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7/2/10 下午 09:16:00
什麼叫理一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放下就是理一心,不容易。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把執著放下,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這叫事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如果一樣都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全有,那是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到極樂世界,我們是什麼樣身分,自己清清楚楚。可是極樂世界特別,同居土、方便土這裡面的待遇,也就是說,智慧、神通、道力他跟實報土完全相同,這是十方世界統統沒有的。所以諸佛讚歎,讚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佛本來是道同的,是平等的,特別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太殊勝,他用的方法太巧妙,能夠將六道裡煩惱習氣深重的眾生,接引到極樂世界給他阿惟越致的待遇,這個不可思議。遍法界虛空界只有這一家,沒有第二家,遇到的人大福報,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這是古大德常講的,「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古人還有個說法,八萬四千法門,淨土呢?淨土是特別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個特別法門,叫門餘大道。念老在此地,是把淨土宗也列入八萬四千法門裡的一個法門,所以他說其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而言。我們還是古大德講的有味道,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叫門餘大道,稀有難逢!「唯此獨易,故稱易行」。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它要斷煩惱,這就難,我們斷不掉。淨土法門不要斷煩惱,只要伏煩惱,把煩惱伏住,像石頭壓草,把它壓住就行了。斷是什麼?連根拔掉那叫斷,那個難,真難!石頭壓草,石頭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是石頭,用這個東西把它壓住。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念頭才起,立刻就阿彌陀佛,把它轉變成阿彌陀佛,不叫這個念頭去發展、去擴大,不去擴大。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惡念,只要是念頭起來,就「阿彌陀佛」把它壓住,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上,這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微妙之處。
凡夫煩惱習氣深重,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不起念頭是聖人,凡夫做不到。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遲怎麼樣?你造業了。第一個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阿彌陀佛,他不造業,這叫會念佛,這個念佛就真起了作用,不能不懂。所以真念佛的人,不是一天念多少佛號,不是的,是清淨心,保持清淨心。有一個念頭,馬上阿彌陀佛壓住;念頭沒有了,佛號也就不必念,沒事了,恢復正常了。起念就念佛,這樣念久了,功夫得力了,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到得定,這叫事一心不亂;念到開悟,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跟教下大開圓解,同一個境界,全都是實報莊嚴土。
我們學佛到底學什麼?淨土修什麼?經題上把我們修學的綱領都說出來了,修清淨心,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我們常常要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自己的心變成別人的垃圾桶,你怎麼能得清淨!你要是得到清淨心,清淨心是事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品位大幅度的上升。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還會把別人的不是放在自己心裡嗎?吃大虧了,這就鑄成大錯。常常念著別人過失,縱然你能往生,你是在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
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開始學佛了,很認真的學佛,但是功夫不得力,這個時候叫名字即佛,你有名無實,名字即佛。功夫得力,觀行即佛。觀行位就不錯了,到觀行位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就是講的功夫成片,觀行是功夫成片,決定生凡聖同居土。相似呢?相似就不是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那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那就是此地講的位次,別教地上、圓教十住法身菩薩。一層一層的都得搞得清清楚楚,我們一級一級往上去、往上提升,這是對的。提升,提升得放下,一定要依照這個順序,要先放下執著。你說我先放下起心動念,不可能,起心動念你一放下那就是妙覺位,那不是分證,那是圓滿證得,那個做不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方便有餘土,若人念佛功深」,功夫,念佛的功夫深。「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這個地方到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這是功夫成片,這是往生同居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再往下看,「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這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下面講「若達此境界」,你到這個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所以見思煩惱是麻煩,是要斷,愈是要斷愈斷不了,為什麼?你要斷的那個念頭是堅固的執著,而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執著不能夠斷執著。那怎麼辦?不理會它就好了,只要真正抓住經上教我們修學的綱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成功。