頭是稱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人類,就是天界種種,他們比我們智慧更高,都是難信;一切世間,這個九界,都是難信。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加了個「極」字,「極難信法」。所以這個是非常難信的,大家就是說,我就念念佛我就能够往生,就能出三界?他不敢相信哪,這個道理是極其微妙啊。

「易行」,就是説這樣來出三界、出生死,這個跟一切八萬四千個法裏頭來比,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其他都各有各的難。當然密宗你如果真實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淨土宗難的地方,你密法你怎麽能認識一個師父,而這個師父他不是魔啊。因為魔就要破壞佛法,這裏頭他容易來混、來破壞的就是這兩方面,也是最殊勝的地方,一個就是密宗、一個是禪宗,這裏頭他很可以來冒充。

這個密宗,在這裡面,你看著他,你也不大理解;其實他們戒律還是很重,他自個兒不尊重,他一般都是說又是吃葷,又不講戒律,所以冒牌起來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經典;實際上是研究得很深的經典,但是現在我們不知道。另外他又顯一點什麽神通什麽種種的,所以這種欺騙性就特別强,大家認識不清楚,你也沒有法子辨別。

禪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隨便可以回答你。古德問什麽是佛?「麻三斤」。什麽是佛?新娘子騎驢她丈夫牽,「新娘騎驢阿家牽」。就是新娘子騎著一條驢,她的丈夫在後頭趕著這驢。這隨他回答,你這個話,你冒牌不是很容易嗎?你隨口說吧,誰知道你是深是淺哪?所以這裏頭就都有這個……,他們容易在裏頭藏身哪。

那淨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個師父嘛,是不是?你就那經典都有嘛,法不都跟這兒了嘛,你自己按著這個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書,他就穩當嘛。而且淨土宗的師父他起碼要講戒律,他要知道點經論,總多少還是你可以瞭解到他理解地如何,他的戒持的如何,容易來觀察嘛。所以就是說,總的說起來,這個容易,加上穩,加上不易於上當,就沒有更超過淨土法門的。

但是另一點,又誤會了。有人說這是個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我就可以很輕鬆的我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這個又是錯誤。這個所謂「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這個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達到佛來接引,達到往生的目的,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乾兒了,都替你承當了,你要能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願。

你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對於這個娑婆世界無所留戀。你很留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那麽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啊。所以這一切擱在一起的話,我們要好好的有信、有願,而且很好的在念經、念佛,真正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所以真得要有自個兒的覺悟,自個兒的努力,所以這個「易」就比較來說,那還是須要一番寒徹骨啊!若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所以夏老師也是從張宗昌要抄家,要殺他,逃亡海外,說他是宣傳赤化(張宗昌說是個軍閥,實際是個土匪,他做了山東督軍)。他這就逃亡到日本,回到天津又重病,他之後閉關修持,所以才明白,到這個時候才明白,只有淨土宗才是真實的。所以就閉關修法,那很精勤,不下樓,就是一個人在樓上,幾年功夫哪,這都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

是易行難信之法,而這個法怎麽樣?是「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也是《無量壽經》的話。阿難跟佛在一塊兒,看見佛這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著佛,從來沒有見過,他就問佛,佛今天爲什麽這樣的放光,從來都沒有見過,是不是佛在念佛呀?

釋迦牟尼佛就稱讚阿難說,你問的很好啊!你這問、這個功德,勝過其他做很多很多事情。爲什麽?因爲你這一問,將來的衆生,都因爲你這個問而能夠度脫。因爲他這個問,佛就說出《無量壽經》來了嘛,所以《無量壽經》也就是重要,就在這兒,這阿難當時問的。因爲佛放特別稀有的光明,他跟著多少年沒有見過啊,所以才提問爲什麽放這個光?佛就稱讚了。

底下就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從釋迦牟尼佛說,到現在,包括到我們,包括到咱們以後。「當來」就是以後要來的,那咱們不正是嗎?在佛以後來的嗎?「一切」!沒有剩下的啊,你要是能夠度脫,都是依照這個法,你都要相信淨土,求生淨土;你要是離開這個法就沒有法子度脫,「皆依此法而得度脫」。

所以這一句就是讚歎哪,讚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來,八相成道,來給我們關閉了惡趣的門,開了善的門,怎麽開呢?就是給我們宣說了這個法。將來一切有靈性的,「含靈」就是眾生,也有時候翻譯爲有情,就是指的這個,連細菌都在內,都依這個法而得度脫,所以衆生是無量的,無有窮盡的。

是「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恩是大恩,不可思議的,沒有可以對待的,這樣的恩、這樣的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這四個字可以翻譯成「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靜;「能仁」,能興一切仁事,仁愛的事情,對於度生的事情。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兩個意思,都有很深的道理。

那麽這一段念完了之後就開始拜了,在這個拜的過程之中,就念三句,這三句跟你一個拜的時間應當恰好是一致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從站著開始念這三句,在念的過程之中完成了磕這一個頭。這完了之後又站起來了,底下又「一心觀禮」。所以這個很緊湊,就不給妄想留空隙,以使你所念的都專注在這個殊勝法門裏頭,很簡單、很易行,而效果是無限大。

所以第一拜,我們就要拜我們的本師,而且也就說明,本師我們稱讚他,就正是他說了這個淨土法門,正是他告訴了我們阿彌陀佛,所以這個經是釋迦牟尼說的。說了之後,我們這個尊師,我們就要依教奉行。那麽大家說爲什麽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念釋迦牟尼佛,你念阿彌陀佛呀?因為我們聽師父的話呀,師父教我們要念阿彌陀佛,師父沒有說你們都來念釋迦牟尼佛。所以佛不會見怪,說你們怎麽不念我,念阿彌陀佛了;我們聽佛的話啊。所以最要緊是要依教奉行。真正要是遇見了善知識,最要緊的,就是依他的指導而去做,中間可以反復,可以滙報情況,可以做一些調整,但總之就是須要很重視。

第二拜 彼土導師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這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二拜就拜阿彌陀佛了。所以兩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導師,阿彌陀佛呢,彼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什麽因緣,是什麽願力,而且勸我們去。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極樂世界的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在這個因地,咱們就有因有果,我們現在就是在因地,我們還沒有證果,我們都是在因地,在因的這個地位,不是果覺,果的地位。是因,將來得果。底下不過有個很特殊的,因果同時,很不可思議,但是現在先說我們是因地。

那麽阿彌陀佛當年呢,極樂的教主,他在他因地的時候,他因地是什麼時候呢?他是國王,這個國王稱爲「世饒王」— 這個世很豐富;「饒」是饒足,足,豐足 — 世饒王。那個時候有佛,佛叫「世自在王如來」,住世的時間很長。這個國王他那時候是因地,他聽見這個佛的說法,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說法,他就不做國王了。

所以那個郭就說,佛教不是政教合一,所以他說反對達賴,達賴原來是西藏政權的領導。都是這樣嘛,都是這個王位不要了,不是我又做國王又當出家人。國位不要了,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後,他這個法名叫做,底下說了,就是法藏,法藏比丘。

「因地聞法」,他就發了(他聽見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說法)發了無上正覺之心。所以我們這個正覺就是覺悟,無上的、正的覺悟。覺就是菩提,「菩提」這兩個字是布達(buddha),是印度話,菩提是翻了音,沒有翻意思,翻了字的音,沒有翻意思;我們翻成「覺」就是翻了意思了。所以一個是翻了意思,一個是翻了音,所以菩提就是覺,叫做正覺,所以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發了菩提心。因此我們現在就須要慢慢發起菩提心來,也就是發起覺悟的心,發起佛的心。

「住真實慧」,他這心住在什麽地方?住在真實的智慧之上。《無量壽經》有三個真實︰一個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一個就是法藏後來「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淨土。」他怎麽莊嚴淨土呢?住於真實慧去莊嚴這個淨土。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慧,再有一個是真實之利。

佛爲什麽要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說,是要給衆生真實的利,利益。我們做慈善事業,現在有很多人也要做很多,你或者是說要做一點什麼幼兒園、敬老院種種的,能讓衆生得到好處,甚至你叫他一人給他一萬美金,他可以生活地很愉快,這不是他的真實之利。他的壽命完了之後,他還又要輪迴,後頭的噩夢還無窮無盡,你對於他沒有幫助啊,所以我們要給他真實之利。

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是因爲夏老師的會集出現這三個真實,所以這三個真實我就在裏頭〔註一〕做了很多的解釋,這互相是一致、呼應的。正因爲你是開化了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體顯露了,所以你才能够流露出真實的智慧;因爲你有真實的智慧,你才能爲衆生謀求真實的利益。除此,你也有好心,也願意謀利益,你是否做得成功?做得成功之後,那個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實的利益是徹底的、永恒的、真實的、究竟的,所以讓衆生都成佛,這是真實之利。所以這個文字就簡單了,三個真實說出一個真實來,說出一個真實來就告訴我們,智慧是根本嘛,這是從真實之際所流出來。

註一:指黃念老所著之《大經解》。

有真實之慧他就可以來拔衆生的「勤苦生死之本」。衆生這個生死是苦,「勤苦」是什麽?沒完沒了啊!這個「勤」是它沒有停止、沒有休息,老是苦啊。現在咱們在生,有一天總要死,我就近一點了,你們還遠一點,死了之後又要生,生了之後又要死,這沒完沒了啊!所以這個勤苦。這個勤苦生死它有個根本,他就是發了這個心,阿彌陀佛,要爲一切衆生,拔除所有眾生的這個生死的根本。這個志向大呀!

所以我們覺得是真正你要信了佛,爲佛法做一點事情,你這個人生才有意義,不然對不起你現在吃的糧食,來之不易呀,這是衆生的辛苦。你怎麽報衆生?只是享受,你做的那些工作對於衆生起了多大的好處?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撰說的一些學問,撰說的一些什麽東西,對於拔除生死勤苦之本沒有什麽作用。所以就是說,我們真正地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發起一個大心。

在因地之中,他就「棄國捐王」,國家他也讓位了,王位他也捨掉了,捐贈了,不要了;「捐」就是捐棄,不要當捐贈講,捐棄,放棄了。出家做沙門,沙門是翻譯的音,「沙門」和用「和尚」這兩個字,和尚也是尊稱,大家用濫了,不能隨便稱的。沙門也是很高的德行,「識心達本名曰沙門」,你認識你的本心,達了你的本性才叫做沙門。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意思就說他出家做和尚了。說到這個時候,他的法名就叫法藏,名號是法藏,所以以後經中再提到法藏比丘,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修菩薩道」,他發了菩提心,所行的是菩薩的行,菩薩就是利他爲本,行菩薩道。「於無量劫」,「劫」是很長的時間,是個時間的名稱,這個數字沒有法說了,是十的多少次方,沒有法說了。只能打個譬喻,四十幾里的一個大石頭,天人穿著比輕紗還輕的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這個紗在石頭上這麽蹭一下,把這塊石頭蹭沒了,這個時間叫「一劫」。你去想吧,是多少時間?幾十里地一塊石頭,天人穿天人那種輕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那個紗在石頭上蹭一下,蹭來蹭去、蹭來蹭去,把那個石頭蹭沒有了,磨完了,這個時間叫一劫。所以時間是 ……,所以再不解脫,在勤苦生死之根本,那以後就是沒完沒了啊,那個時間你沒有法子想了。

他就是發了這樣的大願,這個法藏比丘,在無量劫中,這個劫,無量的劫啊,這個劫也數不清了,都在「積植德行」。所以我們說這大恩大德,佛是做了多少生、多少辛苦的事情,爲我們哪。這麽長久的時間都在那兒積德,「植」就是種,積德種德,救度大家。所以我們今天能够在這兒一起聽關於阿彌陀佛的法門,都是因爲我們在過去的生中,曾經受到過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已經對我們有恩,我們得過阿彌陀佛的救,所以這才聽見這個法,我們歡喜,我們願意學。所以無量劫來,積植德行,救度我們衆生啊。

「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他發了四十八願。他發了這個願以後,到佛那兒去告訴佛,說我想發一個大願,要超勝一切佛,這個願可以做得到嗎?我要把這個佛國,要比別的各國都好。佛就把所有的佛世界都現給他看,經過很長的時間,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他於是乎總結,採取各佛世界的長,然後才發了一個四十八願。這麽發出這個大願的話,所以稱爲願中之王。「殊勝」,特殊;「勝」,超越其他稱爲勝。都圓滿成就了,都成就了,願都落實了,不是一個空願,都成爲實際了,還是圓滿成就,沒有欠缺。

「名具萬德」,這個名字裏頭包括無量的德。你看,這是無量劫植德行,種種種德,這樣而成了佛嘛,所以這個佛就是種種無量劫都在積德、培德,而得到的成就,所以這個名字是萬德所成就的,這個名字裏頭就包括了萬德,所以就名具萬德。

「聲聞十方」,阿彌陀佛第十七願,願意一切佛都宣揚佛的名字。所以你看,在咱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就宣揚阿彌陀佛的名字。我再給你們舉個例子,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不管你是臺灣、美國、香港、大陸,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知道咱們這個世界、咱們的本師,知道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的名號的人少。你們想想看,說「這是如來佛」,等於沒說;說這是學者、教授,也等於沒說,不知道是誰,他不知道釋迦牟尼,這個名號他都不熟悉。

可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咱們這老太婆、小孩子都知道。「阿彌陀佛」,高興了「阿彌陀佛」,駡人你也「阿彌陀佛」,都知道!這不是個偶然的事情。爲什麽你自個兒學校的老師、校長,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外國有一個學校的校長,跟你毫無關係,你倒知道了,不可能;你還老提他,不可能!這個事情是個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不可能的事情爲什麽會出現?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哪,阿彌陀佛願十方的佛都去宣掦阿彌陀的名字,讓十方的衆生都聽到這個名字,讓十方的衆生都羨慕這個地方,念這個名字,都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事情是很明顯嘛,不是個偶然。所以這個「聲聞十方」,就剛才我們這個,在我們這個土,釋迦牟尼佛的說,也正是如此。

所以佛就來,他是「接引導師」。我們這個本師是釋迦牟尼佛,而彼土的導師是阿彌陀佛。我們在阿彌陀佛的名字上加以「接引」兩個字,我們就是臨終的時候,靠佛的願力,他來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我們自己能從這個世界去達到那個地方,而是靠佛的願力接引。當然也有,如果你修到跟菩薩同等地位,自力可以往生,但是那個是億億人中難得一個半個。真正你能够得到上品生,佛來接引,已經是極其殊勝了,所以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又稱接引導師。

「接引」這個事,下頭有,我就不重復了,以後再補接引是什麽含義。這一拜的時候,底下又要拜了,這個拜就拜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念三聲。這三句念完佛之後就起來了,恢復站在那,念是站著念,拜就是那麽拜。這是第二拜。

第三拜 極樂世界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一句,「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從我們這個地方起,往西邊,離開我們這個世界要超過十萬億的佛土,一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這個世界的廣大,天文學家已經有點知道了,有的天,有的星球,在離開我們一百多億的光年之外。光的速度一秒鐘要 3×108公尺,那快極了,所以世界沒有任何東西趕得上光的。要用現在天文學的望遠鏡什麽什麽,靠這種近代的設備,能知道有一百多億光年之外的,我們要看見它的光,是一百多億年前的它放出來的,古老的東西了。所以天之大,這還是現代的目前的科學水平,將來還會知道的更多。

所以佛早就說,極樂世界離開我們是十萬億的三千大千世界,西方在那裏。那麽進一步說,佛不是遍一切處嗎?所以說佛就是在西方,這是一種方便。所以善導大師說「指方立向」,那麼說,是爲什麽你一定要說西方啊?善導大師說:有了示現成這麽一個方向,使大家心有一個專向的目的地,這心,就容易攝這個心,管住了這個心,心就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容易集中。你告訴他在西方,他要專心還不容易;你根本不說西方,就是哪兒都有,他更沒有法兒專一了。所以這種「指方立向」,是一種很殊勝的度衆生的一種方便。

那麽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佛世界名曰極樂,那兒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世界。法藏他這個比丘已經成佛了,名號叫做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也叫無量光佛。是如來,這是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等覺,這都是佛的十號,這裏列舉三個代表十號了,這十號都圓滿了。「安隱住持」,在那兒很安隱的,在那兒住持。

那麽,《無量壽經》在這個地方說的很好,也很圓融。「如來者」,問:「佛到底成佛沒有,成佛多久?」釋迦牟尼佛回答的,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從哪兒來,從哪兒去呀?所以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唯以酬願度生」,因爲要實現自己的本願,要來度化衆生,所以示現在西方。爲了要滿足自個兒度生的這個願望,所以示現了這麽一個極樂世界在西方,成佛以來這個時間是十劫了。

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正在說法,這個「今」字就是現在,目前也正在說法。我們這兒在講《淨修捷要》,阿彌陀佛也在極樂世界的講堂中說法,今現在說法。所以這就是極樂世界名號,與這個成佛十劫,成佛十劫在咱們《淨修捷要》雖然沒說,在《阿彌陀經》裏頭有,今現在說法,十號圓滿。

這個極樂國土是「具足莊嚴」,一切莊嚴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廣大」,這個功德大,威德就表示有這個力量,所以能够破除衆生的這種無明、闇,而救度,消除衆生的業力,有威有德,非常廣大,是不可窮盡。一個清淨的國土,所以「清淨」兩個字是非常重要。所以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也叫無量清淨,都是佛的名號。《無量壽經》是無量清淨平等覺,也是說阿彌陀佛的名號,這無量清淨。

所以這個清淨心是非常之難得,心中無所思,很乾淨、很純,一切放下,這就漸漸能跟佛相應了,「阿彌陀佛」。所以這就指出極樂世界了,已經成佛了,有極樂世界。爲了酬願度生就現在西方,有極樂世界。

第四拜 法身依正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徧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衆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再底下說出法身了。這麽一說,只是全爲了滿願,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本體,有個真實之際,現在還要開顯,所以這個就說法身了,法身就開顯了。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法身是最清淨了,離一切相。佛是有三身,佛是法身、報身、化身。所以在西方現在說法的那是報身,報身之本是法身。這個法身就「徧一切處」,剛才不是說徧一切處嗎,這個說的是法身。法身,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

所以今天這個地方,我們到處是阿彌陀佛的法身。不但到處是,您的身體裏頭、我的身體裏頭、您的身體裏頭都是阿彌陀佛。如果裏頭不是的話,那阿彌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塊?不能說徧一切處啊。那徧一切處,不管是有東西沒東西,他都是法身所在。

不但法身是如此,就是無線電波,就是如此,牆也擋不住的。你拿這個電視機,不管你再什麽東西把它扣起來,一開,一對應這些圖像就來了,它有個波在這兒嘛。它不就是一切都透過了嗎?你那兒有一個大的東西,它那個東西、身體裏頭,那個電波都通過,都在裏頭啊,就徧一切處。

這個法身本來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所以這是「八不」,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我們知道這個地方拿這兩種代替了四種,實際是八個,每一種是兩個。

無生滅是一對,去來是一對。「無生」,法身沒有什麽叫生,沒有什麽叫滅。因爲證到無生法忍沒有生,他不再動念了,他無生嘛,無生還有什麽叫滅啊?他這既然徧一切處,都是法身,法身從哪裏到哪裏?都是自家!我能說黃念祖從鼻子到嘴?不行,哈哈哈……。鼻子是黃念祖的鼻子,嘴是黃念祖的嘴,不能說黃念祖從鼻子到嘴;沒有去也沒有來。

還有「不一不異」,沒有一,也沒有兩個。也沒有斷,也沒有常。這就稱爲「八不」。用這四個做爲代表,就可以很深入了,這法身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不是我們用人的語言,我們這個分別的心、分別的見解,你所能够了知的,所能够明白的。所以這一句話,就把凡夫這個語言的、思想的限度指出來了。

因為稱爲不可思議,大家都成爲口頭禪,它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是你不能想;「不可議」,「議」是議論,你不可說。不是下禁止的命令,而是說你說不出,你想不到,不是你的思想、你的言語所能够表達的。這個「講誦之徒」,古人是用來批評的話呀,就是說你這些人沒有出息,只是會念念、會講講。應當是你真能够開示顯化真實之際,那才真是沙門的嘛,所以講誦之徒是貶意語啊。語言分別,不是說你這個語言所能够表達的。

這樣的話,那衆生怎麽來酬願呢?但是就是要酬願度生的話嘛,就「現在」,就示現,做一種示現。所以這個示教,示現跟示教的「示」是一樣的,所以示教的儀器,什麼示教嘛,表示啊。示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裏?不是在實報莊嚴土,是在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

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像在咱們這個土示現的釋迦牟尼,這樣的佛是化身佛,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衆生就看不見了,六十萬億恒河沙個四十里地那麽高,一個由旬就是四十里,高是六十萬億恒河的沙,沙子,那麽多再乘四十里,一根汗毛咱們都看不到一半。咱們這個視綫所能達到的,你能看多遠啊?報身是看不見的,所以我們所能見的是應化身。

四土,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所謂一般我們能往生的,還都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很不錯了。法身佛呢,是在常寂光土。常寂光,常、很寂靜,而放光,他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所以這個是很殊勝的境界,在寂之中不動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既然在照,好像就要有所做,但仍然是不動。

這個法身佛在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整個的法界,接引這個法界就包括一切了,這個太空,盡太空之所有,種種的空間。現在不僅僅是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咱們現在是三度空間,是可以用三個座標來表示的,長、寬、厚。它不光是……現在是有了一維二維,有了三維,就有四維五維六維嘛,愛因斯坦已經證實了這第四維就是時間。現在可以把時間和空間……,現在有很多新的概念,這空間時間都不是常數。

《相對論》最好的一句話就是,對我們很有、很可以拿來利用的,就是「物質、空間、時間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現在很多人老是說,你看我這明明是實在的,你怎麽說它是空?你說它是實在的,那我就告訴你,愛因斯坦就告訴你說,這就是人的錯覺。你既然還是人類,你有這個錯覺,你就老認爲它是實在的,但是你錯了。

他承認空間只有場,所謂這有物質只是這個地方場强高,跟那別的地方不同一點。而四維空間、五維空間,這些空間,現在據說科學已經證實到十一度空間。所以就是說四維空間的事,你三維空間不能知道,你只能够推測,你不能瞭解,所以就是說人的頭腦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那麽「接引法界衆生」,那這個不只是三維空間,那是一切空間,各種空間,一切有情之類都得接引,都要他離開這種像娑婆世界這一種苦,而能得徹底的、究竟的、真實的、永恒的、沒有變異的這個樂,就是究竟安樂,法樂,沒有苦的樂。

有很多樂,我這小時候看見人狂歡,我就覺得很可悲,我覺得不是歡樂,祗覺得很可哀。他們在那兒划拳呀、或者跳舞什麽什麽,我旁邊看著很可悲。當時他本人很高興,那還應當承認他是樂;但是以後一天他這個都沒有了,錢都花光了,或者他犯了罪,不能再享受了,一壞,他就難過了,那個好日子不再來了,這是「壞苦」。所以你是苦,這生病、長瘡、人家打你什麽什麽,這種苦是「苦苦」;你在這兒狂歡高興,這個時候你這叫做壞苦,這個環境一天沒有了,你就苦了,它還是苦的原因。

所以娑婆世界種種都是苦,要離開這個苦,得究竟的樂,得徹底之樂,得大乘法樂。這個樂,確實是世間一切的東西不能相提並論的。你理解不到,你想像不到,你推測不到,只有真實用功,你才能領略,所以得到法樂,如踴躍歡喜。但是有的人可以觸動一下,觸動一下你就可以是個體會(我看你那個,「一切皆成佛」你就觸動了一下),那就是法樂。要經常有這個觸動,你就能够去掉一些東西,去掉一些障礙。大家都是有份的,如果你不前進,就停滯在目前,那你就……,這個是人人可以享受到的,但是現在,與你暫時目前就不相干了。

所以得究竟樂,我還不僅僅是說,到極樂世界真得究竟樂,就在眼前,我們在法上,也可以得到法樂。而這種樂我們也可以回憶一下,比較比較,起碼這個氣氛在那兒,它不是世間的這一切,同類型的,不能相比。

所以「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切都因爲阿彌陀佛證了法身。成了法身就世世酬願度生,現出極樂世界,裡頭有報身佛,實報莊嚴土是報身佛,又流現出化身,還有其他的土,來接引一切衆生,是大恩大德。

第五拜 報佛身土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衆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這個就是報佛的身土,剛才談到法身了,已經知道極樂世界的名字了,既然剛才說出法身,法身流出報身,這就談報身的佛和他的土的境界。這一拜就是拜「圓滿報身。所居之處」,從法身流現出報身,這是在菩薩地位才能見到佛的報身。這個報身所居之處,是實報莊嚴土,所以後頭就是實報莊嚴淨土,報身佛就在實報莊嚴淨土。

報身所居之土,「永無衆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這個地方永遠沒有,所以他不但沒有這些東西,沒有什麽叫苦、什麽叫難、什麽叫惡趣、什麽叫魔惱,連這個名字都沒有。所以極樂世界有許多鳥,人說那個極樂世界怎麽會有鳥?鳥不是畜生嗎?彼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啊。連名字都沒有,怎麽會有實啊?那都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苦難惡惱之名。也沒有「四時寒暑雨冥之異」。一天四時這時間,有冷、有熱、有下雨、有陰天這些個變化,所以永遠是溫和晴朗。

「寬廣平正」,非常廣大,你去多少人都不會容納不下。十方的佛國都勸他們的國的衆生都去極樂世界,那不知有多少人往生啊,但他沒有說是這個地方容納不下了,客滿,沒有這個事,你多少來都可以,這是無限大。「平正」,極樂世界是平的,沒有山,沒有驚流急湍、高山大嶽,都沒有。

他是心淨就佛土淨,心平就世界平,人心要平等,世界也就平等了,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高山、深谷,都是平的。但是泉池很多,沒有驚濤駭浪,但是他有好多泉池,就是池子、流泉、小溪流,圍繞著,只要住的地方外頭就是有蓮花池、八功德水。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從下往上流,就圍著你的房子流上來轉圈,不是那個噴泉,噴泉很不自然。咱們這個水只能向下,他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向上,他沒有地心吸力了,他爲什麽不能向上哪,你看太空裏頭它就可以飄起來。

「微妙奇麗」,極妙,微妙的無法說了;「麗」,美麗,這個麗是出奇啦。

「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所以這個就是說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發這個願的時候,剛才不是說了,他就想得到一個國土,超踰十方,問佛可以不可以?佛說可以的,你發什麽願都可以實現的,就把一切佛土給他看。他總結,後來就圓滿成就了,所以他得到的果實也是如此,微妙奇麗等等。「超踰」,就是超過了,「踰」也是越,超越,越過了十方的一切世界。這是一個「實報莊嚴淨土」,這是報身佛所居的,沒有一切恐怖、厄難,表示一個大平等。

第六拜 光壽無量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底下光壽無量,這個很重要,這個是第六了。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極樂世界這個教主,壽命是無量,所以無量壽佛;放的光明也是無量,下面還要講無量光、無等光、無對光、無礙光…,十二個稱號,光明也無量。而且豈只佛是如此,不但佛是如此,國中所有的菩薩,所有的這些「菩薩弟子」,所有的「聲聞天人」,〔這個聲聞天人是指著往生的人,不是我們說凡聖同居土嗎,實際你還並沒有斷惑,你見思惑還有,是佛接引而往生的,還是凡夫,但是,是凡夫,可是你不再退了,所以最不可思議就在這兒。因此從他斷惑的水平,他還是天人,人哪。還有的人他只是斷了見思惑,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所以他的程度只相當於聲聞,這個稱爲聲聞。如果他僅僅發的是小乘心,根本不能往生,因此我們就超過了阿羅漢,大家要知道,知道這個事情不是一個小的事情。

阿羅漢已經不聞他方佛名,也發不起要廣度衆生的心哪,他只是般涅槃,自了了,我了了,我清靜了,我再也沒有煩惱了,他就大功告成了,這個確實是很不容易,他無我了,他沒有我了,所以叫人無我,他涅槃了,他真是沒有煩惱了,但是塵沙惑、無明惑都沒破啊。這一種無窮無盡,這個時間空間都無盡的,要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衆生,永遠沒有休止的,都讓他們得到一切徹底的利益,這樣一個宏大的心胸,阿羅漢沒有發起來,所以佛批評是焦芽敗種。所以我們現在發心要超過阿羅漢就在這兒,不是只求自己了脫,要解脫嘛。那麽這種聲聞就是說,他這個斷惑的水平達到跟聲聞平等,但都是發了大乘心的,如果不發大乘心,只是聲聞,不能成就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一佛乘,都是大乘發心,都是要成佛的。

這個夀命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這個國土的莊嚴種種超過十方,這個國家的名字,到處聞名也超過十方。我們要數他方佛國,我們數不出幾個來,是不是?大家只知道極樂世界的人很什麽,我們就是佛教徒,我這恐怕年歲很多了,你要叫我再背一背知道還有什麽些佛國,我也背不出幾個來嘛。所以這就是這個名字他勝十方,大家容易記得,到處都有人在說,經上都在介紹。

「無衰無變.」這個世界他沒有叫做在那兒衰頽、衰變,沒有變化。將來咱們整個這個世界就要大爆炸的,決定要毀滅的,所以將來……說的那個火災、風災,把天都要燒光,實際是個什麽,實際就是一整個的,或者是銀河、或者是什麽,一個大的核爆炸,互相觸發,就全部核爆炸了,因此,所謂那個火災就是熱波,所謂那個風災就是壓力波,核爆炸,所以這一切都逃不過。這一切世界現在是有,現在天文學已經證明,有的世界已經是在新生,從這個微塵中又在那兒聚會要形成世界,有的世界已經衰老,就要退出歷史舞臺,所以白矮星就是最後的能量在那兒爆發,最後他就要不行的。所以現在天文的理論,說是一個大爆炸的理論,怎麽出現的,一個大爆炸的産物,那過去當然有個世界出現過一個大爆炸,大爆炸之後這些微塵又聚會。就是「成、住、壞、空」,成了之後就存在、是住,住了之後要壞,壞了之後變成空,爆炸就空,空了之後又成,循環不已,都是在循環,而這種學說科學也承認。但是極樂世界無衰無變,因爲他不是我們這種微塵所成的世界,底下就要講,咱們是微塵所成的世界,他那不是微塵所成的世界,所以他「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所以到了這個世界才是真正的保險哪。「殊勝希有.阿彌陀佛。」非常殊勝,非常稀有,阿彌陀佛。

第七拜 光中極尊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這一段,又號無量光,底下就說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也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這就是十二光佛,從無量光起。這十二光佛,這些佛的名號,也就都是阿彌陀的名號。所以阿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這光中種種的妙用,所以表現出十二個光的佛,同時都是阿彌陀佛。

這個無量壽是體,是指時間,所以永遠是體呀。所謂過去、未來、現在這個是三際,稱為三際。三際一如,三際是如一沒有變化,這是無量壽。無量光呢,就是徧一切虛空,徧一切處,所以一個是豎,一個是橫,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無量光,這個光一切處都照到,就徧一切處了。所以表明這個佛在竪著就窮三際,過去你也永遠找不著頭,未來始終你也找不著結束,就常住,這是無量壽;徧一切處,沒有邊際,這個無量光,同時這個無量光也可以解釋爲光中有無量的功德。

同時這個無量光佛也號作「無邊光佛」。無邊光你可以淺近的解釋,説這個「邊」沒有邊緣,這大呀,你找不着邊,這極大,這個解釋很容易。進一步的解釋,那這個「邊」是什麽呢,就是佛教的一個名詞了,就所謂這個「邊」,指著見惑裏頭的這個「邊見」。所以我們要都斷見思惑,最粗的迷惑是見思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衆生就在這個迷惑之中,愚癡之中,是有惑,要斷了惑才能證到自個兒的真如。見思惑首先是見惑,初果就破見惑。見惑有十樣東西,就是「身見」,老是愛惜這個身體,老是想養這個身體,練這個身體,所以現在許多氣功、外道,都是在…,首先一個邪見就叫做身見,這見惑。所以你留戀這個身體,所以很多婦女她很難得離開她這個身體,因爲她非常喜歡她這個身體,覺得很莊嚴很什麽,這都屬於身見。「邊見」是什麽呢,這個「邊」不是邊緣的邊,就是一個事情可以分兩邊看,就是矛盾的一方。一切事情都有矛盾,矛盾,我們說有個矛、有個盾,就是矛有一邊,盾有一邊。有「是」有「非」,「是」是一邊,「非」是一邊。所以一切都有個兩邊,矛盾〔各〕有一方,這兩方在對待,在鬥爭,實際這個「二」的世界就是如此,一切都有二。所以中國有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了「二」了嘛,聖人要不死光了,大盜是不會完的。這個「無邊」就是沒有對待了,沒有這個「邊」,一切都不二了,也就一切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對立了,一切都平等了。所以佛最後稱爲平等覺,這漢譯的《無量壽經》,「無量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的名號,只有佛是到了大平等。

