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23, 2011 3:5:52 AM
http://www.chinese.ncku.edu.tw/getfile/P_20071004103912_1.pdf
www.yinshun.org.tw/99thesis/99-02.doc
《淨土十疑論》---- 另一份掛名「智者說」的《淨土十疑論》(以下簡稱十疑論)
以十點疑問討論「淨土」、「西方淨土」,其中的「第七疑」即問:「彌勒菩薩一生
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
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其答曰:「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
若細比校,大有優劣」,雖求生兜率即得見彌勒菩薩,但仍有優劣之分,文中分
兩點討論「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因為「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
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第二點敘述
「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著五欲之心。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眾生聞
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
彼國已,希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
67
此處依二種角度而談,一者自
力或他力 --- 往生兜率須行眾多的三昧的自力,西方則藉彌陀本願力接引;二者
依國土的客觀因素 --- 兜率天享受五欲,彌陀淨土得證無生法忍。接著文中引一
段故事:「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
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一去數年不來,後
世親⋯..三年始來⋯報云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從去已來,總
不見彌勒」。最後該論作結論「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為此願生
西方定得不退,不求兜率也」。
68
該無著三兄弟的故事最早應該由玄奘傳回,並
記載於《大唐西域記》,此處「外眷屬」的用詞相似《大唐西域記》玄奘所提
「內眾」、「外眾」。由這個故事的記載得知該《十疑論》非智者大師之作,因為
智者圓寂時(538-597) 玄奘(602-664)還未出世,豈有可能從西域記中轉述?
學術界大致認為《十疑論》的作者非智者,並認為該論可能撰作於 695-774
年間。
69
筆者數年前也曾於一文章中討論此作者之疑,且認為該論在宋代是由天
台宗的明智中立 (1099-1146) 傳給陳瓘 (1061-1124) 的,《十疑論》後序云:「明智大師
中立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所以又印此論⋯」。
70
據此後序此論在宋
代再次的傳出乃由明智大師之故,但原著作何時撰成仍然是個疑問?然據該論的
內容判斷,如前所述第七疑中引用了《西域記》無著、世親三兄弟的故事,又其
「外眷屬」的名詞相似於玄奘的「外眾」,顯然該論撰於玄奘的西域記之後。前
第一節所討論窺基的「內院」說傳出的初期,「內外院」說大概只流傳於窺基的
門徒、信眾間(如義忠的傳文),還未普遍流傳於教界,因此文獻中才會有「兜率天
宮」、「宮院」等不同的稱呼,直至 700 A.D.年間「內院」說才漸漸傳至不同的宗
派。故筆者推論《十疑論》大概撰於第七世紀晚期,玄奘圓寂後不久約 680 年左
右,即窺基宏揚「內院」的初期,因此才會有「外眷屬」或「宮院」的說詞;且
對兜率天的評論僅以自力或他力、國土的客觀因素而論,未有嚴厲批評的用詞出
現,據筆者的推測其撰述的年代約於 680 年前後,與迦才的《淨土論》時間相差
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