其他的什麼都不要想,見思煩惱自然就斷。不要想著我怎麼樣把我執斷掉,把身見破掉,邊見破掉,不去想這些。念念只想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這裡面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我們把注意力改變,專注在一心,專注在清淨平等覺,專注在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就對了,你就一點都不錯。其他的都不要想,不想不就是放下了嗎?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不忘清淨平等覺,真修!生活當中不要被生活染污,工作當中不要被工作染污,處事待人接物不被人事染污,也不被物質環境染污,真修行。這才能契入《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你往生淨土不是在方便有餘土,而是在實報莊嚴土。祖師大德常常勘驗學人,你會麼!真的問題在自己會不會,這個會就是覺悟,時時覺、處處覺。
再看下面這一段,「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這幾句話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我們實在講就希望這一生當中做到這一步,生哪裡?生同居土。下面說「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就是見思煩惱放下,前面講心裡不再有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沒有了,貪瞋痴慢疑也沒有了,這是事一心,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這裡用戒定慧來講,由此可知,生同居土是屬於戒門攝,佛教給我們持戒念佛,那個戒很清淨,戒都做到,這點要緊。我們今天講的紮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戒,這三個根紮好了,為什麼?你就是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一定來接引你,這個道理要懂。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古人講念到什麼程度?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到這樣的功夫,如果你戒沒有,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功夫是不是白費?沒有白費,這個功夫是你來生來世的善根,你這一生去不了。什麼時候你能去得了?什麼時候你戒清淨,就去了。這個戒律清淨也屬於念佛三昧,剛剛得三昧,功夫不深,很淺。事一心功夫就深,真的得念佛三昧,他不會為外頭境界所動,所以他有定,但是慧沒開。在本經經題裡面,他清淨心得到,平等心得到,覺沒得到,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沒得到,所以他往生生方便有餘土。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個契合就是見性,明心見性,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沒開始,不能說它有開始,不能說它有原因,它沒有原因,這很難體會。世尊在楞嚴會上,用「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來形容,希望從這個例子裡你能夠體會,你能夠明瞭一個大概,佛說的這些話含義都非常深。「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清淨平等覺現前,這就是見性。了知是見,能念所念唯是一心,能念是我、是自己,唯心所現,所念的阿彌陀佛也是唯心所現,一心無二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事上有,念佛沒有間斷;理上,理上沒有。理上怎麼沒有?如果我們真正明瞭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就明白,有沒有念?沒有念,理上沒有。事上呢?事上是相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會念?法爾如是,這自然的,沒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佛號又不斷,這是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能不能這樣說法?這習氣會不會斷?不會斷。為什麼不會斷?因地裡面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無念而念,就是這一願的具體現前,這個現前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二邊不著,不住有念是不著有,不落無念是不著空,二邊合一,二邊不見了。有二邊是邊見,二邊沒有了這叫正知正見,佛知佛見。
一心不亂,實在講不容易做到,所以許多人看到經本上這一心不亂就搖頭,做不到。一心繫念大概還沒有問題,一心繫念就是我們心裡常常牽掛著,這個容易做到。一向專念那更容易做到,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更容易。羅什翻的一心不亂是不是把境界提高?有沒有這個過失?其實沒有。如果你真正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裡也有三輩九品,如果是上輩,就是上三品,臨終彌陀接引的時候一定先放光注照,這一放光就把你的功夫提升,同等的向上提升。功夫成片就提升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還是有三輩九品,事一心有三輩九品。在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是什麼地方?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它還有四個等級,聲聞、緣覺、菩薩、佛,四個等級,那都叫做方便有餘土,都是事一心不亂,所以它裡頭差別還是很大,阿羅漢跟菩薩、跟佛比真是差一大截。理一心不亂是平等的,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功夫就更難。所以《無量壽經》跟《彌陀經》一比,這個經所宗,就是修行指導的原則,就更清楚、更明確。「更契眾生根機」,讓一切眾生看到這個經文沒有懷疑,覺得自己還能接受、還能夠學習,這是彌顯,慈尊是阿彌陀佛,彌陀對一切眾生無極的恩德。
