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之一 - 往生的要訣 YouTube及文字
摘自 02-042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209集
自了法師學習報告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之一 - 往生的要訣」
淨空老法師講評
[ 讀書筆記 ]
◆人的一生不可能把握很多。要訣就那麼幾句話,關鍵要領會在自己心裡,這就管用了,一輩子得力就靠這幾個要點。
難窮教理網邊際,當以訣要調自心。
把握了孝、悌兩個字的內涵,也就把握了做人的心要。
往生淨土,它的要訣就是欣、厭。
一直用心去體會它、貫徹它,能這麼做,就會一直歸向西方,臨終就會順利往生。
如果不在這個要點上貫徹,那縱然說得天花亂墜,寫了多少本書,攝受多少個徒眾,做過多少場面上的事等等,也仍然不會往生。
◆人不開竅的時候,心裡是一團渾,
一開竅馬上就通了。
要從欣、厭上開竅。
有了欣、厭就表示有希望,
沒有就很危險,很難往生。
一開了竅,
一方面對極樂淨土最喜歡,再沒有超過它的了;
另一方面對娑婆世界一點不留戀,根本不想在這待,
這時候,西方的門就開了。
◆該怎麼來打開往生的門呢?那就要看自己心上是不是真的有欣、厭的內涵。
從真正有欣厭開始,就已經往淨土方面走了。
如果還沒有欣厭,雖然也會念佛,但口不由衷。意思是不是以一心去西方為目的,所以念佛的作用就會轉到其他方面。
◆要時時檢查自心,
如果對這事還沒感覺,對娑婆沒有厭離心,對極樂也沒有嚮往心,就表明淨土的門還沒開。
如果心裡已經在發展欣、厭了,對淨土愈來愈欣求,對這個世界愈來愈覺得沒意思,就說明有希望。
◆現在很多人內心是盲目的,卻自以為一定能往生。其實這不一定。
對於娑婆世界的五欲、快樂,各種世間的享受,那是百分之百的追求,是非常濃重的貪求心;
對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則沒有興趣,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好像根本沒這回事,一點點嚮往、希求的心都沒有,不是一心渴求,念念都想著那個目標,想著自己這一生一定要生到西方。
◆阿彌陀佛的心願,唯一是救度生死中的眾生,
如果你能一心向阿彌陀佛呼救,我要生到你的國土!那當然佛會垂下手來接引你。
這在緣起上必須是兩相情願,不能只有彌陀單方面的願力。
◆我們已經知道了欣、厭是主要,那每天就要在欣、厭上努力。
娑婆世界的引力一定要少、要弱,
極樂世界的引力一定要多、要強。
對於世間的人、事、物等要愈來愈淡,
對於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西方聖境等,要有愈來愈強的嚮往心。
◆在行為上,就要盡量減少世間的事,把修淨業做為第一大事,要有意識地去增加淨土資糧。
怎麼來增加呢?
那就要緣著淨土的依、正莊嚴,不斷地做十法行。
凡是淨土方面的事,要盡量多聽、多思惟、多修持、多去增長資糧。這上面增加得愈多,信願就愈濃重,前往極樂世界的引力就會愈來愈強。
要注意的是,對於這些,自己必須有意識地去增長,不能只是坐在這裡空想。
◆如果你的信願還不強,那就要多學習、多了解淨土方面的事,從多方面增長信願的資糧。
看往生的傳記。
或者系統地學「淨土五經一論」
◆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身、口、意,一直緣著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去運轉。
也就是要口口談西方、心心想西方、念念緣西方,身體一次次地禮拜西方、禮拜阿彌陀佛,口裡念彌陀的聖號。
使得自己的心,盡可能地沉浸在淨土的氛圍裡,盡量讓自己的心不斷地轉起淨土情感。
◆除了每天的定課以外,其他時間也要抓緊用在淨土上面。
佛法裡也是有主次的。
要以修淨土法為主中之主,重中之重,把這個重點突出再突出。
不能以次破掉主,那樣就修不好。
要把一切善法都配到這上面來,一心歸向西方,這就非常穩當。
◆白天要痛念世事無常,沒什麼意思。
臨睡前就要反省:
我心上還有沒有往生的障礙?