我們要修,要修慈悲喜捨,很多人也就把這些個名詞,甚至於傳法的人也給你講錯了,把這個「捨」作爲說你要慈悲,要慈,要悲,要喜歡,要施捨,這麽去講,講淺了,講的太淺了,不是原意。所以有好多東西,這都是從和尚嘴裏說出來的,有的是十分的荒謬,水平很低呀,他這個。這個「捨」是捨掉你那一切分別、一切「邊」,一切對立的矛盾,而能把這些事情看得平等。所以昨天你那問題,你平等的話,就是說不管你說什麽,不管你怎麽對待我,所以佛教裏冤親平等的,跟我有冤和跟我有親,這本來兩個極端,這是邊,這個邊見沒有了,冤和親是平等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在這些地方一點…,當然是學不到,但是要努力去學,這是一個正確的,就是要平等。而且冤親平等,還要把「冤」字擱在「親」的上面,這個擺不是隨便擺的,就是你真要度的時候,先度有冤哪,所以佛教偉大啊。昨天說的提婆達多,那麽害佛,一直到佛的這一生還在害佛,而佛感恩,我的成就全因爲提婆達多,給提婆達多授記啊。所以這一切,佛之偉大,這智慧,這一切,我們是心悅誠服,五體投地啊。這不是個盲目的崇拜,我們就是說,你是一個大權威,我拜你之後,你就保佑,我就得到好處,這是世俗的、很低的、很愚癡的一種看法,一種顛倒的看法,是錯誤的。所以要捨這個「邊」,無邊光,這個光是由於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來的,因此見到這個光,也就可以加持你,你放棄這些分別,沒有這些「邊」了。阿難他已經沒有邊見了,但他還有摩登伽女來,他還有的時候…,因爲〔摩登伽女〕有咒的力量,(使阿難)幾乎要破戒,就是因爲他不明白,不明白他還有個「我」呀。所以無邊,要捨,這還不是個最高深的事情,還是前面的事情。

「無礙光」,我們都說自在無礙,沒有障礙,也能够自在,所以觀自在菩薩,他自在。大家可以分析,這個「自」就是你自性,你自性是不是當家作主,你自性在當家作主,你自在。你自性沒有當家作主,被這個假我…,現在大家都是這個假我,自己本來跟佛一樣的那個真我,自己不承認,而把現在這個叫作黃念祖的我就把他當作是「我」,這個他不是,這個是敵人,妄我,或者不要説得這麽樣,總之由於他而使我不能認識我的本來嘛,這個意義說就是敵人。總之它是妄,它虛妄,由於他在當家作主,所以真正的我們的主人就靠邊站了,就不顯現了,所以我們有佛的智慧、光明而不能顯現。這個程度上有不同,無明的厚薄有不同,所以我們要聽了佛的經教,有的人就很感動,接觸的很快,這叫恢復的很快,就可以恢復;有的他不但不接受,他還毀謗,他還要破壞,甚至種種的,那他就是無明的障很重,這都有礙了。所以叫無礙,一切沒有障礙。

「無等光」,沒有能和他相提並論的、沒有相等的,這個光絕對的殊勝,沒有另外一種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無有能與相等者。

也稱爲「智慧光」,這個光明就是智慧。禪宗也是這麽說,這《淨語》裏頭也引了這個話,《淨語》裏頭《光明頌》引了大慧禪師的三句。「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這個光來宣揚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這個法,就說到禪宗的傳心,這個心法,這個法是什麽,這個法就是這個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不離這個光明來說這個法。所以光明和本心,光明和智慧在大慧禪師裏頭就等同起來了。

那麽大慧禪師這個話在經典也有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涅槃經》裏,佛要涅槃了,這是最後的遺教,《涅槃經》說:「光明名爲智慧」,所以那個智慧就是光明。這個超日月明,比日頭還要明,比月亮還要明。這個《三昧經》就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爲光明。」大的智慧發露到外面來,能够照了法界,這個叫做光明。所以「自瑩謂之光」,自個兒很乾淨叫做光,能够照物謂之明,能够照見別的東西叫做明。比方說珠子吧,珠子它自己很乾淨,很瑩,這個珠子有光,這個珠子的光,要是很好的珠子,夜明珠,它就可以照見,都亮了,它照見別的了,照見別的這叫做明,所以光明還有兩分。

光明總之它是清淨,這個念佛修行的人,也常常有時候閃現一點點光,有時候看見一點點光,都是在你心裏頭絕對清淨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現象。你心只要稍微一動,「噢,看見光了,好。」還不要這些話,都沒有,你心裏剛剛有一點感覺不一樣,馬上就沒有了。就你心裏完全離開這一些的時候,這個也就是説大家在自己的修持中可以體會到這一點。所以這個就是光明智慧之相,不離這個。所以亦號智慧光,智慧就是光。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寂光,他是寂,寂默,沒有什麽動、搖動、不定,可是常常在照,寂而常照,常照光。

「清淨光」,這個清淨,《無量壽經》講,你有一念淨信,你要在一念的清淨的信心裏,你只是在這裏邊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了。這一念淨信,你念這一句的時候這功德是極大啊。慈舟法師他做科判,現在淨空法師聽到我這兒有,他跟我要,我給他拿去了,他要這個科判。慈舟法師他最大的一個功德,他這個往生三輩,他開了一個「一心三輩」。由於「一心」方面,你這個念佛不是只像一般的淨土宗,成天成天像我們這樣拿著佛珠老這麽,他這就是說你能够達到一心的時候,哪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所以他說一心三輩,跟一般的三輩他另外闢了一欄,這跟夏老師的精神都是相合的,這一點很值得讚歎,所以我這個《大經解》也是根據這個精神做的註解。一心三輩,這不同於常情,都是由於清淨,你一念淨信,一念淨心,都用這個「淨」字。

還有這個清淨,這天親菩薩說…三經一論,天親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就是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我們應當是心中離開…,「清」就離開了濁,「淨」就離開了亂。現在這個世界是濁亂哪,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這個濁亂的環境裏頭,我們保持內心的清淨,這是極大的修持,而這裏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了。所以搞的這個心裏頭,隨著大家很渾濁、很髒,全是渾濁,就不清哪;就忙亂、不安定、焦躁,就不淨哪。要清淨啊,要乾淨啊。所以這個就是說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麽呢?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所以這個智慧的重要,真實的智慧;「無爲」,我們慢慢底下要注意這個無爲。所以學佛,這個道場裏頭常常一開始就講四句偈:「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十方來的一切都到這兒在聚會,來幹什麽?都到這兒來學無爲啊。所以《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要學無爲啊。「此是選佛場。」這是一個選佛的考場,那什麽人能考取?「心空及第歸。」你心要空了,你就及第,你就考取,你就可以圓滿了,回去了,得到了結果了。所以清淨的重要。

「歡喜」,夏老師的詩裏:「願我遇事生歡喜。」所以我們也要常常保持。所以經最後都是「皆大歡喜」,因為這個事兒,你真要對於這個事兒,要分析一下皆大歡喜這個情緒,他對於這個經聽了之後踴躍歡喜,他的感受是什麽。而皆大歡喜,都個個是歡喜,而且是大歡喜,佛的偉大就在這兒。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經後頭最後一句,這就稍微帶過去了,而不知道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果實啊。現在的衆生就是苦,就是煩惱,心裏頭好容易有點兒什麽,馬上來一件事叫你心裏揪得放不下呀,我們就是要自己對於這一切看破,不被這個環境的影響。他五濁惡世嘛,他必然濁,衆生必然是惡,他就是會有好多不盡情理,他要都講理那就不叫五濁惡世了,這必然碰見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喻,你還講什麽理呀,你講不通,就放下,就放下,而歡喜,或者是解脫,這就解脫了嘛,不被東西捆住了。他一來一什麽你跟他一……心裏擱不下,這時候你就捆住了,茶不思飯不想,這就很憂愁很苦惱,因爲本來好好的,忽然添了好些苦惱,所以這就是要解脫。

所以這個涅槃三德,成佛之後就是證到這個三德,一個就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人人都本有,但是大家都纏縛住了,我們都是所謂具縛衆生,所以我有時候給人寫什麽,自稱爲具縛,我是捆住的,纏縛住的,被這些煩惱把我給捆住了,所以衆生都是具縛,在結縛之中。那解開呀,要解脫呀,不要被捆住了,所以是解脫德,有時嚴格念解〔音謝〕脫德。誰不想解脫,爲什麽你有法身,自己有自個兒不知道?缺少智慧嘛。所以涅槃三德最關鍵就是這個智慧,所以智慧非常重要。爲什麽你被捆住,因爲你缺少智慧。因爲你這樣被捆住,你有法身就看不見,顯不出來,因此你要想法使得這個得到解脫,你要恢復你的法身,完全都是靠智慧。所以我們這個學佛呢,主要是學習智慧,學習般若。只要你在學習般若,你就稱爲菩薩,稱為你菩薩就不過份,但在這加一個形容詞,叫做學般若菩薩。你要發了菩提心,就稱爲你初發心菩薩,跟觀音菩薩還有點不同,所以這就是說他那是徹底了,我們還在初步,但是已經可以稱爲菩薩,稱爲大士。這是在學般若的階段,在初發心的階段,所以同中有別,別中有同,就是這樣。

「安隱光」,《宗鏡》裏頭說:「安隱快樂。」又安隱又快樂,就剛才說的歡喜嘛,這兒說到安隱,安隱就是很寧靜。「安隱快樂者。」這樣的人,「則寂靜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靜」,入靜的靜;微妙的「妙」;真常的「常」,所以這個安隱很重要,「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

再底下「超日月光」,剛才講了超日月三昧,這個佛的光,超日月光,這有兩個特殊的地方。一個這日月的光不能照過鐵圍山,這個宇宙外頭有鐵圍山包起來,當然不見得是個山,就好像那個中微子非常多,很密集,這空間中微子是多極了,不可數,那麽它們形成了之後,就比較會聚在一起,形成了鐵圍山,日光透不過,他反射了看來是,這是一個,佛光沒有普能作障礙的,全可以透過。再有日月光可以照一切東西,不能照人心,不能夠給你啓發,所以超日月光這個三昧,就比那日月光光明。日光已經不得了了,你看,我們這個光明靠他,我們這一切東西要生長,完全要靠太陽,不然就沒有東西可吃,什麽都不活了,但是他就是不能照人心嘛,誰有人說是曬太陽開悟了,沒有!

最要緊是「不思議光」,這些光是不可思議呀,總讚,一切是不可思議。所以《華嚴經》這個經稱爲不可思議,《阿彌陀經》也稱爲不可思議,不是你這個言語,你的頭腦所能夠達到的,所能理解的。所謂超情離見,超過大家的這種我們所謂的情理、這些情感,超過這個範圍,離開這一切見。因爲你衆生所有的這些都稱爲成見,也都是些謬見,所謂的顛倒見,要離開你所有的見,你這個頭腦中所有的見。《四十二章經》是翻譯的最早的經,漢朝就翻譯來了,四十二段,但是裏頭有很重要的話,裏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千萬不要相信你自個兒的這個意思,你的思想。這一句就够了嘛,底下還叮了一句,「汝意不可信」!你這意思不可以信哪。這也就告訴我們,你不要太主觀,這個主觀是非常麻煩的,你總至少先客觀一點,多能够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觀哪,自以爲是。再進一步說,所有這一切腦袋裏頭的産物,這一些見解,都還是生死中的東西,六道中的東西,不是解脫的東西,不是成佛的東西,所以要這樣的話,必須要超過這些。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現在衆生都是衆生的知見,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也就是改造的過程,要把我們衆生的知見去掉,而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恢復了我們本心本有的佛的知見。但是你不把你現在這些個錯誤的、當家作主的這一些東西,能把它排除開,那麽這一步就達不到了。而說到要把我們的知見全換成佛的知見,衆生談何容易,所以淨土法門之微妙,就是這樣偉大的一些工作,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去做,接著去做,這就保險了,再也不退轉了,一直到成佛,恢復自己的本來的這一切。

所以這十二光是不可思議,這個念佛就是不可思議,這個念佛之殊勝者,他之不可思議,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的時候,你就把佛的功德全攝成你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念的很誠懇的時候,能够消除八十億劫…,這個劫是多長的時間,而且這個劫是八十億個劫,不是普通的罪小偷小摸,而是生死的重罪。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聽了很多,好像就很怕,「我們都要,不行了。」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有這樣一個淨土法門。往生之後你還是凡夫,這些情見你還一時消不掉呀。雖然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消了很多業,消不了多少,這過去無量劫來那個業,就虛空裝不下呀,所以說,那個罪業如果真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在這兒,整個太空都裝不下呀,因爲這個時間太長了!所做的太多了,現在有人說必須消了業才能往生,那就沒有往生的日子了。所以現在有些事情纏不清,有時候人家說你跟人寫篇文章,我說我不參加這個,越來越什麽。各隨各的緣吧,他有他的緣,有喜歡聽他的就按他那個辦,我們不作他們這種說法,大家有緣的願意聽,那麽我們就帶業,阿彌陀佛都替你托運行李了,方便多了,不要自個兒背。所以這一段是十二光,無量壽、無量光,佛的光明。

第八拜 威光普度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衆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底下緊接著說這光的作用,不然說佛有這麽多光,和我什麽關係呀?關係很深哪。一心要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無量光壽是別號,如來世尊是通號,這就把十號都擺在裏頭了,就是一個頭一個尾作代表了。他們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頭已經說無邊無礙等等的,他這是無量的,既然是無量無邊等等,所以就徧一切處,又沒有障礙,所以沒有東西能够擋得住的。那麽「衆生有緣遇斯光者.」光明遍一切處,有人就說我怎麽沒看見哪?這個就很不奇怪嘛,他是有緣才遇着這個光。這個光是沒有離開一切人哪,但是現在你沒有…,所以佛就是不能度無緣,要是能够這麽度的話,那早就沒有衆生了,一切一切都……,所以佛菩薩就無量劫來跟一切衆生結緣,有緣你才能够得遇。

佛在王舍城說法,王舍城是個大城,在印度,有九十萬人,那就是很大的城,古時候。當時在王舍城中,佛在王舍城住的時間很長,這個城裏頭見過佛,知道佛的名字的人都擱在一塊兒,見的人當然少,知道名字的人還比較多,見過的也只是三分之一,知道名字還沒有見過的三分之一,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更不要說見了,三分之一。所以真正見著的只是三分之一,就佛在王舍城,在這兒幾十年,所以這個緣很難哪。有一個叫做城東老母,她是最沒有緣了,佛到東城的時候,她就到西城去做買賣;佛到西城的時候,她跑到東城去做買賣,後來這個時間差不多了,大家就說一定要把她擺在一塊兒,擺在一塊兒她拿扇子擋著臉。當時見到佛有很多人就是,有的人看見佛就是種種光明,種種殊勝,不僅僅是…;有的人看見就是丈六身;有的人看見就是八尺;有的人看見就是黃面比丘,一個黃臉的和尚,沒有什麽奇怪;還有的人看,就像一根象腿;一個黑的一塊東西,所以這個緣,這都是大家的業啊,業緣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珍視今生的佛緣,今生我們大家能够結了佛緣,要趁熱打鐵,這個緣很寶貴。

我們還要和別人也結緣。那這兒有這麽一件事情,一個和尚很能够說法,經研究的很深,修持很好,可是沒有人聽他的,他要講,都不聽,都走了,沒人聽,他很…,說我發願要弘法,沒人聽我怎麽辦?有一個人就給他出主意,說你把你所有的東西都賣了,賣了之後你把這所有的錢買一點糧食,把那個豆子什麽什麽都買來了,買來之後,你念佛念咒來加持這些糧食,然後把這些個糧食扔在草裏頭蟲子多的地方,讓這些蟲子什麽的去吃,鳥,然後你發願,希望吃了這些的人將來來生都來弘法。他就照著做,二十年後果然法緣大盛,多少人來擁護,來參加,都是二十來歲的,就是因爲他發了這個心,布施,結了緣。所以這個緣很重要,所以大家好的因緣再生出好的因緣來。那麽自個兒也要努力,當然不是勉强,有時勉强做了反面工作了,就隨緣度脫,彼此能談得近就什麽,所以有的時候把這些道理講給別人聽,這種種都是結緣哪,結緣很重要。所以有緣才能遇見這個光,因爲咱們現在這個衆生都是在睡夢之中,照你你也不知道,有的時候忽然清醒一下,忽然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你清醒了嘛。但是爲什麽不老遇,因爲清醒一下,一會兒又(睡)著了。

所以能夠遇著之後怎麽樣呢,「垢滅善生」啊。這個遇,遇一次也就起很大的作用,你的這個垢障,身上很多的髒,它就消滅了,你的善根就長出來了,所以善就生了。「身意柔軟」,你的身和心,這個「意」指的心,很柔軟。身呢,人要死了就硬了,所以軟就代表活。意也是如此,佛就說咱們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是剛強難化呀!這個脾氣,這個個性,他這個見解,他非常犟!有道理他聽不進,他改不了,他那個很…,跟那個都…,掰不過來呀,就是這樣子。所以柔軟才好辦,「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他種種的疾病,種種的痛苦都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心中有憂愁有煩惱都解脫,遇見這個光的人。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樣的威神,他的光有這麽大的威力,這樣大的神通妙用,而且這樣的光明,他是最尊第一,所以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嘛,阿彌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這個《無量壽經》也說,佛的光明遠大什麽,在他求願的時候,都是平等的,就是你求願,等到你實踐的時候,你所得的就不一樣了。你發願的時候就發的是一個普通的願,那你就得到個普通的情形,阿彌陀當初就發的是要超越諸佛這樣的。超越做什麽?爲了能更廣的去度衆生嘛。佛要名聞十方,不是想拉選票,名聞十方是衆生都到極樂世界來受教化嘛,來得度嘛。而且十方的佛沒有誰我要拉個山頭,我要拉個隊伍,你們所有的人民都應該跟我學,都在我這兒,大家都是送。所以現在有一些法師是,你要有一個人聽另外一個法師去了,你背叛我,不肯往外送,跟這個佛比,他就趕不上,還沒學好。所以都要學,他的過程嘛,是個人嘛他就有這些過程,還要慢慢的改造。「阿彌陀佛。」這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無量壽的作用底下還要再講,所以阿彌陀佛慈悲呀,你往生之後你就老活著啊。我們之苦就苦在這個壽命有限,我就常常這麽說,(如果)你要再給我一個五十年,我可以做多少工作啊,這看來是不可能了,不要說看來,絕對是不可能了。這樣剛剛自個兒弄明白一些問題怎麽樣,弄明白了還是很不容易弄明白的嘛,這樣子。這個時候繼續那不是很好嘛,對於自覺也是如此,我這個時候正可以,更可以再度的前進啊,不允許了,所以這就是苦事。到了極樂世界一個特點是壽命無量,那有不成功的嗎!而且永不退,底下不退我們也要講。這個世界老要退,好容易進了一步,進一步底下退九步。所以有了進步之後,有退步大家有時候很煩惱,你不要煩惱,這規律,你合乎規律。一直都前進,那就是帶角虎了,還沒成就帶角虎之前,那麼你進一步底下退九步,極端自然,就是難得的。有人他一步都不進,所以進了之後有退這也很常規。但是退了之後再進,不要無止盡的退下去就對了,常常說趕緊有時候要刹住脚,就是刹車,這個車子往後要退了,趕緊要刹車,然後再加油,再往前跑。所以這就說明佛的這個光明的作用。

第九拜 禮佛現光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這一段就是在《無量壽經》裏頭,這一段是佛把法都說了,阿彌陀佛怎麽成就了,就說我們這個世界衆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誡,然後佛就問阿難說,你想看見極樂世界嗎?你要想看見你就禮拜。阿難就聽話,就禮拜,他頭磕下去,還只一擡頭,極樂世界就現前。

所以大家老是說這個極樂世界,你們都說極樂世界,誰看見了?你可以告訴他多少人看見,就這一會,就是兩萬人。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的人,父母所生的人兩萬(和尚是一萬二,男居士七千,一萬九,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兩萬人。)兩萬人都親見,還有很多是人非人等,還有他方來的菩薩,無量無邊,那我們不管啦,咱們說地球上的人,親眼見的就是兩萬。

還有別的經,那個《觀經》,《觀經》是五百,韋提希夫人、國王、皇太后和宮女五百人也是親眼見的。還有,還有兩部經都是親眼見。這個就是一個親眼見的記載,當阿難拜下去之後,一擡頭就看見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所以大衆不但看見阿彌陀佛,而且聽到。我們也看見十方的佛世界,而且同時聽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讚歎阿彌陀佛。所以這都是證明嘛,咱們多少人親眼見,親耳聞哪,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衆,阿彌陀佛在那兒說法。

那邊看見我們也是一樣,看見釋迦牟尼佛大衆圍繞著說法,釋迦牟尼佛那時正在講《大乘無量壽經》。兩土就如相隔一尋地,就這麽八尺,最清淨的天眼隔著八尺相見,你看這多清楚啊。我們看遍處、到處都是佛光,一切樂器自己就奏樂了。所以這個事就是,你說拿破侖有沒有?你沒看見,有沒有拿破侖?那得說有呀,有人看見了。這不是一樣嘛,你說沒有極樂世界,那有兩萬人看見了。

「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密宗,就是你修哪一個佛菩薩的法,那個佛菩薩就叫做你的本尊,也就是你本體之尊,本尊。那麽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在高座之上。

「威德巍巍」,佛的威德莊嚴清淨啊,「巍巍」是很崇高、很偉大的一些情况。「相好光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所以我們老稱讚相好就是這樣來的。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好的「相」,每一相有許多的「好」,所以有八十隨形好,所以具足一切相,一切好,而且光明無量,現金色的光明。

「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因爲佛光的關係,所有咱們的這個境界都照清楚了。佛就像一個黃金爲體的一個山,因爲他放黃金色光,在大海中升出。「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在這許多東西,什麽菩薩的光、聲聞的光,什麽什麽這些光都看不見了。月明星稀啊,月亮很好的時候星子就看得少哪,那個星子不是沒有了,那個光你看不見了,因爲月亮的光盛。這也一樣,由於阿彌陀佛的光很盛,所以別的光都看不見了。

唯見佛的光明「明耀顯赫」;「明」是清明,「耀」是亮,很光耀,「顯」是明顯,「赫」是有力,很有力量。這個時候,佛的光明顯現金色的光明,使別的光明 ……,而且在佛的旁邊「有無數的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這個我們就是隨文作觀,就好像這個時候我們跟阿難一樣,我們這磕頭的時候,佛就涌現在我們面前,多少菩薩圍繞,我們這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拜下去。這一種印證是非常殊勝的。所以這一段就把我們這個裏頭,這個《無量壽經》還有其他的淨土經典裏頭,很多很重要的東西都攝進去了。

〔阿彌陀佛〕怎麼成的佛呀?在這裡告訴我們了,阿彌陀佛是當時聽了法之後就出家、就發願;佛的成佛的經過,佛的殊勝的願成就。所以這個文字都不多,那麼這個願成就,就出現了極樂世界,國土,現在西方。這裡頭「法身佛」,法身佛是極難懂的法身的境界;我們真正的成佛是成就法身佛。

所以《金剛經》裡頭的話是法身境界啊!不然大家就覺得這兩個經矛盾哪!《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這阿彌陀佛這兒教我們供阿彌陀佛像,還有西方三聖,這虛妄啊!這兩個經,這就開始矛盾了,其實不矛盾啊。我們現在講的都是報身的相啊,法身就離這些相。

所以《金剛經》是非常深入啊,是給我們指出法身的境界呀。所以凡見一切所有之相,皆是虛妄﹔並不是都是「空無」。你見這個相,而沒有相的概念了,不為這個相所轉了。見了這個相,它也不成為相,不是根本沒有相。要是沒有相,就不可能說是這個「若見諸相」嘛,你見了相,「若見諸相」還是有相嘛;然而非相!

所以廣欽老和尚那一本書,我欣賞他一句話。他是確確實實,他由於四十多天的入定的功夫,他曾經念佛念到九十多天,佛聲不斷,到了一心呀,事一心哪,剛剛初步到事一心哪,這很難得、很希有了。

這個對話就不錯,最好的一句話是這樣,一個人問他,「我們看來,我們應當學老和尚整天打坐啊。」他說:「我聽到你說,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這個話很好,所以他沒有這些相,他不是沒有打坐,但沒有打坐的相了。說:「你不說我不知道,你說了我知道。」這話非常精彩!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這個「如來」,你見什麼?一切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這個相就不是有相可見的相啊。所以這個「即見如來」,所見的是「法身如來」。

我們往生遠遠還不能見到「法身如來」啊,所以就是說,首先來接引的是應化身,你要到了實報莊嚴土才能看到報身哪。六十億恆河沙由旬那樣高的身體,六十億恆河,那麼多恆河,那麼多沙子,而那麼多沙子還要乘上一個由旬(至少四十里地),你說這個佛有多大,報身有多大,咱們的眼睛能看多遠?一個汗毛尖兒咱們都看不著啊!所以你「不可見」啊。所以往生也見不著。

那更不要說法身了,所以它這就不矛盾了,《金剛經》說得高,「法身境界」;禪宗是「直趨法身」,這就不同之處。但是眾生很難哪!你先修到了凡聖同居土,到那兒去見法身哪,這還都是人人有份哪。

第十拜 現在說法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爲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現在到了第十段了,第十段就是說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我們一心觀禮極樂世界的教主本尊,教主嘛,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本尊,這是密教的語言,密教修什麽法,那個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現在淨土宗大家都在念佛,所以按密教的說法,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所以教主本尊。那這個本尊的說法呢,是按密教的語言。

「今現在彼.爲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今現在說法,今現在說法「今」是現在式,這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是現在。今現在說法,這是現在進行式,He is speaking. 不是 was,不是 will,都不是(這一個是未來,一個是過去),是現在正在說,就這個時候,正在說法。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在極樂世界,「爲諸有情」,爲彼國的一切衆生,在宣說甚深微妙之法,是個甚深的法呀,所以我們要知道。

大家常常有人就說,這個淨土法門是愚夫愚婦所行,看不起,又是愚夫愚婦修了也往生,他就更看不起了,他說﹕「我是……,就好像遠超過於這個,我應該有更好的方法嘛。」這個其實你可以給他說破。愚夫愚婦也能行,愚夫愚婦是不是很困難哪?他沒有多少知識,文盲,他是很困難哪,就說這個病是很重的。這一個大夫能够治很重的病,那一個大夫只能治感冒,哪個大夫高明?當然治那個重病,治那個絕症才高明嘛。那個沒有什麽知識,不懂得什麽道理,沒有什麽學問,他能够,也能把他治好,所以這個病入膏肓的人,絕症,這個大夫都能治,只能說大夫高明,不能說你把那個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來治了。

有很多人這個地方顛倒了,就好像那個傻子照相機,傻子照相機傻子都可以用,那個照相機並不傻,是不是?那是很高級的嘛,多少電腦在裏頭,是不是?大家能够實用,能够普,正是這個法本身的高明殊勝。所以淨土法門是甚深微妙之法,底下我們還要把他說明怎麽個甚深微妙,這都是可以說得通的。就是做不到的事情,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在這兒,你就是這麽念,你做不到的事情,你暗合道妙,你自然合乎最高的道妙,這不是碰巧,這個方法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殊勝。

今正在那兒給他這個國土說這個甚深微妙之法,極妙之法,稱爲微妙。「爲諸有情」,他那兒不但是本土的有情,十方的世界都到極樂世界去禮拜阿彌陀佛,到了那裏都在聽法。所以《無量壽經》有〈禮供聽法〉這一品,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轉述阿彌陀佛〕所說的,還都是你要先了達諸法空,自性空,你要了達這個之後才能够成就佛土,才能够受記作佛,所以跟《金剛經》沒有一點兒矛盾。所以《無量壽經》一來,跟《金剛經》就統一了,這是夏老師一個極大的功德。

不要就是一個佛教已經……,大家還要彼此你說我不行,我說你不行,這一種現象就叫做什麽呢?就叫做「鬥諍牢固」。這種現象現在也是個規律,也不足怪。佛在世的時候,是「解脫牢固」,很多人都解脫了。再以後,佛涅槃了之後,最初的時候「禪定牢固」。很多人很容易得禪定,那禪定很深,那個時侯的禪定比現在後世的禪定深得多。再過五百年,禪定的人也很少了,「多聞牢固」,還知道很多經典,還知道很多教,研究的也還是很深,多聞還是牢固。再五百年,連多聞的人也很少了,「塔廟牢固」,到處有塔有廟。

這個〔一九〕五幾年的時候叫我去休養,我跑到莫干山住了兩個月,從上海坐車到杭州,這沿途看見這倒了的塔,不知道有多少。這個廟,過去我住的這兒〔註一〕,就附近這一圈,很近的這一圈,廣濟寺算是遠的了,離我就是……,這一圈十幾個廟,那邊打電話的〔地方〕〔註二〕,這邊我一出門看見那棟房子,都是廟,十幾個廟,所以塔廟很多,都坍塌不存在了,塔廟牢固也過去了。剩下的是什麽呢,塔廟牢固都過去了,底下是什麽牢固?鬥諍牢固。

註一:指黃念老當時所居住的磚塔胡同,後改名為敬勝胡同。

註二:當時電話不普及,必須使用胡同的公用電話。

鬥是戰鬥的鬥,諍是言字旁一個爭多爭少的爭,鬥諍牢固。就是諍論,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就是你說:我修這個法,我這個好,你那個不好。兩個法師也是,就你也是淨土宗,我也是淨土宗,但你那個淨土不行,念佛不行,我這個才好。就是沒有誰互相讚歎,都互相在那兒鬥,都是你說我不好,我說……,在那兒諍論!諍論,這個牢固啊。所以這沒有什麽可怪,這個就是娑婆世界的一種現象了;到極樂世界嘛,當然那就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這些退緣。

佛在說這個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這個淨土法門讓大家都得法樂,而這個淨土的這個法是得到一個殊勝的利益安樂。十方的菩薩都去瞻禮,都去禮拜,都去聞法,得到阿彌陀的授記,都在那兒稱讚,在那兒供養阿彌陀佛。

所以這一段就說明在極樂世界,佛也是經常說法來教導衆生。有的世界呢,就不一定是說法,就你聞著香味就可以使你前進,這種種世界不同,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也還是以說法爲主。

所以極樂世界之樂,就是受用種種大乘法樂。往生以後聽的這個佛說法,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聽了之後你能够理解,不然嘛在這個世界也可以修啊,但是到極樂世界就是一切聞法,你要想聽,聽到之後你就能够如實的理解,所以他老是進步,聽到了就能理解。我們這裏頭他這個很難哪,還有就是有很多人在說,他所說的他就說錯了。你剛開始分辨不了,但是一個錯的東西進來以後,你要想更正就很難了,所以在這裡修行,困難就在這許多方面。

所以就是要下最大的決心,我們要能夠自度,要能度衆生,唯一的就只有這條路,要使度的一切衆生,能於今生就超脫生死,這是一個最微妙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之後,那處處都使得你增長,那個進修就比我們在這兒快得多了。

第十一拜 禪淨不二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底下這一段,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一段,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一段,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經典就好懂了,這一段很……。

「一心觀佛〔禮〕,佛由心生」,剛才我們講阿彌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彌陀佛了,這個地方一句話說「佛由心生」,佛是哪裏來的呢?佛就是由你心裏頭生出來的,你呀,你心裏生出來的。這一句有好多人就聽了之後,他就是很難……,他就說這麼說起來,我就失掉了對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來的了。

這個「心」說的是我們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個本心,這個妙明的真心。這個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的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他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如來一樣的功德。那麽我們這個功德在哪兒呢?我們既然是如來的智慧功德,那這許多經都是我說的,我還要再講,還要再看,不用了,是不是?

