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 22, 2015 3:59:13 P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9%97%8D%E9%BB%8E
阿闍黎〈梵文IAST:ācārya; Sanskrit:आचार्य;巴利文:acariya〉,佛教與印度教術語,又譯為闍梨、阿闍梨、阿舍梨、阿祗利、阿遮梨夜、阿遮梨耶,意譯為軌範師、正行、悅眾、應可行、應供養、教授、智賢、傳授。意思是「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
原為古印度教中婆羅門教授弟子有關吠陀祭典規矩、行儀之師,後為佛教採用,作為出家眾對其師長的名稱,與和尚、喇嘛意義相近。密宗與真言宗多以阿闍黎作為上師與傳授密教儀軌者的名號,而漢傳佛教則較少使用這個名稱。在密宗一些經典,佛與阿闍黎是同一意思,敬上師即是敬佛。同樣,若謗法師即是謗佛。
(一)出家阿闍梨,出家時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闍梨、親教師、得戒和尚、和尚。
(二)受戒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又作羯磨阿闍梨、羯摩和尚。
(三)教授阿闍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闍梨、教授和尚。
(四)受經阿闍梨,教授佛教經典讀法、意義之師。
(五)依止阿闍梨,與出家僧人共居,指導其起居之師,出家僧人僅依止一宿,共同起居時的老師,即可稱之。又稱依止阿闍梨、依止師,也可稱為和尚[1]。
阿闍黎與和尚,大致上可以視為相同的名詞,在使用時也常互換使用。如出家阿闍黎與依止阿闍黎,可稱為和尚[2]。而戒和尚,又稱為十戒阿闍黎[3]。《梵網經》中以和尚及阿闍黎為八福田之一[4]。
佛教出家眾,受具足戒時,需要有三師七證在場,其中的三師,指的是指得戒和尚、羯磨阿闍梨、教授阿闍梨。大乘戒中,又以釋迦牟尼佛為戒和尚,以文殊為羯磨阿闍梨,以彌勒為教授阿闍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