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心切10「歷代祖師示真信切願」

學生: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歷代祖師示真信切願」──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六)

印光大師說:「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份。」可見信願最重要,每尊佛出世,必定弘揚信願持名。歷代傳法的祖師大德,必定開示真信切願,或言傳,或身教。因此恭錄祖師關於真信切願的開示如下:

甲、印光大師總示真信切願

一、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

二、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淨業知識。又不廣閱淨土經論。則真信切願,從何而生。縱能執持名號,只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仍沈惡道。

三、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

四、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

五、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

六、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真有信願,妄當自已。(註:已是停止之意。很多同修說念佛總是妄想紛飛,原因在此:信願不真。真有信願妄想自然停止。)

七、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

八、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 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

乙、歷代祖師分示真信

一、正面勸信

(一)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是名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三)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六信: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心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不虛棄。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四)截流大師《淨土警語》三種真信: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五)徹悟大師《徹悟禪師語錄》: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知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

如阿彌陀佛,于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輾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

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拼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

(六)徹悟大師《語錄》:

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捨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七)徹悟大師將真信具體列為十種: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

三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百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確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卷,如取故物,夫何難之有?(註: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聯,雙方各執其一,左卷即左聯,常用為索債的憑證。操左卷比喻成功有把握。)

二、反面勸信

(一)截流大師《淨土警語》: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間耳!(註:闡提,斷善根無信仰的人。旃陀羅,以屠殺為業的人。)

(二)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明智者當為世人決疑起信,在在處處,弘贊流通,即是代諸佛出廣長舌,即是報佛深恩。如其違背聖言,故為魔說,其為罪也,何可言盡!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萬言,以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罪業,無量無邊;而復有人出一惡言,撥無淨土,阻人念佛,是人罪業,過於前人百千萬倍,乃至無算。何以故?微塵諸佛,讚歎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獨生謗,即是遍謗微塵如來,陷害眾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辭哉!

(三)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歸納十種難信。

唯有狐疑是棄材,疑根未斷,即是罪本。凡夫眾生對淨宗的懷疑,不出狂妄與愚癡二端。如下:

壹、現居娑婆穢土,習久心安,乍聞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疑無此事。

貳、縱信有極樂世界,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淨土?

參、縱信應當往生西方淨土,又疑娑婆世界離西方淨土有十萬億剎土之遙,如此極遠何能得到?

肆、縱信距離不是障礙,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業障未除而得往生彼國?

伍、縱信帶業能生,又疑生到西方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

陸、縱信持名得生,又疑執持名號,必須多歷年劫,才能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彼國?

柒、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淨土諸往生者悉是蓮華化生?

捌、縱信蓮華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遇逆緣退轉,云何一生彼國,便得入不退轉位?

玖、縱信一得往生便入不退轉位,又疑淨宗法門主要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往生彼國。

拾、縱信上根利智亦應求生極樂淨土,又疑其他經典,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原文

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有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上述十種難信,前八種屬愚人高推聖境故不敢信,第九種是狂者蔑視西方故不屑信,第十種雙兼狂愚二病。可見凡夫眾生迷惑顛倒,觸途成滯,對淨宗不可思議圓頓大法,疑網重重,乃是眾生業力所障。吾人應深自檢省,盡捐狂愚二弊,虔誠篤信。

(四)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槪以夢幻埽之,可乎哉?

今人於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捨,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覻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於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

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

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

苟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

(五)印光大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實,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已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丙、歷代祖師分示切願

一、徹悟大師《語錄》: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轉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願。

二、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

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煆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

儻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註:倘若在平日無事時就高談闊論念佛求生淨土,一遇到不如意事,當即就後悔、惱怒、怨恨,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也沒有保證。)須於此十大礙行(註:此略),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註:念佛三昧又稱寶王三昧)。

三、徹悟大師《語錄》: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丁、信願行三而一

一、徹悟大師《語錄》:

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為可惜也哉。

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

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力行,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圓成。

此一念真信所關係者,豈淺淺哉。苟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

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

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

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

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則亦莫可如何也矣。

二、徹悟大師《語錄》: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度。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但得一歷耳根,便為有緣。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應。信心果真,願不期發而自發。

只將此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嚴命,憶念不忘,作為第一件要事。不論所處境界,靜鬧閑忙,多念少念,總皆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間耳。

吾人曠大劫來,久在輪回,豈永不發求出離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廢於因循,敗於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惱。今聞持名簡要法門,若仍循故轍,安於覆敗,可謂第一等無血性漢子矣。

三、印光大師《文鈔》: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戊、諸祖自述流露真信切願

一、蕅益大師《自像贊》:

(一)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裡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艁。

(二)願大不遺塵界,膽小怕墮地獄。見人嬉笑滿容,禮佛悲哀痛哭。終日輪串數珠,唯恐萬聲未足。縱有一隙獨明,且無片長可錄。只圖下品蓮生,便是終身定局。豈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門受辱。

二、省庵大師《偶成四首》:

百八輪珠六字經,消磨歲月度光陰。平生只有西歸願,肯為他緣負此心?