這個說的是這個真我,也說的是這個真心。所以我們這唯一的一個大事,粗淺地說,了生死,不要生死輪迴,輪迴太苦了,要救度衆生。進一步說,我們覺得這最大的一件事情,我們本來是佛,而我們現在只是侷限於這樣的一個情况,我們這個是不甘心哪,所以要恢復,恢復到自己的本來。這個就更深一層了,能懂得這個意思的人很少了。

我們自個兒的本心是什麽功德?十法界都是自心所流出的。十法界,六就是六道,這就六種了: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六種;阿羅漢、緣覺,也叫辟支佛,又兩種這就八種了;菩薩就九種了,十法界,加上佛就是十種了。這十種,這十個法界都從一心所生,都從每一位每一位的這個心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啊。每一位從自心中流現出十個法界,一切佛也是自心中所流出。

這個地方可以打一個比方,我們以水來譬喻真心,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的佛的法身不是兩個,就如同是水。我們太平洋、大西洋,這種種的洋、種種的海、種種的江河這都是水,這個水來譬喻法身,也譬喻我們自己的本心。這個水一動就生了波了,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况。水都是一樣的,水都是氫二氧,沒有兩樣東西,不管你哪兒的水。你說它有雜質,那雜質不是水,既然說是雜質,雜質就不是水,水就是氫二氧(H2O),沒有別的東西。

但是大風小風,水的用處就不一樣了,相也不一樣,用也不一樣。「吹皺一池春水」,那這個小波很可愛呀﹔那驚濤駭浪很可怕呀,水能够灌溉,水能洪水爲患,所以水的「用」和「相」,就有千差萬別了。所以這個十法界就都是相,相就是水動了生了波了。生了波了,這水能載舟,水能覆舟,波就事相上的不同,波動了就千差萬別。但是你要順順的,不管那是載舟的那個波,還是翻舟的那個波,它還就是氫二氧,還就是那個水,它沒有差別啊,我就舉這樣一個例子。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心」,這都是從「法性」,可以叫做法性,可以叫做「妙明真心」,可以叫做「佛性」,叫做「法身」,這是一件事不同的名字。都是從這個本體而出現種種的事相,所以佛也是由這個心所生的。佛既然現了相了,這個也都是波,但是這個都是由水而形成的。這是一句。

底下一句「心隨佛現」,你自己的本心在哪裏呀?是什麽樣呀?最近我們這兒一個常念佛的人,這就是最近的事,這兩天我叫她不要來了,我說你們都在這兒,叫她不要來了,她這兩天腰疼,昨天送信兒來:「腰疼,我這兒就拚命念咒。」她疼的難過,這叫「逆加持」呀。念著念著念著她就沒有我自己了,沒有我了,找我找不著了。找我找不著了,所以這個都是真實的,無我,就是無我,你一定認爲有個我,那你這是在妄想之中的事情。那麽這樣過了之後,腰疼沒有了,不要說腰疼了,再厲害的病都可以好啊,這也是這幾天的事情。

所以這一切都是心所顯現,但是心,拿給我看看,你的心什麽樣?所以達摩來了之後,神光是二祖,神光是最聰明的,懂得很多,各方面的研究,連外道的東西都研究得很深。他聽到達摩來,去求法嘛,那麼看見達摩在這兒打坐,他不敢驚擾,山洞裏頭很冷,下雪,雪都很深,腿都埋了,還不敢動,還恭恭敬敬的站著,其實達摩都知道。後來看見他這麽誠懇,就問他:「你在做什麽呀?」他說:「我求法呀。」達摩說:「求法這樣大事,你這種輕慢可以嗎?」他這兒這麽恭敬站在那兒,雪都沒到這兒,他還說他輕慢,也就是證明這個求法真是一件大事啊!隨著你的恭敬心,你所得的會不同。

這時候二祖就拔開帶的刀,一刀把胳膊砍斷了,把這胳膊擺在達摩面前,表示我不愛惜我的身命,我只是爲法而來啊。他一個好好的人自己砍了胳膊之後就疼啊,他還是凡人哪,他疼,疼得厲害,心不安。心不安,他就:「哎呀,師父我心不安。」達摩就說:「將心來,老僧與汝安。」把心拿給我,我給你安,他無法可拿呀。

而且他在他這個找心的時候,他才知道這個心不可得,這個不是心哪,這個不是代表自己的。現在科學證明嘛,你可以移植。比方說你移植了他的心,那麽再活下來的是你還是他?還是你呀,所以跟這個心沒有關係。你用一個塑料的心,那麼他本人也並沒有變成塑料的,所以不是這個心,這個心不可得啊!

我能感覺疼的那是我的心,但是你叫我找,拿心來,他找不著啊。他說:「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拿心,我找心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給你安心已經安好了,因爲你找不到嘛。開悟了!

所以這個心哪,你這是不可得啊。不可得之中,可是怎麽樣呢,可是你在念佛,你觀佛,想「如黃金山高出海面」,這個佛現出來了。佛是你心裏頭所……,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見了這個波,不就是看見了你的水了嗎?波,形成了波,波它的實體就都是水,也就都是你的心,所以你的心就隨著佛就現出來了。

所以這兩句合在一起讀「佛由心生.心隨佛現。」這兩句話說明「心佛不二」,我們的本心跟我們所念的佛不是兩個。所以有人,禪宗的人,有的人不深入理解淨土,他批評淨土,說你們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你跑到十萬億佛土去拜一個阿彌陀。他不知道那個阿彌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有好多這種爭辯,就跟過去那個四人幫,江青他們批孔似的,我就說他沒有批孔,批的是孔子的街坊,他的鄰居,孔子不是這樣。所以大家就是這樣,有時候很亂。「心佛不二」啊。

底下就再說明什麽呢,自他也不二啊。「心外無境」,要說他是心,就看見什麽水就都是水,不管你大波小波,你要不看波只看水,那全是水呀,所以那完全是水,這波,不颳風,波就沒有了,所以他除了心以外就沒有境,一切境都是心,就是說一切波都是水。既然外頭沒有境,都是水,就是沒有波,都是水,那佛這個波也是水。佛這個波就是水,那就是「全佛是心」,就佛全部就是我們的本心,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樣去念佛,這個功德就又增加了,不是有人說,我這麽一念就好像沒有起恭敬心了,其實這個是更恭敬啊。這個是從水這麽看,那沒有波全是水,那麽佛呢,既然如此,他也就是水,也就是心。

但是你要從波上看,除了波,你把波……,看到了波,離開了波你要去找水,找的著嗎?陸地上沒有波,陸地上沒有波哪兒有水呀?所以這個你所謂的境,就是你水所生的波,離開了這個波就沒有水了。

所以你看見波的時候,實際你已經看的就是水,因爲你現在你在亂動之間,你不瞭解它是水,只覺得是波。所以萬象森羅,其實都是你的自心。所以「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那平等了,就沒有什麼彼此啊,什麽什麽種種的,一切,一切也皆是自己。

所以「境外無心」,所以這個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屬於「自」以外,佛教稱爲「他」,除了「自」,跟自個兒相對的是「他」,「全他即自」,整個的他就都是自己。這個在佛學的名稱叫做「自他不二」,上頭是心跟佛不二,這個是更進一步了,自己和他。

所以這個淨土宗稱爲他力派、果教門,底下還要講,這是跟其他法門不同之處,依靠他力。所以帶業可以往生,這是依靠他力,彌陀的願力,他力,所以是他力派。

果教門,從果實上下手的,不是叫你從地下手,這是從吃饅頭這兒開始的。你要從選種、開荒……,從開荒那兒開始,你要開荒,然後要耕耘,要去選種,要去種種的都要去種,要施肥、間苗、種種種種的,然後又去割,割了之後要打,打了之後要磨,磨了之後最後蒸饅頭,才能到口邊,那你是從開荒那兒開始的,那首先就得這樣。但是這個果教派他是從吃饅頭這兒開始,這個饅頭給了你,只要你自個兒要嚼,這個沒人給你代替,哈哈哈哈……。

所以就果教派,這是個果教派、他力門。那麽所以「全他即自」,他全部也就是自己;自他也不二,所以《維摩詰經》整個是講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所以有對待,對待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咱們人類世界的事情,種種都老在鬥爭,矛盾就要鬥爭。這矛盾是對立面,雖然也講統一面,但統一的很不够。這個是徹底的統一了,它對立面就是一個,徹底的統一了。

「洪名正彰自性」,所以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心外去求一個什麽法,或者像別人求一個什麽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這一句佛,或者念本尊的咒,在這地方當然講的是念佛,洪名,正是彰明你自己的本性,叫做自性。

參禪就是爲了要明白自個兒的自性,參究自性嘛。那現在你這個念佛正是顯明自性啊,這個就把禪和淨也變成不二了。「淨土方顯唯心」,這又加上一句,那個是說到「名」,這個是說到淨土,咱們講這個淨土莊嚴,要求生淨土,這才真是「唯心」,不是從心外去求法,純粹是自心哪。

底下也有,後頭的「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假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極樂世界的國土,來顯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本心到底是什麽樣,這個可以幫助你,你就可以知道一下你的自心如是莊嚴嘛。所以淨土也不是像一般的外道,我要修天,天宮,那是一個好的地方,到那兒去就永恒不死了,什麽什麽,天界有無始天尊或者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這樣子。這我們說到了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家,佛也是自心所現,土也是自心所現。

「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咱們現在還是衆生,我們在感,佛就在應。我們在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呼」,我們在呼叫,這有兩個電臺,我們在呼叫。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在叫對方啊。但是對方就是自己呀,自念自聽,自己就接收了。發報是你自己,收報還是你自己,你自個兒聽到了,所以這個「應」是同時。你聽到了,阿彌陀佛一定聽到了。

佛的心跟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厘的間隔,再下一點點就要講了,就是沒有毫厘許間隔,所以這個「叫」和「應」是同時的。自念自聽,你說自聽,也就是佛聽。自己在念,這就是呼,「呼」和「應」同時。你念的時候不就是同時你聽到的時候嘛,不是有前有後,「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你就是聽的時候。

這個「同時」,這個同時又是極殊勝的意思。呼應,呼的和答應中間不是經過一個過程,即在自己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所以這個「因果同時」用蓮花來表示,老用蓮花,蓮花不僅僅是出污泥而不染,蓮花還有更殊勝的意思,它是花和果是同時的。

很多在開花的時候不看見果子,像桃子、梨,都是花瓣都掉了,然後很小的一個東西長出來,然後後來長出果子來了,正開花時一般沒有果子。這個蓮花只要一開,裏頭那個小蓮蓬就在那兒,果子就在那兒了。還有的是有花無果,有的是有果無花,無花果,這個〔蓮花〕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花有很多瓣,果子也有很多粒蓮子,更要緊的是花和果同時。

花和果同時,花就代表的是因,果就代表你修得的果,你這種的因和你得果是同時的,你種因就是得果。所以不要再懷疑我會不會得到好報?會不會得到好果?那是絕對的!那個果子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法門就是因果是同時的,呼應同時表達了因果同時。

「十萬億程」,十萬億國土,這個說的是「事」,事相,所以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個國土。十萬億個國土,可是「去此不遠」,這是《觀經》的話;「十萬億國土」是《阿彌陀經》的話,這「極樂世界去此不遠」是《觀經》的話。十萬億國土這麽遠,他說去不遠,「去此不遠」說的是「理」。「去此不遠」就談的是「理」,因爲他不在心外,所以去此不遠。所以這就是事理也不二,說他是「事」,「事」就是十萬億佛土以外,說到「理」就去此不遠了,事理就圓融了。

「心作心是」,「心作心是」這個是《觀經》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觀經》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一段話的全部是這樣的,《觀經》裏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那法身哪,就「徧入一切衆生心想」,佛的身都入到一切衆生的心中的想念。所以是你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不像別的。如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想裏,你的思想裏頭,他都可以徧,他徧一切處嘛,所以徧到一切衆生的心想裏頭,你心之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

所以你這要爲善,要作什麽什麽,這一切這些功德,如來都知道啊,如來就加被啊,所以這一點要放心。你說我想做壞事,我有罪業,那不要緊,佛都原諒,佛要不原諒那還行哪,所以佛就救度,就是憐憫大家。所以你有一點點善,佛就加被、護持、攝受、幫助你。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你們大家在心裏想佛的時候,這個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們心裏想到佛的時候,你們自個兒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形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你是在你這個心在作佛,你想佛,就是你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呢,「是心」,這個心呢,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所以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這個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我們剛才說過,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性,就是法性。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個字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這個修持爲什麽能成功?因爲你本來就是。「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本性本來就是,你又從這個心起來來修,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啊!

所以這個就是咱們序文裏頭所說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這個心,這個心他就是,本來就是佛;所作的,你所作的是什麽?所作的是佛,佛就是心。心在作,作的什麼?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性,性就在那兒作佛,就在那兒修,性跟修不是兩件事兒。

「境智一如」,也是在這裏借這一段也給回答了。一切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所以心,本來這個境界是頑暝不靈的東西,大地山河,死東西,你這個心是智慧,是活東西,這個不是兩回事。所以自性、法性不是兩回事,有時候就是咱們在用詞上把法性偏於無情物,把自性偏於有情,這是用詞的一點分別而已,實際自性和法性互涵互攝。

所以這一段就說明了一切都不二。心跟佛不是二,自和他,我們這每一個衆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事跟理也不是兩個,彼此是無礙的,你這「十萬億程」,但是他就在眼前哪,從事上說是「十萬億程」,從理上說就是在目前,「去此不遠」,事和理也就圓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了。而且性跟修不二,這一切都不二。

所以在這一段上,同時也顯出來,剛才我們說這個淨土就是唯心,洪名就是顯的本性,也表示了禪淨不二。所以這一段主要來說明禪宗和淨土,來破這個說你們淨土宗是心外求法,是淺;在這個地方說,就和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和禪宗也不是兩個。

第十二拜 密淨不二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呪。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徧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這一段是「密淨不二」。「一心觀禮.顯密一體」,顯教和密教是一體,目前大家好像有點分別,好像顯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所以稱爲喇嘛教。因爲確實有好些個風俗、習慣、表現,喇嘛和僧人不一樣,服裝也不一樣,用的法器也不一樣,念經也不一樣;他們用西藏話、蒙古話念經,我們都變成漢字,都是漢語。

服裝他也是,你看他們這個……,但是他保留的還是印度的原風,冬天這個臂還是袒的。經上「偏袒右肩」,《金剛經》裏頭問的時候是偏袒右肩,這一邊是袒的,印度熱。這些中國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還是露出這個的,但是大棉袍子裏頭的這個〔右肩〕,不袒露了。這個袍是中國古代的俗人的袍,不是僧袍,不是僧人的服,袈裟才是僧人的服裝,那個袈裟還是露著的,還是露在外頭,但是這個袍子是加了一件袍子,所以是有些不同。

但是實際說來,現在也有人好像是要保持、顯出這個不同來。也有的人就互相輕視,這顯密之間的輕視,目前超過禪淨。這個顯教說密宗都是邪魔,密宗又說你們這個顯教是小乘,互相看不起,其實都是錯誤。我常說顯密就是這個拳頭,這都顯現在外頭的〔手背〕,這就是顯。密是什麽?密,不是老顯在外頭,我這〔手心〕你看不見了。那這個〔手背〕你們還是看得見,這就是顯;而這個〔手心〕你現在有緣,你看見了,這是密,但是,他是兩件事嗎?他一體呀!

所以這個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是一體。都是法嘛,佛法嘛,怎麽能變成兩個了呢,變成兩個那不就變成兩回事了?可以有一些特色,那這都可以的嘛,顯教裏頭還有各種不同的特色。

日本把一個淨土宗分了十幾宗,他各有特色,他們合掌也不一樣,念佛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念佛珠是多少人共修,多少人合用一個念佛珠。大家圍著坐一圈,這個大念佛珠,每個珠子這麽大個兒,每個人管一個,每個人面前有一個珠子,好像流水作業,每有珠子推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又來了珠子,別人推過來的,到了你這兒,「南無阿彌陀佛」,再推一個,每人就這麽推,這麽念。所以他這是特色,這個特色並不能說這是兩個,是吧。所以顯和密是一體,顯和密啊。

再有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這大家弄的很亂,真正,我問過貢噶活佛,他說這個密宗,密宗所指的顯教,不是指的整個咱們大陸的全部的佛教。所謂顯教是《中論》以下的佛教經典,稱爲顯教。而且在西藏,學密的人,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作爲基礎,脫産學習十二年,像「三論」哪,這之後就學到「中觀見」,就是《成實論》、《俱舍論》、《中論》等等的這些個,這個教典很多的,有些書是很好的,這個稱爲顯教。

再往上,那就到了我們的《般若》、《法華》、《涅槃》什麽,這不在密宗所謂的顯教範圍之內,那是顯密共同的。這個密宗說顯教低是小乘,是指著那個「三論」以下的,那跟我們的說法是一樣。佛教分十宗,《成實宗》、《俱舍宗》,這都是小乘教,那就是低的嘛,「三論」就是這個大小乘交界的地方,他是小乘的最高,而還不够大乘,所以這個以下稱爲顯教,而且稱爲顯教低,不是整個批評整個的大陸的原有的佛教。

但是學密的人,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加上他自個兒的意思,就說你們像原來漢地所有的,你們這些個都低,因此只有西藏再去學的東西才是高的,這個是錯誤,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謬解,這個需要慢慢地來澄清。現在就是說有許〔多〕澄不清,〔澄清〕不完哪,有許多問題比這個還嚴重的,還在那兒錯,像這些問題也就說是暫時,就等一等吧。

而且這個密戒裏頭,你這個「軒輊顯密」是一個根本戒,你看不起顯。爲什麽他要學十二年的顯哪?必須要有這個基礎。所以真正學密,是一個很艱辛的修持,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然後修「四加行」。十萬個大頭,要渾身倒下去,這個頭磕十萬個,還不光是要磕頭,還要密宗觀想,要念,這麽磕,要供十萬個曼達,要念十萬遍《百字明》,《金剛百字明》一百個字,四樣,四加行。

四加行,你就是什麽都不幹,脫産,快的也要三年,這就十五年了。然後傳一個普通的法去修,又修幾年,然後給你開頂,這樣一共又三四年,再開始給你傳戒,傳大法,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傳的,還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往往就閉關了,一個關十二年,這個閉關是真正不出來的。所以他這個密宗,這個修持成就快,他這個修持的認真、緊。

至於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據的,這個是日本到中國留學,他們從中國回去之後,他們判,列這個教的等級,列「十住心」,把人的這種情况分爲十個等類,叫「十住心」。最初就是這個「異生羝畜心」,就好像這個動物似的這種人,說他很愚昧無知,說的是不信佛的人。

一點點上來,像小孩似的一點點上來,說到上頭就是這樣子﹕第八他列的是禪宗,第九是華嚴,第十是密宗。密宗稱爲「秘密莊嚴心」,這個「三身四鬘」。當時華嚴就(在唐朝,相當於中國唐朝,到天皇那兒去)不服啊,說他們怎麽說比我們華嚴還高,從來都是華嚴是最高,怎麽他們比我們高?

天皇就把他們都召到御前,就問他:「你這是怎麽回事啊?你回答呀。」他說是:「我學了密,學了這個法,總之我就是,我就是從自身就放光。」他說的時候他就放光了,而且放光就把整個日本的皇宮全照亮了。當時就是所有參加辯論的,告狀的人都磕頭了,皇后也頂禮獻袈裟,這樣他這個判教就成立了,沒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我們這個密他之高,他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的自受用境界。所以他確實是毗盧遮那所說,在天宮所說,《華嚴》也是毗盧遮那在天宮所說。一般是說顯現,其實釋迦牟尼也就是毗盧遮那的應化,他一般都在地球上說的,那麽到了密教,他這個秘密莊嚴啊,這就是佛教裏頭最深入「秘密莊嚴心」所流露。

那麽淨土宗呢,是密教顯說,所以密教的所有……,所以我都是平等的,所以你說我修什麽都可以。你讚歎密宗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這個念佛、讚歎我的禪宗;你讚歎禪宗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密宗、讚歎我的淨土;你讚歎淨土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密宗、讚歎我的禪宗,我這個裏頭我確確實實平等了。但是在平等之中,這個密宗確確是「十住心」,這個說法是成立的,淨土是密教的顯說,禪宗就是密宗最高的心地法門的最上的「且卻」,叫做立斷,「且卻」翻立斷;那麽立斷之外還有一個頓超,和禪宗還略有不同,就是這樣。所以這就是整個教的情況。

顯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到了這個密宗的殊勝,這個密宗的「十住心」最高,他說密宗不但跟淨土宗是一體,跟顯教整個也是一體,那跟淨土更是一體了。「身土不二」,我們這個「身」跟這個「土」不是兩個,都是從心所流現,心流現出了身,心流現了土。所以你看看這個法身居常寂光土,報身居實報莊嚴土,破了見思惑就方便有餘土,我們還是凡夫,我們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個土跟我們這個身不是兩個,都是由於你,你現在斷惑的水平,而是什麽身,而是什麽土,這直接是一回事。

「稱名無異持咒」,你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而確實我在這個稱名裏頭,我確實得到了密宗的很特殊的感應嘛。就是密宗是有最高的佛,就是比毗盧遮那還要高,紅密,稱爲阿達爾嘛如來,這阿達爾嘛佛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我這個念佛怎麽出了阿達爾嘛佛的心印?後來才知道,同時就是阿彌陀的心印,我自個兒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事兒,所以這個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

這個心印是密宗的事情,淨土宗從來沒有談心印,密宗有心印,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心印是shei字,所以有的佛像就寫了這個字,有的佛堂,比方夏老師的佛堂,大的這個梵文的shei - 梵文字供在那兒,印這個心哪,「無異持咒」。

而且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用印度話來念就「那謨阿彌達巴亞」,那麼這一句佛號,就出現在往生咒、大悲咒裏頭。但是我們注音注錯了,比方「南無」有時變成「那謨」了〔按:指「南無」二字應讀為「那謨」〕,「阿」字變成「哦」字了。他現在寫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南方很多地方「夜」就讀「亞」,夜裏。所以你要是把這個音念準了,就還是跟那個印度文一樣的「那謨阿彌達巴亞」,那謨阿彌陀佛,印度音的讀法。

因此我們要念,念那謨阿彌陀佛,阿字很重要。所以現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那謨阿彌陀佛,有的人老年,老太婆了,她念了幾十年了,你不要叫她改,但是要教她,她不要說我念「哦」也要教別人,把別人念「阿」的倒把它改過來,就改錯了。

「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這個教主阿彌陀佛,你念佛,教主就是本尊。你又持咒,你又是本尊,那不就是密嘛。「大日.遮那.同歸光壽。」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華嚴》是毗盧遮那佛,密宗是大日如來,這個都是歸於無量光、無量壽,都是阿彌陀呀。

這個有根據嗎?這個有啊,我們拿密宗的東密的興教大師,他的著作裏頭他就說了:「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這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日如來嘛,所以說夏老師他這些話都是有根有據啊。

那這個毗盧遮那呢,興教大師又說了:「毗盧彌陀」,毗盧遮那和阿彌陀佛是「同體異名」,同一個本體不同的名字。所以就是「極樂華藏」,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毗盧遮那的世界是華藏世界,這兩個世界是怎麽樣,是「名異一處」。那個是佛號,是同體異名,這個國土是名異,名字上不同了,是在一處,所以這個就是說華藏就沒有離開極樂呀,在一處啊。

底下還要說「密嚴」,密嚴是怎麽回事兒啊,密嚴有《密嚴經》,《密嚴經》也是密宗的經典。「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他說密嚴這個國土就是極樂國土,他那兒的佛就叫無量壽。他又說「密嚴淨土」是「超諸佛國」,超過一切佛國。他是怎麽樣,怎麽超過?他是無爲性,他是由於無爲爲性而成的,他是不同微塵。

許多世界是世界散爲微塵,微塵聚爲世界,這不是《金剛經》講的嗎。那有很多世界都是微塵聚合而成,現在微塵不要說是土,就是說這些電子什麽什麽這都是微塵〔註一〕,微塵聚會的。所以這個世界將來要壞的,將來要大崩潰,大爆炸,全世界全都……,整個銀河系什麼都完了,這個大是大的不得了。

註一:根據黃念老在《無量壽經講座》前言概要之〈藏教所攝〉中所說:「這個微塵是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那個叫『中微子』,那個才是微塵。」

但是這個密嚴國不同於此,他是無爲性,他不是微塵所成。所以這個就密嚴也不離極樂嘛,他說這個「而依密嚴住」,「密嚴住」就是極樂莊嚴國,而這個佛就是無量壽。所以這個密嚴世界不同於諸國,這種清淨莊嚴,也就是讚歎的極樂世界。所以這兩句話就有〔根據〕了。

所以「大日」是大日如來,「遮那」是毗盧遮那,是華嚴的佛。大日是東密,所以管毗盧遮那稱爲大日如來,他叫大日如來,所以日本他很尊奉,「日」啊,他日本哪,這是大日,叫大日如來。「大日.遮那.同歸光壽。」都是無量光、無量壽。華藏世界,密嚴世界,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那個教主就沒離開極樂的教主,國土也沒有離開極樂的國土。

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未來,現在這三際,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沒有,找不到頭了。「橫徧十虛」,橫著是空間,是徧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這個徧於十方。「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

剛才我們說這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說,他讚歎這個念佛法門,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當時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就出現這個「阿」字。那次念佛七很好,那剛解放,也就是只有念這個……,密教打了一個基礎,顯教也再打一個基礎。這解放以後前途是如何完全不知道,所以那一次心是很誠懇哪,也很孤啊。

這「阿」字,「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現在還有就是說這個密,這個顯教淨土宗沒有絕對的不念一點咒的。你看《阿彌陀經》的那個經本上,後頭都有往生咒,很難得有一本《阿彌陀經》後頭不帶往生咒的,其他的人念大悲咒,念準提咒,和尚成天上殿就大悲十小咒。中國和尚這事兒你說他是密宗還是顯教?那不就是唐密,就是漢化了,也就是說那個字音走了的密,就是這樣。

但是現在這個密宗就是我們爲什麽不提倡?確實危險萬分,許多人都在這兒冒充,這些魔。就跟這些假藥一樣,中國的茅臺你買的不好,那不知是什麽壞東西呀。他就買這個瓶子,茅臺一個酒瓶子就可以買一瓶酒啊,空瓶子都可以賣,有的人他專來收,他就是做假貨,拿這個瓶換裝什麽,換上什麽假東西。

所以這很多自稱爲密宗的人就是很……,所以只有淨土是最,(就是密教的顯說)最安全。他不要叫你去依止一個人哪,因為他這個人他萬惡,這個僞善,那更可怕呀!他可以做種種的形象來欺騙人,所以不能隨便去拜師父。你不管他有名無名或者什麽什麽,他有名,有時候那名來的很不正派。別人不要說﹕「啊!這有這麽大的名聲,有這麽多人的信仰,看來不會錯。」看來我說是很危險啊!

確實是如此,這很多很有名的人,這是李炳南說的,是大魔王啊!這不是我說的。李炳南的話沒有錯。他一個老學佛的人,與世無爭,與人無忤,他何必得罪人呢,他就是需要說,他也知道妄語〔戒〕,而且這種話說錯了責任很大呀!你障人慧命,人家是善知識你說是魔,這總是自己起碼是要有八分把握、要有九分把握才敢這麽說,不然自個兒也要含蓄一點。所以那個陳,那是肯定又肯定了。死了之後的情形很不好,大家還給他擦粉,說給他宣揚如何如何。

所以有的人他這愚癡起來,很聰明的人可以做很蠢的事,他感情。所以我們現在不注重感情,我說我們不要這麼建立一些感情的關係,我們總是理智啊,就是這個要正確,都是爲了佛法,建立在這樣一個崇高的基礎上。這個密,一方面我們要讚歎,一方面是要敲警鐘。目前有兩個和尚到了美國,也是讓人家發現一些很不妥當的行爲,今天我們就不說是誰是誰了,種種的。所以這一種就是很難哪,所以密宗是殊勝,但是很難學呀。

抗戰期間我是跑到南方去了,跟我同船的就是葉曼,她還是新娘子,那時候。那從重慶日本投降回來之後,弘揚就是以密宗爲主。解放了之後就分配到山西,山西後來調整到天津,是北洋大學(天津大學)〔註二〕,後來回到郵電學院,所以從天津回來,這就是禪宗。文化大革命當了牛鬼蛇神,進了幹校到了河南。這一段是一生最苦,最艱苦的一段,不能想像,我就說我分成八份,每個人分我的八分之一,八個人恐怕都得死。然而所幸還沒有死,回來了,回來之後再弘就是淨土了,以淨土爲主了。

註二:北洋大學於1951年更名為天津大學。

所以也就是確確實實把這幾個方面,我自己這三個還是平等的,這個就是從實際的情况來看,種種因緣來看,只有這個淨土是,(底下也稱讚嘛)是最穩當。

所以這個華藏密嚴也不離極樂,「竪窮三際.橫徧十虛.阿彌陀佛。」所以這一段拜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極樂就是華藏、密嚴,教主就是大日、毗盧遮那,「顯密一體」,所以這一段是「顯密不二」。

這個「阿」字,一個「阿」字就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那「阿彌陀佛」中裏就這個「阿」字,而現在恰恰把這個「阿」字念的不正確,這個就差一些,所以我們就按正確念,要告訴大家好好念這個「阿」字。

第十三拜 名攝萬法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爲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剛才都是說不二,這個裏頭一上來就一句「六字統攝萬法」,這六個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只有簡簡單單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呀。萬法,八萬四千法門,這個萬法就超過這個數量,就極言其多,也就是一切呀,所以這六個字就統攝一切法。

「一門即是普門」,這個念佛是一門深入,咱們這兒不是有《普門品》嘛,普門示現哪,所以佛現種種,阿彌陀佛現種種身來救度,這一個法門就是普救、普度、普現這個普門。這個理由、理論那就是這《華嚴》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一」和「多」,所以在我的這個《大經解》裏頭,特別把這個「十玄」,《華嚴》裏頭有「十玄」,一裏頭有多,小裏頭包括大。須彌山能包括很多芥子,而這個芥子能包括須彌山,小中包括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不但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就包括一年,這些道理,所以「延」「促」是同時。都把咱們這個情和見,我們這些見解,我們認爲的這些常識、這些客觀,大家現在有好多的「唯常識論」,以爲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你三度空間,你可憐的生物,你所接觸到的這一點點,那怎麽是真理呢?

這個《華嚴》它就是「十玄」,不但是「事」跟「理」沒有抵觸,「事」跟「事」也沒有抵觸。「小」跟「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又可以包括大的。

一個留學生,他跑來跟我說,數學他一個問題,他說我有點想不通了,數學也證明了,客觀也有事例,他說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底下他證明,如果你所包括的這個項目,你所集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它包括全體。

這怎麽能想像呢?局部怎麽包括全體呢?這在我這個《資糧》裏頭有談到,也有事例,全息照相。全息照相的那個底版,你把它打破了,打破了拿一個渣子,那這是一個局部,一個渣子是個局部了,你再把這個渣子放到原來底版那個位置,還把光線通過去,而這個所顯現出來的還是全體,跟那個全部的底片是一樣的;但是,比方是我吧,就是出來我這個人比原來的情况小一些。

小一些不管它,但是確實這一切信息,全體所含的信息,在一個小渣子局部中都含有。所以佛所說的這「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那個大底片是個大,那一小渣子是個小,你大的東西都在小的東西裏頭,沒有欠缺。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破除我們這種情見,我們就知道的這些道理,而從學佛……,將來就是,我曾經這麽說(當然也可能不對,但是也可以說是我隨便說說),我說佛法在中國接受的最好了,其他的國家他們接受的小乘法,雖然是學得很認真,社會上也對大家很恭敬,地位也很好,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滿意啊,佛說小乘法是焦芽敗種啊,好容易發個芽他焦了,你這個種子腐爛了。

佛批評小乘,小乘也看到了大乘這種成就,小乘哭聲震天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云何在一法中跟著佛這麽多年,這個我不知道!小乘一直是跟著佛,他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這個大乘法真是接受了是中國啊,而日本是不錯,是我們的學生,所以日本打我們是忘恩負義啊,真是我們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是從中國學的,這個日本人哪。

所以這些哲理,「一」和「多」,剛才說這一個渣子。那麼這個要把它講的都很……,每一個它都是有……;比方像北海這個水,大家都看見,遊過北海公園吧,這個水中有一個波,這一個波之爲什麽形成這時候這個樣子呢?是根據剛才水怎麼動的情況,又根據現在風的力量是什麽情況。前頭那一個波,爲什麽形成那個情况呢,是跟全湖的這個湖的結構、水的動力、風的大小,這一切信息所共同決定的。那麽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新的信息,這個波又再,動完還在動呀,又在動呀,所以這一個波是具足了整個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

所以現在我們是用信息論這些東西。爲什麽一個渣子它能够還放出整個的人來?就是這一個渣子它有全部的信息,不是它有全部那個底版的物質,那並不是,但是它信息那是全部的。這一個波的水,它具備了全體的性質。而且這一個波,請問你給它切下來,什麽是它的界限哪?這個波和那個波之間你切得開嗎?它是一個體呀!

所以就是這樣嘛,所以這個「一」裏頭就有「多」,所以其他的東西也都在我這裏頭,我也在其他東西裏頭。這用鏡子就很容易看,十個鏡子在這兒,每一個鏡子都到我一個鏡子裏頭來,而且我也就都入其他的鏡子裏面去。

而且重重無盡哪。重重無盡,就咱們倆個人在對面就重重無盡,沒有止盡。你看見我了不是?你看見我了,你看見我眼珠沒有?我眼珠裏有誰?眼珠裏有你。我眼珠裏有你,可是你也有眼珠,你眼珠裏有我,所以你看見你,我這個眼珠上的你,可是你要知道這個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裏頭就有我,這麽套下去是無有窮盡的。

所以重重無盡,就是說,這些世界,所以我們不要很固執,以爲這個事情就只能「多」裏頭有「一」,「一」裏頭不能有「多」,只能大的裝小的,小的不能裝大的,所以說這樣一蓋〔用手遮住眼睛〕就全都看不見了,這一點就把全大家的東西都蓋住了。從這個「一」、「多」我們說到「一」和「普」,說到《華嚴》的這個無礙。

底下說「全事即理」,這個「事」,波是什麽呢?波不就是「事」嘛,事相嘛,這整個的事相是什麽?這個波它整個是什麽?整個波整個是水嘛。沒有一個什麽叫做波嘛,波就是,變成這個樣子,水一拱,它的本體它就沒有別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體是什麽?只是「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個形象,一個本體。要說這個本體和這個相是不可分割的嘛,所以「全事」,全部的「事」都是「理」。因爲全部的「事」都是「理」,所以理事一體,所以你這個「一」中才可以包括一切。

「全妄歸真」,我們現在是妄,妄想,我們在念佛啊,我們這個念佛就是把我們整個這妄想歸到真如了。所以這個妄想也不是可怕,我們不要去一定什麼,你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也不要怕。如在水上畫畫,水上畫個圈,是有一個圈,等馬上就沒有了。這個妄哪兒去了?妄又歸到水裏頭去了。水代表真,你畫的這個圖像是事相,你說是你的那種一時的盲動,但是盲動沒有關係嘛,它並沒有真實有個東西在這兒,它馬上就歸到真了,所以全妄全部還是要歸到真。所以這就說明這一切「全事即理.全妄歸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剛才說「性修不二」,這個又進一層了,是從整個的「性」來開始來修行的。我們在念佛,是從你的本心起了個念頭。我們都有個「本覺」嘛,我們開始來覺悟,有個「始覺」,這不是從我們「本覺」起了一個覺悟的念頭嗎?

