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 06, 2017 3:5:49 PM
自他交換法,最早起源於寂天《入菩薩行論》中。阿底峽大師,經由他的上師金洲法稱,領受到這種教法,之後傳入西藏。這個教法被認為是阿底峽大師最重要的根本教授。格魯派上師宗喀巴在接受這個教法後,也將它視為最根本的教授而傳授給他的弟子,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加以介紹。
《入菩薩行論》中,教導先思維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自身中的苦樂也是平等的,希望他人與自己一樣平等的獲得快樂[1]。進一步思維世間痛苦,升起悲心與保護心,了解無我道理,以自身來替代他身受苦,來利益他人[2]。
根據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教授,進行自他交換法的修法,首先必須先思維自他交換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礙。之後才進行修法。修法的次第,則分成兩個層次:第一階段為自他平等,第二階段為自他交換。
佛子行三十七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