三、徹悟大師《念佛偈》:

(一)猛切持名如救頭,娑婆那更可遲留,即今撒手便歸去,已較前賢輸一籌。

(二)劃斷塵緣百不思,通身著力念阿彌,娑婆深厭輪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

(三)自憐自作太平僧,了生脫死卻未曾,但願名標蓮蕊裡,不須高列上傳燈。(傳燈指《傳燈錄》,禪宗語要。)

(四)話到無常只自悲,百年彈指欲何為。惟求慈父垂哀憫,小小蓮花與一枝。

己、說明

這份報告,十二祖徹悟大師的法語居多,主要摘自《徹悟禪師語錄》(也稱《夢東語錄》)。印光大師評價說「《徹悟語錄》,洵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註:指蕅益大師編的《淨土十要》,印祖評為淨宗至要之書)

淨宗歷代祖師,並非都是著作等身。有的祖師沒著作,如承遠、少康、省常;也有的祖師少著作,如法照、截流、省庵、徹悟。印光大師曾就此答覆云:「徹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心願耳。其道德之優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為定。古今有法身示現,但少數言句,無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處生疑?須知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

這份報告,可以說是用歷代祖師的法語,來詮釋海賢老和尚一生表法的內涵,他沒有著作,但是他表演給我們看了──真信切願。他老人家說「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我現在一百多歲啦,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老佛爺(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給老佛爺求過幾次,要跟他去」……這些都是真信切願的自然流露,這些話我們可曾發自內心地說出過?

芸念佛人,普遍功夫不得力,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檢討、不得不反省的問題,無法回避。原因很多,五花八門,總的來說,不外乎信願出了大問題!信不真、願不切,所以「萬修萬人去」變成「萬修二三人去」。那麼,信願的內涵是厭離心。厭離娑婆,才會欣求極樂。大部分人覺得這個世間還不錯,日子過得很美滿,對六道輪迴不畏懼,對極樂世界不嚮往,古人說的「口念彌陀,心戀娑婆」,因此念了二、三十年還沒消息。

報告至此,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

自了師這一份的報告,我們聽到了,也看到了,他給我們提供最好的警惕。我們今天確實有問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對於淨土信願的不足。因為信願不足,所以常常受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干擾,用心不能專一,疑慮就更多、更深、更嚴重,它確確實實是會妨礙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自了師他對淨宗的根紮得好,這麼多年來,他主要是一部《印光大師文鈔》,這部《文鈔》他念得熟透了,總念了幾十遍,這是他深信切願的根本。今天念佛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印光大師文鈔》偶然翻個幾頁,幾個人認真去學習?真正認真學習,往生淨土就肯定了,為什麼?真信切願一定能生得出來。印祖在世的時候,因為方言(口音)的關係,他在晚年住在南方時間多,南方人聽不懂,所以他一生用文字弘法。他講經別人聽不懂,要翻譯很麻煩,所以用文字、用書信。這就是祖師往生之前也就編了《文鈔》,現在有《續編》有三篇,內容非常豐富,每一篇都是勸人修學淨土最緊要的開示。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蓬半年,那個時候他叫我讀《印光大師文鈔》,讀《阿彌陀經》三個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我那半年的時間就學這些東西。只是叫我自己看,沒有講給我聽。要我把三個註解做一個科會,就是把經裡面這個科整理出來畫成一張表解,把經文再繫進去,這叫科會,這是我以前沒有見過的。自己把這三個註解的科會做成之後非常歡喜,真正體會到佛經文字之美。從科會才能看出來,看出什麼?這個文章不能加一個字,也不能少一個字,加一個字是廢話,可以刪掉的,少一個字它就斷了,就連不起來了,這就是中國古人標準裡頭最好的文章。以後我們看到《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科判,那麼大的經,還有六百卷《大般若》,古人都用表解把它會成科會本,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了用科會來看文學。在台中,李老師每個星期有一堂古文,我們學的《古文觀止》,老師教我們練習做科判。因為《古文觀止》文字少,很容易做,經文字太長。發現古文裡頭,現在人的文章不能比,現在這些文章,你去做科判做不成,古人的文章篇篇都可以,它有章法結構、思想體系,從科判上全能看到。所以科判就是註解經的,就是經註,那是提要,重點的提要,講義那是詳細的說明。

自了師有這麼深的根,他對於淨宗的信願,我們在他的報告、在他的文字當中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得出來,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祖師大德這些語錄,是修學淨土人紮根(紮信願根)的依據。經文字太深,不一定看得懂,祖師的開示淺,從這上紮根,然後再去讀經,對於經裡頭字字句句會生出感恩的心,你才曉得字字句句是真實教誨。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