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n 08, 2011 2:46:36 PM
三衣
三衣分別為大衣、七衣、五衣,是比丘、比丘尼所著的袈裟。經云:三衣為「菩提上首」,為佛弟子頂戴奉持,乃至於恭敬供養,福報無邊,道種綿延。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三業持修,進趣菩提,證解脫道,故稱解脫服。福田衣,是袈裟的德名,借田說法,譬喻持戒比丘精進不懈,為人世福田,能令眾生廣植福報,如世間的稻田能長稻禾,資養色身。比丘所著割截衣,形如田相,故稱為福田衣。沙門之衣,是賢聖標誌,佛令諸僧尼如法護持,非白衣居士所能披。
三衣為出家之服,應法而作,又稱法服。
大衣,印度稱僧伽黎,下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中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上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長多短少,表聖法逐漸增加,凡俗雜染逐漸減少。於三衣中,在五衣、七衣之上,故稱大衣。
七衣,印度稱鬱多羅僧,譯為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共有七條,每條二長一短,割截製成。
五衣,印度稱安陀會,共有五條,每條一長一短,為日常作務時所穿著,又譯為作務衣。
-----------------------------
我們居住的地區是溫帶地區,不是熱帶,三衣就不夠。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中國這個三衣就完全做為禮服了。中國人還是穿自己的衣服,我們穿這個長袖子這種海青,這是漢朝的,佛教是漢朝時候傳過來的,依舊保持漢朝的服裝,這個很好,這個寬袍大袖子是我們的禮服。平常我們穿的長褂是明朝服裝,工作比較方便,漢朝這個海青就做為禮服。在佛事也就是在學習,在禮節方面我們披這個衣,這個衣是二十五條衣,是大禮服;七條衣是常禮服,平常的。這是大禮服,講經上課的時候這是大禮,這穿大禮服,拜佛的時候這是大禮。平常,我們在日常生活吃飯,七條衣就可以,接待賓客一般的七條衣就可以,這是禮服它有分等級的。五條衣是工作服,在中國已經不適用了,只是留著做紀念,不適用了。
------------------------
佛教於東漢末年傳入中土後,印度出家人所穿的「法衣」,即「袈裟」,也隨之傳入,但袈裟偏袒右肩的形制不符合漢人的禮俗,因此中國僧人多在法會時以「袈裟」披在海青外做為禮服,「紅祖衣」即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袈裟形制,是主法法師的正式禮服,有其莊嚴的意義。披上袈裟即如同時時提醒僧人:謹記自己的身份和修行的目標──慈、悲、喜、捨,並斷卻貪、瞋、癡三害。
---------------------------
你們在受沙彌戒,就會授給你們「五衣」;受比丘跟比丘尼戒,就會授與「七衣」、「九衣」,以及缽具。
「三衣」有的簡稱為袈裟,但是袈裟有分好幾種,第一就是「五衣」,梵語就是「安陀會」,「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舍離」。「七衣」是「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九衣」事實上應該稱為「大衣」,是「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廣度諸眾生」。把這三者一起唸,大家比較容易區分出其中有何不同,因為不同的場合,要搭不同的袈裟。
所謂的「五衣」,就是袈裟用五條布組合起來,每條布裏面都還有長短,不同的長短組合成一條,用五條布組合起來一件袈裟,稱為「安陀會」。事實上,「五衣」在一般日常就是工作所穿的衣服,也就是所謂的「作務衣」,亦即工作服。在道場裏面,要做工作、承擔法務,所穿的衣服就是「五衣」。
至於「七衣」是在入眾,就像當知客、入眾、禮佛、誦經、聽經、打坐、禮拜師長、參加法會,所穿的就是「七衣」。「七衣」必須是受過比丘戒,才可以穿。一般受沙彌戒的,只能夠「五衣」。「七衣」是比丘、比丘尼受戒之後,才可以穿的。
「九衣」則是在升座說法或是要托缽,又稱「僧伽梨」,一般稱為「大衣」,因為「大衣」的條數是從九條開始。「七衣」是用七條布組合起來的袈裟。在學習的階段,聽經、聞法、禮佛、禮拜師長、參加法會,是穿「七衣」。
「九衣」、「大衣」則是從九條開始,然後逐漸的往上,有下品、中品、上品,越往上 ~ 每上一級就是加兩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加到最高的是二十五條。所以,「大衣」的上品,最高就是二十五條,由二十五條組合起來,每一條都有四長一短,組合起來的袈裟。
一般在受戒之時,發給大家的是九條黃色的「大衣」。此次受三壇大戒、具足戒之後,會發給你們。穿「大衣」、「九衣」,就表示要開始弘法度眾生、講經說法、接引眾生,跟眾生廣結法緣。平常學習、研習的階段,不可穿「大衣」。
在法會或是住持大和尚他們所穿的,叫做「紅祖衣」,現在時下所廣泛形成的「紅祖衣」,大部分都是二十五條,也就是「大衣」的最高級數。像我這一件,如果把它拉開,就是二十五條組合起來,每一條都有四長一短的布,這樣組合起來。大家對這方面有概念、有瞭解,這樣就不會弄錯。
「五衣」梵語稱為「安陀會」,「七衣」是「鬱多羅僧」,「大衣」、「九衣」就是「僧伽梨」,這是梵語音譯,大家瞭解就好。
「五衣」是日常工作所穿的,現在北傳大部分都把它簡化成為短褂或是羅漢褂。我們在臺灣地區是穿羅漢褂,但大陸地區現在很少穿所謂的中褂,如果在大陸的寺裏面做作務、工作,穿短褂比較多,反而中褂是要臺灣帶過去的才有。所以,「五衣」現在我們一般把它比較簡化。當然你們在受戒之時,一樣會傳與「五衣」,只是你們平常在作務、工作,很少搭「五衣」,因此這是一個簡化的過程。
前面在學習的階段,顏色都是屬於咖啡色,比較暗沉的顏色,廢物利用所組合起來的袈裟,希望大家不至於長養我慢,長養欲望、欲貪,長養名利心。等到學成之後,開始要接引眾生、度眾生,這時候如果穿得比較破爛或是暗沉,由於一般眾生很容易看表相,穿著不起眼,很多眾生是生不起歡喜心。
為了接引初基的眾生方便,弘法階段所穿的衣服就比較講究莊嚴。所以,以後會發給大家的「九衣」,就是用黃色的來製作。
至於像紅色的祖衣,就是要到更高的層次,面對比較眾多的聚眾,升大座、講法,主持大型的法會,或是一個道場的住持,這時候才穿所謂的紅色祖衣。一般就算是比丘參與法會或是聽經聞法,一般都只穿「七衣」。所以,穿祖衣,需要有特殊資格身份或是特殊場合才穿,不要輕易穿著祖衣。
■五衣
■七衣
■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