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王三昧懺》續跋
《寶王三昧懺》乃先師夏蓮老晚歲最後之巨著。「懺」者,梵語「懺摩」之略。正譯為「乞容恕」,舊譯為「悔」。音義結合,名為「懺悔」。《心地觀經》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是故古云:「滅苦之要,莫過懺悔。」
普賢大士曰:「我於過去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本儀中廣列當世眾生種種罪惡,其邪妄險毒,倍蓰於前。若不速懺,果報堪悲。
夫懺法有事、理二類。儀中嚴淨道場、禮佛誦經、隨文懺罪,是為事懺,亦名作法懺。至於儀中「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無量勝方便,從思實相得」,「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等,乃觀照無生,從容中道之妙行,是為理懺,亦名無生懺。唐清涼國師曰:「事懺滅末,理懺拔根。」本儀寓理懺於事懺,人人皆可入手;從作法契無生,念念滅除罪根。方便究竟,微妙難思。
又此懺名為「寶王三昧」者,蓋寶王三昧即念佛三昧。本懺以法藏因行,為自典範;彌陀果證,作我依歸。儀中之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即《往生論》之「五念門」。《論》謂:修五念門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故此懺儀,名為《寶王三昧懺》也。
本冊乃李西原老居士所書。每下一筆,必念佛一聲。誠敬之氣,溢於行間。老居士數十年潛心淨業,嚴持齋戒,垂老仍過午不食。壽九十四,臨終面西端坐念佛。其事略見《近代往生見聞錄》,茲不贅。
先師曾謂此懺中部尚擬增補。但據念祖參加禮懺之體驗,正如李老所云,同修之人莫不歡喜讚歎。故深信此懺儀恰似十四夜月,雖未全圓,但其清光,已普照寰宇。歲逢乙丑,乃先師往生廿年紀念。同門等敬以此孤本,複印公世。並祈願曰:
願此寶王懺,光明照十方,
見聞信受者,決定生安養。
承恩弟子黃念祖敬跋於北京蓮社
【附】黃念祖老居士談《寶王三昧懺》(即《長壽懺》)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是個「王三昧」呀。(念公舉著手中的《淨修捷要》油印本子,對著面前的居士們說:)「所以你這個(本子)翻過來就是《寶王三昧懺》。」這個懺就稱為《長壽懺》,也稱為《寶王三昧懺》。就是這個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它是寶啊,寶中之王啊,所以說是王中之寶。「寶王」,既是寶又是王,你怎麼說都可以。總之,「寶」和「王」兩個字本身就說明問題,「王」是高出一切,「寶」是最可貴的,最可寶重啊!是這樣兒的三昧呀,「寶王三昧」呀。還有說許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過去的業,有的三昧消現在的業,有的三昧消未來的業,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寶王三昧」。所以有的時候你不廣讀經論,就這麼自個兒隨便聽聽、道聽塗說,好多是有害的東西。自個兒再輾轉傳說,誤人誤己,所以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寶王三昧」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個微妙之處是思想與言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呀。所以《華嚴》稱為不可思議;《阿彌陀經》裡頭也有不可思議,諸佛稱讚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華嚴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區別;《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家都說經中之王啊,經中之最尊的了,《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二十三拜
< 回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