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1/4/17 上午 02:27:04
萬修萬人去,為什麼許多佛教徒並沒有去?
念佛專題:萬修萬人去,為什麼許多佛教徒並沒有去?《淨修捷要報恩談》延伸閱讀
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裡的佛法它不一樣,一個就是要廣泛地結緣,熱鬧;一個就是清淨,真修,這兩個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21拜》)
【延伸閱讀】
修行人只要能夠聽到這個法,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必定可以往生。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萬修萬人去,真實修行一定可以去。
但是,現在看見有許多佛教徒並沒有去,因為有許多佛教徒還夠不上擺在萬字裡,這個萬字裡頭沒包括他。你真修才算哪,真修你還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有很多人在做反面工作,那不屬於「萬修」啊,你這就都打問號了,是吧?你真修,萬修萬人去。
所以行人受持這個經的話,就要依教奉行,如聽見佛自己親自的訓誨。真正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是祖師的話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具信願,稱頌佛號」〔註一〕,他的原文是這樣,意思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常念不絶」。
註一: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徹悟禪師語錄 ‧ 卷上》:「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底下,你念了經之後是怎麼樣呢?當然我們這個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個「宗」就是宗旨,也是修行的綱要,修行的綱要就是叫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念了這個經,要依教奉行,當然就得念,所以最後,就是要落在這一句名號了。
所以「常念不絶」,那就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絶啊。「不絶」就是「淨念相繼」,所以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老這麼念,就「自得心開」,就開悟了。
所以修行人只要是真實發心,發心不難,難於真實,你真實的發心哪。有的人就是為了好些好些這個複雜的面子,什麽這個那個來作功德,不是真實發心;也發點心,但不真實。老實念佛啊,這你得老老實實的念佛,沒有什麼巧妙。
所以大家總是不踏實,這念幾聲又想改;又聽見別的好,別的我也再念上一點。那你對於你原來念的這一句,你的信心就很小了。你對於原來念的那一句,你是怎麼信的?你到底是信,是不信?你要不信,總覺得它不夠,還得添點別的什麼才行,你原來的信心哪去了?所以要老實念。
老是希望我念了之後,我就會得點什麼,我有點什麼不同;有點不同之後,我就可以炫耀,這完全是修羅的道路。幸虧你沒得點什麼,你得點什麼,你就成修羅了。幸虧你原來修的是佛法,這有加被力,沒叫你得點什麼;得點什麼,你早就已經列入修羅的隊伍了。
要老實念哪,「唯此一句」。你念什麼就念什麼,不是五花八門。要「念念相繼」,一句頂一句,一句接一句,那就「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老是這個,這大勢至菩薩就說:染香的人(你看那個售貨員,那個茶葉店的售貨員,他身上就有好的香味;那個賣魚的售貨員,你多遠聞著他那個魚腥味就聞見了,他並不是魚),就是那個味就自然而然它就出現,熏的。所以佛教用這個「熏」字非常好。
我常常說,我這就在熏,《無量壽經》的這些話就在熏大家,你就「如染香人」,在香的味裡自然就香了。你也並不一定你要身上帶著香,都不須要,不要帶著什麼香精、香料,都不必。所以茶葉店的那個售貨員,他這個氣味就挺好;那賣魚的,你挺遠就能聞到,唉呀!一股魚腥味兒,這個熏哪。所以就是說,身有香氣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就在這個時候呀……。
念佛不但是往生,有人把它解釋,解釋得不圓滿。有一天我聽了他的錄音裡頭,沒有講圓滿,他說這臨終就是發生效果了,佛來迎了。不僅僅在臨終啊,「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都不是在臨終的時候,臨終之前就出現了。不過一般人就只有在臨終,因為你的功德不夠。但是不見得只限於臨終。
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