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1/3/24 上午 12:53:55
「躁」都應當注意
「躁」呢,就是急躁。咱們過去都見過,這兩位老居士都過去了。這兩位老居士都同姓,我也不說他是誰了。他一會兒就拿著佛珠念,嘩啦啦,急呀急呀急呀,躁!那還有居士林一位老居士,也是過去了,他有一次就說「你看看我念,我就照著實際這麼修的。」表演一次給我看。念著念著後來也是,這個人身體搖晃起來,這個佛珠在手裏嘩啦嘩啦。所以他一天念三萬,這麼不夠三萬,他那佛珠嘩啦嘩啦,這一嘩啦就好些過去了,嘩啦一下又過去了,就嘩啦嘩啦嘩啦嘩啦…,自己也不能自控,這都屬於躁。他用功就很躁,他很躁,就是要使這個勁兒。這個躁和這個急躁情緒分不開,就想很快的成功,急躁情緒連世間法都不行。所以這個他就是不能老實念,所以我們這個就在這些地方咱們要注意。所以咱們今天聽了之後,都去用功去。你說我就到第一念,這個我很難哪;你說我平常,我也平常不下來。這些個問題咱們去避免,我們總要一步一步來嘛,是不是?你總不能一口吃一桌酒席嘛。我們這個哪一句,我這個地方很明顯,我就立刻治這個病去。快也不一定急。做這麼一個樣兒啊,顯得我很恭敬,什麼什麼,這是「矜」。「躁 」,急躁,想速成,啊,這個狠使勁哪。我常說,這是使橫勁,使橫勁要把車推翻哪。車子只能這麼推車,順勁兒。你使橫勁不就翻了嗎?不能使橫勁。現在好多人都喜歡使橫勁,橫推車,這個勁兒就不行,不順。
《無量壽經》是極殊勝的經,要以它為根本。要通過大經解去了解無量壽經。
有些地方看不懂可放過去,大經解有的地方也不是一下能懂的。
要求很快成功,不代表勇猛精進,這裡面有急躁求成的情緒,也有慢法的成分。
於 1987 年 11 月 24 日
「神通自在。受用種種」。這個地方,神通是好事,但是你……,所以印光大師也特別說,你念佛,你沒有得念佛三昧,你不要求見光什麼;你要去求的話,你必定會出毛病。真正有一個人出了毛病,後來現在也就好了。我給她……,她得了一個禪宗的什麼。她就跟我說:「我一輩子念觀音,我就想見觀音。結果我見到觀音之後,這魔事就沒法辦了,我就活不成了。成天看見種種的魔,到處都是魔,白天也是魔,晚上也是魔,不能睡覺」,她說:「我就要死了。」所以就是這印光大師的話,對的。你想求見這些,你有個急躁情緒,這魔正好鑽你的空子,就來了。讓她知道一點般若,那馬上就停止了。這詳細情形,我在這個《谷響集》裏頭寫的有,這兒不說了。
〔「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你看,「久久」,不是當時啊!所以從邊地疑城出來,見了佛,聞法之後,是「久久」,兩個「久」字,「久久」也會「開解歡喜」。所以我們現在有些人比較急躁,就覺得好像是,為什麼我還不懂啊?為什麼我不怎麼怎麼樣啊?為什麼不如何不如何啊?不知道你這些想法是不合規律的,這須要一個過程嘛。
「當信佛經語深」哪,哪裡是那麼三言兩語,你這麼用過幾天功就能理解啊?就是他這佛之所說是佛的知見,眾生心中是眾生知見,這兩個是水火呀!你心中是眾生知見,你怎麼能夠接受佛的知見哪?所以就要先消除你的眾生知見,這是有一個過程。不然,你所以為是懂的,還自己以為是懂了,這就更危險了。你不知道你懂成什麼樣了,你一懂就錯了。
尤其是禪宗,那不懂還有法子開悟;懂了,那就沒法子開悟,懂了就更遠了。不懂還近一點,懂了就更遠了。所以這個真正的懂是很不容易的事。
「開解」者,心開得解也。這個還不是開悟,就是你理解,理解真實義。不是就是我也會答卷子似的,你說一個什麼問題,我會答,我答得很正確。那是學生考試卷,那個容易。真正要是開解,開解就歡喜嘛,踴躍歡喜。
〔錄音換帶,依其他記錄補入:〕慶快生平,這一生我最可慶幸,最痛快的事情了。所以往生極樂後的人……
往生極樂後的人還是懺悔。深自悔責之後,見佛聞法,用了兩個「久」字,就是不能急躁。我們只能欣賞,我們在佛經之中我們能懂得幾句了,哪怕是粗淺的懂得,這就很寶貴啊。一有一個急躁情緒,那就更不容易懂了,再懂也容易錯會。拿你主觀的東西,拿你的這個東西以為是佛的意思,那就離題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