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7:31:54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538&next=536&l=f&fid=32
關於心經來歷,之前已經說過,並非玄奘從大般若經擷取重點經要所輯成,因為早玄奘250年鳩摩羅什就已經譯出心經,只是譯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但心經也不是鳩摩羅什天縱英明,自己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擷取編輯成的,應該是印度本來就有此單行本行於世。
之所以一再說擷取編輯,是因為大般若經中有數段經文極為類似心經。我就錄在下面,有興趣者可以比對比對,蠻有意思的。
除第一部分是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本經即大智度論所依起論的經,一般俗稱大品經)卷一的一小段。譯文口語用詞與我們熟悉的心經與金剛經極為相似。
第二、第三部分都包含在玄奘所譯鼎鼎有名的「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分十六會,初會即佔400卷,第二部分經文即是其第四卷的一小段。第四卷分兩品:學觀品第二之二 / 相應品第三之一。很多人比對大藏經,一時未細察此卷分為兩品,所以說心經出自學觀品第二之二,其實此段經文出自相應品第三之一。
第三部分是大般若經第二會(從401~478卷)的卷四百三。卷四百三是403卷的意思,不是現代人四百三十的意思。第二會其實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新譯;玄奘的譯文保持一貫詳實直譯之風。
請注意藍色字體的經文,並比對看看誰的譯文與心經較為雷同。
一、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卷第一習應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七空時。
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若生相若滅相。不見受想行識若生相若滅相不見色若垢相若淨相。不見受想行識若垢相若淨相。
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不見想與行合。不見行與識合。何以故。無有法與法合者。其性空故。
舍利弗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
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亦無得。
亦無須陀洹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辟支佛無辟支佛道。無佛亦無佛道。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二、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一: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不見想與行合。不見行與識合。何以故。舍利子。無有少法與少法合。本性空故。
所以者何。舍利子。諸色空彼非色。諸受想行識空彼非受想行識。
何以故。舍利子。諸色空彼非變礙相。諸受空彼非領納相。諸想空彼非取像相。諸行空彼非造作相。諸識空彼非了別相。
何以故。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何以故。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舍利子。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地界。無水火風空識界。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無眼界。無耳鼻舌身意界。無色界。無聲香味觸法界。無眼識界。無耳鼻舌身意識界。無眼觸。無耳鼻舌身意觸。無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無明生。無無明滅。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生。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滅。無苦聖諦。無集滅道聖諦。無得。無現觀。
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佛。無佛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等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三、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第二分關照品第三之二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七空相應時。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若生法若滅法。不見受想行識若生法若滅法。不見色若染法若淨法。不見受想行識若染法若淨法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不見想與行合。不見行與識合。何以故。無有少法與法合者。以本性空故。
舍利子。諸色空彼非色。諸受想行識空彼非受想行識。
何以故。
舍利子。諸色空彼非變礙相。諸受空彼非領納相。諸想空彼非取像相。諸行空彼非造作相。諸識空彼非了別相。
何以故。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
處。無眼界色界眼識界。無耳界聲界耳識界。無鼻界香界鼻識界。無舌界味界舌識界。無身界觸界身識界。無意界法界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滅。乃至無老死愁歎苦憂惱。亦無老死愁歎苦憂惱滅。無苦聖諦無集滅道聖諦。無得無現觀。
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正等覺無正等覺菩提。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法相應故,應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