「《彌陀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同居土裡面的三輩九品,它這個執持名號,見思煩惱沒有斷,功夫裡有散、有定,這是講你的心。你是散亂心持名,有沒有可能往生?有可能,不一定,關鍵在最後一念,臨終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得生。第十八願,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因為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你的妄念伏住,你的妄念變成阿彌陀佛。關鍵是在最後一念,平常沒有關係,最後那個關係太大了。得定那就真的功夫成片,平常念佛的功夫確實可以把煩惱習氣伏住,見思煩惱沒斷,他在凡聖同居土裡面品位就高了。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所知障,不但障礙你證果,障礙你開悟,所以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你看《金剛經》上,法比喻作過渡的船一樣,它有用,幫助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到了那邊,法要捨掉,不捨你得不到,所以法要捨。可是在淨土宗,淨土宗叫帶業往生,法沒有捨,也能夠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地位不高。如果把法捨掉,捨掉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不過淨宗真的是得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加持,不管你是哪一個品位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可思議!這叫難信之法。我們要深信不疑,阿彌陀佛哪有說假話的道理!所以我們相信,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你要知道,貪瞋痴慢疑都要捨掉,最好在這個世間我們得到清淨心,這三種修行功夫裡最下一等的是清淨,中等的是平等,上等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用淨土宗的名詞,上等的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就是清淨心,功夫成片。只要我們能做到功夫成片,往生是自在的去,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沒有罣礙。關鍵是放得下,放不下不行,要徹底放下。所以這個痴是很難斷的,貪雖然很猛利,貪還容易斷,痴是非常難斷,所謂藕斷絲連。這個地方,這是把「無明貪瞋皆永無」,這是第一個是說到痴,這是痴的異名。
《理趣》的解釋說:「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身口意寂靜,正是今經中:諸根寂靜」,就是這句經文。「而寂靜正是涅槃之理體也」,涅槃是古印度所有宗教修學的終極目標,都是求身心清淨。有沒有求到?不能說沒有。他入定,印度人,古印度宗教裡面的修學、學術裡面修學都講究禪定,四禪八定在印度可以說是普遍學習,很少人不修禪定。定功夫淺深不一樣,可以說都能得到清淨心。如果得不到清淨心,誰還修它?特別在現前的社會,社會現在人心浮躁。所以在外國,佛門當中很多人在外國教禪坐,有很多人來學習,他為什麼?禪坐他的身心比較能定下來。短時間,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那對於身體健康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把身心靜下來。
他的禪定有八個等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四空天,八個等級。能夠達到等級,煩惱就伏住,真的身心清淨;沒有到這個等級,他也有定功,他有個名詞叫未到定。他修定,還沒有到這個等級,有這個功夫,煩惱輕一點,沒有完全斷。欲界天裡面,上面的四層天都是修未到定。完全沒有修定,修福,上品十善,只能到忉利天。所以四王天、忉利天這是修福的,這個上品十善業道。夜摩天就要加定功,這是未到定,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都是有定功,還沒有到他的等級。如果到了,達到初禪,他就離開欲界,這是三界就升了一大級,升到色界裡面去了,他不在欲界。
諸位要知道,色界也好,無色界也好,統統是定功把煩惱伏住,並沒有斷,伏煩惱。在我們念佛同學裡頭,到定功這個等級,叫功夫成片,屬於一心不亂的下品。一心不亂有三個等級,第二個等級是事一心不亂,這個等於阿羅漢,所以色界、無色界天裡面,八定都是屬於功夫成片,所以功夫成片裡面等級也不一樣,這是決定生同居土的。如果他真正得到事一心不亂,他決定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在這個同居土,也就是他的成就至少相當於須陀洹,須陀洹以上,這才能到方便有餘土。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這是什麼?不講彌陀本願加持,不講這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可是極樂世界真是特殊,不管你是哪一種品位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得了,這個不可思議。
世尊又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一天,能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這個世界大起大落,你不大落就大起了,大幅度向上提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境界,所以那個地方的進步是很緩慢的,它的好處是不退轉;這個地方大起是好處,但是大落那傷害太大了,所以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安全,真有保障。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經文裡「一心念我」,有理、有事、也有功夫成片,都包括在其中。深信,這三資糧裡面的信是深信,不是信得淺;換句話說,決定沒有疑惑、決定沒有夾雜,才算是深信。還有疑惑,還有夾雜,信心不深,不深那就得看他的福德緣分,要靠臨終的時候有人幫助他。如果自己深信切願,不需要人幫助,他自己就走了,而且都是預知時至,什麼時候佛來接引,清清楚楚,分秒不差。很多人他也不告訴別人,告訴別人什麼?人家來干擾他。稱念名號這是行,所以這一句裡頭有信、有願、有行,三資糧具足,這就是「一心念我」,所以一心念我裡頭包括三資糧。
「如善導大師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遠」,這個時節久遠,我們今天講你念佛時間長短,不在這個,在乎什麼?「念念不捨」,就是淨念相繼,這就能成功。「是即一心念佛」,這就是叫做一心念佛。「蓋從事入理,且事中舉體是理也」。理跟事,實在講分不開,理中有事,事中有理。所以得事一心之後,往往他也就開悟了,事一心是定,這一開悟就入理一心。事一樣修,沒有間斷,但是心地與理相應,不再執著事,不但不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雖然不起心、不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沒有間斷。如果這一句佛號念念不間斷,裡頭有起心動念就事一心,沒有起心動念是理一心,差別就在此地。還是放下多少的問題,徹底放下就是理一心,沒徹底放下是事一心。真正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智慧比什麼都重要,智慧才真正能夠認知諸法實相,真正認知之後不再執著了,才能徹底放下。我們沒能徹底放下的,經教就非常重要;徹底放下之後,經教就不要了,它沒用處了。它是方便法,它不是究竟法,究竟法是你覺悟了,覺悟了是究竟法。所以沒有真正大徹大悟就不能離開經教,大徹大悟,經教有沒有一點關係都不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