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Sep 04, 2019 1:33:15 AM
https://www.itsfun.com.tw/%E5%9B%9B%E5%BC%98%E8%AA%93%E9%A1%98/wiki-3448946
諸經論述及四弘誓願者,所說頗有異同。然近世我國佛教界,則多取'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句。茲略述如下︰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卷八〈貢高品〉雲(大正8·465c)︰'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法華經》卷三〈藥草喻品〉雲(大正9·19b)︰'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盤者令得涅盤。'又,《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謂菩薩有二十莊嚴法,其中第一是為度未度者大誓莊嚴,第二是為解未解者大誓莊嚴,第三是為安未安者大誓莊嚴,第四是為未得涅盤者令得涅盤大誓莊嚴。以上三經所說皆同。
其次,《長阿含》卷八〈散陀那經〉雲(大正1·49a)︰'瞿曇沙門能說菩提。自能調伏,能調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能滅度人。'此說與上列亦大致同義。然此等經文皆不稱之為四弘誓。在《不退轉法輪經》卷三、《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佛性論》卷四等書中,則僅出四弘誓之名,而未說明內容。
《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雲(大正24·1013a)︰'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盤令得涅盤。'此四弘誓願系約四諦而言,與前述《道行般若經》等所說不同。尤其以第三弘誓為安於道諦之意,更是大異。《法界次第初門》卷下對此說曾有詳解。
依《摩訶止觀》
依《摩訶止觀》卷十(下)之意,空見之陰界是苦,十使等是集,念處等是道,四倒破是滅,約此而起誓,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量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知,無上菩提誓願成。由此說亦可見及約四諦之義趣。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雲(大正3·325b)︰'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此說亦約四諦,然而以後三者為自利,唯初誓為利他,則大異於《瓔珞本業經》等說。依此可知,四弘誓之說或隨著時代不同而逐漸變遷。
此四弘誓願乃一切菩薩均應發起的誓願,因此成為佛教修行通規,而廣行於諸宗。但諸宗所誦之偈文稍有異同,如禪宗依《六祖法寶壇經》,誦'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真言家依《佛頂尊勝陀羅尼誦儀軌》及《受菩提心戒儀》等書所說,誦'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菩提無上誓願成'五句,此亦稱為金剛界之'五大願'。至於天台家則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量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知,菩提無上誓願成。'
http://palimagga.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652.html
明朝, 《三藏法數》:
一、未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此觀苦諦境。
二、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數誓願斷,此觀集諦境。
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此觀道諦境。
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觀滅諦境也。