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 22, 2015 4:2:46 P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5%B0%9A
和尚(梵語:upādhyāya,巴利語:upajjhāya),佛教術語,又作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烏社、鄔波馱耶、摀波地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佛佗。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
佛教出家眾,出家時的親近師,即稱為「和尚」,又稱親教師。和尚與授戒師即阿闍黎意義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與兩位「阿闍黎」,分別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統繼承者。後世佛教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又用以指稱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或用以稱呼寺院的住持方丈。
在漢族社會,在習慣上,把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較不嚴謹地通稱為「和尚」,與沙門的意義相近,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則稱為尼姑。與其他教派共用的有:大師、師傅。
和尚本意原不同於僧伽、比丘或沙門,而在近古和近現代,「和尚」成了男性僧伽的統稱。和尚在漢語中,又有「和睦尚賢」的意義,故較為漢地所接受。明朝李卓吾在《玉簪記》認為:「千里相聚曰和,父母還拜曰尚。」這即是以漢字字面來解釋的典型。漢傳佛教中,又稱寺院的住持方丈為和尚。在藏傳佛教之四種階位中,以和尚為最上之第四位,其權力僅次於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住持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階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稱呼,後則轉為對高僧之尊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