還留戀世間嗎?
對世間的事能一概放下嗎?
諸如此類都要細細地檢查。
要這樣想:假使明早起不來了,那想一想,還有哪件事自己忘不了、甩不下?
然後想:如果明天真的起不來,這一生不就完了嗎?還有什麼能抓得住呢?
所以現在就要放。
之後就想:既然如此,今晚就不去想這些世間的事了,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樣今晚就把世間的事從心裡排除。
像這樣,必須天天排除輪迴的掛念,一聲號令馬上就趕赴西方。
要天天做準備,做死的準備,做去的準備,時間一到馬上就走。
◆整天在這個世界上鬼混,混來混去,根本不做死後的打算,那就非常危險。連這分心都沒有,往生就很困難了。
一旦你把世間的事從心裡清除乾淨,蕩然無存,從此沒有了娑婆世界的牽掛,這樣的話,阿彌陀佛的悲願就能填入你空靈的心地,淨土的正業也會開始修起,從而長養出淨土蓮胎。
◆一心要存兩方面的打算:
世間的事要全放,這方面要減之又減;
往生的事要全提,那方面要加上再加。
◆要做到這一點,那現在就要念死。
天天念死的話,到臨終時就從容鎮定,因為心態已經完全準備好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深思熟慮,會從長計議,他的目光會很長遠,會提前做好準備。
否則死亡一旦來臨,那時慌張、恐懼,最終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如果有智慧,就會把這件事看成人生最大的事情,其他都可以放下,但在這上面絕對不能馬虎。
世間法沒什麼利益,能放一分是一分。
往生淨土最重要,能提一分是一分,
要盡量地提,盡量多準備,在這件事上絕對不能失誤。
(如果你還處在世間,有家庭、工作等,那應當心出離,身體仍要做事,並不是父母、兒女、妻子、工作等全部不管。
該盡的本分都要盡好,這樣才能心安理得地修行。)
念念提醒自己,把臨死那一天的事放在今天來做。
天天都準備臨死的事,一到那天,就直接往生了。
◆要想:如果今晚就死了,明早起不來,那反正要死了,也沒什麼放不下的。
家人的事都由各自的業來安排,我想管也管不了。再執著的東西到時候也帶不走,執著也沒用。
像這樣,把世上的事一下子全放掉,心不要還掛在財物、兒女等上面,提前就全部了結。
而且天天都要這麼了結。
像這樣,平時想慣了,把心放得空空的,世間的事都能放下,這樣的話,阿彌陀佛的悲心就能充實你空靈的心。
如果你心頭想這想那,有各種的放不下,那阿彌陀佛的加持也很難入到你心裡。因為你的心已經被世間的事填滿了、搞亂了,七上八下,亂成一團,跟佛相合就很困難。這就非常危險。
◆我們要往生,一定要把握住「欣厭」二字。
厭就是全部要放,欣就是全部提起。
娑婆的事一概放盡,那淨土的事就能完全提起;
把娑婆的事全放掉,也就沒有了分心的事,你就能一心跟阿彌陀佛相應。
這就是關鍵。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心提前處理好,那在往生上就有很多障礙;
如果你的心全都處理好了,就念念都能全心跟佛相應,這樣發出的力量是百分之百的。
如果有非常多的世間心思,左纏右繞,這裡也貪,那裡也搞,搞得自心好像被無數根繩子纏住了,這就非常危險。
到臨終時,你被哪一根繩子牽住,都有可能落入生死,那就沒辦法往生。
◆修持的要訣,就要以往生為主要目的。
而且要減掉一切不必要的世間外緣,心上放得乾乾淨淨。之後一心提起阿彌陀佛。
