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7:20:51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672&prev=702&next=594&l=f&fid=42
鳩摩羅什譯過一部很少人聽過的經典「思益梵天所問經」(經集部類),對於了解金剛經下卷說什麼是蠻有助益的一部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
這部經菩提流之也有翻譯,名為「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不過也跟金剛經一樣,菩提流之譯本只是將鳩老譯本做了極小部分文字的調整,大體而言差異不大。但我讀這部經的時候,讀到卷一裏頭有一句很奇怪的經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
諸比丘言:大師!世尊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
舍利弗言:何故說此?諸比丘言: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故。
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於法無所取者。
消,消除嗎?為什麼要消除供養呢?消除供養還有能不能的問題嗎?
談到這個「消」字,不禁讓我想到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詞
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最後一句了,許多人思念情人時便要吟上這句: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段呢,大家解釋的意思也大致差不得:衣衫腰帶漸漸覺得寬鬆,可他始終不曾懊悔,寧願爲思念伊人而消瘦得精神萎靡,顔色憔悴。偉大是偉大,可是卻大有問題。
可惜大概書本或老師都代代相傳這樣解說,所以也一路錯了下來。
這兩句詞若這麼解,那兩句說的意思都一樣,算是浪費文字,對字字斟酌、字字珠璣的詩詞來說是很少見的。
但若不這麼解,難道還有其她說法嗎?
「消」在當時的意義
每個時代或某地區都有一些獨特的字詞用法,如李白的:「寒山一帶傷心碧」,傷心不是傷心,是四川地區形容「非常」時的俚語,如同台灣人說「亂」,所以傷心碧是很綠的、亂綠的意思。
這「消」字,在那個時代其實是含有「值得」、「當得」的意義,所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是:即使因此瘦了也絕不後悔,因為她是那麼值得我為之容顏憔悴的。
所以思益梵天所問經說的是:怎樣的人能「當得」被人供養呢?是「於法無所取者」,是非法非非法的行者。
同一個字,經過了時代的演變,或者在不同的地區,往往會形成極為不同的涵意,宜慎之也!
讀金剛經時也常有此感慨。
金剛經說「於法應無所住」,思益梵天所問經說「於法無所取者」,這個法字,若是由唯識學當盛的現代佛學來看,都會解釋成百法的法,萬法的法;但在金剛經中卻是「證法」的法。若以百法的法字來解,就會格格不入而牛頭不對馬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