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l 25, 2011 3:57:30 AM
三壇傳授菩薩戒正範
梵網經。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云。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時。應三七乃至一年要見好相。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要見好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其梵網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傳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師前授法。菩薩瓔珞本業經。及彌勒菩薩所說。菩薩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會合加儀。遵行有據。
第一明敷座結壇法
若受戒日。先於佛殿(若眾多於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懸以旛蓋。正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師釋迦牟尼佛位。左上敷一高座。供尊證師十方諸佛。羯磨師文殊菩薩。教授師彌勒菩薩。同學等侶十方菩薩位。右上敷一高座。候所請菩薩戒法師。一一座筵。皆設香花。時至鳴楗椎。諸引禮令受戒者。各各掛缽執具。身著三衣。將詣殿內(或往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禮師三拜。分班而立。引禮白云。諸佛子。今為汝等嚴淨道場。敷設法座。秉受菩薩妙善戒法。汝等先當隨我誦咒結壇。次方入室請師。引禮白已。於正中向座。合掌問訊已。轉身順右舉大悲咒。彼受戒等一齊朗誦。各各依次貫珠隨後而行。旋繞三匝。三誦咒畢。引禮先歸本位。隨者亦各照班次立定。舉。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聲)
第二明請師入壇法
凡在界內同居大僧。先聽鳴椎齊集方丈。結壇既畢。諸引禮左右相對導前出壇。眾求戒者。一一次第對隨於後。俱詣方丈。如常列班。二引禮各將二求戒者。往請二阿闍黎到已。求戒等作禮三拜。二阿闍黎。分歸輔弼位而立。四引禮出班。先應通知侍者。次入室請師。師出室就座。二阿闍黎轉向菩薩戒法師三拜復位。引禮云。諸佛子等。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缽。(拜已)長跪 合掌。夫菩薩戒者。事出非常。憑師乃發。佛前自誓。相好難期。一遇明師。便名得戒。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某)律師。為汝等作菩薩戒法師。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菩薩戒羯磨經云。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於無上菩提發弘願已。審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同法菩薩。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大德憶念。我(某甲)今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此請詞。出彌勒羯磨經。如是三請。三叩首。菩薩戒法師云。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今可爾臨壇。遵依大乘經律。為秉宣授受 引禮云。諸佛子等。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缽。(拜已)起具 分班。待眾起立已定。引禮將香與一為首者執之菩薩戒法師。起座合掌。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眾齊稱佛號。壇中大擂法鼓。二引禮左右相對導持幢旛者前行。次隨喜眾。次受戒者。次二引禮雙鳴引磬。其執香者逐後。二阿闍黎又次之。菩薩法師在末。二侍者。一捧缽一持錫杖相隨。其引導幢旛進壇。詣上左右高座旁立。隨喜大眾依隨幢旛。從上次第兩序而下排定。受戒者。如常班次對列。其鳴磬二引禮兩分卻至旛前。二阿闍黎於中高座前左右對立。法師居中展大具。作觀頂禮十方三世三寶九拜。缽杖隨立其後。維那舉集眾偈云。降伏魔力冤 除結盡無餘 聞此妙響音 盡當雲來集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 鐘聲傳三千界內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酬帝主深恩 利益報檀那厚德 今為傳授。菩薩三聚淨戒說者。 九拜竟。舉偈畢。法師起具。陞座拈香。斂衣而坐。二阿闍黎轉下亦如是九禮已。詣法師高座上。於左右輔立。缽杖持在師後。引禮云。隨喜海眾。出班禮佛。大眾具儀。詣中三禮竟。各各依次仍歸本位列之。引禮云。上香(執香者。徐徐轉中。向上一舉。順右進至佛前。長跪。上香已)。復位 諸佛子。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缽(拜已)。長跪 合掌。
第三明禮敬三寶法
菩薩羯磨經云。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禮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殷淨心。又瓔珞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如是三禮。法僧亦然。引禮云。諸佛子。汝等既發勝心。求受菩薩淨戒。應當作觀運心。隨我音聲頂禮十方三寶。人各自稱法名(稱已)。一齊起立合掌。左右引禮。或八人或六或四。對往至中。一行列定。展大具。入觀頂禮。合掌作梵云。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諸受戒者。必須同聲同禮一切恭謹。勿致身口參差。心意散亂。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第四明正請師法
羯磨經云。其受戒菩薩。復於有智有力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合掌請言(即下請詞是也)。是故禮三寶竟。諸求戒者。仍各長跪合掌。眾引禮起具復位。唯一引禮立於佛前教云。諸佛子等。今對佛像前。隨我語言。至誠正請菩薩戒法師。惟願大德哀愍。授我(某甲)等菩薩淨戒。作是一說已。眾齊一叩首。引禮復還本位。菩薩羯磨經云。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爾時菩薩戒法師。應撫尺問云。諸佛子聽。汝是菩薩否。(眾齊答云)是菩薩。(師復云)既是菩薩。汝發菩提心未。(答云)已發菩提心。
第五明開導戒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諸佛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十波羅夷即止惡也)。攝善戒法(八萬四千法門即行善也)。饒益有情戒(慈悲喜捨即度生也)。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眾答云)能受。如是三問三答。此文出羯磨經中。
第六明請聖法
菩薩戒法師撫尺云。汝諸佛子。既能受菩薩淨戒。能學菩薩學處者。各各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體投地。隨我伸請諸佛菩薩。為菩薩戒和尚諸師。各稱自己法名(稱已)。師起座拈香。入觀作梵。二阿闍黎同音請云。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有餘眾隨加名)。大德。釋迦如來。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今請如來為我作得戒和尚。惟願如來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如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當三啟請。三頂禮。下皆同。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大德。文殊師利菩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羯磨阿闍黎。惟願菩薩為我作羯磨阿闍黎。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大德。彌勒菩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教授阿闍黎。惟願菩薩為我作教授阿闍黎。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大德。十方一切如來。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如來為我作尊證師。惟願如來為我作尊證師。我依如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大德。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同學等侶。惟願菩薩為我作同學等侶。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如是拈香。一一三請已畢。師復就座而坐。引禮呼眾。長跪合掌。
第七受四不壞信
菩薩戒師撫尺云。瓔珞經云。禮三寶已。復教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所云四不壞信者。蓋吾人所稟體性是一。而於此一體之中具得有佛法僧寶及戒故。梵語佛陀。華言覺。謂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寶也。法即軌持之義。謂法性寂滅。而恒沙性德皆可軌持。是名本具之法寶也。僧者。梵語具云僧伽。華言和合眾。謂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寶也。戒者。謂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一切眾生佛性種子。是名本具之性戒也。汝等從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盡未來際身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壞信。雖云體具真常。不無修證。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應當歸投住持三寶。納受清淨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圓成無上佛果。今對。諸佛菩薩座前。一一諦受。歸依之語。汝當自說。恐汝不能。隨我所道。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 歸依佛。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 歸依法。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 歸依僧。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 歸依戒。 各隨師語朗說。三受三叩首。
第八懺悔過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諸佛子。梵網經所明。現身有犯七逆者。不得受戒。前夜羯磨師已曾一一詳審。汝等幸皆無犯。故得受戒。今準瓔珞經云。受四不壞信已。次當教悔三世罪。而罪所言三世者。謂過去無明種子。為罪業之因。今生現行。為罪業之緣。繇此現行熏過去無始以來之業種。因緣和合而所作業成。又為當來罪業之惡因。如是展轉相資。故令輪迴不絕。今憑諸佛菩薩座前。慚愧悔過。若能違今生之現行。則過去業種乾枯。未來業因自滅。悔過之言。汝合自說。恐汝不能。隨我所道。我(某甲)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我(某甲)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我(某甲)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各隨師語朗說。三悔三叩首。
第九明發願法
