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7:26:50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534&prev=536&l=f&fid=32
心經現存的漢譯本共有八部(不是七部),與金剛經相同,都是始於鳩摩羅什。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 鳩摩羅什譯 (402-413)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玄奘譯 (649)
(3)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玄奘譯 (649?)
(4)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摩竭提三藏法月譯 (738)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般若共利言等譯 (790)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智慧輪譯 (847-859)
(7)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宋 施護譯 (980-1000)
(8)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法成譯 (唐---)
心經的八部譯本中,鳩摩羅什與玄奘的譯文簡單扼要,沒有其他我們熟悉的佛經常見的格式:開頭沒有的「如是我聞」、「一時」,沒有說法的時間地點,沒有先介紹聞法、問法、說法者;結束的時候也沒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其他的五部心經則結構完整:佛在場主持,示範的菩薩是觀世音菩薩,都「承佛威力」才開始對答,結束時有的版本甚至先有世尊的肯定背書,再「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所以心經最長的經文有玄奘譯本的兩倍多。
現在的流傳本是玄奘譯或鳩摩羅什譯?
現在流傳讀誦的心經都說為玄奘所譯,並說是玄奘從大般若經中取其精要而成,故名「心經」(心者,心要,核心要義也)。
讀者若將玄奘本仔細比對鳩摩羅什譯本,您會發現:其實所謂玄奘譯本,只是刪減了鳩老譯本中的三段話而成,實在不能因此掠鳩老之美。
【註:刪掉了「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鳩摩羅什早玄奘250年前就已經譯過心經(當時取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再者,玄奘(西元600-664年)西元645年開始譯經,649年即譯心經,但代表作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卻是11年後的660~663年才翻譯的,所以心經絕非一般人所謂「玄奘從大般若經中取其精要而成」。
雖然心經可能是擷取完整的般若經──經文太長,一般人不易讀──中的重點段落而成,然而印度本來即有梵文本心經,擷取的工作並非中土譯經時才做的;但可能玄奘所見原本是『瑜伽唯識派』所傳,所以可能梵文原本本來就已沒有刪掉的那三句話,倒不是玄奘自己自作主張而刪的。
可惜就這麼一刪,就把般若經「破相」的精神刪掉了,現代人讀心經的很多,卻講不清楚心經說什麼,大德們解經時也大多將「般若心經」解成「唯心識心經」,究其原因,玄奘譯的心經少掉那三句話才是轉變的關鍵。
真正的玄奘譯本
真正百分之百由玄奘譯的心經是「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裡頭玄奘一字一句的翻譯了心經,如果對心經的字義有疑問者,往往可以從這部譯經中去做詳細的比對研究,也可以很有收穫。例如「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底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還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對照這部經就可以知道,原來經文是「儼鼻囕(深)鉢囉(二合般)誐攘 (若)播(波)囉(羅)弭(蜜)哆(多三)左哩焰(二合行)左囉(行)麼肚尾也(二合時四)」──「深般若」波羅密多行時,不是般若波羅密多「行深」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大藏經。
若是必也乎正名,實在應該將心經的譯者還給鳩摩羅什,並將被弄掉的那三句放回來(多49個字,合計309個字),你就會發現心經真的是般若經,不會搞不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在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