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an 11, 2016 5:1:7 AM
觀無量壽佛經說:「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連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還好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中提到 『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
世尊真是慈悲說了八關齋戒方便救拔, 祖師定七天受菩薩戒是有深意的, 於一日至七日在戒會中懺悔及受八關齋戒(還好五戒八關齋戒的遮難沒有偷盜過五錢不可悔這條), 再重受五戒,最後再受菩薩戒, 應該還是可以得戒(個人淺見).
http://bbs.jcedu.org/archiver/?tid-24283.html
根据读体大师所编的授五戒正范,共有十项仪节:
一、敷坐请师—由熟习仪则的出家人为礼。
二、戒师开导—由戒师演说五戒的意义,说明受五戒对于信佛学佛的重要性。
三、请圣—奉请佛法贤圣僧宝,证明受戒;奉请梵释诸天,护法神鬼,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以求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五、问遮难—询问受戒者,今生以来,曾经作过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过否?如曾作过,即成遮障,难以受戒,故称遮难。
注:读体大师列举七条
┌(一)盗僧物
├(二)于六亲男女中行淫
├(三)污破僧尼梵行
遮难┼(四)父病时舍去不顾
├(五)母病时舍去不顾
├(六)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
└(七)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六、受三归—五戒以宣读三归文时,即是纳受戒体,三归三结,与三归文仪相同。
七、宣戒相—先问受戒者,能受持几分戒,然后宣读五戒戒相,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持。
八、发愿—开示受戒者,发大菩提心。
九、劝嘱—劝告受戒者,既已发心受戒,即应依教奉行。
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在受菩薩時, 會先問遮難, 一般人是不容易犯"七逆"或"污梵行人"的, 但是人否破四根本戒, 特別是盜戒過(值)五錢即破根本, 五錢換算成新台幣各家說法少則數十元, 多則四,五千元, 隨便下載幾個mp3, dvd,印兩三本原文書,裝個盜版軟體都有可能犯不可悔, 必需行取相懺或無生懺後重受五戒, 但取相懺難度高啊!(更不要說無生懺了).
道宣律祖約善生經(優婆塞戒經)問六種遮難
蕅益大師在在家律要廣集裡面講說不用問遮難, 因為他講受五戒, 在戒律裡面,看到都是直接向佛陀自己說我是優婆塞, 我是優婆夷, 我現在來受五戒, 都是向師自說, 不是從師長那邊傳受的, 也沒有問遮難
太虛大師:通常受三歸、五戒,不問遮難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耶』?若言『無』者,復應問言:『汝不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不作盜法人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二根、無根人,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不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物,兩舌惡口,於母、姐妹作非法耶?不於大眾作妄語耶』?
隨機羯磨‧諸戒受法篇:「當於受戒前具問遮難。故善生經云,汝不盜現前僧物不?於六親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不?父母師長有病棄去不?殺發菩提心眾生不?如是等具問已。」(隨機羯磨卷上‧一六‧一)
(1)汝曾盜現前僧物否?
(2)汝曾於六親男女當中行淫否?
(3)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4)汝曾於父有病時,捨棄不顧否?
(5)汝曾於母有病時,捨棄不顧否?
(6)汝曾於師長有病時,捨棄不顧否?
(7)汝曾殺害發菩提心眾生否?
http://seelandmonastery.org/huimin/?p=1423
問:受五戒前為何需要問遮難?
答:這表示當你要受五戒時,確定是
否有得到戒體,也就是意志力是否確
定。得到戒體是在三歸依的時候。在
受戒這個公開的儀式,肯定你的意志
力。不然的話,即使不受五戒,這五
項也是社會一般人或者學佛人所應該
要遵守的事情。
可是,第一、眾生意志力薄弱,有時
不易持戒,所以藉著公開的儀式,在
三寶的面前,藉著三寶這個已經成就
的對象,對自己可能會動搖的意志力
加以肯定。在肯定這個意志力之前,
和尚為何要問遮難?因為如果你曾犯
過這四條的話,表示你的意志力可能
很薄弱。這四件事情是作為一個人,
不必太多的學習,自然而然就應該遵
守的,可是你卻還違犯,表示對於比
這些更高標準的事情,你可能更不容
易遵守了。
例如第一條是問盜戒的遮難:
「汝不盜現前僧物否?」,如果連現
前的僧物,你都偷盜,你有可能持好
五持的盜戒嗎?這麼淺的事你都無法
守,對於更進一步、再高一點的事是
不可能持守的。這是問遮難的用意。
受五戒就如同要上高中,如果連
幼稚園,都無法畢業,怎麼有可能上
高中?連最簡單的事都無法通過的
話,怎麼有可能再更進一步通過更困
難的事?
第二條是問婬戒的遮難:「汝曾
於六親、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
否?」六親是指父、伯、叔、兄弟、
子、孫,在這四代中,你假如有行婬
的話,將來有可能持好婬戒嗎?對於
這些人你都無法持守,何況是對其他
的人?所以這表示你無法守更上一層
的戒。
第三、「汝曾於父母師長有病捨
棄否?」對我們最有恩的人,你都會
捨棄的話,表示你這個人是如此的忘
恩負義,那麼你還會想辦法去持好更
進一步的五戒嗎?
第四是問殺戒的遮難:「汝曾殺
發菩提心眾生否?」「發菩提心眾
生」是指菩薩。菩薩可說是在道德等
各方面都很圓滿,不容易引起別人怨
恨的人,對於如此之人,都可能殺他
的話,你還能持更好的殺戒嗎?不殺
生這條戒,最主要是指不要殺「人」
,如果你連「菩薩」都可能殺,你還
能持不殺人這條戒嗎?所以對於這些
如此低標準的事情,你都無法持守,
何況是較高標準的事情呢!
所以《濟緣》釋云:「此四者乃
性罪中之極重,白衣有犯,障不發
戒。」(見南山律在家備覽 21 頁)
因為你曾犯過這些事,所以自然而然
的,對於持守較高標準事情的意志力
就無法生起。 (講於五戒正受開
示, 淨苑,1993.11.13 )
依《梵網合註》附刊之〈梵網經懺悔行法〉)見好相(見光見華佛摩頂已,隨見一種)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五戒等 (懺不見相。罪亦不滅。)
南傳佛教中的居士五戒沒有區分可悔不可悔, 破根本戒懺悔後可直接重受, 不需見好相.
如目前無師,南山律開許在佛前自誓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