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定意」是真正修行人 | 捨識用根,根 就是 定意:識是動的,根性是靜的。與靜的相應,對了 | 不受外境干擾,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

張貼日期:2017/2/2 上午 05:01:46

不失定意,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不失定意,我們用粗顯的話來解釋,不受內外境界的干擾,內是念頭,外面是色聲香味,這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五欲,貪瞋痴慢,財色名食睡,不受這干擾,這叫不失定意。不失定意是真正修行人,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就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不但講不失,不失講得太好聽了,根本就沒有定意,所謂心浮氣躁,這沒有定意。心浮氣躁怎麼能成就?妄念紛飛,這是我們的煩惱根,必須要修定才能把這個根找回來。要知道妄念紛飛心浮氣躁是自性裡頭完全沒有的,這東西從哪來的?這東西從意識裡頭來的,也就是我們常講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頭來的,相宗講得很有道理。

修行人一定要懂得轉識成智,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教導我們捨識用根,根是什麼?根就是定意,識就是不定識是動的,根性是靜的與靜的相應,對了,與動相應,錯了,為什麼?定是自性本定,自性本無動搖、本不生滅,它一動就生萬法,就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是動的,萬法根本的因就是動,動就生萬法;不動,萬法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所以普賢大士有能力契入微塵裡面的世界,一毛一塵微點裡面的世界,普賢大士。普賢大士是誰?佛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套這一句話說,一切眾生本是普賢大士,能不能講得通?講得通,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落實普賢十願,你就是普賢菩薩。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的,契入微塵世界裡面的普賢菩薩,他是哪個等級的菩薩?我們看到是當位普賢,當位是等覺,等覺的普賢菩薩,他能契入微塵世界。等覺的功夫是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快要斷盡了。四十一品從初住算起,前面十信位不算,初住算起,四十一品無始無明習氣只剩下一品,都快要斷盡了,在這個境界裡你就能入微塵世界,不失定意,所以這是當位普賢的境界。

(中略)

定中供佛,不失定意。修無法師給我們做出好樣子,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心裡面就一句佛號,這就是不失定意念念沒有把佛號斷掉,這真正是念佛三昧,他自己功夫從來也不告訴別人,沒有人知道,看他是個很老實的人、肯幹活的人。

「又曰」,這還是望西師說的:「初地以上雖有此德,八地以上是無功用。蓋謂初地菩薩雖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離功用,八地以上才是無功用道」。這個功用跟無功用很難體會,依照經教裡面的說法,八地以下的菩薩,通常應該都講的是別教,別教的八地就是圓教的八住,位置已經很高了。初地以上這是初住以上,圓教《華嚴經》初住以上,他們已經超越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雖有此德,這個德就是遍供諸佛不失定意。但是我們了解無始無明習氣還相當濃,四十一品無明習氣,別教初地到八地的時候,那四十一品才斷八品,所以八地以上,前面斷七品還不行,要斷八品以上,完全自然了。佛經上有個名詞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連極其微細起心動念的意思都沒有了,但是七地以前還做不到,做不到那是有功用。雖然有功用,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這是法身如來跟我們講的,沒有證得法身的時候,怎麼能知道他們的境界?由此可知,這個不失定意功夫非常之高

我們今天初學,初學這個話怎麼講法?不受外境干擾,這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我們今天在這個境界裡要學這一點。要真的想學,好,對自己的道業非常有幫助。要知道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萬物都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順境善緣,我們在這裡修學很快樂,可是你要高度的警覺,你不要被這些樂迷住了。如果對這個境界起貪戀的心,這裡好,你的定意就失掉。如果是在逆境惡緣,你會很討厭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人不好,都是冤親債主、都找麻煩的,你會起怨恨心,你希望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你也被境界所轉了,也就是說你定意沒有了。哪能像菩薩什麼境界他都覺得很好,沒有一樣不好,住天堂,天堂不錯,住地獄,地獄也不錯,能夠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叫不失定意。我們今天怎樣?我們一定要忍,六波羅蜜裡頭忍辱波羅蜜,我們要忍受,順境善緣要忍受,不起貪戀,這是功夫,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對了。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不受一點干擾,真功夫。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心還是清淨平等覺。

剛才我們提到的修無師,如果人家的心地不是清淨平等覺,他怎麼能夠那麼自在的往生,我們可以肯定他得念佛三昧,不得念佛三昧決定沒這功夫。你看他多自在、多瀟灑,沒有一絲毫病苦的現象,活活潑潑,說走就走了。生前所作所為,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細心去想一想,他在那裡懺除業障、積功累德、護持三寶,你看他所幹的。事後我們想一想,那是我們的好榜樣,在修行上就是一句佛號,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連經典都不需要,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經典的作用是什麼?是讓我們真正認識極樂世界、了解極樂世界,然後我們對這個法門才真正能做到斷疑生信,堅定弘願,決定求生淨土,不再有第二個念頭,他成功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四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