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5:29:11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627&prev=628&next=518&l=f&fid=33
鳩摩羅什在西元405年左右翻譯了金剛經,隔一百年後菩提流支(約509年)翻第二譯,爾後每約五十年出現一本金剛經的新譯:真諦(約562年)、笈多(約610年)、玄奘(約648年)、義淨(約703年)。【以上年份只是大約,往前往後五六年都有可能。】
義淨(約703年)之後,除了還有人曾經嚐試把六個譯本揉為一本之外,往後金剛經就沒有新譯出現了,想來大概是很難比上述譯本更準確而又不失流暢吧!
我們現在流行的金剛經讀本是第一個譯本,鳩摩羅什約405年所譯。他譯過數十部經文,流傳最廣的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他所譯;其實現在流傳的心經也是他譯的,只是經過玄奘刪去了兩句經文就被說成玄奘譯了(也虧了這個誤傳,玄奘才沒有被世人遺忘)。
鳩老的譯本文辭優美,讀來鏗鏘有力,但是翻譯有「信、達、雅」三個面向的要求,如何完全顧及是很大的挑戰。
兩個相距十萬八千里的國家,文化歷史的諸多相異之下,兩種文字系統之間很難找到可以對譯的字句,所以信達雅三者很難同時兼備。鳩摩羅什的翻譯策略,在「信、達、雅」三者的選擇上較右傾,所以「雅」得分最高(這也是他的譯經能廣為流傳的原因);。
但是因為佛經要表達的哲學意涵太深,雙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又太大,很難完全站在中國人的認知上傳譯文字,所以鳩老為了將佛經的深意透過有限的中文說出,往往變揉梵文的前後長短,甚至添加中文才有的文詞來表達字義,這就形成了在信與達之間,他則選擇了重「達」輕「信」。
鳩老VS. 其他五譯
即便如此,後來的佛學家讀經時還是常常遇到不解之處,例如15品的「若樂小法者」,這個若到底是中文的假若還是如同,一字之差意思可就差很多了(請參閱【金剛經】「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怎麼說】)。此所以隔了一百年後菩提流之毅然再度翻譯金剛經。
菩提流支(約509年)的譯文大體上只是針對鳩摩羅什的譯文修正了一些用字,變動並不大。如上述的若字有疑問,他便將經文細拆成兩段,讓讀經者清楚佛並不是說樂小法的人即是著了我見:「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若有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於此法門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無有是處。」
笈多(約610年)的譯本則是最有特色的譯法。他是依著原文本的文法直譯過來,就像把英文的「How are yor」翻成「如何是你」一般,所以讀起來簡直會讓你咬到舌頭:「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見應。」(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雖然如此,看習慣了也可以倒推回去,推敲原文原來可能是怎麼寫的,比對鳩老當初有沒有將幾句話合譯成一句話等等;也算極有參考價值。
玄奘大師(約648年)的譯文算囉唆至極,(與心經的極度簡潔扼要的風格完全不同,由此更證明心經絕非玄奘所譯);但若對照鳩老的譯本來讀,也可補足「信達雅」的信。
由以上的簡介可知,鳩老之譯雖然讀來順口,但若要了解金剛經的真意,卻不能不參考其他人的翻譯。
譯文差異的其他原因
鳩摩羅什之後的五位譯者,譯文多多少少都受了「唯識學派」的影響,這是因為菩提流之、笈多、義淨三位譯者都曾分別翻譯了「唯識學派」的創派者無著、世親為金剛經所造的頌、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玄奘更是中國唯識學的大家。
自西元五百年後,這兩部論頌引進中國並成為研讀金剛經者的參考資料,所以大大的左右了對金剛經的解釋方向。
印順導師說鳩老譯金剛經時所依的原文本是般若派的本子,其他五位譯者所依的則是唯識派所傳的本子。
當然可能金剛經在印度受了唯識學派的影響,經文已經被修正添加而與鳩老所讀的本子大有差異了;或者也可能原文本並無太大的差別,影響譯文差異的是無著與世親的觀念:他們以唯識的觀點造金剛經論,發揮唯識之學。
不管如何,有志受持讀誦金剛經者,也應大膽的參考其他的譯本,或許能有助於較準確的抓住經文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