這個「本覺」是咱們的「本性」,是從「性」裏頭起了一個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來修行。我們修什麽呢?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剛才已經說了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因此我們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哪兒啊?所修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就在性,而且咱們這個念佛法門,你全部的修持就都在你的本性。所以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於「是心是佛」這個心來念佛,這就是「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你全修就在性,在你的本性。如珠子發光,珠子發光是全珠發光。珠子發光之後,珠子的光先照到誰?珠子的光還是還照本珠,首先把這個珠子先亮,是不是。這個譬喻就可以說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手電燈亮,照到外頭去了,是不是,遠處亮了。而珠子放光,光首先照亮了珠子,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截了當!

所以中間沒有周折,沒有去浪費,自己起的就是照明自己。這照明自己,自性愈明就愈放光,愈放光自己就愈明,實際就是這樣,最後徹底「垢滅善生」,徹底恢復本來。

「廣學原爲深入」,我們爲什麽要學許許多多,就是爲了要深入。他們華藏佛教會還有視聽圖書館也來了一些和尚、比丘尼,我也給他們說,所謂廣學啊,我跟你們的師父不一樣,你們師父講「專修專弘」,我說我是主張「廣學普讚,一門深入。」他們把我這個「普讚」弄錯了一個字,「徧讚」,「徧讚」不是我的,沒有「普」字好,我說應該是「廣學普讚」。

我要學的很廣,我要挖一個坑,要挖深,就說要有一個這麼深的坑,要挖五尺,你這上頭就只有這麽大,這個鐵鍬就下不去,你必須要大一點,才能挖深,挖到五尺深,所以廣學就是爲了深入。還有你要「普讚」哪,平等;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好的,我們這個讚歎,不是說你搞那個就是錯了,這個要「普讚」。但最後你還是要一門深入,你總不是脚踩兩隻船,脚踩兩隻船就兩門俱破了,所以這個廣學就是爲了深入。

「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就是總持啊,所以一個「六字」,這個「六字」念裏頭,一個洪名只有六個字,統攝萬法,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念這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都在裏面,你這一切戒律都在裏面。正當念佛的時候,你還想偷人的美金?不會。你想偷人美金,不肯念佛了,這些破戒念頭都沒有了,他自然就是持戒嘛,戒律都在裏頭了。

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禪宗到現在爲止這公案有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大家作爲一種所謂公共的檔案資料,案件,就是一個立案了,這就是公案,公共承認的案,一共有一千七百條,就是一千七百則公案。)後來另外一句話說,那個禪定也都在裏頭了。所以這「一門就是普門」,就是「統攝萬法」。專修就是總持,因此就是總持陀羅尼,他「統攝萬法」嘛,我這不也就「統攝」了?就是「總持」了。

下面兩句很好,「聲聲喚醒自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覺,現在都是做的夢中事,就這麽一聲一聲叫,把你自己叫醒了。「聲聲喚醒自己」,那這句就是禪嘛,還有什麽是禪呢?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實老實念佛的人,你已經在了含元殿。含元殿就是長安城的皇宮,等於說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問北京幹什麽,你到了北京中央了。「更從何處覓長安」,原來是這樣子,古時候嘛,含元殿了。

淨土不再需要去參禪了,領會一些禪對於我們破執著,不要去陷於有爲、有漏,還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廣學多聞,學般若。「念念不離本尊」聲聲喚醒的是自己,我一念一念念著「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的本尊哪。這句就是密,這就是密法的相應啊,我念念都在本尊上,我這個感應道交,這個心,自己和本尊沒有分離。「阿彌陀佛」,本尊是誰啊?阿彌陀佛。這是第十三。

第十四拜 始覺合本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衆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四也是很重要,所以今天上午都是在《淨修捷要》之中很精華〔的部份〕,也就是我們整個佛教的精華,不光是淨土宗,也牽涉到各個重要的佛教經論。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這就是講的三覺,三覺是本覺、始覺、究竟覺。人人都有個「本覺」,一切衆生也都有本覺,但是衆生因爲他迷了,他成了衆生了,就「不覺」,衆生是不覺,他沒有覺悟。雖然他本覺是跟佛一樣,但現在他完全就爲追逐聲啊、香啊,這種享受,世間這個情欲、欲望、物欲,這個物質的這些刺激,他就爲這個所糾,沾污了他的身、心,他就不覺了。

人人都有本覺,但是現在是迷了,有無明啊,由於妄動,心中妄動就有了無明,有了無明之後,沾染越來越深,以至完全變成不覺了。現在衆生這個樣子,人還是好的,還有比衆生更愚癡的,也有更殘酷的,互相就是殺啊。

那怎麽能夠恢復本來呢?本覺人人都有,但是他不覺,不覺之中怎麽才能夠恢復本來?就要靠「始覺」,開始的覺悟,你有始覺你才可能恢復,收復失地,還我山河,你才能夠徹底。那麽有了始覺之後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你始覺要合乎本覺,所以很要緊的是「始覺合本」,你的始覺要合乎你的本覺,這樣達到「究竟覺」,這才是成佛了,真正的成佛了,不再迷了。

雖然現在我們等於……,反正這個譬喻,沒有一個譬喻能够是各個方面都恰當的,這個用鑛作個譬喻,就是恢復成佛之後不再迷了。我們雖然有本覺,就好像鑛裏頭有金子,你鍛煉了之後,煉成了金,這個成功了,那就是究竟覺,這個成功之後,你這個金子不會再變成鑛了,這個大家可以放心。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們的本覺。怎麽算始覺呢?我們起了心,發起了這個心來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才叫做始覺。所以一般的你信了佛還不足够完全能稱爲始覺,這個念佛是很重要啊。所以十地菩薩,每地菩薩都不離念佛,所以不管修什麽,你必須在你起心念佛之後,才是真正的始覺。你從不覺,這要開始結束你那個不覺了,趨向究竟覺了,你就要産生始覺,産生始覺就是要靠念佛。

「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八個字好啊!我們借託,要靠啊,就是託靠,借託,要靠這個彼土,就是「託彼」,彼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依報就是國土黃金爲地,泉池交流,宮殿種種的莊嚴,依報。正報就是佛菩薩大衆,這都是正報。我們要假託、要依靠,彼土極樂世界這個正報佛菩薩、依報種種的莊嚴,來顯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們這麽講要觀想極樂世界,講阿彌陀佛什麽什麽功德,這一切一切,都是幫助來顯明我們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念佛,我這不就叫始覺了嘛。我所念的是什麽呢,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我所念的就是本覺,因此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覺,我始覺不就是沒有離開本覺嗎?這不就是「始覺合本」嗎?所以産生始覺還得要始覺合於這個本覺,這樣才「直趨覺路」,直捷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

咱們現在很榮幸的是在本覺要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只要你這個始覺不離開你這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那麽假定是最殊勝的,即生就證無生法忍,有這樣的。晋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知道這個法門,他就拚命念佛,他這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了無生法忍,就成菩薩了。他後來往生之後,七次到世界來,世界上的人都不知道,到清朝的時候,在乩壇上才把這個事兒說出來,說了很多開示。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韋提希夫人,《觀經》,兒子太壞了,兒子要殺父親,她要去救丈夫,就是只好(不許給他東西吃,要餓死他),她把果醬什麽這些東西塗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吃她這些東西,就活命。後來兒子說這個老東西怎麽這麽些天不死呀,別人說皇太后來看他給帶東西,兒子就要殺母親。宰相說我不幹了,自古有殺父之國王,還沒有殺母的國王,我不給這樣的皇帝當宰相,他才沒有殺。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來了,給她說法,也是她見到極樂世界,她當時證無生法忍。這兒子太壞了。

所以我們這個念佛,不是只有在往生、臨終,不過絕大多數是如此,要在臨終才能顯現,極特殊的你可以,要證到事一心,那見思惑就斷了,要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

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華嚴》是從十住、十行、十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這是三賢,初住起就開始破無明,這裏頭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那又十個位次,然後等覺、妙覺,最後一分無明破盡才成佛。所以破無明也不是一下子,說破了無明的人就應該都是一樣,那很不一樣,還有四十多個不同的情况,一層一層的。就好像我們一個銅東西,擦,露出一點本來的銅的光,那就你可以高興,你認爲你可以擦得出來的,但這個擦的過程,那還要慢慢,慢慢的了,中間還有四十多個位次。所以我們只要是究竟覺,那就全部擦乾淨了,全部無明破盡了。

「始本不離」就「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這麽很短的時間,你這個本覺不去趨始〔註一〕,始覺和本覺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我不管,彼此相背,沒有去合本覺,就馬上墮落在無明裏頭了。無明就是不覺了,就是迷了。所以我們要成就的話,就要破這四十多品無明。

註一:此處疑為是「你這個始覺不去趨本覺」之口誤,故黃念老下一句直接指出「始覺和本覺分家了」。

所以在修行過程之中,我們這個修行就是要行和解並重。這個「解而不行,增長邪見。」我只是去研究,看了很多書,懂得很多東西,到處給人講,而並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進步,所增長的是什麽,只是些邪見,那並不是正見。

「行而不解」,有的人就只知道念,什麽也不懂,這個什麽都不懂,那很危險啊。很多人念佛,他說我念一句佛,死後多個元寶,他的願就是死後多元寶,因此他就不能往生,將來就是滿他的願,他的元寶多一些。佛都不勉强你,那你的心願,除非他放棄了他這個,不放棄老是這個樣子。

我曾在居士林碰見一個人,他說我沒有什麽,我的心願就是我念這一切,他的什麽誰死了,讓他能得著好處。比方我這個大舍妹,她就說我只要求我死的時候好一點兒,因爲她看見我母親和我岳母死得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和公公死得很痛苦,所以她說:「我就是求這個」。她說:「往生?那我還有希望?沒有希望。」這種人很多啊!

所以就是「行而不解,增長無明。」我們要破無明,你只是去修,你不理解,你長的是無明。所以他這些事情,我們就要「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淨修捷要》就有這個好處,我們很快的能够深入瞭解佛教一個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這個爲核心,再進一步的,隨緣去「行解相資」,相互促進。

「故知正徧知海.雖入衆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個話,諸佛的法性身,徧入一切衆生心想,後來又說「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就知道正徧知,正徧知是佛的十號之一,「徧」,無所不知,正知,這個正徧知,所知者如海,這個「正徧知海」就進入到一切衆生的起心動念。

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就都是如此。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一步一步的打破「能所」,最後都沒有就只有「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生滅,這個「滅」,連「滅」也滅了,就寂滅了,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的,忽然得兩種殊勝。在這生滅滅了之後得兩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同一的慈力,可以去救度;下共與一切衆生同一悲仰,和一切衆生同一個心,在那兒求佛加被。所以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嘛,觀世音菩薩,發心就發的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跟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衆生同一悲仰。

所以衆生如果求救,觀世音菩薩馬上就可以解決。他因爲什麽?馬上就知道了,同你的悲仰,但是他又同一慈力,有如來的慈力,慈力就到你身上了。所以這個「尋聲救苦」念觀音靈,得救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

這個「正徧知海,雖入衆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是真實的淨土啊,他不牽涉一點點的咱們這個「情」和「計」,衆生是情想,都是些考慮、計算;不牽涉一絲一毫的情計。

《楞嚴經》說,這個「情」和「想」,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畜生、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不是這種……,所以我常說,這個感情要符合理想。佛法就是說「純情則墮」,純情就墮落了,情越多就往下走了。「純想」,這個「想」就離開「情」,和「情」的對面,說理想還不大够,「純想即飛」,就是不牽涉這些情。我們一切追求欲,追求名利,這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個「情」字裏頭。

因爲你這個就有所私了,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就沒有那個普遍的心。你只是在這個有,所以有緣慈;佛是無緣慈,同體悲。有緣慈,你跟我有緣,我們是這個因緣,所以我對你好,我願意幫助你,而這個善心就不算十分偉大,但總之還是好事,這是有緣慈。

佛是無緣慈,不是靠這個因緣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體悲,任何一個衆生就都是我身上的本體,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薩是偉大,「不涉一切情計」。這些情計,衆生這些屬於情;「計」,就比情還要什麽一些,因爲他怎麽說總是要考慮,我修法,我修的怎麽樣,這麽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是在那兒計算,總在那兒有所求,有所等待,這就有爲,限於有爲了。

真正到了寂光真實淨土這個法身的境界,不牽涉一切情計啊。所以這個寂光,佛雖然入到衆生心想,可是佛並不牽扯到我們這些東西,他這囉囉嗦嗦都帶到佛的這個「正徧知海」裏頭,他一點都不牽扯這些,是真實的清淨。因此我們如果要成就正徧知海,同樣的也是應該不涉一切情計。

所以這老實念就是這樣,在念的時候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就是這麽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說,你就是能這麽念的時候就一切都不換了,譬如說見佛、見光,都不能拿我這一句清清淨淨在念,這個來跟他做交易去換,這個堅持啊,「不涉一切情計」。

「微妙難思」,這個事情是非常微妙,這個妙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緻。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這個顯微鏡,它太小了之後你看不見呀,是不是?它很微呀,這裏頭還是有許多的事情,所以拿這個來形容「妙」。這個「妙」不是你很粗你很能發覺的,你要借助於儀器才能知道。所以「始覺合本」,這個「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是難思之法,不是我們很簡單的,用我們現在這個頭腦去思考,我們能把它想通啊。

那現在我們要求什麽呢,我們先要求能夠理解是更好,首先要去仰信。因爲我剛才說了,這個《淨修捷要》有的是哪部經裏的話,是哪部經的話,都是佛所說的嘛,我們接受這佛所說的,那麽我們應當知道他必然是正確的。但現在有的我已經接受了,有的還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讓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緊,你只要老念老念,你都會接受,都會一天天比以前明白的,自然自然就明白,不一定要請人家講,你只要老反復的看來看去,或者念來念去,你就變了,這就是佛恩,佛法的殊勝就在此。

「絕待圓融」,這一切是沒有對待的,一有對待就是「二」,就是矛盾哪,也就是我們世間了,這個是離開對待了,不是對待的法,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麽?所以本來是絕待的,是圓融的,是彼此沒有妨礙的。

這個圓融和不圓融我們可以做一個比方,比方那個水,你可以往什麽樣的容器倒進去,它都是恰當的,都很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裏頭凍成一塊冰,這塊冰,你擱在什麽容器裏它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得進去也不恰好;那麽這個水它就是圓融,這個冰它就不圓融了。那麽這個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兒?它就是多一點寒氣,它凝結了,去掉了這個使它凝結的這點兒寒,它就是水了。也就是這樣,所以這些是絕待的圓融。

第十五拜 接引往生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衆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衆現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五條,「萬德洪名.能滅衆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這個名號是萬德所莊嚴的,所以稱爲萬德洪名。「名具萬德」,這個名字裏頭他就具有了萬德,名字也可以召喚萬德,所以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你叫誰的名字,叫誰就誰來嘛,這個名字是萬德所成,裏頭就包括萬德,所以叫這個名字,你就把萬德都叫來了。所以就是說,你念佛就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這是蕅益大師的話,這個話好啊!你念佛的時候,這一句佛號…,也是蕅益大師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這全給我們了。這就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你念這一句佛號,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全變成你自己的功德了。所以這一句的功效有這麽大呀,又「能滅衆罪」,各種罪都可以消滅。

「果能一向專念‧」你果然能够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這裏頭提出來了,這一向專念是個重要的修持的關鍵。一個是《無量壽經》這個往生,三輩往生,不管你是上輩、中輩、下輩,共同都需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麽呢,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就是一貫的;「專念」是專一的念,不是什麽都念,不是很雜,或者雖然我只念的是佛號,可是心裏總不安,總是想將來我有機會學點別的我才滿意,這都不是,這都不够專,要真正的專念。你果然能够一向專念,這不問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所以這個就跟《阿彌陀經》不同在這兒,《阿彌陀經》是拿一個突擊,尅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之內,專心的修,修到如果能够達到了「事一心」或者「理一心」,那這樣最後一定能往生,這是一個解釋。那麽再進一步,就是比這個還可以放鬆一點,就是「一心不亂,專稱名號」,不是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達到事一心、理一心當然是好,那也就可以生到了方便有餘土,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不過咱們一般這都是到凡聖同居土,那不需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只要一心不亂的,不是想這想那的,很亂七八糟的這麽念,是一心不亂的、清清淨淨的、一心一意的在這兒念。所以玄奘翻譯的就是「繫念名號」,心就是在這兒,就這麽念這個名號,《無量壽經》也是「一向專念」,就是這個「一向」,就是一貫的,就是專念,所以這也就是說,不問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還是達不到,都可以往生。因爲我們只要求現在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就什麽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你要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爲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一個理解不深,夏老師說:「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而不一向專念則不能往生。」也就是這個大體一般的情况說就是這樣,因爲你必須要一定的修持,一定的念,才結這個淨緣。

而且這個念,不光是臨終佛來接引,他這個「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我這心中的污垢、障礙都可以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不僅僅是我這個道心純熟,爲什麽要教一向專念,就是因爲你要消除這一些障礙,你在要往生之前,這個路上到處都是路障,給你安排了很多路障,你走不過去呀。比方過去那個堵塞坦克車,安排了種種路障,他也開不進來了,這個軍車,所以要把他這個…,還有障礙,你這多念就消除障礙。不但是消除障礙,而且可以使你的道心純熟,你向道之心這才純熟。我們修持就只是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也可以說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處熟,熟處生。」我們一個生的地方,一個熟的地方,我們熟的是什麽?貪瞋痴,爲我打算,這一些熟極了;打妄想,從來沒有說,哎呀我今天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來打妄想,自然就是妄想;那個貪心、瞋心、痴心你壓還壓不住,那熟極了。這種向道的心,我要來念佛,我要來做功德,來助人利他,這些心是生,沒有那一些個貪欲種種的那個心那麽熟,自然而然哪,而那個心那麽真,一切都可以不管了,連命都可以不管,所以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這個生處變熟,熟處變生。要把我們這個道心、菩提心、這些種種,這個慈悲心,這個要念佛、要持戒,變成很熟,而世間的這一些個功名富貴、妻兒子女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東西,我們要變成生疏,這是一個轉換。所以就是說,你要欣仰極樂世界,要去修道,要厭離這個娑婆,對於娑婆世界這一些東西不是我喜歡的了,這也就是熟處變生啊,不然,它正是我所貪戀的。所以這個念佛嘛,這就可以使得你道心純熟,生的地方變熟了。

而且可以你這個福和慧都增長。而我們這個福還不僅僅說的是世間的這些享受,出世間也要福,這個出世間的福很重要,你要想親近善知識,你有這個機緣。有的時候你沒有這個福報,今天你有道場,就是參加不了;參加了之後你生病,別人都在那兒很好的聽,你這兒牙疼,他這許多障礙呀。所以有的時候…,從前王上師在這兒的時候,對門住的那個姓郝,這個郝居士人好極了,她後來就有了經驗了,她有時候介紹人來見王上師,怎麽也不成,總是說好了,到時候不行。她後來總結了經驗,她要介紹一個人,她先替這個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剛薩埵百字明,消除障礙,這麽做了之後,就有時成功了,到時候他可以來。這個「障」字很厲害,所以大家我們這不但是有時候怕受罪怕什麽,有的時候它不是一定指著罪,它是增加「障」,增加這個障也是不得了。你不修持還好,一修持這個到處是干擾,阻止你修持。你剛剛說我這裏頭要多念一點,他偏偏單位上馬上給你下達一個任務,叫你趕個什麽東西,你只好落空,這都是障礙。你要很好的去用功,有福報嘛,就有這出世間福,所以你所需要的書就能得到,你要請的佛像也能請得到,畫得很好的、種種的,大家都是遇見善知識,再遇見善友,或當親眷的菩提眷屬,這都是福報。你這一個人念佛,全家跟你反對,你這就是障礙了。這種情形很多,丈夫生氣把她的佛像扔出來,丟到好遠去,打架都打不贏。所以這個菩提眷屬,大家這些都是很可貴的事情,都是屬於福,所以出世間福也要啊。這慧更重要了,我們這裏主要的關鍵是個慧,你要恢復你的法身,得到解脫你的煩惱,都是要靠這個般若。你老念佛,福慧自然可以增長。

而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一向專念,一個就是你信願持名,在前頭這個信、願咱們都提過了,事實上也就暗攝在裏頭了,只要能一向專念的人,他也就是有了,這是從信願出發的嘛。那麽這樣在他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往生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念佛的時候,這個時候四大分離,非常痛苦,也是心力極微弱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要是能念,不是你平常鍛鍊得成了如此,很多人都以爲我要鍛鍊到這一步,這個是…,那就不是易行道了,是你能够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這佛要來接引,也就我常常說,現在比方說一般是五百分考取,這些大學,那我這個學校二百分就考取,這個可以,你說我零分就考取,這個不可能了。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二百分能考取,而且取了之後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的水平的畢業生,都要成佛,是這麽一個特殊的學校,但是你這二百分還是得要的。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願力來接引你,就是說你果然是信哪、願哪,願意往生,你在厭離娑婆,你願意來,而且你還在念佛,一向是如此。一向是如此,所以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和許多聖衆,和你有緣的…,很多人這都證明了,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裏頭過去已經死過的人,跟著佛一塊兒來接了,大家來迎接,現在這個臨終人的面前,是「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一種是鳩摩羅什,一種是玄奘,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裏頭,在臨終的時候。所以玄奘法師爲什麽還要再翻譯一遍,都是有原因的,這種大德時間都是寶貴的。鳩摩羅什的翻譯本大家都願意念,念秦譯本。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翻譯的準確、翻譯的好,現在沒有誰肯念,他就是大家繞口,但他還是要翻哪,重要就是他這裏頭加上有「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來加持你。令心不亂這個「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你的心,叫這個臨終的人的心,叫他不亂,命令他不亂,這個令字不一定是命令,就是使得他。而且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入一個特殊的三昧,而且讓亡者也入另一種三昧,這個亡者這個時候以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了。所以這個是靠什麽,靠他力,所以這個往生法門、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所以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個不够啊。他力是彌陀的願力,所以彌陀稱爲大願之王、佛中之王,他這個願力特別殊勝。你只要有一定的這種信願持名,願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後的時候,佛就現在你前,大衆現在你前,以佛的力量,這個說的簡單一點,那別的經上就說,我這個《大經解》上都有,以這種三昧的力量,使得你也入三昧,這時候自然正念分明,能跟著念,那就隨著佛往生了。

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稱爲接引佛。我們修行者須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得到的果實就蒙佛接引,你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佛力。所以接引佛是一個手捧著蓮花,一個這個手是這麽垂著的,而這個蓮花就是這個亡者所要坐的蓮花,給你送來了。這個手這是接引的表示,接引你,佛的威力加被使得你能去。「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之身了,就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變化出來,就不是我們這種血肉的身體了,所以叫蓮花化生。一生之後,大家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這個就是說明,這「一向」上面談了很多很多道理,這就是具體的地方了。這一切都不二,阿彌陀佛也確實就是…,也確實是大家都共同見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我們開始念佛就是開始的覺悟,這個覺悟與本覺相合,就直趨究竟,那麽具體呢,那就需要你要一向專念,自己臨終就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個教,他一方面就要跟你說明,這個是必然有一個道理在,至理存焉,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够接受嘛,不是像烏烟瘴氣的東西,他是最高的、最奧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確的。但你還不光是要他正確什麽就好啊,你還要能做得到,要做得到你怎麽做哪,所以他這個很全。你這是做得到的嘛,你一向專念,我這就下定决心,從現在起我就供,佛像也請來,開始很好,我就供上佛,供上佛我就從很小的一個定課開始,我天天就念。他們這個小孩什麽都在念,有的在中學時代,他現在上大學了,在中學時代他轉換,他就是一天有時候念到八萬,念下來了,念下來後就轉變了,現在功課很順。所以大家都…,今天永欣念多少了?(我昨天念了一萬一千)。所以大家都是要…,將來就是一個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屬,大家一致。

第十六拜 依報殊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徧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這裏講到極樂世界的這個自然境界,「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這個「風」是德風,很清淨、很溫和、很舒適。「華雨」,他沒有下雨呀,只是風吹,吹到天上落花,花很多,這個花瓣一瓣一瓣下來,跟下雨一樣。花落在地下,隨著顔色不同,紅的跟紅的花瓣在一塊兒,黃的和黃的在一塊兒,自然在地下就成了圖案,組成很美麗的地毯一樣。你要踩上去,這個脚踩下去他就深四指,因爲他是軟的,你踩到哪個地方,這個花瓣下陷四指,這一個軟東西踩下去,你一起來又是平的了。這個德就成爲華雨,這個花下雨啊。他是一天幾次,滿地都是花瓣,而且花不是亂雜無章,東一堆西一堆,是各種顔色組成了很美麗的圖案,都是花所成的。

這個空氣裏頭,這個也談不到,就是空間,都是微妙的香。因爲他這個世界一切東西都是各種寶所成功的,也是各種最上的香所成功的,因此他一切的萬物都在放香。這個香有種種好的功德,能够讓你增益種種善根。而這個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香。所以有時人在修法中聞到特殊的香,這有兩種情况,一種就極樂世界的香,你這現在心裏清淨你聞到了;再有,有這個空行母來了、天人來了,你這裏也會香。就是這個香,華香。「天樂」,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風吹的,樹上都是有鈴鐺,有這種樂器都會響,自然而然就奏樂;所以樹啊網子,這個樹上都有寶網,屋子犄角上頭也有種種懸的鈴,自然就是奏樂,所以到處是妙樂,天中演奏許多音樂。

「泉池」,泉水的池、流泉的池子到處都是,上面都是蓮花,各種花,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所以《無量壽經》說是「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隨著風都散布這個香氣,沿著河流的水,水流的是什麽,流的也是香,這些東西都在放香。而且這個水他妙就妙在這兒,在敦煌有一張畫,畫的極樂世界的游泳池,多少頭上有圓光的菩薩在河在水裏頭游泳,岸上坐著很多,這游泳池旁在看游泳的,也都是穿菩薩衣,頭上有圓光的。所以他也是一樣,你可以游泳、可以歌舞,都有嘛,但是清淨、快樂。

而且他這個泉池就是不可思議,這樣大家都在一個池子裏頭,可以隨各人各人的意思,有人你喜歡這個水只到脚面,淺一點,對於你說就只到脚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的人希望是淋浴從上往下灌,各種各種,都是一個池子,隨一切衆生的心,所以這就微妙不可思議了。而什麽水能如此的聰明啊?所以處處那都是阿彌陀的心嘛!不然他怎麽能知道所有的人你在想念什麽,而馬上就適應你,所以處處是如此。這個水似乎也有,甚至出現演說種種的法,顯的、密的,有的聽到灌頂受位的,有的聽種種的各種聲音。各種聲音是你想聽什麽,聽到什麽;你不想聽,他不是變成噪聲。我這個隔壁過去他放大喇叭,這兒住著一個姓吳的鄰居就跟他說:「你這個放噪聲干擾我!」他說:「我放的是音樂。」他說:「不管你音樂不音樂,我不想聽的時候,你來叫我聽到就是噪聲!」是對的嘛。他不想聽,你放的這麽大,你說是音樂也不行。極樂世界不是這樣,你想聽才聽到,而且換句話,你想聲音大就聲音大,你不想聽,那有都沒有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所聽到的你馬上相應。所以你幹什麼,你就在那兒游泳、洗澡,都是在進步,所以就是說泉池啊。

「林樹」,這個所謂七寶樹,不是那個故宮裏頭看見的,拿這樣一個寶、那樣一個寶,金子什麽什麽合成的一個樹,那個樹送給我我都不要,還不如我這樣呢。他是美的沒法說了,只能拿什麽珊瑚、瑪瑙去說他,又光明又清淨,顔色又好看,像世間的什麽什麽寶。不是真的那種很機械那種寶來湊成這樣一個盆景,那個盆景呆板的,那就是有錢人的、俗人的一種愚蠢的享樂,他這個不是這樣的。黃金爲地,那也討厭極了,金子又那麽冷,他不是,他是柔軟的,那個花也是踩上去…,即使沒有花就是金子的時候,就黃金爲地,其觸柔軟,不是我們世間的金。這世間的金有什麽好處?它光澤,不會受一切的腐蝕,鐵就要長銹,鐵長了銹多難看哪,那個鐵銹難看極了,它腐蝕,但金子從來不長銹,所以永遠光澤。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所以用黃金來告訴你,你可以懂得,並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那個黃金在那兒構成一個地面,總之都是非常微妙,這個七寶樹。

「寶網」,樹上房子上頭都有那七寶,種種寶、種種鈴、種種樂器組成的網子,在那兒蓋在上面,種種的摩尼寶,種種的,因為發光,這一發光,他散香,出音樂,這一切就是如此。「靈禽」,鸚鵡、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等的。這個「色、光、聲、香」種種,都有種種的顔色,種種的顔色中又出現種種的光,種種的光中又出種種的顔色,互相交換,變化。這個剛才說了香、說了聲,處處都風吹什麽什麽的,都發生了微妙的音聲,這個色光聲香是徧滿國土,到處都是一樣的。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是成就了這樣的功德莊嚴。這樣的功德莊嚴作什麽呢?是「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就落實在這一句。這一切一切都爲了來增益,「增」是增長,「益」是饒益,讓衆生的這個有情,這殊勝的善根得到了增長。「大願大力‧」這是大願,大願之王,大願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願力,而出現大力,所以能够成就如是不可思議的莊嚴。「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念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隨文入觀,就想到極樂世界的情景,色光聲香、種種花,種種這一切一切的殊勝。

第十七拜 住正定聚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剛才我們說的黃金爲地。剛才已經說了,這是一個譬喻,世間上只有黃金可以拿來作譬喻,我們還可以稍微知道極樂世界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乾淨、如何的整齊。「寶樹行間‧」他是七寶的樹,都很整齊,不是雜亂無章,一行一行都對正,排的很整齊。這個樹是七寶爲樹,也就是說這個七寶是作爲形容詞,不是很機械的那些寶長的那樣的葉子、那樣的果子,就是種種都是超乎世間的。這個寶樹行間,在黃金地的上面,寶樹的一行一行裏頭,在蓮花池子裏頭,池內,寶樓閣中,這都講的四個地方。在這個地上,在地上經行的,走著念佛的,坐著是打坐的;有的在寶樹行間,在樹的行裏頭,在裏頭在那兒圍著這些樹中間,在穿行,在經行的;在蓮花池內,有的在那兒沐浴,有的在那兒靜坐,在蓮花裏嘛,就是在池內;寶樓閣中,所有的許多宮殿樓閣,在這個七寶的樓閣之中,這個就有許多是發菩提心念佛往生的人。這些人發了菩提心又一向專念,所以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前頭出來了,這後頭這兒也有一向專念,在這個地方湊齊了,所以一向專念就兩次提出了。現在就是在這些地方,在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花池內、寶樓閣中,都有發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

在那裏是「住正定聚」。這個「定聚」是一個名詞,就有三種,一種是正定聚;一種是邪定聚;一種是不定聚。「聚」者是聚合,也就是類。我們等於把這個劃分爲三類,一個是正定類;一個是邪定類;一個是不定類。這個分類,有好幾種分法是不同的,這兒所介紹的是最普通的一種,對於我們來說也就够了。我們所謂「正定」的,就是一定可以證悟的,一定可以證、一定可以悟的,這是屬於「正定聚」,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相反,是必定不證悟的。這闡提,闡提他不但不信,他還在毀謗,那在這個目前就確實他沒有這個證悟的可能性,所以這,稱爲「邪定聚」。那「不定聚」是介乎兩者之間。

所以住正定聚就決定…,還沒有說是成功,決定會成功的,就是住正定聚。那麽大家真正要是發了菩提心,發願往生,那不僅僅是到了極樂世界住正定聚,在這個世界已經是正定聚了。所以在這一點裏,求生淨土,發大心、發大願,這殊勝是不可思議的,已經在正定聚裏頭了。所以《阿彌陀經》:「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在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那就是決定可以成功了嘛,所以這都是不可思議之處啊。

這個「永不退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都是永遠不退轉了,所以這個就是往生的特殊的含義。前頭已經說了一個壽命無量,佛壽命無量,往生的一切人的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什麽叫做再死了,這兒又加上一個永不退轉。「不退轉」有三,三個不退,一個是位不退,就是地位不退了;一個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了;一個是念不退,我的起心動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這後頭的高啊。

