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7:17:11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692&prev=693&l=f&fid=41
是「應云何住」還是「云何應住」
金剛經17-32品是下卷,下卷的用辭、舉例與上卷相似度極高,所以有時會感覺下卷只是佛將重點再說一遍,並無新意。
但金剛經是一部沒有廢話的經典,所以怎麼可能浪費半部經文只為了重說一遍同樣的東西呢?之所以產生這種感覺,最大的起因是,須菩提在下卷所問的問題與上卷幾乎一模一樣:「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因為只是一字之差,還是差在位置而已,所以有甚多文章討論,到底是「云何應住」還是「應云何住」?
只是傳抄有誤,不小心移動了「應」字?或者「應云何住」與「云何應住」都是同樣的意思呢?或者看似須菩提問了同樣的問題,但因為經過了上卷的問答,所以須菩提是在不同領悟基礎上提出問題?
「應(一ㄥ)云何住」=>「云何應(一ㄥˋ)住」
其實這是鳩摩羅什的精心妙譯,以一個「應」的破音字彰顯了『法』的「能、所」兩個層次;因為「應」的讀音不同,意義也不同。
熟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讀者,便知「應」不是只有「應該」的「ㄧㄥ」一個讀音以及一個意思:
「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
地藏經中的這些例句,「應」都不是「應該」的意思,讀音是四聲:一ㄥˋ。
金剛經上卷,須菩提第一次問的是「應該」如何做,讀音是大家熟知的「ㄧㄥ」,是問初發心的菩薩應該怎麼「住」。
那下卷的「云何應住」呢?
既然無我,豈有云何住乎?
知道了應云何住之後,須菩提如獲至寶「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高高興興的回去了;可深思消化了一些日子,問題又來了:佛不是說無我嗎?如果無我了,還有什麼住不住的問題呢?所以此時出現的便是更深一層的問題了:
住與不住的是誰呢?
若無我,住與不住有什麼差別呢?是心在住呢?還是什麼在住?
若無我,佛、菩薩、凡夫都一樣嗎?
上卷既然說證法無相,證法也無所得,那麼證法的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心如明鏡台」,所以要時常勤撫拭呢?還是「本來無一物」,所以無處染塵埃呢?
對這些迷團,須菩提緊追不捨而提出的「云何應住」,讀音便是「ㄧㄥˋ」了,與「應答」同為四聲音;他問的意思是:說了半天的應不應住,那「到底是誰有此住不住的問題?」
所以,應(ㄧㄥˋ)者,承接、應事、應對者也。
須菩提問:云何應住?這個能做到住或不住的,究竟有沒有實有的什麼呢?是梵我的我?是如來藏的我?是佛性的我?還是阿賴耶識的我?是常還是斷?
佛的回答是直接了當的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金剛經下卷的「法」另有他意
這個「實無有法」很多人覺得意思很不確定,那不妨看看其他譯者怎麼譯這段經文:
菩提流之:「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真諦:「實無有法名為能行菩薩上乘」
笈多:「無有善實一法菩薩乘發行名」
玄奘:「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義淨:「實無有法可名發趣菩薩乘者」
所以這個「法」字,不是上卷的證法的法,而是指「能發菩提心者」,也是指「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佛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白話就是說:並無實有可以稱之為「發菩提心者」。這是徹底的說「無我」了,所以下面會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金剛經上卷說的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所得,證者也無相:三十二相非實有,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到了下卷,討論的已經是「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實有與否?或者,證法了是否就能常一主宰的永恆實存了呢?
也就是:「誰」證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問題佛也是不問不說,直到須菩提起了大疑情,也開口動問了:「云何應住?」佛才說了下卷的這四章金剛經;兩千年年後的我們可真要感謝須菩提的契而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