這樣的話,要以欣、厭做為主要的往生竅門。
你能領會欣、厭的內涵,就要有意識地在自己心上去實行,而不只是聽個理論。
這樣在自心上檢點,看是不是厭得徹底、欣得徹底,
天天把心地打掃乾淨,那往生自然千穩百當了。
也就是說,你心裡首先要做這個工作,
完成以後,每修一念都是淨土的因。
這樣不斷地修持,它的勢力就愈來愈強,品位也會愈來愈高。
◆既然我們已經決定了要去西方,那就要把欣、厭二字常常放在心上衡量。要在當下的身心上檢查,不要到臨終的時候才來幹。
◆如果你一直做百年、千年的打算,想著我這一生要營辦這個事業,要得到那種享受,要學到這個知識,要搞出那個名堂等等,那就根本沒有欣、厭,也就不可能離開這裡去西方了。
◆對極樂世界要愈來愈嚮往、欣求,一心一意地往那兒去,唯一就是這個目標;
對娑婆世界要愈來愈厭離,不斷地淡化它。所有事情都提前交代好,每天都要做好準備。
◆凡夫的心始終飄來飄去,即使念了很多聲佛號,但一遇到世間境界,馬上又轉到生死裡去了,這就很難有保障。
我們的問題就在這裡:
平時念佛很難提起懇切的心,口裡剛剛念完,等會兒一碰到世間的事,馬上又入到紅塵裡去了。有這種忽上忽下的情況。
這樣檢查起來,淨土的心非常薄弱,娑婆的心卻極為濃厚。
關鍵問題還是欣、厭不具足。
現在一定要重視欣、厭之心的培養。如果這種心不能有力地生起,那就很危險了。
我們平時都能看到,自己的心不斷地起起落落,大多都圍繞在世間法上,很少起念緣著西方、緣著阿彌陀佛。
比較心力的差別就很明顯。
譬如你看電視的時候,兩隻眼睛一直盯著,看了好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累,還想接著看。看完了還回味,還不斷地談,腦子裡也不斷地在想。
但對於西方根本沒有這麼濃的心,不是非常急切、迫不急待地想修,也不會念佛的時候一心投入,念完了還回味不已。
從這裡足以看出,流轉娑婆的因緣非常充分。
如果能反過來,
對世間的事一點興趣沒有,心根本不放在那裡,
天天都緣西方,淨土的心愈來愈濃。
這就表示,你已經跨過了貪戀世間的障礙。
這事僥倖不得,
你的心沒成熟,還不具足欣、厭的內涵,往生就很難。
◆念十念當然最容易,但真正發起求往生的心就比較困難。
因為業障很重,對這個世界的貪戀、欲望很多,這些都是一重一重的障礙。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非常努力,才能逐漸把它們清除。
心如果轉不過來,在傾向上就不會一念接一念堅定地往西方走,這就是內在最大的往生障礙。
這個不清除的話,往生就不會順利,
這個一旦清除,往生就十分容易。
所以,每個人都要在自心上下手,要在自心上清除障礙,
不要一點欣、厭之心都沒有,還整天妄想著臨終能往生。
◆很多人已經成了「老油條」。天天糊裡糊塗地念,但內心一直陷在五欲的泥潭裡,一點不肯出離。這不是自欺嗎?
口口聲聲說要去西方,心心念念都沉溺在娑婆的五欲裡,這樣怎麼可能生西呢?
所以,都是在騙自己、害自己,是在辜負佛、辜負自己的人身而已。
像有些老居士,認為自己一生修行,也做了很多福業。
但老了只是天天守著電視機,心每天就陷溺在世間法裡,愈老愈糊塗。最後就這樣一命嗚呼,不曉得到哪兒去了。
這都是生前騙自己招來的下場。
我們不能自欺,一定要檢查:我是真心想去淨土,還是甘願陷溺在紅塵裡?
如果一邊想著飲食、男女、歌舞、聲色,對這些貪戀不已,一邊卻幻想著臨終能生到西方,那只是自己在做白日夢,哪有這樣兩全其美的事?