「位不退」,到了極樂世界就位不退了,不再變成凡夫了。在極樂世界的人,他不會再變成凡夫了,他再來,他是極樂世界再來人哪,那現在就得說是呼圖克圖了,再來人哪,他不是凡夫了,所以稱爲活佛,呼圖克圖,乘願再來。現在這些普通活佛都是假冒的,真的還是很可貴的。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也再來,那也就相當於說就是呼圖克圖。所以不會再墮爲凡夫,他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發大乘心,一律都是要成佛的,你不會再退爲阿羅漢道,只求證阿羅漢,沒有這個因,也沒有這個緣哪,都是要以成佛爲因、成佛爲緣。「行」,你的所行不會再退到二乘,只想修證到阿羅漢爲止,我自覺就算了,這些衆生難度。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就哭,後來有人問諾那祖師:「活佛活佛,你在母親的肚子裏頭哭什麽?」他說:「我哭衆生難度啊。」確實是難度啊。有的人就生了退心,這麽難度我算了吧,你像舍利弗,他說算了吧,我這…。人家跟他要眼睛,他就布施,布施之後,那個人拿到了之後,「你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說,我要眼睛我是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有什麽用啊。」舍利弗本想我有兩個眼睛,犧牲一個,他就可以活命,我還可以看東西,沒想到他說「錯了」。後來想,救人救到底吧,那他把這個眼睛挖了給他。這個眼睛挖了給他,拿著眼睛他一聞:「你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藥。」往地下一扔,拿脚一踩,把這眼睛又踩掉了。他就說這個我是不行了,我這個度衆生我這不行,結果就退心了。退心了,塵點劫都是聲聞了,再發大乘心發不起來了,再到釋迦牟尼佛這兒才又發大乘心了。所以這個是不退很難嘛,你看他到了這個程度,他挖兩隻眼睛的人還退了。你看這就很了不起了,挖一隻眼睛都了不起,還肯挖兩隻眼睛,還退了。極樂世界就不會,永遠不會退。

那「念不退」就更高了,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跟佛的智慧相契,那起心動念就無有不合般若的時候了。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到這樣的境界,就是都是不退轉了,又長壽無量,焉得不成佛,不成佛成什麽!你看是不是。老前進,壽命無量,怎麽著有一天你成功了嘛,你的一切功德圓滿了。這在這個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花池子蓮花上頭、寶樓閣裏面,都是這些人,住於正定聚,永不退轉的。

而且這些人「容色微妙‧」「容」是容顔,「色」是色相,是微妙,是極其莊嚴。「超世希有。」超過世間的,是極其稀有。「咸同一類‧」大夥都是一致的,不像咱們這個世界有這個皮膚那個皮膚,這個種族那個種族,互相歧視,互相殘殺,互相在鬥爭,互相有時候這種壓榨,這樣子。他是沒有差別相,他平等。

「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因爲剛才前頭一段說過,蓮花中化生,「清虛之身」,身體雖然是有,只是一個形色,他並不是有血有肉,像我們這樣,所以他吃飯也是以意爲食。凡聖同居還有吃飯的習慣,到了吃飯的時候東西擺在這兒,他一看,一看就够了,所以他也沒有大小便。想吃,什麽東西都來了,吃完了之後,所有吃的東西也不要洗盤子洗碗,也不要人家給你管,自然就沒了。他還有這個習氣,到時候還想吃一吃。

所以這個習氣很厲害,習氣只有到佛才把習氣能去得淨。有些大德還有些毛病,習氣!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要看他的主流,有一些屬於習氣。連阿羅漢都有習氣,一個阿羅漢,那個恒河的女神跑到釋迦牟尼佛那兒去告狀,說:「你這個弟子老駡我,他走過恒河就管我叫恒河小丫頭。」那恒河神大概是個女的,她說:「他輕慢我。」佛就說:「這樣讓他給你道歉。」就叫他說:「你自個兒去承認,人家她不願意,你應當賠禮。」他就過去給人賠禮,他說:「恒河小丫頭,我對你不起。」釋迦牟尼佛說:「你看見沒有,他還給你道歉,還管你叫恒河小丫頭,他並不是看不起你,那是他的習氣,他就是如此,成了習慣了。」所以這個習氣就是如此。那麽這個「清虛之身」,他沒有這個…但是他還有習氣,還想吃一吃東西。

「無極之體」,我們所以「有極」,他雖然有這個形象,他並沒有我們物質的這些東西,這樣子作爲物間的一個形,所以這就很微妙了。這些個說法,就是《漢譯》,還是借用道教的一些說法,像「清虛」、「無極」,利用這一些。就是說明他是變化而生,不同於從父母這種所生的血肉之體,所以這個就非常清淨。「清虛」者,就是沒有這些個實質的東西。「無極」者,就沒有這些個固定的,這些個有結構上的,一些個這種條件什麽,都沒有。

這些「諸上善人」,就總(結)了。這一禮禮的是誰呀?到了這兒才把這個對象指出來,我所禮拜的是這些諸上善人。這些諸上善人在什麽地方,這些諸上善人就在極樂世界的寶樹行間,這個黃金地上,蓮花池裏頭,寶樓閣中。這些諸上善人他們都是因爲發菩提心在念佛,又得到往生的,他們現在住於正定之聚,不會退轉了,容色也微妙,也沒有差別,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一切上人我在頂禮,就是這一拜就拜這些人。這一些人是怎麽到往極樂世界,再重複一句,所以引起我們的注意了,這一些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前頭不是有了發菩提心了嗎,這兒再著重一句,都是由於一向在專念阿彌陀佛。我在頂禮,頂禮他們這個功德,也表示自己應當學習。

第十八拜 一生補處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下面更禮極樂世界的,剛才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中多有阿鞞跋致,下面就要頂禮這些阿鞞跋致。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在這個菩提樹,極樂世界有最高的樹叫菩提樹,那個廣大、高大極了,功德也大極了。這個樹你見色聞聲,看見了樹,看見了樹的影子,聽見它的聲音,你去觀想這個樹,都得不可思議功德,可以得三種忍,甚至可以得到無生法忍,所以這個樹是極端的殊勝。我們密宗很多觀想這個皈依境,觀想很多壇城在菩提樹的上面,你念著想著這個樹,就得到無邊的功德。在這個菩提樹底下,在這個寶欄杆的邊邊上,聞了妙法,證到了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那就地上的菩薩了。

證無生忍,真正證無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薩。再上就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菩薩,十二地就是佛了,再說特殊一點,就是十二地妙覺,佛再高是十三地,總之都差不…總之就是…,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離佛就是差一點點了,並肩了。徹證無生法忍的是八地的菩薩,但是初地菩薩就可以證,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證的深度不一樣,但是都可以開始證,到八地才真正證了無生法忍,證了無生之法。所以大家唱這個讚:「花開見佛悟無生」,到了極樂世界花開了就見佛,見佛就聞佛說法,所以聞到這個法音哪,聞到法音自個兒就開悟了,證了無生法忍了。證無生不是個普通的事,你馬上是地上的菩薩呀,那還得了,所以這是非常頓的法。「受用種種大乘法樂。」所以這個地上菩薩的法樂,是咱們無法子想到的。

「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他這個福慧,有福有慧,佛就是功德、智慧,這個福報,福慧都圓滿了,福也圓滿,慧也圓滿了,威德…。這「一生補處」,就不是八地菩薩了,那就是像彌勒,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都完了之後,再到了下面一個新的劫,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來了,成佛了,所以他一生補處。現在已經在兜率在等,將來他也是捨兜率、降王宮,然後出家、得道、成佛、轉法輪、最後般涅槃,這是一生補處。那麽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這一切「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心裏想到哪裏,就隨,就是應你心一動的都現前。這是一生補處,如彌勒一樣,這樣的大菩薩,現在雖然是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就是補佛位了。也等於說你已經當選了總統,還沒就職。這個選舉的結果你已經當選了,但是還要到那個時候,前任總統才滿,他才把職務交給你,實際上你已經就是下一屆的總統,不是別人,就決定是你了,這個已經定下來了。所以下一屆的佛就是彌勒了,但是他還沒有就職,就是這樣,這要等一等,這是一生補處。

這一生補處,這是怎麽成爲一生補處啊?「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呀。所以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這一生補處菩薩也由於念佛,念這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不能够把念佛看得是很淺,這一種概念我們必須要把它端正過來。這一切,連一生補處的菩薩,他之所以成爲,都是由於念。這底下我們都要講,文殊普賢都在發願要往生淨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師,他也發願,你還有誰的智慧能超過文殊,都在求生淨土啊。而且是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也就是說最嚴重的病人,患了絕症,病入膏肓,這也都可以治;最高的像文殊普賢那都不屈才,他們也要去,什麽能够這麽廣泛,這麽的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這個兩頭…,所以當老師的就是最怕學生水平不齊,水平不齊,你講低了,高的不愛聽;你講高了,低的聽不懂,所以老師不怕別的,就怕學生水平不齊。那極樂世界這個水平是再不齊也到了極點了嘛,都能救度,所以不可思議啊!所以我常常說,這些功課從幼稚園到研究院是一個課本,只有佛法可以,就一句阿彌陀佛,你真正這麽念下去,當然就是說你要是隨著……

第十九拜 往生菩薩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衆。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剛才就是把那個一生補處的菩薩咱們都禮拜,這個再禮拜什麽呢,禮拜那個在方便、同居土這兩種了。剛才那都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主要是實報莊嚴土的這一些,這底下就是要來禮拜在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的這些聖衆,在極樂世界已經生的這些聖衆,我們要觀想要禮拜。尊敬哪,他們都成功在我們之前,這也是將來我們的同修,你去了之後不就是同修嗎,是我們將來的同修,所以要結緣。

方便有餘土是你在這一世已經斷了見思惑,或者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斷了見思惑,你生在方便有餘土,他是在凡聖同居土之上,又在實報莊嚴土之下。實報莊嚴土是菩薩,菩薩要破塵沙惑,有時要破無明,所以這種菩薩他在實報莊嚴土,也部分的可以證入到常寂光土,這是最高的,真正佛就在常寂光土。四土,極樂世界分了四土,他這個四土也不是劃分得界限分明,也是融會融合的,所以很特殊就在這兒。這方便有餘是斷了見惑、思惑。

那個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叫作凡聖同居淨土。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在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土就是凡聖同居土,咱們不就都是凡嗎,咱們這兒有聖啊,現在這個五臺山,文殊就在五臺山。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親見文殊,一個福建和尚,這兩個人說的,這不會有錯。一個通愿法師,通愿法師在比丘尼,現在在國內是第一位了,很有道德,她那時候在五台。再一位是圓徹法師,他是福建人,他那一個福建的同鄉告訴他,他趕緊追那個和尚,沒追著。這個福建和尚到了五台之後,他很恭敬,他三步一拜,現在這種的人就很少了,三步一拜,五步一拜。拜到一個…,五個台吧,他走了一半的樣子,看見一個地方,一個小門像這個山的洞門,寫著一個「金剛洞」。他說這個名子很特殊,走進門一看,噢!裏面很大,有道場,很多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臺山是兩種,有和尚有喇嘛。那麼他就走進大殿,走進大殿,很怪啊,這個大殿就是有一個臺子,沒有供佛像,因爲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一個空臺臺。但是他圍著那個臺子轉上三個圈,這也是一種禮節,繞,繞三匝,也是個禮節,就沒有頂禮那麽恭敬就是了,他因爲「怎麼上頭沒有佛像?」他也很奇怪,這個地方怎麽沒有佛像。

他預備走出來到別處看看,看看那個藏經樓,看看別處。剛走到門口,剛要出去,後頭出來一個小沙彌喊他,「什麽什麽法師!」叫他。「喲,他是叫我?」他就回頭一愣,「這兒怎麽有人知道我呀,我一個人,我剛來呀。」他〔小沙彌〕叫他說:「我師父叫你。」他就跟這個小和尚走進去,就看見一個老頭兒叫他,他就很恭敬地頂禮。頂了禮之後,老和尚就說:「哎呀,他遠來不容易,給他個座位。」就搬一個座位給他。他就跟老和尚說:「哎呀,你這地方很好,我要跟這兒掛單吧。」「你還是…,你的因緣,你還是得回去,我這兒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你這兒怎麽大殿上沒有佛呀?」老和尚說:「我這裏用不著。」這是禪宗的話。用禪宗的話說:「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但是現在我們還是老老實實你把佛像拿去供,呵呵呵…,懂得禪宗的道理,還是照樣供,這個是最高。就是,這個是最高,連禪宗這個也不著。聽見禪宗這話我就不供了,那也還是沾住在那一邊。「我這裏用不著」。後來…,和尚不留他嘛,他就請老法師開示,老法師寫了幾句話給他,他記住了。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有任何特別。

他也沒有拜了,後來不行了,天黑了,下山不行,危險了。正好有一個西藏人就在那兒住,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就在那兒住,走到他那兒,那人就留他說:「你不能走了,你走了之後很危險哪這個地方,你就在我這兒過夜吧。」他就留下來,留下來就招待他吃晚飯,兩人就聊天。這個和尚就問他:「你們這兒有多少和尚,一共全五臺山?」他說:「五臺山怎麽算也不到…,也就幾百人,有人要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人都找來也湊不够。」這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有一個地方,那兒一個地方就七八百,你們還有其它地方,怎麽能湊不出一千人?」這個人說:「我在五臺山住,我怎麽不知道。」他又說:「我當然清楚,不够,從來是不够的。」這兩人就爭起來,「我親眼見!」他說:「你在什麽地方?」他說我在什麽什麽地方,叫什麽什麽。那人說:「沒有這個地方。」說:「怎麽沒有!」他說:「那我查書給你看。」那個五臺山導遊的這個老的地圖,各個方面沒有這個名稱!沒有個「金剛洞」。「有幾百個和尚跟那兒住,怎麽會沒有呢!」大家就愣住了,這怎麽回事?相持不下。住在那兒那個人忽然說一句:「你恐怕是碰見文殊菩薩了吧!」這句話一說,他本來是要預備吃飯的,他「啪」一下眼淚也下來了,飯他不吃了,坐不住了,他開頭再去拜,又從頭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那兒天都亮了,怎麽找也找不著了,再也找不著了。找不著了之後,他就到來的那個廟裏頭,他有個福建同鄉,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福建同鄉。這個同鄉就告訴了圓徹法師,這個話是圓徹法師也就在我這兒跟我說的。他一看,他說︰「你這個一定…,他這個一點不會錯,決定是文殊。」他因爲看寫的這四句話,它是可以橫看,可以直看,橫看是個表面的意思,直看又是個意思。直看就是說了這個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也告訴了他將來呀,佛前要沒有燈,廟裏無有僧。這決定是文殊。他說我去追這個人,他就追,他追沒追著,這個人已經下山了。所以就是見到了文殊。

現在還是這樣,說文殊還是在那兒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就是大家都看了不認識,而這一件事情和古代的那個事情都有很類似之處,所以這不就是聖人跟我們在一塊兒嗎。雁蕩、天目都有幾百阿羅漢,所以叫做雁蕩跟天目,這是五百阿羅漢他都…,也是聖啊。還有,不斷的有佛菩薩來化度,到這個世界來,也是聖。但是和極樂世界不一樣,大家不容易見著,見著也不容易認,而且很少很少,他就不像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處都是,天天可以見面,這個是不同之處,諸上善人共會,凡聖同居,這是一個方面。這本質就是他們是凡聖同居淨,是淨土;我們是凡聖同居,我們是穢土,污穢的「穢」,我們是凡聖同居穢。因此我們這個往生是容易的,是從凡聖同居轉到凡聖同居。但是這一直好像還是一層樓,你不是變了方便有餘了,但你是從凡聖同居髒的這一頭,換到了清淨的那一頭。可是到了清淨的那一頭,他那兒自動的變化,和這個高級的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打成一片,跟這邊不一樣。所以這個搬家就容易了,你不需要把很多東西運上樓,一推一轉移就過去了,這就是容易之處,是從凡聖同居穢土…,還是凡聖同居,但他是淨土。

那麽我們現在就是在頂禮什麽呢,頂禮極樂世界這個道場之中、這個樓觀之中,觀也是樓閣的意思,大的建築,講堂、精舍,這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餘土,這個凡聖同居土,或者喜歡說法,可以大家湊在一起,他說法大家聽;或者喜歡聽法,正好大家湊在一塊兒;「或現神足」,他現種種神通;「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這個凡聖同居就是在平地的多,這方便有餘都有種種神通,那就是在虛空之中。「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自己的意思,想怎麽修習都可以,沒有不圓滿的,這些「菩薩聖衆」。所以我們要注意,在這個地方他沒有說別的聖衆,是菩薩聖衆。凡是同居土的、凡是方便土的都是菩薩,不是人,不是阿羅漢,都是發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薩,這是菩薩聖衆,但是他現在斷惑的水平只達到這樣的個水平,所以就是說他只能在「方便同居」,「方便」是有餘,「同居」是凡聖同居,但是這都應該稱爲菩薩。這一些菩薩都是因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普禮我們未來的同修。

第二十拜 禮讚諸佛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衆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這個再下就二十,第二十了,普禮十方的佛。

這個普禮十方的佛,所以現在不僅僅是禮極樂世界了。在「十方世界」,十方虛空中間有無窮的世界,在十方世界之中都有佛,他們「示現廣長舌相。」這個三十二相裏頭有這個廣長舌相,所以釋迦牟尼舌頭吐出來之後,舌頭能整個擋住自個兒的臉。我舅父是南梅,他也有一個異相,他這個舌頭伸出來能舔到自個兒的鼻子尖,所以他一說法,大家都很擁護的,稱爲「南梅」,講經很多,也有著作,所以「南梅北夏」。佛的廣長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阿彌陀經》裏頭,十方的佛現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相就大了,徧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不一定我們要看這個舌頭有這麽大,就是佛所說的這個音聲,說法這個法音,這個法音能够徧滿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十方的佛示現這樣的廣長舌相,使得聲音貫徹到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所以佛都是沒有妄語,最真實的話。這個誠實言是什麽呢,都在稱讚,稱讚我們的無量壽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佛都在稱讚,所以名聞十方。

十方的佛都在十方各個自個兒的三千大千世界,對自己的一切有情在演說阿彌陀佛的功德。爲什麽要演說?「欲令衆生聞彼佛名‧」願意自個兒本土的衆生,願意十方的衆生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聽到了這個名字,大家就發起清淨的心。我們不是一種染污的心,所以有很多使人動心哪,這些染污的東西。現在是聞到佛名,聞到這個道場,讓大家發起了清淨的心。「憶念受持‧」就說阿彌陀佛這樣的功德,就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這樣大慈大悲、大願大力,這樣子一向住真實慧,大智慧,來爲衆生救度。憶念哪,而且要受持,要接受,要執持,要修持。

要「皈依」,我們應當依止,依靠阿彌陀佛。我們要「供養」,我們這個供養,大家現在說,一般大家供養只是局限在交一些錢,獻一些東西,上供買的,這樣作爲供養。這個也都是供養,但是更好的供養是法供養,所以「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法供養是什麽?你如說修行就是最好的法供養,你發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養,所以不一定就是要獻這些,擺這些供品,擺些什麽。我以前在這些上面也是相當執著,從河南回來以後這就有所變化了,這些就看的是很次要了。所以這個供養是要有法供養。有人說:「別人來送些東西,來結緣,也是一種好心,你這應當…。」我說:「我是讓大家把一般的這一種的供養變成法供養,不是更好嗎,法供養的功德大得多啊。」所以我們這個供養也是如此,對於阿彌陀佛也是如此,財物供養那就不如法供養,這個如說修行,依教奉行,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供養。你看,皈依供養底下就「所有善根至心迴向」,所有我這些善根以至誠的心來迴向。迴向什麽?就是把我這一切供的功德,都把他迴轉,向於求生極樂。

這個修求生極樂這個「求」,不是個人的享受。所以有人說,有的人求佛就是願意現在得佛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發財升官,死了之後我也到個好地方去,比別人還好,就是活的時候要好,死的時候要比別人好,只是一個爲自己的打算,這個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我要度衆生,不是就是爲自己。這想都想到自己,這個你是可以得一點福,佛可以滿你的願,但是求往生就不可能了,他是大乘法,他都是大乘,大乘都是利他,不是阿羅漢。所以說我們爲什麽要求往生,就是我們要最快、最徹底來實現咱們度衆生的願望。我們願意度衆生,但是你怎麽度?自己還在水裏頭在那頭出頭沒,我要想把這個水裏的人都救出來,這不是個空話嗎!所以你自己總要會了游泳,你自個兒有了救生圈,你自個兒再有救生艇,再有大的船,你這才能真正來救人,苦海救人嘛。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是爲了這個,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辦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來種種說法、種種救度,度無邊的衆生,所以我們往生是爲了這麽一個大事啊。

再結合自己來說,自個兒我多少生中這一切,我們有多少親眷,今生有親眷,過去生中也有親眷,今生對於親眷的愛護種種的,你前生對於你那個親眷同樣是愛護,中間不過是隔了。演戲,那場戲下了,換了這場戲,你就把那個全忘光了,實際是一回事嘛,你今生如此,來生這場戲完了之後你又換戲了,你這就全不管了?那這些人裏頭有很多在地獄中,在那油鍋裏受罪,盼望他的親人來救度,而我們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別人還沒有這種可能,那我們就要很快的來成功,我們才能去救他,才能滿他的願。所以這麽一想我們就要精進了,我們不能够就…,就是這麽一回事,實際,實際真是這麽一回事啊,實際真是這麽一回事。

那麼這樣的話,「隨願皆生‧」我們是聞了佛的名,聞了佛的功德,才憶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爲了衆生,是種種的勤苦成就,因此我們也願意來救度,乃至我們要是往生,我們得到不退轉,往生一定三不退轉,乃至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於成佛。這個也一樣,十方的佛是這麽來勸導衆生,這些佛有恒河沙數那麽多,我們在這兒一起一同頂禮十方的佛。所以他這個法就很廣大,是不是,大家想一想,就是時間很短,就是不多,但是你這裏所禮拜恭敬讚歎的,各個方面都是很重要、很深刻,而且很廣大。

第二十一拜 普禮諸佛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衆生.往生淨土。恒沙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再觀禮,這又是恒沙世界一切諸佛,這一切佛他是在讚歎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稱爲四維,上下,就是中國所謂是六合之內,這是一個六合。四方、有上有下,不就六方了嘛。那麽四個角就包括在裏頭了,就不用說十方,說六方,所以在秦譯的《阿彌陀經》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够了。實在印度文是十方,玄奘翻譯就是十方,那四個角鳩摩羅什省掉了,六方够了。所以夏老師會集也是保持了六方,沒有十方,但是把「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一些攝會進來了。

四維上下稱讚本師,稱讚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稱讚什麽呢,稱讚本師在一切世間,在這樣的世間裏頭,這種種的世間,一切的世間,來說這個「易行難信之法。」這種難信是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比我們聰明得多,他也信不及,高的天也信不及,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世間難信的法,釋迦牟尼佛「勸諸有情至心信受。」

四維上下稱讚本師說這個法,這是所應頂禮的第一點。第二點,自己這個十方的佛都在勸這一切有情要至心信受。這是難信的法,十方佛都在那兒幫助勸導衆生,你們要好好的信受,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說要至心,要至誠的心來相信,來接受,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而且這十方的佛都在護念十方的念佛衆生,所以我們在念佛,不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護念我們,你是他的好學生,阿彌陀佛在護念你,因爲你想去,要去求學,十方佛都在護念你,這個十方佛都在護念十方的念佛衆生。因爲什麽,就是真正發心念佛的人,你得到十方佛的護念,真正使得你能够成功,能够往生淨土。所以這樣的諸佛是徧滿於恒沙世界,我們在徧禮恒河沙那麽多世界的一切的佛,這就廣了。我們這要禮他,和我們的關係也如此,他稱讚我們的本師,勸大家好好接受本師的教導,而且護念一切的念佛的衆生,所以這一種我們在禮拜,在恭敬佛,這也在拜佛的這功德,你知道這個佛的功德,增加咱們的信心哪。

我們不是孤立的,我們不要跟著現在看,所以有很多人現在總覺得我只要參加一個地方,他人非常多,道場非常盛,這個師父非常有名氣,很熱鬧,天天再有建築什麽什麽的,這個鑼鼓喧天,香烟燎繞……,這沒關係沒關係,你真正的用功去修,你這只是清淨,你這才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所以我們所貴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裏頭佛法的那個熱鬧。所以自古以來這個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裏的佛法他不一樣的,一個就是要廣泛的結緣熱鬧,一個就是清淨真修,這兩個不可得兼哪,不可得兼,大家夥兒要知道。

你要去忙亂之後,那就種種,你要忙亂了之後,正果法師有一句話,這也是很…,他說你認識一個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掛一根繩兒。這掛了一根繩兒之後,他不定什麽時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什麽時候他高興,因爲什麽,他有了繩兒了,他就可以揪你一下。你掛的太多了,這個剛揪完一下,那個再揪一下,老待不住,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煩了。所以說現在我就是要避免這個熱鬧,這老揪一下。但是我們互相爲了說淨土法門,爲了鞏固大家的信心,宣傳正法,這個就是再辛苦也是應該做的,所以這個要分開,這個要分開,這些事不是被揪,是我主動的。要儘量避免被人揪,所以不願意被人拉著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計劃,反正這一些事在我計劃,跟我計劃是相合,我盡力去做,因爲年歲有限,它跟我這個計劃不合的,我儘量避免。不能捨己徇人哪,你要能够做就只…,那個力量也不多,我們只能踏踏實實地做幾件對於佛法、對於衆生有益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也護持,希望能做的事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簡單的,都有好多好多障礙。

第二十二拜 禮讚大經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經云.」經上說,這就禮拜我們這個經了,「當來經滅‧」這是經文,以後佛經都是要滅的,這個經叫做《佛說法滅盡經》。所以有人說你們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說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說要賴在世界上不走,我們自己早就說過了,這個要滅盡的。第一部滅的是《楞嚴經》,所以我現在主要是著重這兩頭,一個是要滅的,一個是最後存在的,這是兩頭。

第一部要滅的是《楞嚴經》,現在已經看出來了,最有名的學者他們都在做文章說《楞嚴經》是假的,這種學說現在還沒有破盡。而且有兩派,你看現在雖然都這麽說,圓瑛法師還是在做註解,這是一派。像呂澂他就是《楞嚴百僞考》,他一百個方面說都是假的,這也是個很有名的學者。這個學者,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增長邪見。他們後來這一批人,就是湖北他們這一些人,還有王恩洋他們,又要說《華嚴》也是假的等等,因爲他跟他們這個抵觸了。這小始終頓圓,法相、唯識,小、始、終、頓、圓,這五個,「小」是小乘;「始」是開始說大乘;「終教」這是這個大乘法終了;「頓」,特別了,就是刹那成就了;「圓」就是圓滿,圓教。他拿這個始教的觀點來反對圓頓教,所以他們錯誤就錯誤在這兒。

這個根器不同,說法就是不一樣。小乘不談成佛,就是頂多你證阿羅漢。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闡提不能成佛,大家聽過這個話嗎,闡提不能成佛。終教就不這麽說了,終教就說是都有佛性,闡提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闡提也能成佛,這不就矛盾了,但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頓教就不一樣了,頓教說是刹那間可以成佛,迷就是衆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什麽叫三大阿僧祗啊。圓那更是圓融,圓含一切。他們現在……因爲對象不同,說的法就不一樣。這數學老師,你現在就是講歐姆定律,你給初中講,就是代數式子,電壓電阻之比等於電流,代數式子都是常數。你要到了高深之後,實際上它就不是這樣,是微分的式子,微分的電壓除微分的電阻等於電流,都是變化的,瞬間時時在變。但是你把這個要給剛開始學的,他沒法懂。所以這種矛盾是必然的,這是教師的巧妙。所以你不可以根據我這個初中學的代數式,〔說〕你大學念的,你那個不對,你跟我不一樣,所以現在這些人犯了這個毛病。

這有種種的病,那個盧的病就是財色的心沒斷,拿這個心出發,在這兒破壞佛教。像呂澂他們都是這些久學,成了些偏見,這樣的一些毛病。所以各各的毛病,就成爲障礙。這個經,將來《楞嚴》是要滅的,所以首先就有人反對,將來慢慢的就越說越多了,他們的這個佔上風了,大家都說既然是假的誰還念呢,所以必然會滅的,這個不能抬槓,也不要擔心,這個自然佛說在前頭了,而現在這個趨勢也在那兒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一部經最後最後還留下來的,就是我們的《無量壽經》啊。

我曾經懷疑過,我說《無量壽經》很深哪,這樣的經到了末法的時候,衆生只有十歲的平均壽命了,我們是減劫,壽命是在下減,現在我們的壽命在增長,這是個特殊的現象,我也沒什麼…就是自己這麽猜,可能是一個中興的瑞相,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按減劫說,每過百年人壽減一歲,而最近看來這人平均壽命在增長,也正好跟西藏的傳說,密宗的傳說,佛法要中興於世界,這兩個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現在姑且我們先這麽看,這是一種中興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够長壽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在我年輕的時候,要是說快八十歲的人還能這麽講,那就沒有了,六十歲都要人攙著,兩個人架著,老太爺了,他們現在都還是當小夥子(按:指當時在座的一些五、六十歲的居士),那在過去就都是當作老太爺了。這壽命長了,這是一個好現象,這個是中興,不是老長的。到經滅的時候,人只有十歲,所以那個劫,我們將來來的劫是刀兵劫,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見面,都是互相要殺,就互相懷疑,我不殺掉你,你就會殺掉我,所以見面我先動手,先下手爲强,每個人都想先下手爲强,所以就殺光,人類自相殘殺,殺光,所以是刀兵劫。到了那個時候,最後就是這麽一個趨勢,人類消滅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過去,等待換到下面的一個劫了。那麽這個時候還能念《無量壽經》啊?這《法滅盡經》裏頭說的很好,在這個時候,佛說人類這個時候,法運在這個時候就像這個燈,油燈要滅的時候,蠟燭要滅的時候,忽然間特別亮。所以人死的時候,夕陽無限好,那也是迴光返照,特別好看,人就快要死的時候,忽然間神志清楚,會說很多很多話,然後他就咽氣了,也是迴光返照。這是整個法運的迴光返照,所以最後這一百年,人類的聰明智慧能接受《無量壽經》,就是它這個蠟燭快要滅了,反而比平常更亮,因此他能接受了。那麽能接受嘛,就還有很多人在此得度。這個再過去,會念「阿彌陀佛」就是阿闍黎,金剛阿闍黎,因為別人不會念這四個字了。再過去,就沒人能念了,空中現幾個字,你還能念還能得度。最後都沒有了,那就法滅了,所以法滅盡。

「當來經滅.佛以慈憫‧」佛以慈悲心憐憫大家,「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什麽經都完了,獨留這個《大乘無量壽經》在人間存在一百年。時間也不是很長,只有最後這一百年。「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遇見這個經的話,隨你的意思,你所願的事情都可以滿願。「是故我今至心頂禮‧」這是說我們這個修的人,修三十二拜的人,因爲這個經,最後由於他的存在,所以我現在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這個經。而到最後什麽經都沒有了,就只靠這部經了,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頂禮這個經。這個經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難逢的法寶,正因爲如此,所以我要來頂禮這個經,最後還來度衆生。

「廣大‧」這個經的內容是普度一切,內容是廣大,上至極深的《華嚴》的十玄,以及娑婆,以及人天乘,娑婆世界衆生如何種種的造惡,所以從人天乘一直到圓教的《華嚴》無所不包,廣大。所救度的衆生…。許多大菩薩不聽聞此法都退了。這十分廣大。

「圓滿‧」這個經他就不再須要…所以這一部經就够了。有的經給你很大的啓發,但是你在整個的修持上不見得用得上。《金剛經》和《阿彌陀經》都是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就是知道了《金剛經》,你能够理解,也可以隨文作觀,也可以隨著文字般若來練習著觀照般若,有的像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衆生就是辦不到的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像「如夢幻泡影」,這個你把它看淡一點,這衆生可以做得到的。這個「無住生心」,那到地前菩薩才做得到,登地的菩薩。登地以前這個三賢位,只能在無住的時候就是無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時候只能生心,就不能無住,而無住還生心,生心還無住,那登地的菩薩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這個經,知道這個殊勝,但是對於衆生來說,他這個裏頭得的法益,就不是能够跟生活打成一片,跟一切一切隨時隨地都能用得上的,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淺的一部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得這個如夢如幻。當然這也對於很多人就够了,這一關他就沒有破,他對於一切有爲法津津有味。但是你就把這個破了,不怎麽樣呀,你就是看得如夢幻泡影,你頂多就是不做惡,做點善,還是不出這個六道。你怎麽才能出六道?一般都是要豎出,那要斷見思惑,那很難啊,所以這個方便不够。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論,又要有實際,又要種種的圓滿,那就是《無量壽經》,是圓滿哪。

而這麽圓滿的一部大法,他又很簡單嘛,這個《無量壽經》並不很長,一本就完了。而且是你念只要念六個字,再簡單沒有了,小孩都能念,所以很多小孩就念,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嘛。而且「直捷」,直捷了當,你念的是什麽,就是你自心,你念佛你就「此身已在含元殿」哪,直捷了當,你就是本尊,禪宗、密宗都在裏頭了,所以也是廣大、直捷。這個始覺是合本覺的,所以直捷,珠子放光還就照珠子本身,那是多麽直捷呀。手電燈就照到外頭去了,向外面去尋找,那自個兒是什麽反而沒照著,外頭很亮,遠處很亮,這就不一樣了。

「方便‧」度生來說這個是都可以…,最容易,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稱爲「方便」,這就是通俗的說法兒、解釋。「究竟‧」方便的東西往往就是…有的人說「方便出下流」,但這個他是究竟,又方便又究竟,徹底,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究竟,是最徹底的成就。

所以對於這部經的這些讚歎之詞,就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這些話都是如實說的,不是就是感情的關係,夏老師他…我會集了這個經,我就用一些美麗的詞句來讚歎一番。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就是要用理智代替感情,一切都不是感情出發。

這個「第一希有難逢法寶」是誰呢,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是頂禮這個經。這個經題也就非常殊勝,是兩部現成的經題湊在一塊兒。《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一部經,這是宋譯,最後翻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是漢朝翻譯的名稱,所以把《宋譯》的名稱擱在《漢譯》的名稱的前頭,自然而然成了這麽一個名稱。成了這個名稱之後,就說這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這個法是都廣泛救度的,不是小乘。「無量壽」,這就是我們的本體,也就是彼土的佛,這是人;「莊嚴清淨」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覺」又是佛,所以這個意義,這個經題要講起來可以很深,而且很自然。所以這一部經,也是我們三十二拜頂禮的對象。經是可以供的,可以禮拜的,在日本他們就是,那時候我就到處都看見「南無妙法蓮華經」,所以有好多日本人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念經題都是有功德。所以這個地方拜這個經,剛才拜了佛,拜了十方佛,這個地方拜這個經。

這一段完了我們今天就結束了,那明天開始就是拜五位大菩薩、一切聖衆。

第二十三拜 禮讚淨法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這個拜法門了,所以這一段也很重要,就是讚歎這個法門,如果對於這一段弄清楚了,我們對於淨土法門也是萬牛莫挽,一萬個牛拉你也拉不住了。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這是讚歎這個念佛法門。所以大家對於自己這個念佛,應該生信,還應該歡喜,自己能够信這樣一個法門,能够遇到這樣一個法門。

這個是一乘法,在佛法之中分類,這是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阿羅漢(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法。「乘」是做個譬喻,你就是有架車子,你要有一個交通工具,你以什麽爲交通工具呢,是不是,作個比方。這小乘、大乘都是比方,小乘者,就是說你所運載的小;大乘者,就是這大的列車可以運載無窮的人。

這個「一乘」,最後說的《法華》,這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他這不是三乘,他這裏有個譬喻,「火宅喻」。所以有人說讀《法華》就好像讀故事,他不知道這個故事之中都是說了極深的法。這個「火宅喻」就是說一個父親有一些兒子,這兒子不很聽話,在房子裏貪玩,這房子裏頭很多毒蛇,很多蟲蟲,很多不好的東西,而且房子著火了,父親喊兒子出來,孩子們在裏頭,還想裏頭,貪戀裏頭不肯出來,所以火宅這是個譬喻。這個譬喻,父親就跟他孩子嚷嚷:「你們快出來,我外頭有一個好玩藝兒,有羊的車,有鹿做的車,有牛的車,你們出來可以玩這些車。」這些孩子們聽到有這些車,紛紛都跑出來了,都跑出來嘛,房子燒了,這些孩子得救了。

先是父親在那兒喊有三個車,就是譬喻這是三乘法,那個羊車是阿羅漢;那個鹿車是緣覺;那個牛車是菩薩,實際上並沒有這三個車。父親是不是說了瞎話?沒有。出來之後父親很高興啊,兒子們都被救了,首先是兒子們被救了,但是給大家什麽呢,給了大家每個人一個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種種的莊嚴,超過孩子們所能夠想像、理解的那些個羊車、鹿車。所以這就是譬喻,那三個車子是三乘法,是佛的一種權說,因爲孩子不肯出來,所以就這麽說,你孩子能够聽話出來了。既然出來了,聽了父親的話,父親所給你的東西,超過你所希望的,大白牛車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車,就都是要你成佛的,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現在東南亞他們小乘法,和這個大乘法差別是相當大的。

「了義」,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叫四依裏頭的。這個佛的教,剛才說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剛才說不同嘛,是不是,有的沒有說成佛,有的說三大阿僧祗,有的說闡提不能生,有的說闡提也能生,那在這許多不一致的地方,你是聽哪個經的話呢?