瓔珞及羯磨二經。缺發願。今采時行戒本內。發十四願以補之 菩薩戒師撫尺云。諸佛子等。悔過已竟。三業清淨。如淨琉璃內外明照。次應發十四種大願。依而修行圓滿功德。假使熱鐵輪。在於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我今對諸佛菩薩座前。一一為汝等三宣。汝等當向諸佛菩薩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說。各稱法名(稱已)。鳴尺一下。
第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念佛。親近善知識否。(答云)能親近。
第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離諸惡知識否。(答云)能捨離。
第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乃至失命因緣。不犯戒否。(答云)不犯。
第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讀誦大乘經律。問甚深義否。(答云)能問。
第五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於無上菩提生信心否。(答云)能生。
第六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若見眾生苦惱時。能救護否。(答云)能救護。
第七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隨力。供養三寶否。(答云)能供養。
第八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否。(答云)能孝敬。
第九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諸懈怠。勤求佛道否。(答云)能勤求。
第十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於五塵上諸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答云)能制伏。
第十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眾生無邊誓願度。汝能度否。(答云)能度。
第十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煩惱無盡誓願斷。汝能斷否。(答云)能斷。
第十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法門無量誓願學。汝能學否。(答云)能學。
第十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佛道無上誓願成。汝能成否。(答云)能成。
第十明發戒體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諸佛子等。既能發此十四種深宏誓願。我當起座。為汝等頂禮啟白。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感發汝等圓宗戒體。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諦思。當知我初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心業力。悉皆震動。我二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蓋覆汝頂上。我三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繇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應至誠頂受。
次正授戒體法
經云。能受菩薩不起於座。如故長跪。能授菩薩起座。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白(即下白文)。今準義加儀。則二阿闍黎下座先行。菩薩戒師在後。至佛像座前。二師分立左右。戒師居中拈香。入觀三頂禮。長跪合掌白云。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某省某寺)此中。現有(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某甲)受戒菩薩亦為作證。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此準經文。如是三白。謂之三番羯磨。 羯磨如法成已。受者即得戒。戒師與二師禮卻本座。非似僧法受具。十師俱坐。羯磨應成而已。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依菩薩羯磨經文。三番啟白聖已。即得菩薩三聚妙善戒體。此依梵網經中。次宣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相。而俾識相守持。以護體故 菩薩戒師撫尺云。諸佛子。菩薩有十無盡戒應受持。各稱法名。(稱已言十無盡戒者。瓔珞經云。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不盡。故言無盡戒也)。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一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殺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二不得故偷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盜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三不得故婬欲。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婬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四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妄語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五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酤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六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說四種過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七不得故自讚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自讚毀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八不得故慳惜加毀。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慳惜加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九不得故瞋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瞋心不受悔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第十不得故謗三寶。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謗三寶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諸佛子。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撫尺云。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其中間。第一不得故不敬師友。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敬師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不得故飲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飲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不得故食肉。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食肉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不得故食五辛。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食五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五不得故不教悔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教悔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六不得故不供給請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給請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七不得故懈怠不聽法。若有犯。非菩薩行。懈怠不聽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八不得故背大向小。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背大向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九不得故不看病。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看病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不得故畜殺具。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畜殺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一不得故作國使。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作國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不得故販賣。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販賣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三不得故謗毀。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謗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四不得故放火焚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放火焚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五不得故僻教。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僻教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六不得故為利倒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利倒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七不得故恃勢乞求。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恃勢乞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八不得故無解作師。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無解作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九不得故兩舌。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兩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不得故不行放救。