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n 10, 2011 1:53:53 AM
缽吒禮懺衣」指的就是「縵衣」。「縵衣」乃指無田相之袈裟,音譯缽吒,又稱縵條衣、縵條、禮懺衣。即整幅不割截之衣,主要為沙彌眾及受持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者,但是在外形上很類似出家眾所著之袈裟。
而出家眾所著三衣(五衣、七衣、九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誦律》所載,瓶沙王請佛制僧衣,以別於外道衣;佛到南山遊行,見良田畦畔齊整,為表僧寶為世間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遂命阿難根據田相裁製三衣,故三衣有別於在家居士所著之縵衣。
-------------------------
根據佛學辭典︰「缽吒是梵語 paṭṭa的音譯,僧衣之一種。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之袈裟,稱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則稱縵衣。亦即用兩幅布縫製而成之無田相之袈裟。又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為沙彌眾及受持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
-------------------------
http://www.ddc.com.tw/epaper/A/2006/060208.htm
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
■ 釋惠敏
法鼓山僧團到2005年度新春為止,已經舉辦了十一屆「在家菩薩戒」傳戒活動,聖嚴法師親自傳戒,鼓勵信眾們能持菩薩戒,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並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經常檢點心意、言談、舉止,遵循菩薩戒止惡、修善、利益眾生的原則,自覺、覺他乃至覺行圓滿,成就佛果。
在正受菩薩戒之後,有「受衣」的儀式。在搭衣時,引禮法師帶領唱誦「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的詩偈。此階段,不論在什麼地方受菩薩戒的戒子,常會有種種的感動。或有人說︰「此時難掩內心的感動,又想起師父所說,菩薩道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想這輕巧的菩薩衣,具如此的重責大任,不知不覺淚已流下」(陳常偉。〈學佛之路更向深行〉。《法鼓雜誌》148期。2002.4.1)。或有人說︰「當時的心境真是百感交集,感恩佛陀慈愍眾生,才有這麼好的機緣,在佛前受戒。當雙手接到縵衣時,眼淚也流下來了,真是難遭難遇呀!見到縵衣的感覺,猶如幾世紀前遺失,而今又找回來了。懺悔感恩的心難以形容。受戒圓滿,回到家同樣著縵衣禮佛、懺悔、發願」(李秀美。〈感恩的心〉。《人間福報》「生活法味」2003.11.29)。
此種「感動流淚」的身心反應可能是,由於身體在此「受衣」儀式搭菩薩禮懺衣時,隨著引禮法師唱誦詩偈,產生類似具備「順解脫分」善根眾生之「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而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情緒。雖然只是「受衣搭衣」的儀式,此種認知與情緒經驗可以產生「增上意樂」(強有力的意向),也會引發類似「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心轉化作用。
在此詩偈中「缽吒禮懺衣」的意思是什麼?可能是信眾們常問的問題。首先,根據佛學辭典︰「缽吒是梵語 paṭṭa的音譯,僧衣之一種。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之袈裟,稱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則稱縵衣。亦即用兩幅布縫製而成之無田相之袈裟。又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為沙彌眾及受持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若根據梵英辭典,paṭṭa是 “cloth(布、衣服)”,或是 “coloured or fine cloth(有色或好的布、衣服), woven silk(絲織布)” 或是“an upper or outer garment(上衣或外衣)”等意思。
唐朝義淨法師所譯戒律典籍《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提到佛世時有位長者婦想請裁縫師(織師)織作「缽吒」供養鄔波難陀尊者,在正文之夾注部分,注解︰(言缽吒者,謂是大疊,與袈裟量同,總為一幅,此方既無,但言衣疊。前云衣者,梵本皆曰缽吒也,此云縵條)。南宋法雲法師所著《翻譯名義集》:「缽吒,唐言縵條,即是一幅疊(布)無田相者,三衣俱通縵也」。依這些資料的說明,「缽吒」原來是泛指「布、衣服」;在佛教可特指某種僧衣,相對於「袈裟」(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是屬於整幅而不割截之「縵衣」。
對於受戒之衣服,非常注重戒律的弘一大師(西元1880~1942年)在《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特別提到當時佛教界,有些信眾們受在家戒(例如五戒),就披五條衣(袈裟的一種,五條縫綴),認為「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壞濫制儀,獲罪叵測」。在夾注部分,注解︰(《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經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準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
其次,此詩偈之第一句「善哉解脫服」之「解脫服」是「袈裟」之別名。「袈裟」是梵語kaṭāya或巴利語 kasāya之音譯;意譯是指紅色、暗紅色、紅黃色等壞色之僧衣。例如,在《大方廣十輪經》卷5:「如是一切佛,護持染袈裟,諸佛解脫道,是說名第一。著於解脫服,速疾捨惡見,趣向於涅槃,猶如藥治病」。若如此,受菩薩戒搭衣時,為何唱念稱讚「袈裟」之「善哉解脫服」詩句?
其實,整句「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是類似稱讚「袈裟」之「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的詩句(可能出自與南傳上座部之律藏注釋書《善見論》,南齊僧伽跋陀羅譯)。唐代武德九年(626年)~貞觀四年(630年)之間,道宣律師所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12提到此詩偈是在剃髮成為沙彌的儀式中,和尚剃去頂髮後,授與袈裟時所說。唐代道世法師於顯慶四年(659年)所編輯《諸經要集》卷4以及唐總章元年(668年)所編輯《法苑珠林》卷22也同樣引用:「與剃髮時,當頂留五三髮,來至和尚前胡跪。和尚問言︰今為汝除去頂髮許不?答言︰好。然後和尚為著袈裟。當正著時,依《善見論》,復說偈讚云︰「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
同樣的,宋代崇寧二年(1103年)長蘆宗賾禪師所集《(重雕補註)禪苑清規》卷9以及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東陽德輝禪師《敕修百丈清規》卷5也有記載:「本師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語,付袈裟置沙彌頂上,復舉偈云︰(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戒,廣度諸眾生)三舉,眾亦同聲和畢」。
但是,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宗壽禪師所說《入眾日用》卷1以及約成於南宋理宗在位年間、撰者不詳《入眾須知》卷1,宋代后湖惟勉禪師編、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成書,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刊行《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卷2,元代澤山咸禪師於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編成《禪林備用清規》等禪宗清規則記載:「善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比較二者,前者第一句是「大哉解脫服」,後者是「善哉解脫服」,後者與現在菩薩戒搭衣儀式所用的「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之第一句相同,而且後者第三句也是與菩薩戒大衣儀式所用詩句第三句「我今頂戴受」相同。另外,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源供儀潤禪師所述《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7則是用「善哉解脫服,無上縵五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有些不同。
因此,或許可以推論︰菩薩戒搭衣儀式所用詩句「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可能源自於唐代用來在沙彌的儀式中稱讚「袈裟」之「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的詩句;到了南宋禪宗清規中不知是何人何故改為:「善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也不知何時何人何故將此類詩句用於菩薩戒搭衣儀式。雖然有這些不清楚處,但是仍然不減其引發受菩薩戒的戒子「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而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