佛都早就告訴我們了,你要聽那個了義教,依止那個了義的教,不依止那個不了義的,都是佛經。所以現在也是,都是和尚或者都是活佛,他們說的東西,你聽誰的?常常會有矛盾,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那就是你要知道哪個是了義,哪個是不了義。什麽叫了義?說諸法實相的是了義,他沒有談到諸法實相是不了義。不了義的,你就是這兩個如果不同,那這個不了義的不要聽,你聽了義的。它要兩個相反,那就捨棄一個。

那麽現在我們這個法門是了義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這個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種種,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實相的正印所印出來的,完全都是合乎實相的。所以我們這個本體,我們是以什麽爲體?就是以實相爲體,《大乘無量壽經》本體就是實相。所以這是一個了義的法門,了義的經典。

「萬善同歸」,如這個大海,世界的一切河流完全都要歸到大海裏頭,所以你行一切善,最後如果是一個善要得到果實,就是你流到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這是萬善真正得到了歸宿,萬善所同歸的,最理想的歸宿就是這個,以這個一乘的願海作爲歸宿,所以文殊普賢都在求生極樂。

「凡聖齊收」,凡夫跟聖人都收。所以一個法有的是,剛才說了,適合於凡夫不適合於聖人,適合於聖人不適合於凡夫,這個法是聖人凡夫都適合,所以十地菩薩,地地菩薩都不離開念佛。那說到凡,凡到什麽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還不止如此,畜生都可以往生,過去有很多記載。

那夏老師就,一個老鼠往生了。他在閉關的時候,他也是穿著和尚式的那個兩個很大的鞋,坐著就念,起來就穿上鞋就繞佛。一個老鼠,夏老師起來念佛,這個老鼠也跟在後頭,念完佛了回來坐下之後,這脫了鞋,這不是兩支鞋擺在這兒嗎,不有個空檔,老鼠就坐在這兒。起來之後老鼠也跟著轉,你坐下,老鼠也坐下,就習以爲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師起來之後走,老鼠沒有跟,夏老師:「怎麽,今天怎麽回事?」就是想驚動驚動它,還做出一點聲音,好像你恐怕是睡著了還是怎麽。還不動,覺得有點不同了,再一觀察,往生了。端坐坐在那兒往生了,所以動物也一樣可以往生。

還有廟裏頭那個鷄,跟著和尚繞佛。有一天忽然間鷄叫了一聲,飛到窗戶邊上,提起一隻脚,金鷄獨立。打太極拳不有個金鷄獨立嗎,鷄會這一手,提起一個爪子。也就是,它沖著西提起一個爪子,單合掌,你鷄怎麼合掌?它沒有腳〔站立了〕,金鷄獨立,提著一隻脚,沖著西叫了一聲,化了。所以這畜生也跟著念佛,也都可以往生,所以這就是救度之普啊,大家要知道。所以這個恩德啊,這個恩德啊。

而且說衆生同樣有佛性,我們不能小看,不能看見它現在不會說話,不會什麼,它同樣有靈性,而且那些個靈,鴿子就比我强,你從南京做個通信鴿子,把它坐飛機裝來,你把它在這兒放開,它自己飛回南京去,它從磁的感覺,地磁的感覺,它能知道辨別這個方向。它比我聰明,我不可能,所以一個地方我就找,有的時候第一次去了,第二次要找還是很費事。所以這個凡聖齊收啊。

「利鈍悉被」,不管你是利根是鈍根,確實根有利有鈍,有的法適合於利根,有的法鈍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而這種法利根鈍根都適合修。

「頓該八教」,佛法可以分爲八教,就是藏、通、別、圓,「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別教」,專是講大乘法的稱爲別教;「圓教」就是《法華》、《華嚴》,這最高的教了。這藏通別圓是四種,還有頓、漸、秘密、不定,又四種,就八種了,稱爲「八教」。

「頓教」就是頓法,刹那際可以成功的是頓法。「漸教」那就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是無數的劫,是要經過無數的劫才能成功,三個無數的劫,這漸教。

「秘密」,就是沒有說,許多很高深的東西,這言語不能表達了,你要像禪宗,有許多他沒有明說,沒給你說破。還有很多禪宗開悟之後,我這感謝老師,我不謝謝他別的,我只感謝他不給我說破。要自己參哪!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這個眼睛是看的,耳朵是聽的,從這都是門,從門進來的東西不是你自家的寶貝,要從自己心中流出,這宗門的主張。這八教,就這是「秘密」。

「不定」,就是這不是單純的只屬某一類,可以有這種性質,也可以有那種性質,稱為不定。有很多他是可以變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較多,就稱爲不定。所以把這一代的時教可以分爲這八個方面,但是這個稱名法門,這八個方面的教都包括在內了,所以叫頓賅八教。

「圓攝五宗」,禪宗一花五葉,在印度一代就傳一代,衣鉢,傳了就得衣鉢。釋迦牟尼佛的衣,釋迦牟尼佛的鉢,表示給你證明,得到衣鉢,一代傳一個,一代傳一個。達摩是王子,是王子出家。我看過一個王子出家,大概是不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親增活佛到重慶給大家修法,他跟著活佛,儀表很好,確實不俗,王子。所以不但古代有,現代也有,王子出家。有很多人在那兒給他頂禮,那不大如法,因爲師父在,不給別人再頂禮了,有很多人那時候他只想到一個方面。那確實很莊嚴。

五宗呢就是這個,達摩是王子,達摩就是看見東土有大乘氣象,印度在我們的西邊,他所謂的東土就是我們的國家,看見我們這兒有大乘的氣象,拿著衣鉢就到中國來了。誰知道跑到梁武帝,梁武帝不理解,到北邊,北邊也不理解,所以就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後來碰見二祖就傳,傳到六祖。到了六祖這一花五葉,這才大……,衣鉢不再傳了,那就可是廣泛的……。

這「五宗」就是禪宗的五宗,這五宗就是:臨濟宗,現在最廣的是臨濟宗,所以「臨濟兒孫遍天下」,所以一般說和尚你是那一宗,臨濟宗;第二個多的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國雖然還是有,也就衰微到極點了,日本還很壯盛,日本是曹洞宗;底下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這個就是名存實亡了,過去都是極盛的。

現在國際上把禪宗認爲是中國的,對於我們是個光榮,實際都是印度來的,達摩傳來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把道教和禪劃歸中國。這個道教,現在這些氣功師哪裏是道教,不是,道教的糟粕都沒有,只能稱爲氣功師、養生家而已,不是老子的東西了。一個姓潘的,他伯父是聖約翰畢業的,父親是個銀行經理,他就沒有結婚,也沒有工作,專門研究《易經》。法國的一個道教代表團來了之後,到了上海,找不著人招待,哪裏找道士去,經過文化大革命,道士現在衰極了,就把這個潘先生請去了。他跟他們座談,他們就問他:「你們道教怎麽樣?」他當然說不出來了,因為道教現在也沒有了,法國人很驚訝:「怎麽搞的?道教這麽好,你們國家的東西,你們這兒沒有了!」人家驚訝極了。

老子、莊子、這都是中國啊,我們正是因爲有老莊、有孔子,所以佛教大乘佛法在中國接受的很好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基礎很好,有這個基礎才能提高。比方孔子在《易經》上:「無思也。無爲也。」無思無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他在寂然不動之中,一感就通,這跟佛法很近了。正是因爲有這些個咱們中國這些聖者,所以我們中國的古老文化是光明的。所以現在何昌這是謬論,說中國的文化不行了,要學西方,全盤學西方,方勵之也是謬論,這都是對於中國的文化認識不足。應該很好發揮的,不是東方文化沒落了,不行,一直不行啊,而現在是一貫的沒有受重視。

這裏講到的這五宗,這個就是禪宗的五宗,而在念佛法門裏頭圓攝了五宗啊。這就是把禪宗這五宗就都在這一句佛號裏頭了,正好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佛號裏頭。只要你老實念,就在裏面啊!

有人問蓮池如何融通禪宗與淨土,蓮池大師說:「若待融通是兩物。」如果等著去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他不答復你如何融通,他說如果你須要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那麽現在就是本來就是一個,幹麻還融通呢,實際就是這樣一句話嘛。所以禪淨本來是不二。

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鬥諍牢固的時候,大家就是要門戶之見,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門戶之見,就産生了門戶,禪宗就反對其他的宗,密宗反對……,都是一樣,門戶之見。在禪宗,我是某個師父,我就反對你其他師父的這一些禪,密宗也是如此,各個這樣,所以是鬥諍牢固,就是這樣,現在就是。而一句佛號是「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那天不是說嘛,那個郭,他說是看見臺灣的情况,他說中國在這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我說這個是我在十七八歲時候的思想。就是看到這些大居士、大和尚還是勾心鬥角,還是機心,有這個宗派種種概念,世間的這一些個考慮一點也不減少,也就跟他那句話〔一樣〕,那個佛教不靈,沒有用。我說佛法,這念了佛之後就都到這個水平,有什麽用?沒有用,所以産生一個錯覺,認為不行。

那就在二十歲的時候,大學三年級,寒假考完了之後,看了《金剛經》,那就是醍醐灌頂了,那這個安樂,那個清快,是沒有法子形容了。也就明白不是佛法無靈,而是大家對不起佛法。

這個「無住生心」,當時我就體會了一個「無住生心凡夫辦不到」,剛才不是說嗎,你要到地上菩薩才能辦得到,比如剛才我說這麽殊勝,要我講出點道理來,這個就不能够……,就說好不行啊,要有一點道理,是不是,那道理就是無住生心。這個怎麽呢?就覺得這個念佛,你什麽都不想,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了,別的就無所住啊,沒有住在工作上,沒有住在地位上,沒有住在金錢上,沒有住在男女之間上,這一切事情都無所住啊,也沒有住在什麼要成佛,要什麼什麽,都沒有啊,這法上也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這一句佛號不斷,這個心是生生不已呀,是生,是沒有斷滅,沒有死啊。

所以這個無住生心,你在這個念佛裏頭……,那個時候還沒有現在這個明白,是自個兒這麽琢磨著,覺得這個是可以這麽去達到,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對的。我當時並想,如果是念咒就更好,爲什麽就更好?這個念佛裏有個「佛」字。但現在對初機來說,你還有個「佛」字,你起恭敬心哪,那個時候就是要全放下,連「佛」也放下了,我那時候的想法是佛也放下。佛也放下,你有個「佛」字就不大容易放,那個咒連佛也放下了,真正的無所住啊,可是此心還不斷。那是我剛開始第一次看經,糾正了我的錯誤。

所以這樣來看,六祖就是在無住生心上……,他是在廟〔客店〕裏頭,給廟〔客店〕裏頭挑水送水,聽到人家客人跟那兒念經,他在旁邊聽,第一次就這個。聽到這無住生心,問他:「你這是哪來的?」說:「黃梅」,他就要去黃梅。大夥兒就捐錢給他,家裡有個老母親,就買些柴、買些米讓人家招呼母親,他就走了。

到了五祖,碰見之後的機緣,五祖給他說法,又是說到無住生心,沒有說完哪。他就第一遍聽到這兒,他就超過神秀。神秀能够講十二部經論,五百個人,人人都說有神秀在,當然他得衣鉢,我們無份無份,威望非常高。你說這麽一個苦力,還不是和尚,在廟裏做工,南方人,少數民族,五祖管他叫獦獠(蠻子、文盲),他就這個無住生心,就得衣鉢嘛!他就真正的開悟了,所以這五宗不就這麽出來的嗎。

五宗就這麽出來的,你念佛人,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嘛,不管你是誰,老太婆,你只要這麽念去,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了,這一句老把他淨念相繼,就暗合無住生心嘛。

所以有的時候明合道妙,這是暗合道妙,他不知不覺就合了道妙,明合和暗合都是合嘛,所以就不可思議呀。所以這就是我們爲什麽說「圓攝五宗」,當然這個真正要說呢,那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只能體會到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號之內。

是「橫超三界」,我剛才說那個蟲子橫著一咬就出去了,別的法你要豎著咬,這橫著咬。「逕登四土」,極樂世界不是四土嗎,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直接就登了四土。你登了這個凡聖同居土,那個凡聖同居土跟常寂光土也不是割裂的,所以生凡聖〔同居〕也即是……,就是時間嘛,你現在還沒有斷惑,到了時間你必定是要登常寂光土。時間是人類的錯覺嘛,所以不要在時間上把它看死了。

「一生成辦」,現在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還是不大懂,有人只是說密宗是一生成就,而這個淨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現在學密的人他是有意的標榜自己,來壓低淨土宗,我說:「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貢噶上師很負責任,「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問我。後來貢噶上師的漢話說的非常好,我們這個對談很暢,就話稍微說得慢一點,他直接用漢話說,比人家翻譯强得多,經過翻譯得七折八扣了。「你是哪個淨土?」「我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哦,那就是即身成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沒有再有別的生了嘛,那最後都成佛了。你這一生完了,那一生就是這一生啊。

「九品可階」,你可以生到九品。那上品上生是什麽情況啊?上品上生你當時隨佛就到極樂世界,就可以分身到十方的世界聽法,得種種陀羅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變現種種的身去救度衆生。而且上品上生,大菩薩!所以不是一個僅僅的……,當然這不是很容易的,那總是,這種上品上生都是帶角虎的事情,所以「有禪有淨土」的人才能可望。

「十方諸佛同讚」,剛才我們拜了十方的佛,十方的佛都在讚歎這個法門,這易行難信之法,勸大家信受,所以十方諸佛異口同聲,都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在那兒勸大家,在讚歎這個法門啊。

「千經萬論」,多少部經,一千部經、一萬部論都給大家指明方向,「共指」啊!這個法相宗,在中國第一代祖師是玄奘,第二代是窺基,玄奘就翻譯了《阿彌陀經》,這個窺基是第二代,他就做了《阿彌陀經》註解,叫做《阿彌陀經通贊》。

這次淨空法師也印出來了,他三種,把《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和《通贊》〔合印〕。他這個用心我知道,就是「你看看,唯識的人,他這不是作淨土宗的註解?」(懺雲法師來,他看了這個《通贊》,他覺得不很突出,他覺得唐朝人比不上蓮池和蕅益。)他這個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要見到他,我會給他提一提,把這四個印在一塊,把那個《圓中鈔》印進來,《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彌陀圓中鈔》,底下再印上窺基的《通贊》。窺基的《通贊》就是這個作用,你這個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讚歎淨土啊。所以現在法相宗有很多人他們輕視淨土,這個忘本哪!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稱爲寶王三昧,這是個「王三昧」。所以你們這個〔書〕翻過來就是《寶王三昧懺》,這個懺就稱爲《長壽懺》,也稱爲《寶王三昧懺》。就是這個念佛三昧稱爲寶王三昧,他是寶啊,是寶中之王,可以說是王中之寶啊,「寶王」,既是寶又是王,你怎麽說都可以。總之「寶」和「王」兩個字本身就說明問題,王是高出一切,寶是最可貴,最可保重,是這樣的三昧,寶王三昧。

還有就是說,許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過去的業,有的三昧消現在的業,有的三昧消未來的業,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寶王三昧。所以有的時候你不廣讀經論,就這麽自個兒隨便聽聽,道聽途說,這有好多是有害的東西,自個兒再輾轉傳說,誤人誤己,所以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這個是「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這寶王三昧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個微妙之處,是思想言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稱爲不可思議。《華嚴》就稱爲不可思議,這個《阿彌陀經》裏頭也有不可思議,這是諸佛所稱讚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華嚴》、《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區別,《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那都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最尊的了,《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第二十四拜 禮讚觀音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今天一上來第一段就是拜觀音菩薩,這一共連著五個大菩薩:觀音、勢至、普賢、文殊、彌勒,這裏頭關於這五個大菩薩的禮拜讚歎,也讓我們產生了理解,這個菩薩他怎麽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而且這五段加上前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七個都是成就的果人。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在碰見佛菩薩的紀念日,我常常就這麽做,在佛菩薩的紀念日,今天如果是觀音,在拜了佛之後,在今天把這一段單獨禮拜一次。當然你如果是修《淨修捷要》,那就已經禮拜了,就不一定用這個法子了,來修這個的了。如果不是修這個的呢,就可以利用這一些作紀念,在紀念某個菩薩的時候,在禮拜了之後,單獨把這一段讀三遍,拜三拜。這個紀念的形式很好,並不干擾你原來的功課,也不增加很多的負擔,同時對於這個菩薩的紀念,而我們做得很好嘛,我們又禮拜又讚歎,增加我們對於菩薩的這種恭敬和理解。這個大家可以,我們很多人也就跟著做,也都覺得很好,這個也很方便。但是如果你已經以《淨修捷要》爲功課,那就是自然了,天天已經在裏頭了。

第一個是觀音,因爲觀音是極樂世界的第一位大菩薩。有的傳說說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徒弟、兒子什麼什麼的,這密宗的說法呢,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那觀音就是彌陀。

所以蓮華精舍有一個《三身法》,這化身是蓮華生祖師,報身是四臂觀音,法身就是無量壽。那麽這個觀音就是無量壽佛的報身,也就是無量壽,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現,那佛的報身。從法身變現出報身,從報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蓮華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是紅教的一個特殊的地方,和彌陀的關係特別深,讚歎也特別多。

所以蓮華精舍就有一個共願,每個人都要往生,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和其他的密宗團體是個很大的區別。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所以我們念觀音就是念彌陀。常常有人問,我念觀音的咒,念觀音,我能不能往生,這是沒有問題的,一樣可以往生的。

那麽觀世菩薩是怎麽成功的呢?咱們傳說就說有公主如何如何的,那是民間的傳說。但是觀世音菩薩可以有無量的化身,曾經一次有這樣的化身也未為不可,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去說你這個沒有證明。無量的變化身,曾經某一度有個這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

但是,真正觀世音菩薩的成就,那是《楞嚴經》裏頭所記載的。《楞嚴經》那個時候,就是阿難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懂得了根本,那底下就是要修啊,見了道之後就要修道,修道嘛就要問如何修道。佛就讓這時候在座的諸位大德,你們可以自己說一說你們成功的經過,所以二十五個大聖每個人都起立發言,滙報自己入三摩地如何是第一,我是怎麽成功的。這第二十三個人是彌勒,第二十四個人是大勢至菩薩,第二十五個人是觀世音菩薩。

當時那個法會大家要知道很殊勝啊,不但釋迦牟尼佛在世間,十方世界這些大菩薩都來聚會。就這無量壽如來會上那也是文殊、普賢,普賢是第一位,完了後頭就彌勒,還有賢護,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菩薩,所以淨土宗和在家人特別有緣,特別適應,所以特別標出十六個在家菩薩列爲上首,是十六個正士,在家人。

所以這個四衆弟子,兩衆是出家,兩衆是在家,這個地位是同等的重要,同等的在肩荷如來的大法。我還常說要是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也好不了。在家人那個水平很低,就擁護那個破戒的,就供養那個破戒的,那就不會出來那個真正清淨的,他就沒有群衆,直正有德的人沒有群衆了,是不是啊。

那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很能夠分辨,你擁護誰,對於那個不好的我們也就是,佛法就是「默擯」。也不是要怎麽樣去處置他什麽,就是默默的和他疏遠,如果這些居士對於這一些個不如法的都默擯,那麼他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他就沒辦法了,自然而然他就知道怎麽改過了。所以這個居士都是很重要的,四眾弟子啊。

在這個大會上,紛紛說完之後,最後就是讓文殊做裁判,誰是第一,文殊就選了觀音,這個「入三摩地」,不但是觀世音,我也是這麼入的門哪。所以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滙報自己如何成功的,那當然是最可靠的。觀世音菩薩那個時候,有個古的觀世音菩薩,是那個古觀世音佛,觀世音如來,他是從觀世音如來那兒學法,觀世音彼佛授我這樣一個「金剛三昧」。從聞熏聞修,從「聞」來熏,從「聞」上來修,「聞」就是耳朵聽見,所以「返聞自性,成無上道」。

不是去……,我們大家都說塵緣未了,好多這塵哪,世間的事情是塵,來貪戀這個塵。顔色就是眼的塵,所以色塵,這個五顔六色種種好看,五光十色,種種的歌舞,種種美麗的一些景象,是色塵;喜歡聽很好的音樂,悅耳的語言這種種的,這個是聲塵,聲音的塵;喜歡聞得很香的氣味,這是香塵;你貪很好吃的滋味,這就是味塵;所謂色聲香味觸,身體喜歡接觸到很柔軟很細滑的東西,所以有人要找人按摩,找人什麼,這就是喜歡這個觸,所以有五塵;這個意識,意根的塵就是法塵,法塵就是一切抽象的東西。

這個前頭五塵是有,是物質的東西,後頭就是抽象的東西,變成了意,變成了法,一些清規戒律、一些條條、一些規章、一些道德、一些倫理觀念,這都是所謂法,黑社會也有黑社會的幫規,你觸犯幫規他要處死的,這都是他們的法,種種的法塵。就是那個實質的東西已經去掉了,留下的影子,這個就是意所,他的對象,這個是意根的對象,就是法塵。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衆生就只知道去追這個六塵,喜歡這一切,買好的香水,屋子布置的很美觀,這一切一切,穿的很好的衣服,身上接觸的很舒服,吃好東西,就是知道追求這六種東西。

那麽,現在我們就是要返回我們的本源,不願意再繼續流浪。追隨六塵就流浪了,就成了浪子,不知歸,追隨六塵就是合塵去了,我們就合著這個,追隨塵,和塵相合,和塵相合你就違背了覺,和這本覺就相違了。

所以在我們人的這些情況,衆生的情况,就是「背覺合塵」,違背了覺去追求那個塵,成天所要求的,要得到的,都是塵方面的事情,這就是衆生。所以我們這個始覺,開始也就我們要念佛,念佛那就是真正的始覺了,你念佛才稱始覺,那麽廣義一點,你要肯背塵合覺就是始覺了。衆生你只知道留戀塵,現在我覺得不留戀塵了,我要去求覺悟,我要和塵相背,我要和覺悟相合,就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在衆生就是迷,你這就是反了迷,這就是一個大的決裂,所以我們就是要有這種決裂的心,和這個塵,不再貪戀這些塵了。當然這也不是說一下子我就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壞的,那又何苦呢,你隨緣嘛。我屋子本來是好的,我要弄得亂七八糟,這都是不對,錯誤的,反就又錯了,還在塵上用功夫。

所以這個底下最好的例子就是觀世音。這六根六塵,你從哪一個,這二十五個大聖就是處處都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聲上用功,什麼上用功,有的就在這耳朵用功,眼睛用功,鼻子用功,各處的用功,各個都得成就,二十五個大聖,阿羅漢也有,菩薩也有,你看最後這三個人,彌勒、大勢至、觀世音,各個所經過的。

咱們衆生耳根是最利,耳根最利。我的一個舅公,我舅舅的舅舅,我親舅舅的舅舅,叫文廷氏,他是榜眼。戊戌政變就是我這個舅公的功勞,他是珍妃的老師,光緒不是有個珍妃嗎,珍妃後來讓西太后扔到井裏去了,我這個舅公是珍妃的老師,他們康有爲什麽什麽這一些個政治的主張這些東西,是通過我舅公交到珍妃,由珍妃轉給光緒,不然沒有方法到他手裏頭。但是我舅公是幕後人物,所以後頭他沒有遇難,他在這裏頭搭了一個橋樑。

他念書的時候,我聽過他弟弟抱怨,這都是我自個兒親耳聽見的,小的舅公,我那個九舅公十…,他〔是〕三舅公。九舅公、十舅公,他說我們這個三哥,我們小時候上他的當,他說你們都要念書,拿出書就叫我們念,我們就累得要死,拿本書就呱啦呱啦念,他躺在床上,他在這兒床上躺著睡覺,其實他這一聽,他都聽進去了,說我們累得要死,效果他得著了。這就證明,我們所說的這件事就證明耳根利。所以有時候我說你們念英文必須要大聲地念,你看他就是要利用這個耳根,不光是心裏記、嘴裏念,念到自個兒能聽,聽見聲音,這耳朵就聽進去了,這個耳根最利。

而且耳根呢,也遠遠超過眼根和其他等等的地方,所以「圓通常」,這個「常」當然都是根性不斷,但他是「圓」,所以文殊給他總結,他說:「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十方都打鼓,東西南北四面打鼓,十處的鼓聲你一時同時聽見。大家在國外這些劇場中可能很清靜,沒有這個感覺,在國內,有時候公共秩序不那麽好,那個地方有人說話,那個地方有小孩子哭,那個地方有小孩鬧,你坐在當中間,你可以不動你這個地方,你都可以知道什麽地方出了什麽聲音是什麽人,什麽地方是什麼什麼樣,後頭是什麼樣,它這個聲音出來你都可以分辨,所以他「圓」哪。

而且他「通」啊,這個窗戶可以看見外頭,那邊我就看不見了,牆堵住了。耳朵沒有問題啊,你那邊出聲音,這邊出聲音,你一樣聽得見,它有時不能阻隔,頂多聲音弱一點,但還是可以聽得過來的。耳朵還有「常」,這個「常」是共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觀音就是利用耳根,所以成了一個典範。

而且是「返聞」。所以那一位她講,她是講了,她說是在這個聞中「入流亡所」,她入什麽流啊,入這個聲的流。這聲不是要入的流,聲是要忘的東西,聲是所聞。你是要把這個所聞忘掉,觀音就是這麽下手的,先認識了能聞的這個本性。

聲音是一個問題,但是聲音跟我什麽關係呢?因爲我有一個能夠聽得到的這個性能。你這個是個工具嘛,耳朵是個工具,單是一個工具跟我無關,所以我還有耳識,不光是耳根,而且有六識,六根六識,這識就能識別了。

那麽利用這個耳根,觀世音菩薩他就是這樣子,先知道我有一個能聞的本性。事情不是有「能」有「所」嗎,所以根和塵,塵就是我們的「所」,每一個根的「所」,色就是眼睛的「所」,所見;聲音就是耳朵的「所」,我們都有所聞,聲音是我們的所聞。觀世音菩薩在這個「聞性」之中,心住在聞性之中,在聞性中就入了流了,入了這個聞的,聞性就是法性,這個入了流,就把這個「所」忘掉了,聲音是好是粗、是有聲無聲、是動是靜,這一切就忘掉了,從這個地方入手。

所以「返聞聞自性」就是說,不是去聽外頭那個聲音那個聲塵,這個什麽音樂、這個是某一個名家的、這個是什麽的感情,在這兒欣賞,那你就還在這個聲音裏頭,你那兒只管演奏,我這就都在無心哪。他入了這個「能」,在「能」的這一方面,「能聞」的這一面。

所以返聞,聞性還不是…,總之聞性,你六根嘛,聞有聞性,見有見的性,舌頭有知味,有知味的性,但是這六種,這種能知是分為六種,實際源流是一個,總之都是你自己。這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個人在開會,自然而然嘛,他這一方面工作就是這一方面,耳朵起作用,耳朵在那兒聽;回頭鼻子聞了,鼻子就聞著味,也可以同時工作,各有所司,但是各有所司就不要六個人開會,他自然而然的,都是你自己,他自然,他自動化了,就是自己,所以一,本是一個,而分成六個和合。所以「一根還源 六根解脫」,從一個根上解脫了問題,六根同時解脫了。

觀世音菩薩就是「返聞自性」,不是追那個聲塵,而是利用這個耳根,自己觀照能聽的這個本性,聞性。那麽這個聞性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現的,可以這麼說。那自性,自心,心的性質就叫自性。自性只是一個,但是在耳朵表現爲聞,在眼睛表現爲見,他就是聞性、見性種種的,但始終都是自性在那兒的作用。

所以不去聽那個聲音,聲音的好壞、美不美,以及那個聲音是在讚頌我,還是在咒駡我。咱們用觀音菩薩這個,就是不去理它了,這都是聲塵,與我無關,我是在觀照我什麽?觀照我能够聽到的這個本性。我能够聽到了,這是指自性,叫返來觀注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這就「成無上道」了。

這是觀世音成功的這個經過,在《楞嚴》講得很詳,而文殊大士給他總結,就是總結這兩句。不過原來是五個字一句,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大士的原話,這裏頭爲了文字的整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都是四個字一句的,你這個是變成五個字一句,這個文章〔就不整齊了〕,所以這個文字還是很有講究。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比鳩摩羅什的,可以更嚴格、更可信、更廣備、很全,但是沒誰念。大家念的《阿彌陀經》還就是鳩摩羅什的,他文字好,他這讀起來大家願意念。你看像好多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大家都願意念,一個外國人有這樣的……,所以他是七個佛的翻譯。總要翻譯,現在看看誰出大譯師能把咱們這個……,現在都在翻譯,有人說叫我翻譯,我說我沒有這個能力,翻成英文。這個要極高的智慧,不是那麽容易,不是像普通文字那麽好翻,翻個小說,翻個科學書,那個好翻,這個是了不起的事情,不知有什麽佛菩薩來,來擔當這個任務。鳩摩羅什是七個佛的翻譯,過去的佛,他已經擔任過這個任務,做過第七次了。所以觀音就是「返聞自性。成無上道。」這就把觀世音菩薩整個的修持概括成這兩句。

當時觀音是〔解說得〕很細緻,先就是不受聲塵的干擾,就産生了靜相,清靜。這個清靜也還是分別,清和靜,「靜」和「動」是一對,這還是在有分別之中,他再最後就「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又進了一步了。

那麽就一步一步啊,然後就是,你這個沒有,這個都「了然不生」,但是你還在那兒你還有知覺,你知道這個事嘛,知道這個動靜二相不生,這就是你的「所覺」。你有「所覺」就有「能覺」,有能覺和所覺。他這再進一步,能覺和所覺也空了,所以一層一層的進,所以佛法是無盡藏。

你「空」,你還存了一個「空」啊,我們把他空了,空了之後,這個「空」就是你的「所」,你能够做到就是有個「能」,有個「能空」和「所空」。而這個「空」和「所空」也都滅了,那滅了,你還有個「滅」。而「滅」也滅了!

