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an 12, 2021 8:23:6 AM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有人說出自法華經寶塔品, 有人說出自華嚴經, 都查不到
《大正藏*2019A*48册:真心直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淨心成正觉。
「一念淨心成正覺」等頌文的出處,根據《廣清涼傳》的紀載,唐朝無著法師,入五臺山金剛窟時,遇見文殊菩薩化為一老人,為他說此偈頌,故流傳至今。
唐朝時,有位無著禪師,是永嘉董氏之子。從幼小時即具拔粹的天資,和大家相比,有如鶴立雞群,顯得特別出眾。到了十二歲,皈依在本州龍泉寺猗律師那兒,披剃出了家。每天誦念大乘經典,達數萬偈之多。天寶八年,因為道業甚優,那一年剛好二十一歲,剃度師便把衣缽傳給了他,由他擔負起寺務既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於戒律,因為仰慕金陵牛頭山忠禪師的德名,於是前往參訪求學,在忠禪師那兒學習禪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陰也不肯空過。
但是宗禪師卻對他這樣說:
——“人家惟恐不夠聰明,而你卻是聰明太過,才不能通達禪理。如果不是過分的聰明,心地就痛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諸佛,於眾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心上的幻象如果消除,那麼虛空原本凈無一物,就毫無可執的了!”
無著在忠禪師一言之下,頓然開了法眼,證得心要。
從此他倦遊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環境里,到處參訪着,這對他本身的道業,有着極大的益處。
大曆二年的夏天,抵達清涼山,就在華嚴寺內休息,並在經樓前結跏趺而坐。禪寂三日以後,於後半夜見到一道白光從東北方直射而來,照耀在他的頭頂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見。
經過了這白光的洗禮,身心覺得清涼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凌晨,他回憶白光來處,就向東北而行,到了樓觀谷口,心裏想着聖境,就頂禮數百拜。然後跏趺坐着養息。
這時忽然傳來有人吆喝牛群之聲,一驚而醒,見到一位老人衣着樸素,牽着牛走着,來到無著的面前,無著向他禮拜問道:
——“長者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我是從山中來的。”老人回答。
——“你家住在什麼地方?”
——“就這山谷裏面啊!” 老人接着反問他:
——“你呢?你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呢?”
——“想到金剛窟去,卻找不到路徑。”
——“那麼,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點茶?”
無著就跟着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到了。老人向門內喚了一聲。應聲而走出一個孩童,打開了門從老人手中接過了牛牽了進去。老人就請無著入房。但見這房間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廳堂卧室、卧具都不象世間所有的樣子。
坐定之後,老人再問無著:
——“你從何方來的?”
——“南方。”
——“你有沒有好的念珠呢?”
——“只有粗糙一點的念珠罷了。”
——“請拿出來給老朽看看吧!”
無著就拿出念珠給老人看。
——“要把屬於你自己的拿給我看才是啊!”
——“這分明是屬於我的啊!”
——“如果我說是屬於你的,怎麼是從南方來的?”
兩人對談的當兒,孩童捧來兩個玻璃杯子,杯里盛滿了酥蜜,一杯敬奉無著,一杯呈給老人。
老人舉起杯子問:
——“南方有這個嗎?”
無著看了看這個杯子很精緻,樣式也很特別,就回答老人說:
——“南方並沒有這種杯子啊!”
——“既然沒有這個,用什麼來吃茶?”
無著也不知該怎樣的應對才好。
老人便問他:
——“你南方的佛法,是怎麼樣住持的?把情形說給我聽吧!”
——“很可惜,末法時代,比丘們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人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無著答了以後,接着反問:
——“這邊呢?這邊的佛法,是怎麼個住持的情形?”
——“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有多少的學佛人?”
——“前三三與后三三。”
無著沉默了下來。老人又問他:
——“你經常作些什麼事?”
——“以般若薰心,可是卻自感不得要領。”
——“你所說不得既是得到要領啊!”
老人又問下去:
——“你最初出家,志求什麼事啊!”
——“欲期證得佛果啊!”
——“這很好!只要能發初心就必然能證得佛果的。”
再問:“你今年幾歲?”
——“我三十一歲了。”無著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歲的時候,自然就會有福氣降到你的身上了。現在你慢慢的前行,不要自己憂傷感到不滿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請便吧!”
無著說:
——“天氣已經相當晚,能否讓我在這裏留宿一晚呢?”
老人卻拒絕說:
——“你有兩位伴侶,這裡是執著的地方,所以你不應留住。”
——“我本來並無伴侶,而且也沒有什麼留戀執著啊!我不明白您的話。”
老人便說:
——“你既然心中沒有留戀的念頭,又何必要求住在這裏?既然有了戀念和需求,不是等於身邊有個伴了嗎?”
這一說,無著不知要說什麼好了。
老人再問:
——“你有沒有隨身帶着衣缽之具呢?”
——“自從受具足戒以來,我平常都帶着的。”
不料老人卻不以為然的說:
——“沙門並無難事,應知能舍即舍,連衣具都不舍,你好走了。”
臨拜別時無著誠懇的要求:
——“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敢乞大德垂示,五濁惡世的眾生,實在少有善根,應當怎樣的做法,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
老人於是為他說了一首偈: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意思是:如果人能夠靜靜的禪坐,那怕是一刻間的工夫,勝過造那恆河沙數的七層寶塔啊!要知道寶塔究竟有一天也會化為塵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誠懇的一念為基礎,卻可以使自己日後完成正覺的大道。
說完這首偈之後就叫孩童送無著出門。
無著趁機問孩童說:
——“剛才主人說的前三三與后三三,是多少數目呢?”
孩童回答他:
——“金剛背後的。”
無著心中茫然,還是不清楚。
又再問孩童:
——“請問你,金剛窟在什麼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後:“這個是般若寺。”
當無著回頭看的時候,孩童與寺都消失了。只見山色蒼蒼,密密的林木鬱郁的樣子,一時悲傷、悵惘、留戀、欽慕,種種情緒湧上心頭。
彷徨久久,忽然看見天空中祥雲四布,雲層上現出了圓光,象鏡子似的懸挂着,彷彿有許多菩薩的影子隱隱約約的映現在圓光之內,並且映現出藻瓶錫杖、蓮華獅子的形狀。這時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制。
再過一回兒,一切又恢復了原狀,無著心裏感慨的很,就很自然的寫了一首偈語:
“廓周沙界現伽藍,滿目文殊接對談。言下不知開何印,回頭只見舊山岩。”
說完了偈語,尋路回到大華嚴寺,對寺眾提起這事的前後經過。沒多久就在金剛窟前立化了。
後來雪寶禪師作了首偈頌道:
“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后三三。”
出自《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出自《碧岩錄》第四卷第三十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