放不下娑婆就決定生不到極樂。
其實,現在很多人心裡就是這麼打算的。他想:我既要享受世間五欲,還要順利往生西方,如果不能往生,那就是佛不靈驗。
但要知道,如果心一直陷在五欲的泥潭裡,愈陷愈深,愈陷愈重,這樣的話,淨土就離得愈來愈遠,也就愈來愈難往生。
為什麼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根本原因就是貪戀紅塵。這種修持叫做「抱樁搖櫓」。就像繩子還繫在樁子上,那不管怎麼搖槳,船也前進不了半步。
這就表明,欣、厭是一個大的關口,
心裡如果不具足欣、厭,內在最貪的是世間五欲,一點都不願出離,口裡卻不斷地說我要去西方,那完全是自欺欺人。
◆一般人在逆境裡容易修,
在順境中就很難。尤其世間的一切都圓滿,家庭很美滿,兒女也聽話,福報很好,有各種享受等等,這時候出離就非常困難了。因為他心裡認為,極樂世界就在人間,還要到哪兒去?
其實就是迷戀紅塵,放不下世間而已。
這樣,平時都像喝醉了酒似的,一直陶醉在世間快樂裡,
等到了臨終,怎麼會有出離的力量呢?那時就會戀戀不捨。
◆你不要以為,現在對世間非常喜歡、非常留戀,到臨終時會忽然起一種生西方的心,這是很渺茫的。
譬如,你一直恨某個人,一再地恨他,後來忽然間就變得很喜歡這個人,
這可能嗎?絕對不可能。
這就說明,必須提前在心態上做轉換,轉不過來的話,就一直是那種心,到臨終時還會更強。
◆還有一種人命很好,他就一直說:「我很好啊,很幸福,學佛以後更好了。世間真好,天天都很快樂。」結果他每天都為著今世的快樂而做打算,天天都在品味人間快樂的美酒。
這就糟糕了,因為一點出離心也沒有,在他心目中,現前就是極樂世界,哪裡還需要去十萬億佛土之外呢?
像這樣,一味地陷溺在世間假相裡,怎麼會有欣求極樂的力量?
臨終的時候直接往娑婆世界裡陷落,阿彌陀佛就只能空手而返了。
◆天天要想到人命無常,說不定今天就會死,所以每天都要做往生的準備。
◆所有長遠的規畫都在西方淨土,而不是在娑婆世界。
雖然暫時由業力還在這裡居留,但不會再為這個世界做很多長久的打算,這種心態很重要。
老法師:
◆我對於他說老人,天天要把包打好準備就走,我覺得這句話有問題,為什麼?那個包還留戀到,還想帶去。應該怎麼樣?沒有包…
極樂世界樣樣現成,你帶包去幹什麼?那只是累贅,用不著,這個要知道,要放得乾乾淨淨。
要怎麼樣連這個小包都丟掉,那就是對諸法實相要有相當的認識。
佛在一切經論,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包括我們自己身體都要丟掉,你還要帶什麼去?
只要有帶一點東西去的那個念頭,就是障礙,就去不了。
◆還不能徹底放下,怎麼辦?讀《無量壽經》,讀《淨修捷要報恩談》,這兩樣東西可以幫助你,對於一切現象看得更清楚、更真實。
看清楚了,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要帶什麼?只帶一顆真誠的念佛心、恭敬的念佛心、感恩的念佛心,往生極樂世界,
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沒有。
◆極樂世界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要覺悟的心,
清淨心,凡聖同居土,我們這穢土,它那淨土,不一樣,
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
覺生實報莊嚴土,
經題上清淨平等覺。
現在就要用清淨平等覺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用清淨平等覺心,是什麼?真心,這叫一切法皆從真實心中作,就這個意思。
◆為什麼這個世間放不下?不知道它是假的,以為是真的。
假到什麼程度?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裡東西哪一樣你能拿來享受?一樣都得不到,按鈕一關全沒有了。
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如是
◆真正知道徹底是虛妄,徹底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這個心才叫真定了,不再有這些影響了,真放下了。
所以通達明瞭諸法實相,是學佛的第一義,學佛就學這個。
連佛都是假的,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是什麼?法是敲門磚,法是一個工具,幫你證得清淨平等覺的工具。
清淨平等覺現前,佛就不要了,法就不要了;
門敲開了,敲門磚就不要了,就扔掉了,進門不帶敲門磚。
◆往生淨土,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佛法都要放下。
你要不放下準找麻煩,通不過那邊海關檢查
[ 菁華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