所以前頭我們還好體會,到這個地方,「滅」也滅了,「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所以這個《涅槃經》「寂滅爲樂」,寂滅不是什麽都沒有了,就是一個木頭墩兒,不是,寂滅是樂,「寂滅爲樂」。

所以佛捨了身體求兩句偈,就是後頭這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中知道佛這兩句,知道後頭還有兩句,他就到處求,沒有人知道。有個夜叉說:「我知道,但是你要叫我說也可以,你得讓我吃,我餓的厲害了,我好久沒吃人了。」釋迦牟尼佛一聽就說:「好,好,你只要告訴我,我就給你吃。」他說:「那我就吃你。」他說:「你現在吃了我不行,吃了我,我就不知道了,我沒聽見,你等我聽完了。」他聽完了之後就來禮拜,就從這跳下去,說是:「我摔死了你就吃吧。」那到這個時候旁邊有天人把他接住了。爲了捨身,讓夜叉吃,就求兩句,就求了「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我就說這兩句值得捨身命,這兩句就是極殊勝啊。

這觀世音菩薩也是證明這一點,所以這個「滅」也滅了,生滅滅已,寂滅就現前了,就「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就超乎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得兩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的這個力量是相同的,佛有的慈力我都有。「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所以他是平等的。在下我就跟一切衆生,蒼蠅、螞蟻、地獄中的衆生都是一樣的,同一在悲仰、在求救度。

所以佛是一個最平等的法門,他是個無神論,他不承認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主宰一切、統治一切、製造一切、管理一切、高出一切。都是平等的,就是你還沒有明白,我先明白了,先明白了一步,而且我先明白一步,我馬上希望你跟我一樣的明白,你明白了之後,你就跟我是一樣啊,所以這個就是偉大之處。

這個「返聞自性,成無上道」,然後就「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就是利他。這樣的菩薩「往生淨土」啊,所以說有人看不起,但這兒觀世音菩薩也是啊,你看在這成無上道,修菩薩行,而往生淨土。連那大智慧的文殊都求生淨土,往生淨土。

「願力宏深」,觀世音菩薩有大的願力,「宏」,是宏廣;「深」,那就是如大海,深無涯際呀。「普門示現」,所以《普門品》,你應以何身得度者,我即現某種身給你說法。所以觀世音菩薩在那個時候,他就能够現佛身給大家說法,「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我即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法。」所以他是普門救度,三十二應。「普門示現」是說法時應該有什麼因緣,聽到什麼人說,觀世音就做這種示現。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觀世音「循聲救苦」,一個是給你說法,一個是救苦,救你的災、救你的難,所以「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有人是這麼念的,觀世音菩薩還有一個大願是救苦救難。普門示現、普門說法是一個大願,這個是徹底的度脫。但是你臨時的這樣的一個度脫,世間上,今天火燒了房子出不去,這個時候你怎麽辦?你念,念,火它就熄了。這個事真有啊,不是……,從古至今這類的事很多很多,觀音的靈感說不盡。

最近我在海外的雜誌上〔看到〕記載了一則:一個闊人家,一個少奶奶,她有一個女傭人,少奶奶信佛,天天念佛。女傭人也很羡慕,看見少奶奶這麽,她想「你看人家已經有福了,還在修福,還在念」,她說我不知道怎麽念,她就跟少奶奶求,說:「你告訴我,你教給我,讓我念個什麽。」少奶奶正在吃荔枝,她瞧不起她,她想你還配念佛,你會什麽,「荔枝核!」她當以爲真,她就念「荔枝核」,成天念「荔枝核」。後來她兒子漂海,後來回來告訴他媽說:「好險呢!船翻了,這自己在海水裏頭了,可是有一個東西把我漂起來了,漂,漂,把我漂到海上,我登了岸之後,我一看,好厚一層都是荔枝核。」

所以這些事情就是這樣,觀世音菩薩並不需要現出我觀世音的身體來把你拉出來,而這個也增加他母親的信心嘛。所以這是你這個心之專注,有的人很執著很什麼,你這個誠懇,她這個少奶奶是一句玩笑話,但她是以真心來就這麽念,這裏也得到很真實的感應。

「尋聲救苦」,就是你只要有苦難,那就不但是念「觀世音菩薩」,你念「荔枝核」這個聲他都尋到了,你想想是不是。你念「荔枝核」他都尋到了,何況你念「觀世音菩薩」,何況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咒,這「尋聲救苦」。所以菩薩他不需要……,有的人就必須把那個念儀軌,都要念西藏文的,覺得這樣才有功德。佛菩薩不需要翻譯,你什麽文字都可以,而且已經超出翻譯的範圍了,這個「觀世音菩薩」翻成了「荔枝核」了,觀世音菩薩一樣知道,這「徧入眾生心想」啊。

「隨機感赴」,循聲救苦啊,隨著這個機就感到了。有人說這觀世音菩薩忙死了,北京有個人念觀世音菩薩,趕到北京,同時上海有個人念觀世音菩薩,趕到上海,洛杉磯有個人念,趕到洛杉磯,他不知道觀世音他徧一切處。

就好像拿月亮做比方,一個月亮,千江的水都現月亮,月亮不需要來,水也不要去接,自然而然這個月的影就現在你的江水裏頭。所以這個千江就打譬喻任何一個衆生,你只要這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你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到,這月亮就現哪。所以並不需要時間,還要通報,還要準備交通工具,還要來,甚至說還要辦護照,那什麽事情都過去了,所以就是「隨機感赴」。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無不解脫。」這是《無量壽經》的話,對於讚歎觀世音菩薩。如果你有急難、有恐怖,「但自」,你只是「歸命」,這個歸依、歸命,俗話說就是把命都歸上去了,你生命都可以貢獻,你這個命都可以捨,這個時候你就把這個命都忘了,就一心念觀世音菩薩,「無不解脫」,沒有不得到解脫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話,印證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就給大家保證,給大家保證這個事,你只要真實求,沒有不得到解除的,一切凶險。所以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長壽得長壽,這都是世間的東西,但是衆生需要,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都滿足。所以送子觀音,那個盧〔居士〕,她得到兒子了,高興的不得了,花了十幾塊美金的郵票寫了封信來,我那個時候以爲寄來什麽畫片,我打開一瞧是她一封信,你回去趕緊告訴她我有點忙,沒顧得給她回信。

無不得解脫,無不滿願者,衆生需要,所以大慈大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先滿足你這些欲望,那麼你就感謝了,感謝觀音菩薩,你慢慢就念,就往〔正道〕一點點入正道。所以攝受,佛菩薩四攝,攝受衆生,「布施」、「愛語」,和顔悅色的,「同事」,就是來跟你做同樣的事情種種的,來攝受衆生。

「萬億紫金身」哪,顔色是紫金的顔色,就是金色帶一點……,赤金,好的金子不叫赤金嗎,赤不就是紫啊,紫金就是形容那個金子,黃的之中帶一點紅,表示成份很足。「萬億紫金身」一方面是金質的高度,一方面也是度量的高度,「萬億」,高大呀,「觀世音菩薩」,所以這一拜就是拜觀音了。

這個地方,「入三摩地」。「三摩地」是個印度的話,翻譯我們的語言就是三昧、正定等等。過去翻成三昧,你得什麼什麼,入什麽什麽三昧了,或者翻成三昧耶。三昧耶、三摩地其實是一個字,都是翻譯的音,就是用的字不同一點,中國地方這麽大,方言不一樣,所以用字來注,三昧耶、三摩地,這不都差不多嘛。

等到正定、正受就是翻譯它的意思了,你不但是入定,是正定,你不但是得受用,是正受用。因爲外道修的許許多多法,他們也入他們的邪定,他們也得一些他們邪的受用,那就不可貴了,走入邪道,而且以後就糾正不了啊,他出不來了。

但是《楞嚴》的三摩地,是超過其他的三摩地,不同於其他的三摩地,楞嚴的三摩地他是一個所謂楞嚴大定,所以稱「首楞嚴三摩地」。「楞嚴」這兩個字要跟那個「首」字連在一塊兒念,「首楞嚴」。「首楞嚴」是一個印度話,大家簡稱爲「楞嚴」,丟掉一個字。有的人把這個「首」字連在上句,「諸菩薩萬行首」,不是的,「諸菩薩萬行」就斷句了,「首楞嚴」這是一個名詞。

「首楞嚴」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個都是極殊勝的開示,這就跟那個「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他都是一味的。我們不是說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壞的,地球將來要經過大劫,要大爆炸的,極樂世界才是無衰無變。這還是常情的說法,還是隨順了大家根器的一種說法,說到究竟,那一切事究竟堅固啊。

這真正的無分別了,沒有取捨,沒有簡擇了,一切事都是如此。一切事皆是法身,法身還有什麽不堅固的?不但是堅固,而且是徹底的堅固,無生無滅,沒有壞。這一切分別就是來源於第六識,分別識,所以你就出來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

《楞嚴》這個定就沒有什麽叫出定入定,所以「楞嚴大定無出入」,他這個入定出定也都是究竟堅固。你出到哪兒去啊?入到哪兒去啊?你不能說是從這個堅固入那個堅固,他就是堅固,整體是一個堅固,所以沒有出入。所以這三摩地是一切事究竟的這樣的一個正定,是個殊勝的正定,不是一般禪定中所說的三摩地,而這個呢,這觀世音菩薩以他耳根圓通入了三摩地,而且他認爲這個是第一。

二十五聖各個都說了,二十五聖是各個都好,釋迦牟尼佛讓文殊來說,你看嘛,你說這裏誰最適合於我們這兒的根機呀。這底下文殊有大段的議論,這段議論很長,說了耳根是殊勝,耳根它是圓、是通、是常,這不僅僅是觀世音,我亦從中入。所以《楞嚴》這一段,這個是他的第二十五段。這裏頭的說法,因爲他是要聞自性,所以禪宗就說你看看,還是我們殊勝吧,我們正確吧,那文殊菩薩給我們挑,我們是第一啊,而大勢至菩薩是念佛,但是大勢至菩薩沒有當選。底下先看大勢至菩薩,再解決這個爭論。所以有很多大德在這兒做翻案文章,他說是這個文殊大聖他評論,他們有另外的一些看法。

其實這個也很自然,因爲這次他是以入「楞嚴的三摩地」這個標準來選擇哪個第一呀,那當然是觀世音菩薩。所以諾那祖師,比方有人問諾那祖師,什麽是最快最好的成佛方法,諾那祖師說那就是明白自心和彌陀大法。那明白自心,你不管是修什麽,你就是修別的,你到最後要入這個三摩地,那就沒有超過能明白自心這個最直接了,別的門入了之後,他還是要明白自心嘛,是不是?尤其你現生現世,你要希望很快入三摩地,那觀音的耳根圓通這確確是第一。

如果要問現在這六道衆生怎麽最快地能够脫生死,出六道輪廻,很快地成佛,那麽文殊我看那就只有選大勢至菩薩了。這個要求,你比什麼不一樣,比的東西不一樣呀,是吧,你所比的東西不一樣,所以這個就沒什麼……。同時看見這個次序的安排也很明顯,再往前一個就是彌勒,唯識觀。

第二十五拜 禮讚勢至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爲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啊。所以觀世音菩薩,禪宗是拿觀世音菩薩這個「反聞聞自性」爲代表。這個淨土,大勢至菩薩就是專門用念佛法門的,而且是專一的。

經上說當時有佛名無量光,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那不就是我們十二光佛嘛,無量光,無礙光,無等光……,他當時也是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個念佛嘛,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我就是念佛,我入了無生法忍,證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最低是初地菩薩,而徹底的證無生法忍要八地菩薩。那麽怎麽達到這個八地菩薩呢,就是念佛嘛。一個凡夫,就完全是念佛,就證無生法忍。

這個念佛的作用在哪裏?「都攝六根」。這都是《楞嚴經》的話,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經文應當是很恭敬的,這不是我的老師他自個兒寫出來的,都是經文的原句。他這個本領很大,他能把很多東西湊在一塊兒非常自然,那個《無量壽經》他非常自然,其實是很多很多從五種譯本裏挑出來的,這裏挑一句,那裏挑一句,這個沒有大智慧,特殊智慧的人,這個事做不成。我以前還不知,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越來體會越深,這個是殊勝極了。這裏頭這些話都是《楞嚴經》的話。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這個念佛,我這六根都攝住了。我們不是這六根就爲六塵所牽引嗎,所以一時也不得心安。見色聞聲,又是想吃東西什麼種種的,來點涼風現在夏天,這個觸覺就舒服了,這個燈它就烤,這也是觸覺,是不是,這種種都是爲這個所牽引,心裏就有種種分別。

念佛就把這個六根全攝住了,念的時候自念自聽,因此你念的時候舌根就攝住了,舌頭在念;而耳根也攝住了,你在聽自個兒的念;你這兒點著香,鼻子裏,你也不想別的了,所聞的也是你念佛這個香;念的時候自個兒也很端正了,所以一般是眼觀鼻,鼻觀心,而且眼面前頭供的是佛像,心裏頭這時候決不會一邊念佛一邊再想著那兒去跳霹靂舞,這都是不可能的事,也不可能看電視。所以有時不要在念佛的時候電視機還要開著,專心一點嘛,這就是這個六根就攝住了,不然六根還是在跑。

都攝六根,意根當然定在那兒了,你這都在念都在聽,這樣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這上頭。你這個身體當然了,更是了,沒有做別的事情,我這眼耳鼻舌什麽都在這方面,身體也在佛堂裏頭,我坐在這兒好好念,這身也就端正了,所以這六根都攝住了。都攝六根,我這一念一念,念頭是衆生都有的,但現在我不是妄念,我是淨念。

我們現在是妄念相繼,前一個妄念,後頭又跟著一個妄念,後頭跟著馬上又來一個妄念,所以有時間,時間就是由於這個妄念你産生出來的。剛才那個妄念過去了,這就是過去;你現在正在這個妄念,就是現在;底下馬上有個妄念要來,就是未來。所以這個三際,過現未這三際都是由於妄念,沒有妄念這什麽叫三際呀。

所以現在這樣的一個道理,他們這科學家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的錯覺。你有妄念,你就有了時間,這還不是由妄念所産生的?這個「妄念」跟「錯覺」你說差多少?妄跟錯,都是錯、都是妄,用的字不一樣。而且他那個字也是我們從他的英文裏頭翻過來的,當時把它翻成「錯覺」了,要是這人通佛法,就給翻成「妄覺」,我看這愛因斯坦不會有反對。所以就是字,雖然沒有用同一個字,意思是同一個意思,所以産生時間嘛。你這就超時間,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些錯覺,都由於妄念。

而現在這個念佛是「淨念相繼」。所以我們現在肯念,現在我們難得的就是不能够淨念相繼,念著念著滋出一個妄念來,念著念著又滋出一個妄念來了。這個不要怕,這遠遠的不要怕。《楞嚴》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堅固,那個妄念也就是真如,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跟水上畫畫,畫個畫,這是妄,但它馬上就歸到水裏頭了,馬上就返到「真」裏頭了,所以「全妄歸真」,可以歸到真。

所以我們這個雖然不能相繼,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了念念是「淨」的時候,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啊。所以我們只要去念,你總有一段時間,念著念著,有一次、經過一個時候就會成了片了。就是念十句、三十句、五十句,這個中間沒有妄念了,這就叫「念佛成片」。

念佛成片也不容易,有的修行人說我現在還不能成片,不過我都不管哪,大家要知道這個「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真正信了淨土宗的道理,彌陀的大願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們念佛就以這個爲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這六信都具足了,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深具信願就決定往生!因爲深具信願必定會念,念的有妄想沒妄想那是其次的問題,那是第二個問題,能不能够往生全在於頭一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所以這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去主觀努力。

你要說我心裏要念到一點妄想都沒有,這個事兒不見得今生能做得到,那就到事一心、理一心了,這是不容易的事情,那做不到沒有關係,你只要是一向專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你只要有信有願,決定往生。反過來你就是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你當作一個道教的什麽口訣似的這麽念,聽說他們外道現在也能念一些什麽東西,他們要想飛,他們也有他外道的咒,他也是老念,回教也要念一個什麽,基督教有時也念,那麽他用同樣的念的這種態度,換成念了一句佛號,但是那個思想還是別的教的一個思想,所以這一點很要緊。他是完全信佛的心念成荔枝核,荔枝核可以起佛的作用,你完全是外道的心來念佛號,你還是外道的道路,還不如那個念荔枝核呢,也就是你這個器具本來是什麼。

所以難得就是說,你如果真是「淨念相繼」了,到這個時候,馬上你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所以你開悟,這不就是開悟了嗎。不但開悟,而且入三摩地。他並沒有另外其他任何方法,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就這一句。但是你這一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了,那你「始覺合本」嘛,而且始覺老合本嘛,那就當然直趨覺路,就究竟覺嘛,究竟覺就是佛了,那豈但開悟啊。所以淨念相繼,就必然「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要再依靠任何的方便,還有什麽秘訣,還有什麽手印,還有什麽咒,還有什麽秘密的法我不知道,全不要了,就一句,所以大勢至菩薩成爲初祖就在這兒。

這大勢至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啊,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還要般涅槃,般涅槃之後,是觀音繼位,觀音還要般涅槃,是大勢至菩薩繼位,大勢至菩薩永不般涅槃,他是念佛成功的。

那麽大家就說怎麽阿彌陀佛還般涅槃啊?這都是示現。你是修觀音法的人往生之後,你在多少多少年之後,你就看到阿彌陀佛般涅槃了,觀音作佛了;你如果是念佛往生的人,你那佛還是阿彌陀佛,所以各是各。昨天討論那個識什麽,各個不一樣,那同在極樂世界,有的看見佛是阿彌陀佛,有的看見是觀世音菩薩。等到和觀世音菩薩,念觀音菩薩往生這些緣都滿了以後,觀世音菩薩般涅槃了,就大勢至菩薩作佛,永遠不涅槃。實際這三個就是一個,是不是。

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自」字,可以從兩方面我們來體會。一個就是「你自己」,這個事不是別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有人問六祖的法,六祖說「密在汝邊」,密在你那一邊。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都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心開,這是一個「自」字。都是各個你每人你的自性,你自己的自心開了,自得心開!

還有一個,這個「自」是「自然」之意,你就是這麼淨念相繼,你自自然然地就心開了,所以兩個意思同時都有。

入這個楞嚴的三摩地,大勢至菩薩認為這個是第一。所以每個二十五聖都認爲他的方法是第一,大勢至菩薩他是這麽過來的,所以他就是這第一。實際事實上每個都第一,所以就是這《金剛經》的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契他那個機,對於他就是第一。我們的衆生如果這個法契我的機,那麽大勢至菩薩這個法對於我也是第一,如觀音最契我的機,那觀世音的法對我就是第一,所以這個法不是像這個都可以排名次的。

「與觀世音菩薩現居此界」,大家看見沒有,此界是什麽界呀?我們的這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極樂世界的兩位大菩薩,這兒可是說「現居此界」,是說我們這兒!這娑婆世界,爲什麽?這兩位大菩薩都和這個土的衆生特別有緣啊,都在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作大利樂」。給衆生謀最大的真實之利,讓衆生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作大利樂」呀。

「於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你肯念佛的這一切衆生,都攝受你,取你。這意思就是要你,攝受你。不但是你,就像磁,這個磁石吸鐵,你看那個針,吸鐵石就把這個針吸過去了,這就是吸鐵石在攝受這個針,它産生一個力量。當然針也在吸吸鐵石啊,因爲針也磁化了,它也出了南北極,互相在攝。

但是這兩個之間所以形成一個共同的磁場,形成互相的吸力,是磁極的相乘。佛那個磁多大,你那個針那個磁多點兒,這兩個數目相乘,是彼此都有作用,可是那個數目要比我們這個數目大得多,所以這個力量是靠啊,靠佛菩薩的攝受力,但你自個兒要是磁石,有磁性才行。

雖然人人也都有磁性,但是你現在亂了,你就是一塊磁鐵,你成天燒,你摔它,它的分子全亂了,它這電子循的軌道,它這裏頭有個中心,它圍繞著一個中心的軸,這個都亂了,這個軸是這樣,那個軸那樣,各個方面就互相抵消,互相抵消這個磁性就,那就……。

所以這個也是很好的一個比方,人人都有佛性,就像這個鐵的磁性,現在爲什麽不顯現?你這亂。你摔啊,燒啊,你這裏頭都是亂的,各自爲政,這個電子這麽轉,它的軸朝這邊,那個電子那麽轉,朝那邊,互相方向,各個抵消,最後總的磁性沒有了。

把它一擺到磁場裏頭,往那個大的磁場一擺,那麽它就這個電子慢慢一樣兒一樣兒都有個道,這個方向又都正確了,一邊是南極,一邊是北極,磁性顯現了。磁性顯現了嘛,這兩個磁石就互吸。所以很容易拿這個來說明「自他不二,自他宛然」的道理。佛這個磁石是「他」,我們這個磁石是「自」,自他不二,自他沒有兩樣。怎麼?他也是磁鐵,我也是磁鐵,這有什麼兩樣,這個是不二。而且我們拿鐵粉畫了一個磁場的缐,這個磁場是兩個共同的,你不能說誰是誰的,一個東西嘛,所以不二啊,沒有兩個。

沒有兩個,可是自他宛然,那個大磁鐵是大磁鐵,這個小磁鐵是小磁鐵,這個自和他,明明清清在這兒。所以又宛然又自他,而自他又不二,所以要說明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很好的譬喻。

「於念佛衆生.攝取不捨。」這個大磁鐵在攝受一切,你念佛的衆生你就開始表現出一點磁性了,不是說是……,對於別的衆生就不平等了嗎?他那個都亂了,你現在對於他不起作用,他必須擺到磁場裏頭來,你自個兒開始具有這個,才發現這個相互吸的作用。所以相互吸,但是這邊這個太小,那個很大,主要還是要靠那邊的這個攝受的力量。

「令離三途」,讓大家都離開這個三惡道。三途就是三惡道,畜生、鬼、地獄,這三個都太苦了,所以稱爲三惡道,也叫三途。「三途一報五千劫」,墮落到三途受這個報,一報的時間五千個劫啊,那遠的就沒法說了,所以這墮落是不得了的事情啊!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舍的時候,很多阿羅漢在那兒看,羅漢看見那個地方的螞蟻,羅漢就落涙了。前一個佛成佛在這兒修精舍的時候,這個螞蟻當時就是螞蟻,那個佛都涅槃了,多久多久後出現了這個佛,這個佛現在又在那兒修精舍,中間不知道過了多少萬萬萬萬萬萬年了,而它們還是一直在當螞蟻,現在還在那兒當螞蟻,阿羅漢就憐憫,就落淚。

所以「三途一報五千劫」,我們不要以爲說,我要變猪就變一回猪就完了,哪有那好事?老變猪!因爲他的思想中全是猪。那個螞蟻他腦子裏頭,八識裏頭全是螞蟻,這個螞蟻國王、螞蟻什麼什麼,就打仗、誰打了我、我打了誰、誰咬死了我、我怎麽怎麽樣,冤家債主這都是螞蟻,那冤冤相報也都是螞蟻,所以他不會出螞蟻這個圈。

所以攝取不捨,就叫大家離開三途,而且「得無上力」。這攝受的這個作用,讓大家不但是離開三途,而且得的無上的力,得到無上力,這就一直這樣攝到極樂世界了。要一點點覺悟,大家都念佛求往生啊。

所以這一段完全是淨土法門,沒有別的,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得無生法忍。這念佛就攝六根,你只要能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助力、助緣,自然心就開了,就明心見性啊。就是這禪宗,「迷即衆生,悟即佛」,你只要是明見本心,識自本心,明自本性,那五祖說:是即丈夫、天人師,就是人天導師,就是佛,所以六祖那個時候還沒有作和尚就得衣鉢。

六祖得衣鉢那是特殊的特殊,他是廟裏頭是苦力,在廟裏頭那厨房裏做工,他並不是和尚。所以拿衣鉢走了,全廟的和尚追,他不是爭這個,(當然其中有這個水平的,但神秀決不是,很大多數都不是,)只是想不通,你這個不可能,怎麽我們和尚得不著,神秀得不著,這個廟裏頭這兒做苦工的人,這個雜役、一個俗人,他把衣鉢拿走了,他是偷的,一定是偷的,哈哈哈哈……。

所以就自得心開,不管你是誰,你神秀能記得十二部經論,是五百人善知識,五百人對他威信崇拜到極點了,人人都認爲那神秀在,那神秀就是,那就是他,比我們高得多啊,所以大家就說現在要寫東西有神秀呢,那當然是他,我們寫什麽?像這個威望現在就很少啊,一般都是我比你强,這要大家都心服啊。

可是六祖只是聽了半遍《金剛經》,他就超過神秀,又再聽半遍就得衣鉢,就是天人之師,所以就是這心開的重要。一個是只是在打坐,他禪定很好,不倒單。禪定不是禪,禪定是第五度,禪宗的禪是第六度,是般若,這兩個有很大的分別。禪定的禪還是瞎子,第六度才睜開眼睛,所以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有目,所以智慧的重要。所以六度之中任何一度,如果沒有般若,都不能稱波羅密,不能到彼岸,只是人天福報。你再入什麽禪定,你是升禪天嘛,所以稱爲禪天嘛,那色界無色界這些稱禪天,你打坐的人升的天,升天還是六道裏頭,你沒有般若啊!

所以廣欽老和尚他就是禪定,但是他禪定裏就有加上一個念佛的好處,所以也就超過一般的禪定。所以他這裏頭很有禪宗的氣氛,其實比那個禪宗的人還高明了,所以他那兩個人的對話一比就清楚了〔見《廣公上人事迹初編》〕。

所以這個自得心開殊勝啊,我們念佛一樣自得心開。圓瑛老法師稱爲「楞嚴獨步」,他自己自稱他有兩次幾乎要開悟,但是後來他當法師當方丈,事情很多,這一方面沒有再得到進展。雖然沒有得到進展,就這兩度將要開悟,他這個《楞嚴》還是獨步於世。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禪也就是淨,淨也就是禪,那麼大勢至菩薩就是完全從淨土,同樣得到了參禪所最希望的果實,他就「自得心開。入三摩地」,而且這個三摩地是楞嚴的三摩地。

那麽現在跟觀世音菩薩一起,在我們這個世界攝受念佛衆生,這一點十分有關係,你念佛的人就爲十方佛所護持,爲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攝受。同時,你真實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保護你。所以真是真實心在念佛的時候,你就是不受魔擾,除了你自己內心裏頭忽然間業力發現。所以還有時怕業力發動,一貫很好,他的業力沒有發動,他「啪」〔註一〕他今天那個業力,要是在這個時候突然間發動了,所以老是有這樣一句話說「謹防業力發動」,忽然間信的人他可以變成不信了。因爲在你這個心田裏頭,他是暗暗的在裏頭工作,你不知道,他不告訴你啊,他一下發動出來,你這個業力發動了。

註一: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視頻中,可見到念老在說「啪」的同時,伸手做了一個打開開關的手勢,象徵性地表示業力突然間發動了。

善根發動就好了,是吧,現在大家正是善根發動嘛,是不是。你看看你們這就是具體善根發動的樣子,全家請佛像,建佛堂,來聞法,那是善根發動,所以趁熱打鐵,善根發動。

你業力一定有,要是說沒有業力,那就是他的那個話了:消業往生,不能!業力無窮無盡,是帶業往生!你不要等它發動,這個時候叫這個因緣成熟,到往生之後消業去。不是在這個世界把業……,那就不可能了,那也就是難行道了。所以要承認這個業力是無窮無盡,種種的東西都有,現在就是謹防它發動,目前就是善根我們要叫它動再動,長再長,一直到成功。

第二十六拜 禮讚普賢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爲衆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爲密教初祖。不捨因地.徧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下面也是「一心觀禮」,這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我們今天也有特殊的意義,他就是金剛薩埵,是密教的初祖。在我們這個世界,在毗盧遮那那兒也是,就等於觀世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就是最上首的菩薩。所以在咱們《無量壽經》裏頭也都是德遵普賢,來的所有這些菩薩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些菩薩都尊重,都在修持,修持什麽,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

普賢大士最突出的就是後頭這兩句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淨空法師就因此而趨向淨土宗,他本來也是講唯識,講什麼什麼,後來講《華嚴》,講到最後《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十大願王導引的歸宿最後就是極樂世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無量光,即得往生安樂剎。」這《普賢行願品》,那就是普賢菩薩的願。願我臨到命終的時候,我這個障礙消除。障礙者,就是往生的障礙都消除了,不是業力都消除了,這一點大家要注意,一個字都有一個字的用處。「離經一字便同魔說」啊!現在有好多他不大小心,你不能離開啊,那背叛是更不行了,一個字之差都不行,似是而非也都不行啊,所以寧可少說兩句,太喜歡說了。不說也不好,我們要能所知道有把握的,還是儘量……。

這個普賢菩薩是「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爲衆尊。」在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普賢菩薩是上座,跟說《華嚴經》一樣,等於是第一位。座是最上,德也是衆尊—衆中之尊。大家來的人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德也在衆中稱尊。

同時是「華嚴的經主」,所以《華嚴》跟《無量壽經》是同等的經。「萬行莊嚴」,貯諸萬種功德,所以普賢是大行菩薩,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普賢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願,這都有不同之處,他是萬行莊嚴。他化身,化身爲什麽呢?就是密教最初的祖師金剛薩埵。「永爲密教初祖」,將來這個世界,各種世界,各種劫,永遠是密教的最初的祖。

在咱們這個世界,「蓮華生大士」,咱們在《佛學辭典》都找不出這個名字,甚難得聞,大家所知道的是龍樹,所以東密、中國的記載都把密宗第一代稱為龍樹。龍樹菩薩是個很特殊的菩薩,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師,這是個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薩。少年的時候,可以說是個流氓,跑到王宮去,他會隱身,他和他一些的邪友跑到王宮去,結果弄得很多宮女大肚子。問她們說這是怎麽回事,都說就是好像睡夢中……,有人說還是有真人來了,這個恐怕有邪術。

到了晚上,就把宮門緊閉,派了多少力士拿刀砍,結果是都被殺了,就是龍樹他就藏在國王緊背後,因爲那個刀要離國王遠一點,國王走哪兒他緊跟著他,不讓出氣兒。最後看了看,數了好些人都死了,再也砍不著人了,這時候差不多都殺光了,宮門開了,他這才偷偷跑了出來。偷偷跑出來,「哎呀,這欲爲苦本哪」,這回明白了。這種苦很苦、很驚險,差點沒死,好朋友都殺掉了,這是由於什麽?由於欲呀,欲是苦本啊,就出家。

後來成了八宗的祖師,《華嚴》就是他從龍宮中取出來的,《楞嚴》也是他從龍宮中取出來,淨土宗的祖師,禪宗祖師,中間接衣鉢的,八宗都是祖師,律宗的祖師,這是極特殊的一位大菩薩。在佛涅槃後五六百年的時候,這樣一個大菩薩。

他在南印度,他拿幾個芥子打開了一個鐵塔,進入鐵塔親自見到金剛薩埵,所以這個書上的記載,密宗的來源就是這麽來的,而金剛薩埵把這個法授給龍樹。日本人他們都知道恭敬龍樹,他們不知道蓮師。東密、唐密都是龍樹。

龍樹和蓮華生大士互爲師徒,蓮華生大士是從阿難那兒得的法,他早,他比龍樹早,他是從阿難那兒得的法,釋迦牟尼佛預先交給阿難:「你給蓮華生大士。」這兩個人又交流。所以這都是大德,沒有那個妒嫉障礙,這些法我從金剛薩埵那兒的,他可以給蓮華生;蓮華生從阿難那兒得到的,可以給龍樹。所以從這就證明他是密教初祖,也就是金剛薩埵,而且現在所謂金剛阿闍黎,就是代表金剛薩埵。這是普賢的一個特殊之處,金剛薩埵就是他的化身,他也不但顯教是德爲衆尊,在密教也是永爲教主。

「不捨因地」,他雖然是這樣殊勝的,已經殊勝的成就了,他還不捨因地,還示現為菩薩。他雖然還是現身為因地,但是他一切玄妙。玄妙,所以《華嚴》十玄這個最深密的東西;最妙的法,這《妙法蓮華經》。《華嚴》是十玄門,《妙法蓮華經》稱爲妙法,就是玄妙。他都收了,都融會了。融會了,最後的《華嚴》後頭,普賢菩薩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這一品是在《八十一卷華嚴》的最後一卷。怎麽出來一個八十一卷?這個最初翻譯的《華嚴經》,晋朝就翻譯過,是六十卷,稱爲《六十華嚴》。唐朝國家又組織翻譯,很多大德,清涼國師什麽都參加,這次翻譯的是八十卷,稱爲《八十華嚴》。

