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 22, 2015 5:25:17 A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7%BE%85%E6%8F%90%E6%9C%A8%E5%8F%89
波羅提木叉(梵文: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ṣa;巴利語: Patimokkha),佛教術語,又作般羅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是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規定,所有僧團成員都應遵守。後世僧團將波羅提木叉的內容收集一處,就形成《波羅提木叉經》,又稱《戒經》,是律藏的核心。
波羅提木叉,是在釋迦牟尼生前所制定的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項目。釋迦牟尼曾經說過,在他般涅槃後,僧伽應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1]。
收集了各種學處的經典,也被稱為波羅提木叉,又稱戒經,是律藏的核心,如巴利律藏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並提出具體懲罰。戒條主要防止僧伽內的邪惡行為,其次是鼓勵善行。[2]其中包括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亦有傳承為九一和九二條)、四波羅提提舍尼、眾學、七滅諍法等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