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YouTube及文字
摘自 02-042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105集
自了法師學習報告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空老法師講評
[ 佳句筆記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淨念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果依此說,決定往生。
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末法的我們,如果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絕對沒有實證的希望!
◆都攝六根,入手在聽。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
◆都攝六根 = 十念記數 + 攝耳諦聽
念佛就兩個要點:一個「數」,一個「聽」。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
如果用「十念記數法」收不到效果,那麼,就是這三個「清楚」落實不到位,要麼是數得不夠清楚,要麼是聽得不夠清楚。
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功夫用軟磨
◆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哀也!
◆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
◆自念自聽、隨念隨聽
◆聞性本具圓通常,動靜寤寐總昭彰。若能返聞聞自性。娑婆當處即寂光
◆此方真教體,大要在心聽
念來字句用心聽,自喚自醒還自應
互融互攝以心聽,聽久轉凡能入聖
◆欲修念佛三昧,先修耳根
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
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精神全部集中在聽電話對方說什麼,這個時候你身邊吵吵鬧鬧的聲音你是不是聽不見?因為你的聽力全神貫注在聽電話對方。
當你的聽力全神貫注在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上時,外界的音聲是不是聽不見?
還能聽見外界的聲音,說明我們聽自己的念佛聲音聽得還不夠專注,不夠集中精神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
◆嘈雜的場合,獨耳更能專注。
◆禮拜不須出聲,但心裡念。
繞念當出聲,不可音聲太大,以免傷氣。
坐念不昏沉,則默念。昏沉,則朗念。
◆當靜心淨念,勿著急念。
◆念佛要拼命念,但不要拼命喊…
如果你整日念佛,那麼用你平時說話的聲音念已經太大聲了。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平常念佛,絕不可過為太急,急則傷氣,傷氣則或致震動。
亦不可過慢,過慢氣接不住,亦致傷氣。
◆大眾念佛堂播哪個佛號好?我認為,播淨空老法師念佛的佛號最好!這個佛號最攝心,有快念、有慢念,
繞佛用慢念,大家跟隨老法師的聲音一字一步,專注聽老法師的佛號,也可以跟著念;
靜坐用快念,攝耳諦聽
◆印祖自己說「光絕未學唱念」。
現在外面有很多聲調的佛號,有的把阿彌陀佛當成歌曲,唱得很動聽、很抒情,但這個與了生死沒有關係,因為他不是真信切願。
念佛的關鍵是攝心,不是動聽。
◆大家在一起念他能念,回到家讓他自己念他念不下去,這個不是真念佛人。
他的心靜不下來,喜歡一群人湊在一起,做場面行持,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出了念佛堂不會念。
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自己要多想一想啊。
◆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憨山大師修行的時候,溪上有獨木橋,大師日日坐立其上。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一日坐橋上,突然忘身,則音聲寂然。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
那一年大師三十歲。
◆「今老矣……念佛,不記數,以記數費力故」,這顯然是他老人家念佛功夫已經純熟。
老法師:
◆把所有念佛人的毛病,從根上給我們說出來了,那就是生死心不切,放不下!這是功夫不得力的大根大本,
所以必須要看破這個世界,這世界還值得人留戀嗎?
什麼事都沒有,說走就走了,這才能走得了。
世間統統放下了,就都攝六根了。
◆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六根起的作用清清楚楚,根塵識都清楚,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相好,
要緊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接觸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的境界,那你就成佛了。
◆我們要想功夫得力,不管修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明瞭、放下是功夫,
你放下多少,你能看到多少成的真相,
你完全沒有看破,那你全迷了,你把這個世間常常當真的。
◆對這個世間還有所貪戀,這不是真學佛。
真學佛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貪戀,在這個世間隨緣不攀緣,遇到這個緣,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應該去做,
沒有這個緣不要去找,去找你就用錯了心。
◆都攝六根,六根不起作用;眼有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對了。
我們從分別執著下手,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就好;
不執著清淨心現前,不分別平等心現前,這個就決定得生。
◆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修因就這三樁事情,
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月比一月清淨,功夫得力了,決定得生。
◆淨宗全憑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帶業往生,但是帶舊業不帶現行,
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不能放下,佛沒辦法。
所以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
那往生的人真放下了,真放下決定得生,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
◆我們平常念佛像練兵一樣,最後一念是打仗,關鍵在最後,
養成念佛的習慣,一切時、一切處佛號不中斷就好。到臨命終的時候,第一個念頭阿彌陀佛,
平常提醒自己,無論一切時、一切處,念頭不生則已,一生就是阿彌陀佛,這人功夫成片了,功夫得力了。
如果那個念頭還有貪瞋癡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七情五欲,這個要高度警覺,怎麼還這些念頭出來,這是六道輪迴的念頭,
都攝六根意思在此地。
◆自己有把握,真正有把握,教人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疑惑。
◆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你徹底放下。
◆佛度有緣人,
不相信、還有懷疑的;放不下的,這都是緣還不足
◆真正看破,看破不是不幹了,
看破,幹,不放在心上,不幹也不放在心上,這叫得大自在。
[ 菁華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