這剛翻好,又進了一種《華嚴》—《四十華嚴》。再翻譯,所以第三個翻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沒有單行本,只是大藏裏有《四十華嚴》,現在可能……咱們香港或臺灣將來可能印吧,過去是沒有的。那麼這個裏頭最後一品呢,(這三次都有翻譯,六十、八十、四十,基本上廣略略有不同,)有一品,最後一品是《八十華嚴》所沒有的,就是《普賢行願品》。這已經翻好了,那《八十華嚴》怎麽辦呢?就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搬進來,作爲《八十華嚴》的末一卷,所以成爲八十一卷。這個是到中國在三種《華嚴》中它是最後來的,是《四十華嚴》的經的最後,因為前頭的都沒有來,這個就把它補進去。

所以《普賢行願品》現在是列爲淨土五經之一,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偈子在那兒。就是等到你臨死的時候,諸根敗壞,你一切一切都不能跟著你了,一切都沒有作用了,而到了這個時候,你的願王不離開你啊,所以發大願很重要,所以〔因〕這而得往生。你只要念,臨終能够往生極樂世界,面見彼佛無量光,往生安樂刹,那就是一切都不退了,永遠不退了,決定就等著成功了。

「大願大行普賢菩薩」,所以十大願王是大願啊,這「萬行莊嚴」所以是大行,他是以實際在救度衆生,弘揚正法,現這種菩薩身,以行爲主,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第二十七拜 禮讚文殊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衆生同生極樂。繫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底下是文殊。「一心觀禮.法王長子」,過去的習慣,國王是立長子啊,「法王長子」就是說這個是要繼法王位的。而且是「七佛之師」,文殊雖然現的是菩薩,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七個佛都以文殊爲師,都是文殊的弟子。

文殊菩薩就是名號中,「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這個名就代表他的德,有的只把他翻成「妙吉祥」,「勝妙」是更殊勝的妙,這個名字就更全了,這樣的大的智慧,這是最吉祥、最妙了,殊勝的妙,所以勝妙吉祥。這開明本心哪,你自己的本心是什麽?本心是無垢大聖,從來沒有染污。從來沒有染污,他是無垢,他是大聖啊,從來是不減,不增不減,是無垢大聖。

「願共衆生同生極樂。」所以這樣的,你看,是佛的老師,而且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文殊代表什麽?代表根本智。所以禪宗開悟就是先得到這個根本智,文殊就表示這個根本智,普賢就代表這個差別智。你得了根本智,還要度衆生,你要知道種種的這些行動,種種的救度,衆生有種種的根器,你要有種種的藥。

所以種種的病,應當應病給藥,這都需要智慧。這個藥投錯了,你不但不治病,你殺人!庸醫殺人哪,現在這個說法很難啊,這關係到人的慧命。這不是一個死的,比方你著涼了,你這個是中了寒了,你給他吃一點熱藥,吃一點薑湯什麽。你已經在上火,你去吃補藥,這個F居士,他這已經有火,他去吃那個生脈飲,吐血了。這不是說是人參就誰吃都好的,所以醫生一看:「你壞了,你吃生脈飲吃錯了。」所以這個叫差別智。

文殊代表根本智,你由根本智再産生差別智。這樣的大智,而是願共衆生同生極樂。剛才我念的那個普賢菩薩的求生的偈子,是七個字一句,四句。到文殊這兒,他把七個字變成五個字一句:「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內容完全一樣,四句內容完全一樣,但是字稍微有點變化,七言變成五言了。

他而且在《文殊般若經》講到「一行三昧」,這是文殊所特別提出的一行三昧,就做這一件事,這就可以入三昧。這個一行三昧就是「繫心一佛.專稱名號。」你把心就集中在一個佛的身上,專稱這一個佛的名號。「即於念中.得見……」他原來的這個「得見彼佛」,我們這裏既然是念,就都是念的彌陀了,當然是「得見彌陀」了,這個就是說他這個一行三昧裏頭。這就是文殊他這個「一行三昧」,不完全都是……正是咱們這個稱名念佛往生,這樣子一個同樣的主張嘛,而且是繫心在一個佛上頭,就在阿彌陀佛上頭,你連本師釋迦牟尼佛都可以不念了。

不要看你這個念佛……,你不用觀想,不用幹什麽,你只要稱名號,就這樣就够了,你就在這個念中,在這個念念之中,你自然而然就見到彼佛了。這是「一行三昧」,這個是了不起的三昧,這「大智宏深」啊,這一行三昧,這是殊勝的智慧。所以沒有殊勝的智慧,你不能相信這樣的事情,而這麽殊勝的果實,就這麽簡單,你念一個名字就能成功。

所謂的這種懷疑就是屬於情見,情見之中,因爲在這個情見之中,世間上沒有,常識中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現在就是……我們這個都是打破常規啊。是「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十八拜 禮讚彌勒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這幾個大菩薩最後一篇是彌勒,當來的佛,現在正在兜率內院。先師虛老在廣東遇難的時候,肋條骨被打折了好幾條,大家踢啊。所以我們要是受一點折磨,我們想一想這些人,想想諾那祖師讓關起來,土牢裏頭十幾年,給他吃毒藥。想想虛老,讓他們農民裝到口袋裏頭用脚踢,肋條骨踢折了多少條,受那個冤枉,說他是地主。廟裏頭也有點田嘛,人家說他,就拿他當地主對待,鬥爭啊。我岳父給他治病,覺得就是感冒,很快就會好的,後來才知道肋條骨斷了,終於還都治好了,也沒有動手術,就吃藥吃好了,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這是虛老。

他在這個病得最沉重的時候,大家都以爲他死了,他到了彌勒。現在這一段記載的很詳細,他還記住了彌勒菩薩說的偈子。你們拿那個厚本,上頭那個大紅本,今天在這兒咱們順便把……這兒談到彌勒、談到虛老……〔《虛雲和尚年譜》〕。他就是親自到了兜率內院,而且看到熟人,有幾個熟人,把他領了,給他有座位,讓他坐下來,聽彌勒說法。說完法之後,彌勒就跟虛老說:「你還得回去啊。」他說:「我不回去,弟子太苦了。」說︰「不行,你還回去。」他回來之後,果然是有很重要的任務。當時大家打他,有人就是要……,他就問這個和尚:「爲什麽這個老和尚是打不死的?」 就想打死他,你看,他問爲什麽打不死他。他們就回答:「老和尚爲衆生受苦,爲你們消災,是打不死的。」他這聽的害怕了。

這個事情記載在這兒,當初……,就給他坐在東邊的從頭數第三個空位子上,阿難當維那,都在兜率內院裏頭,看見幾個熟人,裏頭有幾個和尚,還有紫柏,明朝的紫柏,這都看到了。講《唯心識定》,還沒講完,彌勒就指著虛老說:「你回去。」他說:「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說︰「你業障還沒了,業緣還沒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底下講了一段很重要的偈子,幾個偈子,後頭他還有很多句子記不清了,還另有開示他沒說,保密了,大概說的是將來,還有種種的。虛老回來之後,第一個任務就是當時在廣濟寺開會,這底下不說了,以後再說,所以這任務未了,很重要的任務。

我們彌勒是在「靈山會上」,佛在靈鷲山說法,所以我們簡稱爲靈山。「親承佛誨」,親自承受佛的教誨,受到佛的囑咐,把《大乘無量壽經》交給彌勒,叫他繼續弘揚,囑咐他要弘揚淨土法門,這個彌勒是承擔了在法上這樣的大事因緣。

「現在兜率內院」,兜率是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天。所以有很多人是上兜率天,登兜率內院去見彌勒,到了外院就迷惑住了。哈哈哈哈……,到了外院看見那個欲界天這個男女這些情况,他的欲心,因爲那比我們這個更能够動人,他更美,天人的那些情形,所以就進不了內院了。在內院,兜率天在內院,內院是個道場,現在彌勒就在那兒說法,有很多人都在那兒,那是一個道場,也等於是在天界的一個淨土。所以你要是求生彌勒的淨土兜率內院,也不退轉,將來就隨著彌勒一起來「三會龍華」。

大家常常說三會龍華,這彌勒他的福報很大,來的時候人都是八萬多尺高,人活八萬多歲,東西都是自然就生長,你一點兒也不需要勞動,福報非常的大。因爲彌勒是大慈,慈就感受福,慈是讓人家歡喜,所以得的報,福也是最大,所以大福彌勒。

現在有許多人跟佛接了緣,他始終沒有能够度脫,最後都是彌勒菩薩包干,全部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得度。三次會龍華就是三次的道場,所以彌勒不是像釋迦牟尼佛,娑婆一直在說法,就是三個法會就把可以度的都度盡了,他就完成任務了,所以「三會龍華」。所以大家都說我們都是龍華會上人,就是指的這個事情。那個沒有成功的,在這個時候等著彌勒來度,這個可是大家要知道,我就算過,這個年可是很大很大,也很長很長,不好等啊。

將來怎麽「三會」呢,你將來也都來幫助彌勒菩薩弘化。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這十六個大弟子都是佛的示現,過去都是成佛了,像須菩提,他們都是佛啊,示現哪,來助佛的弘化。所以他才能提問題,能够問問題,許多衆生那個根器,他想不到這些方面,你看《金剛經》那個須菩提問的問題:「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都是很深很妙很好的問題。所以就是說什麽人能報佛恩呢?兩種人哪,一個是善問,問得好,會問;一個是善答。但是善答在第二個,善問擺在頭一個,什麽人能報佛恩,頭一個是善問。

三會龍華就度盡一切眾生,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這跟釋迦牟尼是一樣的。「福德無邊」是彌勒的特點,福德是無量的福德。「彌勒菩薩」現在只能稱菩薩,現在稱爲彌勒佛是錯誤的,是未來的佛,現在只能稱菩薩。

第二十九拜 禮讚法會聖眾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底下就禮……,這都是在這個大會,親臨這個會,在會上的這些大菩薩,指出二十五位。再底下就是「無量壽如來會上」,這些舍利弗等等大尊者,還有賢護這在家的菩薩,這十六正士。所有這一些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都是德遵普賢。

「具足無量行願」,因為德遵普賢嘛,普賢就是無量行願,有無量的行、無量的願,安住於一切的功德法之中。

「諸大菩薩」,這都稱為菩薩。所以舍利弗他們本來就是佛菩薩的示現,這可以稱爲諸大菩薩,這是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這些個阿羅漢都是迴小向大,所以稱爲大阿羅漢,迴小向大的阿羅漢。所以大阿羅漢,他已經不是小乘的心,把小乘的心迴轉向於大乘,修大乘的菩薩嘛,都稱爲菩薩。

第三十拜 禮拜蓮宗與本身諸師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再下一條,第三十條了。「從上以來,蓮宗諸祖。」蓮宗的祖師。這裏有一個問題,這大家都可以共同,現在我們蓮宗的祖師,我們把曇鸞跟道綽給删除了,古一點的記載那就很多都是這樣子︰我們的祖師是慧遠,慧遠然後曇鸞、道綽、善導……。

現在《思歸集》等等有一些著作,還有往生這些什麽,把這個曇鸞和道綽取消了,這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著作流傳到海外,我們中國沒有了。所以淨土宗有十種書,國內就佚失啊,稱爲佚本,單人傍一個失字,我們國內沒有了,現在又都回來了。所以我們現在是個很好的因緣,大家要知道,這個就是所謂法之將興,這裏也是一個很好的,讓我們感覺高興的,這些書回來了,過去像蓮池、蕅益沒有見過,那現在我們能見,這是一個很殊勝啊。

《無量壽經》一千多年沒有得到善本,這時候善本是日本投降以後才出現,沒有多少年哪。我給母親過生日,我替我母親印經,這個時候是最後把這個定本才定下來了。最後定本四句話加進去,沒有地方加了,加在那個勘誤表裏頭,只好作是印刷錯誤了,這是後頭加進去的,就是說這時夏老師才定。所以定本,那日本都投降了,我從重慶回來了,這個沒有多少年哪,咱們遇著了,這又是前所未有的。

紅白教從來沒有到過大陸,更不要說什麽香港、臺灣,再加上你們美國。過去來的是黃教,元朝來的是薩迦派,都是比較新。真正古代的這個紅教、蓮華生上師的教、白教的這個法,漢地一直沒有,只是在西藏。在西藏過去交通不方便,生活不方便,種種障礙,所以沒有把這個教法傳到咱們這邊來,這是諾那祖師開始啊。諾那祖師跟達賴這個見地不一樣,達賴是依附英國,英國侵略西藏,當時帝俄侵略蒙古,這蒙古還是沒有了,英國就侵略西藏,他占走很多便宜,還沒有把他弄走,但是達賴還是親英,諾那祖師主張親華,所以這就成了一個對立面。那麽這個達賴祖師就把他抓起來,往臉上塗墨、遊行、關到土牢裏頭,而且是派人看管,幾度用極毒的藥給他吃,後來報上來說死了,就派人驗屍,說是死了。諾那祖師自個兒說用手刨了個洞,多遠多遠從那個洞口出來了,諾那祖師自個兒這麽說的。

有人就說恐怕是諾那祖師不肯講,可能是神通,那我們就不作評論,怎麽都可以,總之出來了。出來之後衣服都跟蝴蝶兒似的一片一片都飛了,頭髮長的到脚跟,你看這日子多難過啊。那吃毒藥所以不死者,也就因爲修綠度母。就是今天,今天是綠度母薈供,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大慈大悲救度。這才到中國來啊。

確實這個密教當年龍樹一支,蓮華生祖師從阿難那兒得到的一支,然後匯聚,紅教白教現在匯聚到蓮華精舍。總之,這些教來了,這是一個很殊勝,也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這一切所以現在就是說,這前人所沒遇到的。

但是所不如前人的呢,現在很多人就不如前人那麽精進。所以只要大家肯精進,肯什麽,把這些優點發揮出來,將會有一個中興,就是再起個高峰,這個高峰,現在起個高峰就是比前後都高。現在這是平的,那兒出來個弧,那弧是高峰,弧就比未來也高,比過去也高,當然以前也還有更高的地方,從這麽下來,不是整個是個平面。這是根據西藏的傳說,當不久的將來佛教是很放光,出現一個中興的高峰,這峰還是很高。

三百年後會回教……,回教就是這樣,到什麽地方,佛教就滅。所以孟加拉國什麽等等的,還有很多很多回教國家,他們孟加拉國過去就是巴基斯坦,都是印度嘛,本來都是佛教國,現在變成回教國了,也從印度分出去了。回教所到的地方,伊朗在漢朝那是殊勝的佛教國,後來叫波斯,現在叫伊朗,回教國,那柯梅尼非常頑固。

所以回教到的地方,佛教就不行了,將來回教要統一世界,三百年後。所以都是起起伏伏的,我們大家利用這個時候,這是一個上升的階段,這個正是特殊的因緣,大家很好的發心啊。三百年後再起一個峰,佛教又盛,總之最困難的時節來了之後,這時候有一個好轉,但那個峰不如現在。那個再過去之後,以後再也沒有峰了,就是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到最後,最後人只活十多歲,見面就要殺,到最後這個時期之後,靠一百年的《無量壽經》,整個的法運就是如此。

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重要性大家就明白了。這個經〔《淨修捷要》〕也是跟《無量壽經》相輔助的,所以這個《淨修捷要》要老能存在,大家老修,《無量壽經》必然也發達。而這個就是從現在起,中興不中興都不管了,反正那個是印度,這個是西藏來的,咱們現在姑且擺在一邊,總之,法是到了末法了,一直從現在到最後,法都滅完了,還有一百年,就靠這部《無量壽經》,這個是肯定的。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做工作,這個鋼是要用在刀刃上,就是這樣。

剛才就是說淨宗諸祖,我們將來還是要把曇鸞、道綽恢復進來,曇鸞是二祖,道綽是三祖,善導是四祖,將來再要印這些書的時候,我們做這種主張。老一點的像楊仁山的《三字經》裏頭,還都有曇鸞、道綽。現在這些書沒有了,那他的書裏頭,曇鸞裏頭,《往生論註》,有的和尚,法源寺的,我的學生他們看,說我覺得《論註》比《論》還好啊,就是這天親菩薩,天親菩薩是三經一論〔一論即天親菩薩《往生論》〕,淨土宗的三部經一部論。曇鸞做了《論註》,道綽有《游心安樂集》〔《安樂集》〕,講念佛法門,有許許多多的發揮,都是講持名念佛。

他們以爲他們是觀想,他們確實,這曇鸞是修觀。他本來是學道教,學長生,後來聽人家說他們這裏有什麽長生之法,長生之法在我們這個佛教裏嘛……,就把《觀經》給他,他一看,把他道教的書都燒掉了,那些氣功,那比現在氣功高得多,不要了,就修觀,但是他讚歎持名念佛,他就這個《論註》。道綽也是一樣,所以這些著作…。好像有的淨空法師也在印,是《論註》什麽的,這兩本書都應該印。像那個《通讚》也都是丟了的,也是又回來了。所以我們提到這兒,這「蓮宗諸祖」,我們應當也還是要紀念曇鸞、道綽。現在就是說這裏頭善導是當然了,這是共同都承認的了,那應當是了不起的大德。「諸祖」,蓮池、蕅益,一直到徹悟祖師,這些祖師。

還有「弘宗演教」,是弘揚禪宗的,是講教的,講教就不光是淨土,講唯識,講《法華》,講什麼什麼這都是弘教。弘宗演教,可是他歸向淨土的這些大善知識。

還有本人皈依的,給你傳皈依的、給你傳授戒的、給你傳法的,這密法傳法的,給你灌頂的諸位老師。所以尊師,老想著這些老師。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對於這一些淨土宗的祖師,以及過去讚歎過淨土宗的,歸向過淨土宗的,禪宗、教下各方面的人,以及給我本人傳皈依、給我授戒、給我傳法、給我灌頂的一些老師,要尊師啊,這是一拜,三十二拜的一拜。

第三十一拜 普禮三寶

【一心觀禮.盡虛空.徧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衆。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底下就是觀禮「盡虛空.徧法界.常住三寶。」也就是普禮三寶,佛法僧三寶。十方的護法菩薩,我們密法裏頭三個根本,這也就是一個根本。我們密法裏三根本,是上師、本尊、護法,這都是你的根本方面的,你應當尊敬的,應當依靠的。

上師是加持的根本。密宗是靠加持力,比方像我們這個淨土宗,臨死的時候佛來接引就是加持力。現在十方佛、阿彌陀佛派人來護持你,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來攝受你,都是加持力。而這個在密宗就更强調,就是强調加持力,這個加持以上師爲根本,就好像電廠這個電通過上師這個導線送到您的住宅,因爲那個傳導,他那是有發電廠,但是你這住宅之間,你要依靠導線,誰是導線,你的老師是導線,所以這個上師是加持的根本。

本尊,我們不但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而且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樣起作用那不快嗎。再有就是你要成就,要得到覺悟,要跟佛一樣的覺悟,這個成就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你現在念佛,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尊,你要成就,那就是阿彌陀佛啊,是不是,這成就的根本靠阿彌陀佛嘛。所以本尊,你現在要修法,有的人修綠度母、有的修觀音、修金剛薩埵,那麽這是你的本尊,那你成就就是修綠度母先成就綠度母,成就的根本。

還有事業方面,你要度衆生,你要滿足衆生的許多願,要辦成很多事情,就是說我要印經,這也是事業,你也要有經費,有地方,有人的幫助,要有好多好多事情,你才能印出一部書來。所以辦事業,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這世間也有,他幫你的忙,或者是把錢送來,或者幫你做校對,這個是人的護法,還有虛空中有許多護法神,這些護法。所以這個是事業的根本,這三根本。

這個就是事業的根本,就是也跟這個一個意思,我這個頂禮三寶,而最特別的是十方的護法菩薩。韋陀菩薩大家都知道,這是護法菩薩,所以這個顯教的經典上供的時候,有護法伽籃、韋陀諸天,護法伽籃也是要普禮尊敬,恭敬護法啊。

還有「金剛」,金剛是現威猛相的佛。還有「梵」,「梵」是色界天,稱爲梵天,很清淨。「天」,就是包括各種天,梵天、欲界天……。「龍」、「神」,這個天龍擱在一起就是代表天龍八部,天龍八部也叫龍神八部,所以天、龍、神三個字擱在一塊,這三個字是代表三個方面,暗攝了八個方面。這個「八部」我就不都念了,裏頭包括金翅鳥,佛前頭有個金翅鳥,金翅鳥在海裏頭吃龍,就好像鷄吃小蟲子一樣,所以龍就沒辦法,求佛保護,佛就把這個袈裟分給它們,一人頭上掛一絲,龍頭上要纏了一絲佛的袈裟,金翅鳥就不吃它了。那海水讓這兩個翅膀扇子一搧,海水就都搧到一邊去了,吃龍跟那鷄吃蟲子一樣,那金翅鳥。阿修羅等等,所以這是八部。

這一切聖賢等,這裏金剛就是聖,有很多護法是賢。還有很多護法還沒出六道,這也有,他也就在那兒保護法,他還是屬於鬼神。鬼神,你看他是天,沒出六道,龍就比天還低一點,這都是一些護法。總之他們既然都在護持正法,我們就對他恭敬,而且是事業的根本。

第三十二拜 普代懺悔迴向

【一心代爲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衆.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衆生.廻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最後一條,「一心代爲」,替代,所以我們這一切修持,都是普爲衆生著想嘛。代替哪些呢?代替我「生生世世」,以及現在這一生中的父親母親。我們這個修法不爲我自己修,我替我父親修,替我母親修。還不就是這一生的父親母親,我們過去多少生,有多少父親母親,我都要替代。

所以我們這個心很廣大,這個孝也是真正的大孝,不光是孝順今生的父母,所以就使得我們一個人就是偉大了,所以這才是學佛的殊勝的意義。我常說大變活人哪,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改造的過程。你學了半天的佛……,不但學佛是如此,連儒家都是這麽說,你念了《四書》,還是跟照舊一樣,你就不會念《四書》,你必須根據孔子的話,把你自己要有所改變。

所以這些,我們老這麽做、這麽廻向,你看看,不知不覺你就變了。現在你就照這個念,你本來就沒有想到這個,現在你一念,沒想到也就實行了,就偉大了。而且實行實行你就純熟了,你這熏的力量,你這個成了習慣了,你對待一切就都是這個廣大心了。

不但是父母,而且「六親眷屬」,這些親眷都有啊,而且「冤親等眾」,這個冤親平等。冤親平等,不但是平等,還先提出冤來,「冤」還在「親」的上面,這正是佛教的偉大。有一個誰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我願意替一切衆生,但是有這麽幾個人,好像我把我的功德要廻向給他,讓他……,我就是不甘心哪。這個人太壞了,怎麽都對不起〔我〕,我爲誰廻向都可以,還要包括他,要給他?所以這個心他還是有分別。我們要連這個都要,就是要發展到你這最逆的、記憶最深的,你最不能原諒的人,你也原諒嘛。所以這個心哪。

「頂禮三寶」,我這個磕頭是替他們在頂禮,所以這個修持就不是完全爲個人了,就是通過這些實踐,使得你得到轉變。這個密法有很多這樣,通過你的實踐轉變你的認識。

這個密法,前頭供一個東西,就是把很多髒東西都擺在這兒,拿來供佛。不然你就覺得,這個《金剛經》裏頭,《心經》裏頭那個「不垢不淨」,你就是那麽念,你那還是有垢有淨。這個你一下子你就過不去了,我怎麽拿這些髒東西來供佛呢?你就有垢有淨。你要久而久之覺得這都是清淨,都是清淨的,那你這個分別情形就少了,這個他就「不垢不淨」。總之就是要慈悲喜捨,捨什麽?捨這一切分別,虛妄的分別嘛,分別。

「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我這替他們求,我很哀切啊,替他們懺悔,你看不但是磕頭,而且不僅僅是這個範圍,底下還「普代法界衆生」,普遍代替全法界的一切的衆生!所以說我們一個人的修行,不是只你一個人得到好處,我常常說這是一個地球,這還說小了,是全法界都得到好處啊,就是如此。這樣我們才知道我們這個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生命的寶貴,多有這樣一個人在世間,全法界的衆生都得到好處。

「普代法界衆生.廻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都同生到極樂世界,「同圓」,同圓滿一切種智。這個一切種智,圓滿一切種智,也就是圓滿一切佛的智慧,就是成佛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全圓滿了。那麽,我們還是很順利的。

篇後漫談

現在時間是……還不到……,也就是十一點了,回頭還有一些時間,大家歇一下。

這個殊勝這是很肯定的,很多人這個實修都很得到好處。大家就是說我如果很忙,就三十二我可以用八除,四八三十二,一天背四段,一天背四段,兩頁,不是背,你就是拿著照著念,一邊念一邊拜,你再忙,這時間也可以擠得騰得出來。拜了之後,拿著佛珠你念幾串,這不就成了功課嗎。念完了之後,自己再默默的可以祈禱自個兒的心願。

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正在念《淨修捷要》的時候,不要想著世間的這些事,把這些事先都放下,這個時候一心向著佛,向著西方,最後替衆生懺悔,就是這個,先把世間的事情擱在一邊。

但是世間的事情等你念完之後,你求願的時候,你都可以求。你求財也可以,求子也可以,求妻也可以,你求愛人也可以,一切都可以求。這個就是說,你現在正在修法的時候,你不要什麽都擱在一塊兒,全放下。他允許你求,這哀切的祈禱,還有很多護法神等等,他看見你求得很懇切,他要護持你,他就要實踐你的願望。護法的水平不是像…,他還有的是還沒有出六道輪迴,所以你必須你的心裏頭天天在想,天天在求,在禱告,他才知道。

這個就是說,你在這都完了之後,可以祈禱三寶加被,護法加持護念,來求。你像盧,她就首先要求她的孩子健康成長,允許你,你這不是你留戀娑婆,你這個還是衆生份上,這一切這都是……,並不是說你還在求這個,你剛才修法功德少了,沒有。

而且確實這個加被力是不可思議,實際的用功,一方面能够「感」,所以就是這個「感」能夠得到「應」,誠懇啊。你心裏很分散,心裏很分散就好像那個光缐沒有聚焦。用一個放大鏡,或者稱爲火鏡,你把這個太陽光底下一照,就能把洋火點著,煤點著,它集中。所以我們心不要分散,又想這又想那,而是能把它集中起來,《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沒有不成功的。

所以我們天天就拿一段時間,集中我們的心念來用功,我們世間這些事情希望它好,那麽就可以在這個地方來祈禱。所以它這個就是這樣,這是沈善登的話,他說淨土宗的好處,就是「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我們都是在家人,我們世間都有責任種種的,我們要行這個世法,我們可以不離開佛法來行世法,是吧,我每天有定課,我沒有離開嘛,我還可以作我的教師,經營我的企業。

同時我不是花了點時間嗎,我這個時間也用來祈禱了,對於我們的這個……,而且你抽一點時間來祈禱,根據我的經驗,恐怕是這樣,比你把全部時間拿來做世間的,恐怕效果還要高。這裏有個不可思議。不過一上來有人信不及呀,但是你切信,確實是如此。

最近一個人,就前不兩天,大家都很熟悉的孫超,腰疼,疼得不可忍耐,碰到沒辦法她就拚命念,念六字大明咒。拚命念,這個人哪就是這樣,這是逆加持,苦逼的在這兒,我常常也說病中要念佛,念得特別好,我有時候我也駡自己,我說人是賤骨頭,我說我要都像我病的時候那麽念,我早成功了!他一不病來就沒有逼的,他就懈怠了。她念念念,她這兒沒有「我」了,找「我」找不到了。找我找不到,接著又念了一陣,當然還是世間人還辦世間事,就不念了。再一看我腰怎麽樣?腰不疼了。所以就有這些事情。

我自個兒有一次有這個經驗,超度,替眾生求往生。這個超度要用氣,要觀想這個心中的種子字沖出頭,要喊,還要用力,「嘿!」。那個都寫牌位了,今天修超薦,這到了晚上夜裏頭八點多鐘,吐血。一口痰出來是紅的,再吐一口還是紅的,我就想這個恐怕,哎呀,這個恐怕要躺一躺了,覺得腿都軟。那天我要躺下去恐怕就……,這法就沒法兒修了。

我不能給這些個被超薦的亡魂失信,我已經寫了牌位了,那你這不修就失信了。「唉!死也修!」還上座。而且知道這對於這個很不利的,你修這個,你不是說有修而已,他那裏頭就是破了,而你還助長它。不管!就修下去,漸漸就覺得好像一口痰和一口痰的距離就長了,顔色也慢慢就淡了,一直到修完法之後,還有兩口痰是有血的。第二天清早起來,有一口痰有血,再也沒有了,沒有任何醫療。另外一個老同學,他吐血就住醫院,住了好多天。出來之後又吐,又住院,兩次住醫院。我那次要躺下來,也就住醫院了,不住醫院也要躺很久。就是你真正把這一切置諸意外,就是要豁得出去,本來沒有病啊!

一個大祖師生了病,他說我爲什麽有病?我有身體。我沒有身體,那腰疼不是因爲你有腰嗎,你要沒有腰誰疼啊?你頭疼,不是因為你有頭嗎?肚子疼,不是因為你有肚子嗎?由於身體嘛。你有感覺,不就因為你有神經嗎?你知道疼是你神經的作用。所以那個痛閥〔註一〕各人不一樣,痛閥有的人高,有的人低,我的痛閥就比較高。有的時候在醫院他們給我拿刺,旁邊人看著,他說你這簡直是關公刮骨療疾呀,他說我。我不覺得,我的痛閥比較高。他覺得很驚訝,他說你這簡直是關公啊!

註一:痛閥,學術名詞或應作「痛閾」,即痛感門檻(threshold of pain),為人或者動物在特定環境中,能感覺到的疼痛的最小強度。

一次打針,他就一針一針扎,找不着我的靜脈,這一隻手扎完了之後,扎這〔另〕一隻手,也找不着,我只任他扎,後來他實在沒辨法,另外請了個護士來,這個護士一針就扎到了,他扎了我七八針沒有找着,我也無所謂,這痛閥有人高有人低。所以這神經,神經也是因為身嘛。他說這個病是為什麼?因為有身。為什麼有身?有業呀。你沒有業哪來的身體,哪會受這個報。為什麼有業?你有妄想啊。都是真如,他哪裏來業呀?我這……,他因爲他妄,有妄才造業。妄想本空。那既然是妄,虛妄就是空,妄想本空啊。

無明也本來空,所以佛最後……。所以《心經》這一部經是殊勝啊,「無無明」啊,連無明都沒有,所以現在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搗亂的。因為有無明,所以就迷惑製造這個,事實上無明根本就沒有,這是什麽?是無中生有,無事生非。所以可笑可憐憫也就在這兒,不是真有個什麼什麼東西在這兒正在什麽,而是無中生有,無事生非,在這兒自尋苦惱。他說這個妄想本空,那麼妄想本空,何處得病?好啦!本空。南嶽思啊。

還有一個人,是一個禪宗的祖師,走在路上,山火忽然間着了,很多人就劈裏啪啦撲火。他就心想,他說這個火還不是自心所生嘛,何處有火啊?所以他也不用撲火,火就不往他這兒燒。

所以這些個祖師,還有那個藥山,藥山大家都知道,他們那過去廟裏勞動是全體參加的,要砍柴,大家都要去砍柴,不管你是方丈還是誰,這叫「普請」。「普請」兩個字好像看來很客氣,實在就是全體參加義務勞動,都要去,很苦的事。而且是很深的山嘛,不然怎麽會有老虎出來呢。都在砍柴的時候,徒弟大叫一聲:「師父,虎!」看見老虎了。藥山回頭看他一下,駡他一句︰「什麽虎,是你虎!」所以他這個鎮定到這種程度,這個信心也到這種程度,所以稱為大祖師嘛。「你,老虎,你是老虎」。

這個歐陽修,文學家,一次上山遇見老虎,害怕的不得了,後來找到一個和尚,就跟這和尚談,「哎呀!」就談他遇虎了,怎麽怎麽驚險,談了又談。和尚就告訴他︰「牠就是老虎嘛,在山上很平常的事情嘛。」「噢!老虎怎麼能平常!」他覺得很……。這和尚叫:「大空、小空!」一喊,從和尚床底下爬出兩隻大老虎。這老虎就過來,一看見客人就是那個……,「誒!對客人不可無禮。」這兩個老虎就這麽噗噗噗蹦走了。歐陽修說:「哎呀!」他嚇得還在那兒發抖,「老和尚,你修什麽呀?」說:「老僧只念觀世音哪。」

所以這種降龍伏虎的事情,那個廣欽和尚不是那個老虎也很馴嗎,只要你無心哪,那就彼此都能够相安,你起心就不行了。所以「漁人忘機,海鷗滿艇。」一個打漁的,有一天回去告訴他老婆:「今天才倒霉呢,一條魚也沒打著,白出去了。」後來聊天說:「今天可是很奇怪,我這船上落了一船的海鳥,海鷗啊,都在我船上落著,從來沒有的事,真奇怪。」他老婆說:「你這個蠢東西,你抓兩個鳥也好嘛,你抓來也可以做著吃,也可以賣,你沒打著魚,抓兩個鳥也好。」這個老實漁人說:「是啊,我當時沒想起來,明天它什麽時候落,我一定抓。」又出船了,可是這一天哪,一個鳥都不落。

所以這個氣氛都彼此相感,它爲什麽敢落?他有個氣氛的問題。中國從前有個公使叫伍朝樞,很老的外交官。他參加人家的國會,他旁聽,他就預先轉過來說:「你看,誰跟誰要辯論了。」一會兒他們就辯論了。那人說:「你怎麼知道?」他說:「他們頭上的氣先絞在一塊兒了。」哈哈哈哈……所以就是這一些。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