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行放救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一不得故瞋打報仇。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瞋打報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二不得故憍慢不請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憍慢不請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三不得故憍慢僻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憍慢僻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四不得故不習學佛。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習學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五不得故不善知眾。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善知眾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六不得故獨受利養。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獨受利養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七不得故受別請。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受別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八不得故別請僧。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別請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九不得故邪命自活。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命自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不得故不敬好時。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敬好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一不得故不行救贖。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行救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二不得故損害眾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損害眾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三不得故邪業覺觀。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業覺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四不得故暫念小乘。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暫念小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五不得故不發願。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發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六不得故不發誓。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發誓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七不得故冒難遊行。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冒難遊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八不得故乖尊卑次序。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乖尊卑次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九不得故不修福慧。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修福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不得故揀擇授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揀擇授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一不得故為利作師。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利作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二不得故為惡人說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惡人說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三不得故無慚受施。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無慚受施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四不得故不供養經典。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養經典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五不得故不化眾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化眾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六不得故說法不如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說法不如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七不得故非法制限。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非法制限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八不得故破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破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結讚回向
瓔珞經云。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又經云。受菩薩戒者。即於此身一念之中。
具足八種殊勝功德。一者趣道場殊勝。譬如大鵬。一飛過十萬里。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二乘。如昔有沙彌侍一羅漢而行。忽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此阿羅漢返生恭敬。為擔衣缽。讓路而行。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大阿羅漢。不如供一受菩薩戒者。以彼運心廣大故。四者功力殊勝。受小乘戒。譬如螢火。受菩薩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勝外道。以戒威力。設墮惡道。受罪輕微故。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若在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護故。七者神通殊勝。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內廣度群品故。八者果報殊勝。受菩薩戒者。當生蓮華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故。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薩戒已。即獲如是殊勝功德。各各善護守持。於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菩薩。是故應當珍敬。慎勿懈退。如是結勸畢。鳴尺一下。眾一叩首。菩薩戒師。起座合掌迴向云。以此受戒功德上報四恩。下濟諸苦。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在會沙門。共證菩提。海眾齊音。念佛迴向。大眾同聲念佛。引禮呼新菩薩三拜。起具分班。二阿闍黎先下座。至中禮佛三拜。近佛座左右而立。菩薩戒師下座。禮佛三拜。維那舉迴向偈 眾和之。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邊光佛剎
迴向因緣三世佛 文殊普賢觀自在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其送菩薩戒師歸方丈。謝二師及諸引禮。一一皆同受具之儀。今大乘戒七眾同收。若有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者。俱隨送之。但要各歸各眾。不得糅亂。雖理性戒體無二。然事相世儀須分。能善護譏嫌。即名持戒也。
若授在家菩薩優婆塞。六重二十八輕戒者。科儀同此。唯異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殺生戒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偷盜(如前) 第三虛說(如前) 第四邪婬(如前) 第五宣說四眾過罪(如前) 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輕戒相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養父母師長戒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耽樂飲酒(如前)
第三惡心不能瞻視病苦(如前)
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與遣空還(如前)
第五見四眾不能承迎禮拜問訊(如前)
第六見四眾毀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
第七月六齋日不受八戒供三寶(如前)
第八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如前)
第九受招提僧臥具床坐(如前)
第十疑水有蟲故便飲之(如前)
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如前)
十二獨宿尼寺(如前)
十三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如前)
十四以飧食施四眾(如前)
十五畜貓狸(如前)
十六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類(如前)
十七不儲畜僧伽黎衣缽錫杖(如前)
十八若須田作不求淨水及陸種處(如前)
十九物說價已捨賤趨貴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
二十於非處非時行欲(如前)
二十一隱瞞官稅(如前)
二十二犯國制(如前)
二十三得新穀果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寶先自受(如前)
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如前)
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如前)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如前)
二十七養蠶(如前)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