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5:19:5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670&prev=671&next=665
金剛經第12品尊重正教分,有這麼一句話:「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之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此句看似平淡無奇,但若用心的去比對金剛經的其他譯本,就會琢磨出許多有趣的事來。
其他譯者的譯文
我們先看看金剛經的每位譯者是怎麼翻譯的(以下一翻譯的時間序排列):
鳩摩羅什:「如佛塔廟」
菩提流之:「如佛塔廟」
真 諦:「於世間中即成支提」
笈 多:「若彼地分支帝」
玄 奘:「如佛靈廟」
義 淨:「當知此地即是制底」
所以,三位譯者採取意譯(塔廟、靈廟),三位採取音譯(之提、之帝、制底),幾位音譯的名詞讀音相似,可知原文應是梵文的Caitya,一般譯為『制多』或『支提』。
佛教的可分三大類:(一)塔婆(Thūpa) (二)支提(Caitya) (三)毘訶羅(Vihāra)。
佛教建築的發展
第三種佛教建築毘訶羅(Vihāra),這毘訶羅是止息睡眠處,意思是僧房,是由好幾間小屋集合而成。但若是由多群僧房的集體建築物,又有一個名稱,叫作僧伽藍(Saṃghārāma)。也就是說:單純的僧房,稱為毘訶羅,集合食堂、講堂、禪堂等設備於一處的僧房,則稱為僧伽藍。
這種居處聚所,是佛教的僧團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尤其到阿育王尊崇佛教之後,來自王室的供養更讓僧團的居處完備,社會大眾也更能以僧團所在地為宗教信仰場所。
但宗教信仰的聚合力量,主要還是來自於對佛陀的崇敬與信仰發展。這就要研究塔的形制與發展了。
印度佛教的塔有兩種,一種是Stupa或 Thūpa(卒都婆、塔婆),是有供奉佛的舍利的佛塔;沒有供奉舍利的稱為Caitya(制多、支提),所以「制多」的原意即是塔。
塔的形制與發展
佛塔的構成,分為基壇、覆鉢、平頭、竿傘等由下而上的四個部分(因為不方便引用有版權的圖片,請讀者上網搜尋”佛塔”以為參考)。中國的佛塔變化甚大,是塔基與樓閣結合的建築物,所以已經不容易分辨,但藏傳與南傳佛教的塔都還能清楚的分辨出這四種結構。
佛塔最早應該是為供養與保存佛陀的舍利而建,我相信最早期的形制應該只是如同佛龕,而後因為禮敬的弟子多,才因此改建變大。基壇可以墊高覆鉢的高度,也或許可方便放置供養之物;覆鉢或許當初只是以佛的托缽代表佛,或者是安置佛骨舍利之處;平頭是竿傘的基座,上以二重、三重的輪蓋作塔的竿傘來表達對佛崇敬之意。此種佛塔名曰塔婆(Thūpa)。佛塔大部分與僧寺一起,但也可能獨立存在。
佛教最早是不造佛像的,所以在佛曾說法的地方或佛足跡所曾行至之處,是以佛的足印代表佛;阿育王尊崇佛教之後,據說將佛的舍利分送各處,並廣建佛塔供養,所以很長的時間佛教是以佛塔的形象代表佛。
但是佛的舍利也沒這麼多,各地的小僧團不可能供養佛舍利,所以只能在比丘誦戒布薩的場所後方牆壁正中,設一個半圓形的佛塔之形(象徵佛塔),作為佛陀的法身代表。這種形制被稱為支提或制多(Cait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